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三节苏轼词作.ppt
《第六章第三节苏轼词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第三节苏轼词作.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苏轼词作,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思想2、掌握北宋豪放词的风格及苏轼对词发展的贡献。3、作品赏析:定风波、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4、掌握苏轼词的艺术特点,一、苏轼的生平、思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2、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苏轼的思想非常复杂,他既受过良好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又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使他积极入世,关注政治和人民生活。佛教和道教一方面使他经常产生人生无常,梦幻虚无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使他能比较冷静理智地应对人生挫折素食的思想表现,是与他的人生际遇紧密相关的,年轻和仕途比较顺畅时,他的思想以儒教为主,遭受
3、挫折时,佛道思想便占了上风。,二、苏轼对词的贡献四库全书提要说:“词至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所谓“词至苏轼而又一变”它的含义是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词在他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提高,他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一、拓宽词的题材范围,增强词的表现力这一点是就词的内容而言的。也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在内容上,苏轼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凡是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如怀古言志、摹写田园山水、抒写报国
4、雄心、表现旷达胸襟,等等。这里,苏轼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尊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提高了词的境界。,1、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寄托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代表作品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可视为南宋爱国词的滥觞,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这现实中的“射虎”太守和理想中“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是继范仲淹渔家傲词后进一步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筳公子为主
5、要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2、旷达词 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旷达是苏轼为人的性格特征,旷达词在苏词中数量很多,所以旷达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咏月而兼怀人,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出对于现实人生的执著态度和豁达胸怀。,上片写对月饮酒,以问月发端,由现实进入幻想,又由天上回到人间,展现了作者内心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自我解脱的感情变
6、化过程。下片写对月怀人,作者由月到人,由古到今,将物理的变化与人事的迁移联系起来,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作出了具哲理意味的解释。在为月解脱的同时以理遣情,得到自我慰解,进而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表现的情感有些压抑,但最终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摆脱了人生苦恼,实现了旷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苏轼在这首定风波词中,借对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备要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7、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坦荡的心胸和泰然处自的生活态度。,3、描写自然山水风光的词在这类题材中,苏轼往往是把对自然山水风光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加以描摹,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面对长江抒发感慨,喟叹人生的短暂,长江之无穷尽,无数的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像被波浪所淘汰一样,已经无影无踪了。人物虽已成为
8、过去,但他们的功业却仍然留在人间。作者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想起历史上出现的悲壮场面,古今人事的变化,更感到时不待人,而此时自己不能成就事业,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人生短暂的叹息。,、描绘农村风情的田园词 苏轼的田园词是对宋词题材的一个突破。他在徐州所做的组词浣溪沙五首,描写了农村风光、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和乡风民俗,宛如一曲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代表作品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咏物词苏轼的咏物词多达30余首,且艺术精湛,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重神似描写,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代表作品有咏孤鸿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咏杨花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爱情词代表作是江城子 十
9、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是悼亡词的首创和绝唱。,在词中,作者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写对去逝十年的亡妻的哀思,并融入自己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感,感情极为深挚。词人在悼念王弗的时候,触发起自己对十年来艰难的人生经历,宦海风波的一番回顾。这首词上阕写作者对王弗的思念,下阕记梦中还乡,深切地表现心中的悲痛。,二、打破诗词畛域,引导词风向诗化和多样化转变 这是苏轼在词的文学观念上的革新。其核心是“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我国古代,诗和词两种文学样式有着很大
10、的区别。“诗言志”是文人抒写怀抱、反映社会的重要工具;而“词为艳科”是士大夫娱宾宴客的消遣品,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尤其是文人词,本身就是在灯红酒绿、浅斟低唱中成长起来的,题材往往局限于男女相悦之情。,所以在苏轼之前,从花间集到乐章集,词虽然已经走过了一段很长的道路,仍然被视为“小道”、“小技”,难与正统的“言志”、“载道”的诗文相提并论,同登大雅之堂。其间虽经几代词人的努力经营,企图使之雅化,但因没有摆脱“缘情而绮靡”的倾向,仍不免遭致讥评。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
11、。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说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见赵令畦侯鲭录卷七)。这里,苏轼用唐诗的审美标准来衡量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宋之小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而这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诗入词”文学观念地提出,使得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有机地统一在
12、词篇之中。这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1、用题序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多数词作并无题序。,苏轼则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生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然而词体长于抒情,不宜叙事。为解决这一矛盾,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有些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
13、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规定了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怀念的对象是其弟苏辙。,另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一而遂晴,故作此词”。词序用来纪事,词本文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2、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
14、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三、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苏轼的词在密州时期有重大发展,初步形成了豪放词风。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 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
15、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苏轼的豪放词与传统的婉约派词性质上的区别,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在遭遇逆境时,超脱现实,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这类词主要呈现出旷达的风格。所谓“旷达”即指词人在作品中描写出一种开阔深远的境界,从而以这种境界寄托自己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这类词的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词,一个是“问月”,一个是“怀古
16、”,但都展示出一个广阔深远的境界,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苏轼词旷达型的特点。,特别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以问天、问月来探索人生的哲理,抒发兄弟的手足情谊。前半阙的“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两句。是痴问也是探求。这是对现实生活极度苦闷、心头郁结的迸发;接着写由不满现实而企图追求天上的纯洁。然而终究离不开人间,则又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眷恋。后半阙“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也是痴问和探求。原来人生的离合,正如明月的盈亏,是永远不能改变、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但诗人并不从这里消沉下去,而是以乐观旷达的祝愿作结:只要人长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共赏同一明月。这不是很可慰的吗?全词笼罩一层迷惘、惆怅的气氛。但词
17、的境界扩大明朗,这在婉约派作家所写的词中是罕见的。,第二类是处于顺境时,努力干预现实,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这类词呈现的是豪放风格。如他的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其著名代表作。此词以游猎为题材,塑造了一位威武的英雄形象。他希望建功立业,挽起雕弓射天狼,字里行间洋溢着豪情壮志,表露着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上两类词是作为苏词中豪放词的代表,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与所抱的态度。这也是苏轼的豪放词在内容上的突出特点。,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18、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 1、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2、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3、吟啸:吟诗、长啸。4、芒鞋:草鞋。5、烟雨:烟波风雨。6、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7、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的苏轼正谪居黄州三年有余。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诗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莫听穿林打叶声写
19、雨思考: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雨骤风狂。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行 闲适、轻松、自如 吟啸 的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竹杖芒鞋轻胜马顶风冲雨,从容前行 闲适、轻松轻胜马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思考:这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A阳光总在风雨后。B也许
20、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思考1:如何理解句中“风雨”“晴”?“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也无风雨也无晴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的人生观。,思考2:这三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21、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全词见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旷达胸怀。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
22、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注释1、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贬所,甚或更早。2、柳棉,柳絮。3、悄(qiao)消失。4、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佳人。5、天涯:指芳草长到天边。,题 解: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双调,六十字。这首蝶恋花作于何时已不可考。相传是苏学士贬谪惠州时的作品,一日命妾妇朝
23、云依词而唱,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不久抱疾终亡,苏学士终生不复听此词。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本词是消春之作。不过,作者还借“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那红色的花瓣(残红)已经从枝头脱落(褪)干净,那将要在夏初长大、黄熟的杏子,现在又青又小。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残红褪尽,青杏初生: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对比:宋初词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绿水、人家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
24、了诗情画意。燕子低飞动态之美 绿水人家生活的气息 画面呈现的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在春天滋生的青草,也带来了春深的信息,直到天边(天涯)没有一处不长满了青草。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天涯)没有一处没有芳草,那又何必怀念家乡呢?这里带有作者自己宽解的意味,从这里正透露出作者在长期飘泊的生活中,不免有思乡之感。,花褪残红 描绘出晚春的上片惜春 柳绵吹又少 自然风光 天涯何处无芳草 赋予了浓重的 感情色彩“花褪残红”:透露了
25、作者珍惜春光的心情,“柳绵吹又少”:流露的是词人惜春的心声“天涯何处无芳草”:惋惜春光将逝的感情和长期飘泊的感叹,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在道旁的院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墙内是家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 有朝气的生命 墙外是路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冷落寂寞。显:佳人的笑声隐显手法 隐:佳人的容貌与动作,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时,笑声逐渐听不见(不闻)了,就是墙里佳人发出的荡秋千等等声响也消失了。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徒生烦恼。行人,也就是作者,本来想借美好的事物来排遣郁抑的,这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三节 苏轼词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05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