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形象.ppt
《古诗鉴赏之形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之形象.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怎样鉴赏诗歌形象,古代诗歌鉴赏之,考试说明,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8广东卷)(7分)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答: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
2、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考点连接,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学习目标,1、如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的景象(景物描写)3、如何鉴赏诗中的物象(意象),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二、关注人物形象特点:(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读独坐敬亭山,分析
3、诗中所塑造的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孤独的感受。,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闲适、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孤傲落寞的诗人的形象。,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抒情主人公)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
4、,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抒情主人公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例,10,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抒情主人公)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
5、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抒情主人公)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抒情主人公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
6、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形象的意义,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是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
7、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本题需要注意诗中相关物象),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可以推测,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14,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答:从形神两个方面刻画了垂钓儿童的形象;这是一个聪明机灵、天真可爱的钓鱼童子;诗中“蓬头、侧坐”
8、表现出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答题。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15,(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答:“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
9、;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英雄,16,常见人物形象,1、英雄 蜀 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者或借英雄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曹操短歌行;或借古人得志反衬自身蹉跎岁月碌碌无为,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或用之体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范仲淹、辛弃疾、陆游、岳飞等人;或借此表达对古人的景仰之情。,17,(0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日暮倚
10、杖水边(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屈原,白居易,谪客,18,2、谪客 文人骚客被贬谪到偏远之处,多有羁旅行役之作,往往借景抒情,抒发贬谪之悲,飘泊之苦、怀才不遇之感,宦海沉浮之叹。,1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 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11、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游子,20,3、游子 辞故土,游异乡,睹物而伤情,顿生亲人之思、家园之恋。明月、笛声、草木花卉,乃至季节更替都会触发其内心情感。,常见人物形象,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1,4、隐士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赞美田园美好,吟咏情性。相关的意象常有菊花、青松、钓客等。,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秋夜曲 张仲素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
12、霜。(1)“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答:照应诗题;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主人公彻夜不眠;衬托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2)“漫漫轻云露月光”,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答:承前启后。承上句长夜不眠,故而引起望月,为思夫做铺垫。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 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闺妇,23,5、闺妇闺妇独守空房,每在夜深人静之际或季节更迭之时,别离的苦情、对游子的思念、凄冷寂寞的悲伤或美人迟暮之感便油然而生,另外还有作者假托思妇闺情寄寓自己人生感慨的。,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
13、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我们在鉴赏景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景象图景(画面)或为什么是这个特点)。3、剖析作者思想或写此景的意义。,二、鉴赏诗中的景象(景物描写、意象),西 楼 曾 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14、感?,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景象图景(画面)或为什么是这个特点)。,3、剖析作者思想或写此景的意义。,西 楼 曾 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
15、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谒金门(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既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又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
16、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简述写景的作用。(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借景抒情,用烟雾、凄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04高考海南卷)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认为杜鹃
17、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鉴赏提示:“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远近高低动静等);二是画面色彩;,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问:请分
18、析这首诗画面美。,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动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
19、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 鉴赏 形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05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