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成分研究方法.ppt
《化学成分研究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成分研究方法.ppt(1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本节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分离方法,有萃取、沉淀、结晶、色谱等方法。重点掌握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方法的原理及规律。物质分离的许多操作往往在溶液中进行。实践中可以采用下列方法:,2,(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结晶及重结晶法 利用不同温度可引起物质溶解度改变的性质来分离物质。关于结晶和重结晶概念:结晶是指由非结晶状态到形成结晶的操作过程。重结晶指由纯度低结晶处理成纯度高结晶的操作过程。二者从操作角度差别是起始物不同。,3,(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晶型均一,色泽均匀。(2)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熔距应在2度以内。(3)T
2、LC或PC分别用三种以上溶剂系统检识,同单一圆整斑点。(4)HPLC或GC检查呈现单峰。,4,(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结晶和重结晶操作:提取或分离物 溶于选择的溶剂,加热成饱和溶液,过滤 溶液 放置(冷藏)析晶,过滤 粗结晶 重复上述操作(重结晶)结晶,5,(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选择结晶溶剂的原则是:对要结晶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冷热都易溶;另外要求结晶溶剂不与待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沸点较低、易挥发;无毒或毒性很小。选择溶剂依据“相似相溶”原理。,6,(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2.沉淀法(溶剂沉淀法)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
3、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如:水提醇沉法(除去多糖或蛋白质);醇提水沉法(除去树脂或叶绿素);醇提乙醚沉淀或丙酮沉淀法(使皂苷沉淀析出),7,(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水提醇沉法系指处方中药材加水煎煮,既提取出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盐、甙类、有机酸类、氨基酸、多糖类等;同时也提出一些水溶性杂质,如:淀粉、蛋白质、粘液质、鞣质、色素、无机盐等。若往水煎液中加入适量乙醇,可以改变其溶解性能而将杂质部分或全部除去。当乙醇浓度达到60%70%时,除鞣质、树脂等外,其他杂质已基本上沉淀而除去。如果分23次加入乙醇,浓度又逐步提高,最终达到75%80%,则除去杂质的效果更好。,8,
4、(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醇提水沉法系指将中药原料用一定浓度的乙醇用渗漉法、回流法提取,即可提取出生物碱及其盐、甙类、挥发油及有机酸类等;虽然多糖类、蛋白质、淀粉等无效成分不易溶出,但树脂、油脂、色素等杂质却仍可提出。为此,醇提取液经回收乙醇后,再加水处理,并冷藏一定时间,可使杂质沉淀而除去。40%50%的乙醇可提取强心甙、鞣质、蒽醌及其甙、苦味质等;60%70%乙醇可提取甙类;更高浓度乙醇则可用于生物碱、挥发油、树脂和叶绿素的提取。,9,(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3.pH法: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常可通过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值,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
5、离型),从而改变溶解度而实现分离。酸提碱沉法(使生物碱类成分沉淀)。碱提酸沉法(使黄酮、蒽醌等沉淀);等电点法(使蛋白质沉淀),10,(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4.金属盐沉淀法:酸性或碱性化合物还可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等沉淀析出。,11,(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铅盐沉淀法:利用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能与许多物质生成难溶的铅盐或络盐沉淀而分离的方法。中性醋酸铅可沉淀具有邻二酚羟基和羧基的成分;碱式醋酸铅的沉淀范围较广,可沉淀含酚羟基和羧基及中性皂苷等。如沉淀为杂质,则可弃去;如沉淀为所要成分,则可将沉淀悬浮于水或稀醇中,通H2S气体或加入稀
6、H2SO4、Na2SO4等脱铅,成分即可分离。,12,(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专属试剂沉淀法:某些试剂能选择性地沉淀某类成分,称为专属试剂沉淀法。如雷氏铵盐能与水溶性生物碱类生成沉淀,可用于分离水溶性生物碱与其它生物碱;胆甾醇能和甾体皂苷沉淀,可使其与三萜皂苷分离;明胶能沉淀鞣质,可用于分离或除去鞣质等。,13,(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常见的方法有:简单的液液萃取法、逆流分溶法(CCD)、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高速逆流色谱(HSCCC).,14,(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1液一液萃取与分配系数K值 将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例如
7、氯仿与水)置分液漏斗中充分振摇,放置后即可分成两相。此时如果其中含有溶质,则溶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K)在一定的温度及压力下为一常数,可以用下式表示:,15,(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K:表示分配系数;CU:表示溶质在上相溶剂中的浓度;C L:表示溶质在下相溶剂中的浓度。现在假定有A、B两种溶质用氯仿及水进行分配,如A、B的重量均为1.0g,KA=10,KB=0.1,两相溶剂体积比VCHCl3VH20=1,则用分液漏斗作一次振摇分配平衡后,约90的溶质A将分配在上相溶剂(水)中,约10的溶质A则分配到下相溶剂(氯仿)中。同理,KB=0.1=11 0,在振摇平衡后,则溶质
8、B的分配将与A相反。留在水中的约为10,约90分配在氯仿中。这说明,在上述条件下,A、B两种溶质在氯仿及水中仅作一次分配就可实现90的分离。,16,(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2分离难易与分离因子 现在,我们可以用分离因子值来表示分离的难易。分离因子可定义为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即:上例中,=KAKB=100.1=100。,17,(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就一般情况而言,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但10010,则需萃取1012次;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须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1 时,则KA KB,意味着两
9、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而实际分离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选择分离因子值大的溶剂系统,以求简化分离过程,提高分离效率。,18,(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3分配比与pH 对酸性、碱性及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分配比还受溶剂系统pH的影响。因为pH变化可以改变它们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离解型),从而影响在溶剂系统中的分配比。以酸性物质(HA)为例,其在水中的离解平衡及离解常数K可用下式表示:,19,(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两边取负对数则:,20,(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Ka及pKa均可用来表示酸性物质的酸性强弱。酸
10、性越强,Ka越大,pKa值越小。若使该酸性物质完全离解,即使HA均转变成A一则:,故:,21,(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因为酚类化合物的pKa值一般为92108,羧酸类化合物的pKa值约为5,故pH3 以下大部分酚酸性物质将以非离解形式(HA)存在,易分配于有机溶剂中;而pH12以上时,则将以离解形式(A一)存在,易分配于水中。,22,(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我们也可以由文献上给出的pKa值求出各碱性物质呈游离型或离解型时的pH条件。一般pH12,则酸性物质呈离解状态(A-)、碱性物质则呈非离解状态(B)存在。据此,可采用下图所示在不同pH的缓冲溶
11、液与有机溶剂中进行分配的方法,使酸性、碱性、中性及两性物质得以分离。,23,缓冲液:当往某些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酸和碱时,有阻碍溶液pH变化的作用,称为缓冲作用,这样的溶液叫做缓冲溶液。弱酸及其盐的混合溶液(如HAc与NaAc),弱碱及其盐的混合溶液(如NH3H2O与NH4Cl)等都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作用原理和pH值由弱酸HA及其盐NaA所组成的缓冲溶液对酸的缓冲作用,是由于溶液中存在足够量的碱A-的缘故。当向这种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酸时,H 离子基本上被A-离子消耗:缓冲溶液的pH值几乎不变;当加入一定量强碱时,溶液中存在的弱酸HA消耗OH-离子而阻碍pH的变化。,24,(二)根据物质在两相
12、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利用pH梯度萃取分离物质的模式图,25,(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4逆流分溶法(CCD)液一液萃取分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分离因子值较小,故萃取及转移操作常须进行几十次乃至几百次。此时简单萃取已不能满足需要,而要采用逆流分溶法(counter current distribution,简称CCD)。,26,(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CCD法的分离过程示意图,27,(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Craig逆流分溶仪萃取单元,28,(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逆流分溶仪萃取单元的工作过程,2
13、9,(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CCD法因为操作条件温和、试样容易回收,故特别适于中等极性、不稳定物质的分离。另外,溶质浓度越低,分离效果越好。但是,试样极性过大或过小,或分配系数受浓度或温度影响过大时则不易采用此法分离。易于乳化的萃取溶剂系统也不宜采用。,30,乳化的概念:乳化是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乳化。(如果发生乳化,难以分离),(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31,(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
14、进行分离,5液一液萃取与纸色谱 分离因子是液液萃取时判断物质分离难易的重要参数。一般50时,简单萃取即可解决问题,但50时,则宜采用逆流分溶法。问题是对于未知成分组成的混合物来说,不知道混合物中各个组分在同一溶剂系统中的分配比又如何求得值呢?这里可以借助纸色谱(PC)的帮助。已知PC的原理与液-液萃取法基本相同,Rf值与分配系数K之间有下列关系:,32,33,r为纸层色谱定数。当色谱滤纸湿重(W湿)为干重(W干)的15倍时,r=2。设A、B两种(或两组)物质的Rf值分别为Rfa及Rfb,则 其中RfaRfb 据此,可用PC选择设计液液萃取分离物质的最佳方案,34,(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
15、配比不同进行分离,6液一液分配柱色谱 逆流分溶法分离物质在分液漏斗中或Craig逆流分溶仪中进行时,前者手工操作,比较费时;后者因仪器自身的问题,在振摇时容易引起破损及漏液,又因溶剂消耗量大,振摇过程中又易于乳化,故现在已很少应用,多改用其它装置。如将两相溶剂中的一相涂覆在硅胶等多孔载体上,作为固定相,填充在色谱管中,然后加入与固定相不相混溶的另一相溶剂(流动相)冲洗色谱柱。这样,物质同样可在两相溶剂中相对作逆流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动态分配而得以分离。这种方法称之为液液分配柱色谱法。,35,(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1)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液一液分配柱色谱用的载体
16、主要有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通常,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称之为正相色谱;但当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则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石蜡油,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故称之为反相分配色谱(reverse phase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36,(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除色谱柱外,液一液分配色谱也可在色谱用硅胶薄层色谱上进行。因此液液分配柱色谱的最佳分离条件可以根据相应的薄层
17、色谱结果(正相柱用正相板,反相柱用反相板)进行选定。,37,(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常用反相硅胶薄层色谱及柱色谱的填料系将普通硅胶经下列方式进行化学修饰,键合上长度不同的烃基(R)形成亲脂性表面而成。,38,(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根据烃基(-R)长度为乙基(-C2H5)还是辛基(-C8H17)或十八烷基(-C18 H37),分别命名为RP(reverse phase)-2、RP-8及RP-18。三者亲脂性强弱顺序如下:RP-18RP-8RP-2。,39,(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2)加压液相柱色谱:经典的液一液分配柱色谱
18、中用的载体(如硅胶)颗粒直径较大(1OO150 m),流动相仅靠重力作用自上而下缓缓流过色谱柱,流出液用人工分段收集后再进行分析,因此柱效较低,费时较长,近来已逐渐被各种加压液相色谱所代替。加压液相色谱用的载体多为颗粒直径较小、机械强度及比表面积均大的球形硅胶微粒,如Zipax类薄壳型或表面多孔型硅球以及Zorbax类全多孔硅胶微球,其上并键合不同极性的有机化合物以适应不同类型分离工作的需要,因而柱效大大提高。常见的Zorbax系列HPLC填充柱型号见表11。,40,(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表1-1 HPLC用Zorbax系列填充柱,41,(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
19、配比不同进行分离,为了提高分离速度、缩短分离时间,则须施加压力,且依所用压力大小不同,可以分为快速色谱(flash chromatography,约2.02105 Pa)、低压液相色谱(LPLC,20.2l05 Pa)等。各种加压液相色谱的分离规模如下图所示,42,(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各种加压液相柱色谱的大体分离规模,43,(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此外,在色谱柱出口处常常配以高灵敏度的检测器,以及自动描记、分部收集的装置,并用计算机进行色谱条件的设定及数据处理。故无论在分离效能及分离速度方面,加压液相色谱均远远超过了经典的液液分配柱色谱方法,
20、在天然药物分离工作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图为常用高压液相装置的模式图。,44,(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高压液相色谱装置的模式图A 溶剂贮槽B 高压液送泵C 防止脉冲装置D 色谱柱E 进样阀 F 检出装置G记录装置H.计算机,45,(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近来,中低压液相柱色谱装置及EMerck公司生产的配套用Lobar柱因分离规模较大(可达克数量级)、分离效果较好(有时不亚于HPLC所得结果)、分离速度较快(填充剂颗粒较大,约4060 m)、分离条件又可由相应的TLC结果直接选用,加之价格比较便宜、操作简便,故很受用户欢迎。常用Lobar柱
21、的型号及规格可参见下表进行选择。,46,(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常用Lobar柱的型号及可能分离规模,47,(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Lobar柱可选用耐压送液泵(最大不超过6.06105Pa)或与HPLC的送液泵联用。无条件时也可采用高位溶剂贮液槽造成的位能差进行。在分离大量试样时,并可将几根柱子串联使用,以提高分离效果,并且用过的柱子可反复再生多次重复使用,值得推广普及。,48,(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7液滴逆流色谱(DCCC)及高速逆流色谱(HSC-CC)1970年,由Tanimura在液-液分配色谱基础上创建的液滴逆
22、流色谱装置(Droplet counter current chromatography,简称DCCC)可使流动相呈液滴形式垂直上升或下降,通过固定相的液柱,实现物质的逆流色谱分离(左图)。,49,(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液滴逆流色谱DCCC装置示意图 HSCCC分离物质原理模拟图,50,*溶剂分配法中溶剂系统的选择:两相溶剂不相混溶,混合物中各单一成分在溶剂系统中的分配系数差别越大越好。分离酸碱两性化合物时,缓冲液是很好的溶剂。*操作注意:(1)先将两相溶剂相互充分饱和。(2)采用等体积两相溶剂的方式。(3)欲分离混合物的浓度不宜过高。,(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
23、配比不同进行分离,51,(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DCCC以及HSCCC均可克服上述液相色谱中因为采用固体载体所引起的不可逆吸附消耗、试样变性污染及色谱峰畸形拖尾等弊病,试样还可以定量回收,目前已广泛用于皂苷、生物碱、酸性化合物、蛋白质、糖类等天然化合物的分离精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2,(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在中药有效成分分离及精制工作中,吸附现象利用得十分广泛。其中又以固液吸附用得最多,并有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及半化学吸附之分。,53,(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物理吸附(physical adsorption)也叫表面吸附,是因构成溶液的
24、分子(含溶质及溶剂)与吸附剂表面分子的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特点是无选择性、吸附与解吸过程可逆、可快速进行,故在实际工作中用得最广。如采用硅胶、氧化铝及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的吸附色谱即属于这一类型;,54,(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化学吸附(chemical adsorption),如黄酮等酚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或生物碱被酸性硅胶吸附等,因为具有选择性、吸附十分牢固、有时甚至不可逆,故用得较少;半化学吸附(semi-chemical adsorption),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之间的氢键吸附,力量较弱,介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也有一定应用。,55,(三)根据物质
25、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1物理吸附基本规律相似者易于吸附 固液吸附时,吸附剂、溶质、溶剂三者统称为吸附过程中的三要素。以静态吸附来说,当在某中药提取液中加入吸附剂时,在吸附剂表面即发生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以及溶质分子相互间对吸附剂表面的争夺。物理吸附过程一般无选择性,但吸附强弱及先后顺序都大体遵循“相似者易于吸附”的经验规律。,56,(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硅胶、氧化铝因均为极性吸附剂,故有以下特点:(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极性强的溶质将被优先吸附。(2)溶剂极性越弱,则吸附剂对溶质将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溶剂极性增强,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即随之减弱。(3)溶质即使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成分 研究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02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