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六次).ppt
《发展心理学(第六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第六次).ppt(4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第一节 概 述,涉及四个单元 对象 方法 历史 理论,研究对象 全程的心理发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全程:包含人类演化和个体的成长 人类演化种系发展:动物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动物智慧研究如今仍然是研究的热点 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学)个体成长个体从生熟-衰老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动物的智慧行为实验,2002年8月科学杂志报道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乌鸦会做鱼钩取得高颈试管中的食物。,黑猩猩被关在栅栏内,栅栏外较远处放有水果,栅栏内有两根竹竿,但都太短,单独使用都不能够取水果。但竹竿上有孔,如果一根竹竿插到另一根上就能
2、够取到水果。研究发现,猩猩能够把两根竹竿连在一起,取到栅栏外的水果。(苛勒的实验),动物的智慧行为实验,动物的智慧行为实验说明:它们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利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解决一些问题,具有了初级思维。这种初级思维为人类思维的发展做了生物学的准备。,种系 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广义 种族 民族心理学 个体 个体发展心理学(从出生到衰亡)狭义 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心理发展-包括生理、认知、社会性。特征或性质(五点):(1)一定方向性和顺序性(2)不平衡性 第一发展加速期:从出生到幼儿期 第二发展加速
3、期:青春发育期(3)普遍性与差异性(特殊性)(4)增长与衰退的辨证统一发展=增长?(5)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胎儿期到青少年期的身体比例发育,从中可看出“头尾律”和“近远律”,(1)方向性和顺序性,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头尾原则: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2)近远原则:婴儿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以上肢动作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晚。下肢动作也是如此。,头尾律:抬头 翻身 坐 爬 站 走 跑 跳 攀登,心理发展阶段划分标准,1.以种系演化作为
4、划分标准:霍尔“复演说”幼儿期(6岁前)从哺乳类动物到原始人类的阶段 意识的学习期(6岁到13岁)人类古老的文化阶段 青年成熟期(14岁至18岁)近代文化阶段3.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上述标准划分的阶段,虽然存在等级差异,但是都遵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进展。,(2)不平衡性,总体发展一般趋势是:出生到幼儿期是第一加速期;青春期是第二加速期.童年期是平稳发展期,成人期是缓慢发展期,老年期呈现下降趋势。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
5、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3)普遍性和差异性,智力发展的普遍性与成分发展差异性,(4)增长与衰退的统一,发展=增长+衰退不同年龄阶段的增长衰退不同.童年期(0-18岁)以增长为主,中年期增长和衰退大体相当,老年则是衰退为主.,(5)连续性与阶段论,发展的关键期,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Lorenz发现,小鸭和小鹅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印刻(imprinting)”。心理学家将“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个体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
6、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阐述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更为本质性的研究内容。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第二单元 研究历史,准备阶段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演变:,产生,形成,分化和发展,演变和增新,经历哪些阶段?,19世纪后期,1882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什么时间?,儿童心理的问世,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出现各种心理学流派,理论观点和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表现?,一、准备阶段,中世纪,儿童被视为“具体而微”的成
7、人(即小型成人)文艺复兴以后,自然主义为儿童心理学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福禄贝尔的“恩物”,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为儿童心理学诞生奠定了研究基础,中世纪绘画中的儿童的形象是“小大人”。,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基人普莱尔(W.Preyer),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标志性事件1882年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发表第一本科学儿童心理学著作。研究目的:早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价值:,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多样化研究途径:霍尔(G.S.Hall)的问卷法 比纳(A.Binet)的智力测试 格塞尔(Gesell)的儿
8、童发育常模出现重要的理论派别:霍尔提出的复演说 杜威的机能主义观点、儿童中心说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史太伦的人格主义学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华生的行为主义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20世纪中期,儿童心理发展进入演变和增新时期。集中反映在各学派的分化和学科概念的革新。,四、毕生发展观的确立,20世纪中后期,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开始确立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最早提出追求人的心理发展的全貌而不是孤立研究心理,并出版发展心理学标志着第一本发展心理学。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的更名,确立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此外,霍尔对老年心理做了研究;荣格做了成年心
9、理发展,主张心理发展: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重视中年危机,阐述了老年心理。,毕生发展观的确立,20世纪中后期,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开始确立1957年,美国的更名,确立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霍尔,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心理学的问世与研究,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对个体一生全程发展率先作了研究,对成人记忆、思维、智力、道德、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量的研究揭示了新生儿就具有了不起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反应外界刺激的能力,如:感觉能力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许多新兴学派都修正了原有学派忽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缺点,重视
10、儿童社会性的研究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一些新的研究改变了皮亚杰的实验设计,降低了实验的难度,修改了实验方法,结果发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并非是截然区分开的,同时发现年幼儿童已经具有很多重要的认知能力。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成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心理学的内涵已经由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转变为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规律。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把心理发展作为自组织系统来分析已经渗透到发展心理的研究中。,第三单元研究的方法,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描述研究对象的现状“是什么”解释:对发展心理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等作出说明
11、“为什么”预测:根据理论和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景中的反应作出推断控制:根据科学理论操纵某些变量或创设一定情景,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第三单元研究的方法 特色性设计范式,横断研究(横向研究)最常见的设计 纵向研究(追踪研究)横纵交错的交叉研究(时序设计),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同一时间内”?,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N2016),例如:年月同时测查4-11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患率年龄 4 5 6 7 8 9 10 11 合计男 14.40 16.18 12.45 12.11 1
12、3.08 13.30 13.31 11.64 13.34女 11.26 14.83 18.35 15.63 18.91 12.60 14.62 10.76 14.54 合计 12.94 15.55 15.07 13.75 15.86 12.93 14.00 11.18 13.93,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因此这种设计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多采用这一设计。,横断研究,其不足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
13、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世代效应”(cohort effect,也称群体效应)的影响,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横断研究,例如,如果测量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对摇滚音乐的兴趣,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兴趣随年龄增长而减弱。但事实上,这更可能与不同的社会时代对音乐的兴趣变化有关。利用横断研究得出的数据表明,60岁以后智力大幅度下降。那么,这种下降是年龄发展本身引起的呢,还是由于老年组被试的受教育程度不及年轻被试引起的呢?,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
14、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纵向研究:儿童行为问题,1984至1995年间,在南京开展了针对同一群体儿童的追踪调查研究。1984年初次调查了697名学前儿童,平均年龄5.7岁,其后分别于1988年(平均9.7岁)、1990年(平均11.7岁)、1994年(平均15.7岁)对这些儿童作追踪调查。调查均用父母报告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纵向研究:男孩行为问题,纵向研究:女孩行为问题,纵向研究:儿童行为问题,行为问题的总分值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的下降;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男女性别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提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差别只有少许,且发展到青少年期这些
15、差异有大致消失的趋势,“行为改善”更多地见于男孩而非女孩。,纵向研究的优点,纵向研究的特点是,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详尽地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纵向研究还有助于探明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联系,对了解发展的原因与机制十分有益。,纵向研究的缺点,纵向研究体现出周期长、费用大的不足,故被试的数量往往受到局限。研究期间样本的恒定非常困难,会因死亡、搬迁、厌烦而流失被试,从而有可能影响取样的代表性。纵向研究需要被试反复做一些测验,不可避免地会使被试产生“练习效应”。,三、交叉设计(聚合交叉设计),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
16、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聚合交叉设计,在较长时间里对某几个年龄的被试进行连续的追踪研究1975年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5岁 20岁 25岁30岁 35岁个体心理发展 20岁 25岁30岁35岁40岁 25岁 30岁35岁40岁45岁 30岁 35岁40岁45岁50岁社会历史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交叉设计:例,以儿童的性别角色态度为例,看看交叉设计是如何来考察性别角色态度是如何随年龄、社会生活事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性别定型灵活性的平均值,0.7,0.6,0.5,0.4,样本2,6,7,8,9,样本1,样本3,发展研究设计的优点和局限,第四单元 理论问题,一、心理发展的
17、动力分析1.单因素论2.二因素论3.相互作用论二、主要学派的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指心理发展由什么决定对遗传和环境问题的认识的转变 1.“非此即彼”单因素: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遗传定律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环境决定论 华生-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名言。斯金纳:“正如一个雕刻师塑造一块烂泥一样”。,高尔顿(F.Galton)名人 家谱调查:从英国的名人(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中选出977人(名人组),又选出977名普通人(对照组),调查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中有多少人是名人。结果发现,977位名人的父子兄弟中有332人也同样有
18、名,而977名普通人的亲戚中,只有一个名人。两者比率的差异是能力由遗传决定的证明。高尔顿从家谱调查中得出了一条“遗传定律”:人的遗传性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格达特的家族调查K氏有两个不同的世系,一是K氏与一个正常女子的合法婚姻所生的后代,一是K氏与一个低能的酒吧女子的不正当关系所生的后代。通过对两个世系各近500人的调查,发现后者中低能与道德败坏的比率大大超过前者。,2.二因素论:共同决定、彼此孤立、发挥的程度 施太伦(Stern)鲁克森伯格(H.Luxenburger):吴伟士(woodworth):发展遗传环境,3.相互作用论:影响最大 皮亚杰:成熟、经验
19、、社会环境和平衡,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派别观点,(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1)其学说的核心发生认识论:就是用发生学研究认识论,即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结构和它的心理起源。(相互作用论),(2)基本理论观点心理发展观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即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动作是认识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建构说关于认知结构的几个概念 图式 同化 顺应 平衡图式:动作或认知结构和组织。最初来自遗传。同化: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平衡:
20、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平衡不平衡平衡。儿童就是在这种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了智力的发展。心理发展的基本影响因素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 经验 社会环境 平衡过程 心理发展阶段说,认知发展阶段,阶段论1)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2)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3)各阶段的发展秩序是固定的;4)前后阶段的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量的积累结果,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中。,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
21、nent)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对当前直接感知环境施加动作。,不具有客体永久性,具有客体永久性,9-12月逐渐形成,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主要特点: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两个小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运算(Operation),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在这里运算指的是心理操作。运算是动作(或操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象征:与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但主观上有紧密联系,如语言,主要智慧特点,泛灵论(Animism)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自我中心言语,
22、泛灵论,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原因: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自我中心,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自我中心,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只知道AB,不知道BA.,守恒实验,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6、7-11、12),获得了守
23、恒性思维可逆群集结构的形成(逻辑思维的初步形成)认识处于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守恒,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
24、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返回,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A更重”(不守恒)“一样重”(守恒),基
25、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高一些”或“低一些”(不守恒)“一样高”(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返回,群集结构,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杰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群集运算中的一个部分。,群集结构(初步的逻辑思维),1.序列:根据某种可定量的维度排列客体。2.关系思维:认识事物的关系而非绝对的特征。3.类包含:同时思考整体与部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心理学 第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04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