地球上水的性质.ppt
《地球上水的性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上水的性质.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地球上水的性质,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物理性质第二节 地球上水的化学性质,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物理性质,一、水的形态及其转化(一)水分子的结构,1.水的三态与水温 随着水温的变化,三态水分子的聚合体也在不断的变化。从表11可见:表11 不同水温水分子聚合体的分布(),(二)水的三态及其转化 固态 液态 气态,1)随着水温的升高,水分子聚合体不断地减少,而单水分子不断地增多。当温度高于100呈气态时,水主要由单水分子组成。2)随着温度的降低,水分子聚合体不断增多,单水分子不断减少。水温达到0结冰时,单水分子为零,而强力缔合结构的三水分子增多,因三水分子结构特性,使液态水变成固态冰时,体积膨胀1
2、0,若冰变成液态水时,体积减小10。3)水温在3.98时,结合紧密的二水分子最多,所以此时水的密度最大,比重为1。2.固态水(冰)的结构 气体水分子能凝聚成液态水和固态水(冰),主要是氢键起着强烈的缔合作用。,二、水的热学性质,水变成水汽或冰融成水都要吸收热量。相反,水汽凝结和水结成冰都要放出热量,而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相等的。这种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水的潜热。水在0直接蒸发,其蒸发潜热为2500J/g;在100时,汽化潜热为2257J/g;冰在0时,融解潜热为1401J/g;冰直接升华潜热为1401+2500=3901J/g。,水的热容量(或比热)、融解热和蒸发热都比其他物质大。其原因是水分
3、子的异常结构。水分子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极性和生成氢键的能力,使水分子相互间的作用力即内聚力大增强。水在温度变化和三态转化过程中,不仅要克服分子间的范德华作用力,而且还要克服氢键的束缚,分解双水分子和三水分子聚合体,因此需要较多的热量。水的热容量与潜热特性,对整个地球上的热量变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使冬季不致过冷,夏季不致过热。结论:水是所有固体和液体中热容量最大的物质之一,能吸收相当多的热量而不损害其稳定性。也就是说,把水加热到某一温度,要比重量相同的其它物质加热到同一温度,需要更多的热量。,三、水温,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其单位为或。水温是各个水体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水体的温度取
4、决于各个水体的热量收支状况,其中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主要热源之一。,(一)海水的温度,海水的温度是表示海水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海水重要而又基本的物理性质之一。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海水的温度取决于海水的热量收支状况(如表1-2)。当收入热量大于支出热量时,海水热量有盈余,内能增加,水温升高;反之,收入热量少于支出热量时,热量亏损,内能减少,水温下降。,海水的热量收支,(1)海水热量的收入有太阳辐射、大气对海面的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海面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暖于海水的降水和大陆径流带入的热量,地球内部通过海底传导给海水的热量、海洋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反应产生的热量以及海水的对流、平流和混
5、合运动所得的热量等,其中太阳短波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最为重要,太阳辐射是海水热量最主要的来源。洋流带来的热量只对局部海区有较大影响,其它方式所提供热量较少。(2)海水的热量支出有海面蒸发、海面长波辐射、海洋传给大气的乱流热,海洋内部的对流、平流和混合所失去的热量等。热量的支出以海面辐射和蒸发更为重要,在局部海区由洋流带走的热量对水温变化也有较大影响。对高纬海区,结冰和融冰对水温也有一定影响。,2、世界大洋表层水温水平分布特点 世界大洋表层水温年平均变化于1.730之间。其分布特点:(1)世界大洋表层水温最高值出现在热赤道,由热赤道向两极递减。热赤道位处赤道以北,大致处在5N7N,水温最高。海洋表
6、层水温的这一分布特点,主要受太阳辐射控制。低纬海区,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入射角)大,太阳辐射强,则水温高。由低纬向高纬,太阳高度角(入射角)降低,太阳总辐射减少,则水温下降。(2)大洋东西两侧水温明显不同中低纬海区西侧水温高于东侧,中高纬海区则相反。这主要是洋流对局部海区水温影响的结果。中低纬海区,大洋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所以西侧水温高于东侧;中高纬海区则相反,大洋西侧为寒流,东侧为暖流,则水温西侧低于东侧。在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特别密集,水温的水平梯度大。,(3)南北半球水温有较大差异南半球等温线比较规则,尤其高纬度海区几乎与纬线平行。原因是陆地集中于北半球,而南半球海洋辽阔,尤其在
7、高纬度海区三大洋几乎连成一片成为广阔的海洋。同纬度相比,北半球水温略高于南半球。原因有三个:一是热赤道北移,位于北纬57;二是北半球暖流势力强大,一直影响到高纬海区;三是南半球海洋开阔,与南极大陆相接,冷却效果明显。(4)夏季海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但南北水温梯度冬季大于夏季原因是:夏季不仅太阳高度角大,而且日照时间(白昼时间)长,则太阳总辐射量多,水温高。冬半年不仅太阳高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而且白昼时间也随纬度增加而缩短(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则南北辐射梯度大,所以水温南北梯度也大;但是,夏半年,尽管太阳高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而白昼时间却随纬度增加而增长(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所以太阳辐射的南
8、北梯度小,水温的南北梯度比冬半年小。,世界大洋表面水温分布具有如下规律:,3、大洋水温的垂直分布大洋水温的垂直分布,从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在南北纬40之间,海水垂直结构可分两层,即表层暖水对流层(一般深度达6001000米)和深层冷水平流层。表层暖水对流层的最上一层(约0100米)受气候影响明显,紊动混合强烈,对流旺盛,水温垂直分布均匀,垂直梯度极小,故称为表层扰动层。在此层下部与冷水之间形成一个温跃层,水温垂直梯度递减率达最大值。原因: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来源。而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面,然后通过热传导、海水垂直涡动、对流向深处传输,随深度增加,太阳辐射 迅速减少。则从海面向海底
9、,水温呈不均匀递减。,世界大洋水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在南北纬400之间,海水可分为表层暖水对流层和深层冷水平流层(图531)。,4、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1)水温的日变影响水温日变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天气状况(风、云)、潮汐和地理位置等。大洋表面水温日变一般很小,日较差不超过0.4。水温的日变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靠近大陆浅海区日较差可达34以上。最高、最低水温出现的时间各地不同,但最高水温每天出现在1416时,最低水温则出现在46时。水温日变深度,一般可达1020米,最大深度可达6070米。2)水温的年变影响水温年变的因素有:太阳辐射、洋流性质、季风和海
10、陆位置。水温年变的地理分布为:从赤道和热带海区向中纬海区增大,然后向高纬海区减小;在同一热量带,大洋西侧较东侧变幅大,靠近海岸地区更大;南北两半球相比,北半球各纬度带的年较差大于南半球,见表1-3。水温年变深度,一般可达100150米,最大深度可达500米左右。,5、海冰,海上出现的冰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海水自身冻结而成的,称为海冰;另一种是进入海洋中的大陆冰川、河冰和湖冰等淡水冰。广义地,出现在海上的冰都称为海冰。下面主要探讨海水结冰过程及其物理性质。,1)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1)淡水的冰点Ti为0,最大密度的温度TM是3.98(约4);而海水的冰点和最大密度的温度都不是固定值,都随盐度值的
11、增加而线性下降,但冰点温度降低较和缓。当海水的盐度大于24.695103时,最大密度的温度低于冰点温度;而盐度小于24.695103时,最大密度的温度高于冰点温度;只有盐度在24.695103时,海水的最大密度的温度才与冰点温度相同,为1.332(图532)。,海冰,图19 冰点温度、最大密度温度与盐度关系,(2)海冰中含有少量盐分海冰呈蜂窝状,由淡水冰晶和盐室中的盐汁构成。海冰中所含盐分的多少取决于海冰冰龄(成冰时间长短)、结冰速度、原始海水盐度。当成冰时间短、结冰速度快、原始海水盐度高,则海冰中所含盐分越多。(3)海冰密度低于海水(4)海冰比淡水冰易融(因冰点低)。,2)海水的结冰过程,分
12、两种情形:(1)当海水盐度S 24.695103时因海水的最大密度温度高于冰点温度,则结冰过程与淡水结冰过程相同。即随海面气温下降,水温降低,密度增大,表层海水下沉,产生对流,当海水温度降到最大密度温度时,海水密度最大;随后,表层海水温度进一步下降,密度减小,对流宣告结束,当表层水温降至冰点温度或过冷却状态时,可能产生结冰。然而,大洋表面盐度均大于24.69510-3,其结冰过程与淡水结冰迥然不同。,(2)当海水盐度S 24.695103时,其结冰过程非常困难缓慢。一方面,盐度24.695103时,海水的最大密度温度TM低于冰点温度Ti,随着海面温度的不断下降,表层海水密度总是不断增大,必然导
13、致表层海水下沉而形成对流。这种对流过程将一直持续到结冰时为止,这种对流作用可达到很大的深度乃至海底。由于对流,下层海水热量向上输送,使海水的冷却速率减慢,因此海水结冰非常困难。只有相当深的一层海水充分冷却后才开始结冰。另一方面,海水结冰时,要不断地析出盐分,使表层海水盐度增加,密度增大,因而表层水继续下沉,加强了海水的对流(助长对流);同时,盐度值的增加,又使冰点温度进一步下降,所以结冰就更困难、更缓慢。,3)海水结冰条件,(1)气温长期处于过冷却此条件促使海水通过对流混合,在相当深的一层海水达到某种程度的过冷却(即水温低于冰点)。(2)要有结晶核存在如岩屑、矿物碎屑等。则海面和海水内部均可结
14、冰,但大洋中部不易结冰,边缘海区容易结冰。,海冰主要分布在高纬海区。北冰洋终年有9000万KM2的海面被冰覆盖,冬季的范围更广,可一直延伸到大西洋西北部45N附近。海冰有岸冰和浮冰两种。,(二)河流水温与冰情,1、河流的水温河流水温取决于河段热量的收支状况,若收入热量大于支出热量,则水温升高;反之,则水温下降。影响河流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是地球主要的热源,也是河水增温的主要热收入。水温的分布,大体与气温一致,体现着随纬度增加和地势增高而降低的地带性规律,但水温的变幅小于气温的变幅。原因是水的热容量大。此外,河流水温还受补给水源、上游来水及冰情等的影响。,河流水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1)日变规律水
15、温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大体一致,早晚较低,午后升高,水温最高值落后于气温23小时,日变幅常在13左右,比气温日变幅小。其原因是水的热容量大,对热量变化的反应比较迟缓,变化速度稍落后于气温,变幅也较气温小。河水温度的日变化与水量、季节、天气和地理位置有关。河水水量越多,日变幅越小;中高纬地区暖季水温日变幅大于冷季;中低纬河流,水温日变幅稍大;晴天水温日变幅大于阴天。,补给水源: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水温偏低;雨水补给河流,水温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春温低,秋温高;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温变幅小。冰情:河水结冰要放热,对水温的降低起抑制作用;河冰解冻要吸热,对水温升高起抑制作用。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则
16、上游来水的温度和水量将对河流水温起着重要作用。,(2)水温的年变规律,水温年变趋势大体与气温一致,但年变幅比气温小,河流年平均水温比当地年平均气温略高。春夏季,收入热量大于支出热量,水温升高,最高值多出现在盛夏,且水温小于气温;秋冬季,收入热量小于支出热量,水温降低,最低值多出现在气温最低的时期,且水温高于气温。中纬地区水温年变幅比低纬和高纬都大(中纬地区水温年变幅最大)。原因是:低纬地区,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年变化小;高纬地区气温年变化虽较大,但受结冰和融冰影响,水温年变幅也较小,暖季融冰吸热和冷季结冰放热都将缓和水温水温的年变化。水温年变幅度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减小地势增高,气温年变幅变小,同时受
17、结冰和融冰影响,水温年变幅减小。水温年变幅随大陆性增强而加大我国河流水温年变幅最大地区在华北平原地势最低、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东南沿海各河流,水温年变幅较小;青藏高原上,水温年变很小;云贵高原,地势较高,地下水补给比重较大,为水温年变最小的地区。,水温的空间分布,(1)断面分布水温的垂直分布具有成层性:清晨,表面水温低,向下水温升高(逆温分布);午后,表面水温高,向下水温降低(正温分布)。暖季,两岸水温高,由岸边向河心、由河面向河底,水温升高。(2)水温的沿程变化水温沿流程的变化,与河流长度、流程所在的气候条件、补给状况及流向等因素有关。流程长度:流程越短,水温与补给水源的温度越接近;流程越
18、长,水温受流程内气温影响越显著。补给状况: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水温沿程增加。流向:、东西向河流(纬向河流),受上下游地势高低影响,一般地河流上游水温低,年变幅小;下游地区,水温高,年变幅大;、南北向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河流,受纬度和海拔高度影响,下游纬度和地势都降低,则河流水温由上游到下游沿程增加较快;反之,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流(或河段),水温的沿程变化取决于地势和纬度的综合影响,水温沿程变化较小。一般来讲,下游水温低。,2、河流的冰情,当河流的水温低于0处于过冷却状态时,河流中可能出现冰晶。若气温持续保持在0以下,河流就会出现冰情。河流的冰情包括结冰、封冻和解冻的全过程。(1)结冰期(结冰
19、阶段)从河水开始结冰起,到最初形成稳定冰盖时为止,称为结冰期。可分为三个过程:岸冰、水内冰和水面薄冰的形成:随着气温降低,水温下降,当气温降到0以下,河面水温亦降到0时,水面尤其水流缓慢的河湾附近开始出现冰晶。河岸水温比河流中央降温快,水流慢,则易结冰。流冰或行凌过程:岸冰、水内冰,伴随流水向下游流动,称为流冰或行凌。大块冰层的形成:冰块在流动过程中相互碰撞而聚集起来,遇到狭窄河段、河湾或受沙洲、人工建筑物的阻挡,流动的冰块便停积在一起,使冰块增大,冰面扩展,直至最后形成稳定冰盖,进入第二阶段封冻期。,(2)封冻期(封冻阶段)河面结冰后,若气温持续下降,冰面不断扩大,最后水面冰与岸冰结合一块,
20、甚至全河面被冰层覆盖,称为封冻。自形成稳定冰盖起,到冰盖破裂开始再次出现流冰之日止,称为封冻期。(3)解冻期(解冻阶段)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到0以上,冰盖逐渐融化、破裂,形成许多冰块,再次出现流冰,直至河冰全部消融,称为解冻。从稳定冰盖开始破裂到河冰全部消融为止,称为解冻期。(4)凌汛在秋冬结冰期和春季解冻期,若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比较长,则在结冰期,上游封冻比下游晚;而在解冻期,上游解冻早于下游,这样上游流动的冰块常在下游受阻而壅积起来,形成冰坝,引起上游水位抬高,以致泛滥成灾的现象,叫做凌汛。如黄河河套段和山东境内,几乎每年春季都发生凌汛。,(三)湖泊、水库水温,1 影响湖库水温的因素(
21、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湖库水的主要热源。到达湖库水面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被吸收转化为热能,使水温升高,另一部分则被反射回宇宙空间。据观测,湖水表面以下1m深的水层可吸收80%的辐射能,而且大部分辐射能被靠近水面20cm的水层所吸收,只有1%的能量可以到达10m深。可见,太阳辐射在水中分布十分不均匀,由表面向下迅速递减。又由于水的传热性能差,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用于提高表层水温,它是影响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2)涡动、对流、混合作用涡动、对流、混合作用是湖泊深层水温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地,水深Z10m的湖泊,深层水通常不受上层水温的影响而保持一定的温度(48);水深Z10m的湖泊,则整个湖泊水温
22、均可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此外,湖库形态、水面大小、湖岸曲折程度与岛屿多少、冰雪盖层、风力大小、蒸发强弱等因素也能影响湖温。,(三)湖泊、水库水温,1湖水温度的分布 导致湖水温度分布差异的原因,一是水气界面上增温与冷却作用,一是湖泊、水库水内部紊动、对流的混合作用。正温层,逆温层,同温状态。,(三)湖泊、水库水温,正温层:当湖水温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降低时,即水温垂直梯度成负值时,将出现上层水温高,下层水温低,但最低水温不低于4,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称为正温层。正温层多产生在温暖季节,温带湖的夏季、热带湖的全年均具有正温层特点。逆温层:当湖温随水深的增加而升高时,即水温垂直梯度成正值时,将出现上层水
23、温低,下层水温高,但最高值不高于4。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称为逆温层,见图110。同温层:当湖温上下层一致,即水温垂直梯度等于零时,将出现上下层水温完全相同,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成同温状态。当湖泊出现正温层时,在湖面以下一定深度常常形成温跃层,即上下层水温有急剧变化的一段。出现温跃层的深度各湖不一,它决定于表层增温程度、风力大小、湖盆形态等。,(2)湖温的水平分布湖温的水平分布,因受湖盆形态、湖底地形、水深、湖中岛屿、距岸远近和入湖径流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异。如俄罗斯拉多湖,在晚春季节,其北部深水区与南部湖滨浅水带的表层水温差可达15以上。,3、湖温的时间变化,湖水温度具有日变和年变的特点。(
24、1)日变水温的日变以表层最明显,随深度的增加日变幅逐渐减小,最高水温一般出现在每天的1418时,最低水温出现在58时,水温日变幅在阴天和晴天之间的差别也较大,水温日较差小于气温日变幅。(水的热容量大,具有热惰性)。,2湖水温度的变化,2湖水温度的变化 湖水温度具有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1)水温的日变化 以表层最明显,随温度的增加日变幅逐渐减小,最高水温一般出现在每天的1418时,最低水温出现在68时,水温日变幅在阴天和晴天之间的差别也较大,见图111。,(2)年变湖面水温的年变,除结冰期外,水温变化与当地气温年变相似,但最高、最低水温出现的时间要迟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水温月平均最高值多出现在
25、7、8月,月平均最低值多出现在1、2月,见P15图1-12。湖温年较差比气温年较差小,大湖较小湖小。我国湖面水温年变幅最大是太湖,最大值可达38。高山、高原区湖泊水温年变幅最小。湖温年较差随水深增加而减小。,(2)湖面水温的年变化 除结冰期外,水温变化与当地气温变化相似,但最高、最低水温出现的时间要迟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水温月平均最高值多出现在7、8月,月平均最低值多出现在1、2月,湖温年较差比气温年较差小,大湖较小湖小。我国湖面水温年变幅最大是太湖,最大值可达38。高山、高原区湖泊水温年变幅最小。,1.鄱阳湖 2.白洋淀 3.镜泊湖 4.洱海5.博斯腾湖 6.青海湖 7.赛里木湖图112我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 上水 性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07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