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优秀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就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是我的
2、最后的北京。1968年12月20日,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68年12月20日,诗中描述的是诗人1968年12月20日4:08分,告别家乡北京到山西插队的情形。“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知青:指的是“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知青文学:反映的是当年知识青年的经历和感受。,诗歌,主题 诗歌通过对1968年4点08分载着的北京知青赴农村插队的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见证了知青时代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这是”两句
3、运用反复修辞强调这是定格在作者心中最难忘的时刻,这是即将告别的最后的北京。“海浪”而非“海洋”强调人多,与“翻动”搭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知青离京亲人送别的热烈场面。“尖厉”表明汽笛很刺耳,暗含了作者不愿意听到、不愿意离开北京的心情。,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剧烈抖动的北京建筑”是幻觉意象,实际上抖动的是即将离去的火车,“剧烈”写出了车启动瞬间作者的惊愕感觉,离京对于一个20岁的知青内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第一部分: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的痛苦和迷惘。,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
4、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疼痛”是离开母亲离开京城的痛楚。“骤然”点明痛苦触动心灵时的猝不及防。“妈妈”一句化用孟郊诗句,细腻形象地写出了内心的无比痛苦。“风筝”一句运用比喻,写出了内心对母亲及京城的牵挂,依恋。,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线绳绷得”一句写出了痛苦的情感让作者感到窒息,难以承受。,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卷”字写出了告别声浪之巨大之震撼。“缓缓地移动的北京”幻觉意象,实际上移动的是火车,也写出了
5、仿佛被北京抛弃注定漂泊的失落痛楚。,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第二部分:具体描写离别时撕心裂肺的场面。,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抓住她的衣领”“不能松”写出了作者离开时的依恋、迷惘、绝望和痛楚。“亲热地叫喊”“妈妈啊,北京”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最后”与前面呼应,这是最后一面,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最后”与前面呼应,这是最后一面,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第三部分:直接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课后思考题:分析离别场景中“手”的意象蕴含的情感内涵。诗歌结尾处,诗人拼命地用手一抓,抓住了不知是谁的手,那种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在“抓”这个富于动作感的形象中得到了有力的升华。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抒情主人公“我”那张泪眼模糊的脸,那种悲伤、失落和无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0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