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讲义.ppt
《出血性疾病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血性疾病讲义.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出血性疾病,正常止血机制,正常人除大动脉出血外,一般都能自行止血,生理性止血有赖于:三种因素:(1)血管的完整结构和正常的生理功能;(2)足够的血小板数量和其正常的功能;(3)正常的凝血系统,(一)血管壁的作用,1.血管的收缩,局部血粘度的增高:内皮素(ET)2.血小板的激活:胶原暴露、VWF释放 3.凝血系统的激活:胶原暴露、TF因子释放4.注意:血管内皮细胞还有重要抗凝功能:AT、TM/PC、硫酸肝素、TFPI、NO等。,(二)血小板的作用,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过程,由巨核细胞生成,寿命为711d。血小板生成受到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巨核细胞克隆刺激因子调节。血小板沿着毛细血管内壁
2、排列,维持其完整性。,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功能:,(1)粘附功能:血小板粘附在血管破损处,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第一步,这项功能依赖于血小板膜GPIb分子的功能,VWF参与GPIb与胶原连接;(2)聚集功能:在Ca2存在下,通过GPIIbIIIa与因子I联结,使血小板相互粘着,称为聚集。以上为血小板第一相聚集,呈可逆反应。,(3)血小板释放功能:血小板激活时血小板颗粒内容物分泌到血浆中。释放ADP、ATP、TXA2、5HT。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PF3),VWF、血小板球蛋白(TG)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等物质 加速血小板聚集成为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形成白色血栓,构成初期止血作用。,(4)促凝作用:
3、血小板激活后在其膜上形成血小板因子3,在Ca 2存在下,与因子a,因子Va形成复合物(凝血活酶)。还能吸附和浓集因子VIII,提供血液凝固过程中链锁反应的场所,起到促进凝血的作用。,(5)血块收缩:血小板肌动蛋白纤维与肌球蛋白棒之间相互滑动,使血小板发生收缩,血小板的收缩导致整个纤维蛋白网的紧缩,挤出细胞间隙里的血清,血块变得致密结实。,止血过程总结:1血管壁损伤,血管反射性收缩,同时血管壁胶原纤维暴露。2血小板粘附于破坏血管壁,在诱导剂(ADP)作用下发生聚集反应。3血小板分泌释放ADP等活性物质。4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暂时堵塞管。5同时凝血机制启动,形成纤维蛋白(血栓),进一
4、步收缩形成血块。,(三)凝血因子的作用,生理条件下,凝血因子一般处于无活性状态,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织暴露,立即从内源和外源两条途径启动凝血最后进入共同途径完成血液凝固过程。,1凝血因子 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是凝血反应的主体,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命名的凝血因子有14种,其中第VI因子是V因子的衍生物,除IV因子外其余都是蛋白质,除因子III外,其余均存在新鲜血浆中,此外,血小板第3因子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尚有两个激肽系统的因子,即激肽释放酶原(PR)和相对分子质量高的激肽原(HMWR)。它们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列于表161。2凝血因子特性,因子 同义名称 血浆 合成部位 血清 凝血障碍性疾病
5、是否依K 先天 获得 I 纤维蛋白原 有 肝 无 低无 重肝等 II 凝血酶原 有 肝依K有 凝血酶原缺乏 VK缺乏、肝病 III 组织因子 组织中 组织中 IV 钙离子 有 有 V 易变因子 有 肝 无 副血友病 重肝DICVII 稳定因子 有 肝依K有 VII缺乏症 重肝VK缺乏VIII 抗血友病因子 有 肝 无 血友病甲 DIC纤溶症 I 凝血激酶成分 有 肝依K有 血友病乙 重肝VK缺乏 斯图因子 有 肝依K有因子缺乏症 重肝VK缺乏、DICI 凝血酶前质 有 肝 有 血友病丙 重肝II 接触因子 有 肝 有II因子缺乏症III 纤维蛋白 有 肝 无III因子缺乏症 重肝纤溶 稳定因子
6、PR激肽释放酶原 有 肝 有HMWK相对分子 有 有质量高的激肽原,3凝血过程 血液由流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以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为特征的。血液凝固机制多用瀑布学说予以解释。该学说的基本观点是:“许多凝血因子在血液中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当其中某一因子被激活后,便以另一个因子为底物而将其激活,多个酶原按一定规律被激活即产生生物放大作用,最终导致纤维蛋白的生成和血液凝固。”,凝血机制图,(四)抗凝系统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当凝血因子被激活和(或)促凝物质进入血循环时,可激活凝血系统,最后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同时机体有抗凝系统调节以抗衡凝血过程,当抗凝功
7、能减弱时则会导致血栓形成.,(1)细胞的抗凝作用 单核巨噬系统:吞噬进入体内的组织因子,细胞磷脂、内毒素等;肝细胞清除血液中被激活的因子IIa、Ia、a、VIIa等。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和血栓调节蛋白(TM)能分别促进ATIII灭活凝血酶和使凝血酶激活蛋白C(PC),另外TFPI可以阻断外源凝血途径.,(2)体液抗凝作用 1.ATIII:是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酶蛋白酶抑制剂,在肝素的介导下,灭活凝血酶,a、Ia、IIa这种抗凝作用占体内总抗凝血作用的75。2.蛋白C(PC)和蛋白S(PS)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蛋白,PC在PS协同下,灭活Va、VIIIa和激活纤溶系统。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
8、物(TFPI):抗a、TF/V IIa.其他抗凝蛋白(2球蛋白、1抗胰蛋白酶等)作用较弱。,(五)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体内或体外的凝血块可以被溶解,这由纤溶系统来完成。纤溶系统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简称,本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溶解纤维蛋白,以防止和清除血管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积所引起的阻塞现象,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1纤溶酶原(PLG)及纤溶酶(PL):PLG由A、B两条肽链组成,当其结构中第560(精)561(缬)肽键断裂。PLG即变成有活性的PL。PL能特异地水解Fg及(或)Fb,生成一系列代谢产物。,2纤溶酶原激活途径和激活剂-三条途径(1)内激活途径:指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因子I
9、Ia和激肽释放酶(KK),裂解PLG,形成PL过程。(2)外激活途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裂解PLG形成PL的过程,(3)药物:指药物链激酶(SK),尿激酶uk等,使PLG转变为PL过程。这是应用溶栓药物治疗血栓的理论依据。,3纤溶系统的抑制物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内皮细胞合成),出血性疾病概述,概念出血性疾病分类出血性疾病诊断出血性疾病治疗原则,出血性疾病概念,因止血功能缺陷引起的以自发性出血或血管损伤后出血不止为特征的疾病,称为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分类,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异常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血管壁
10、异常,先天性或遗传性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先天性结缔组织病(血管及其支 持组织异常),血管壁异常,获得性 感染:败血症等 过敏:过敏性紫癜 化学物质、药物:药物性紫癜 营养不良:VitC缺乏 代谢及内分泌障碍:DM、cushing病 其他:动脉硬化、体位性紫癜,血小板异常,血小板数量异常(1)血小板减少(2)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质量异常,有关血小板的几个小知识,血小板寿命天左右血小板体积812fl80100109/L 血小板减少状态 800109/L 血小板增多症运动后和饱餐后血小板数增加晨间比午后少,高原居民比平原高,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AA、白血病、放疗化疗后
11、血小板破坏过多:ITP等血小板消耗过多:DIC血小板分布异常:脾亢,凝血异常,先天性或遗传性(1)、血友病A、B及遗传性FX1缺乏症(2)、遗传性 F(凝血酶原)、F(易变因 子)、(稳定因子)、F缺乏症。遗传 性FI(纤维蛋白原)及F(纤维蛋白稳 定因子)缺乏或减少症获得性(1)、肝病性凝血障碍(2)、纤维素K缺乏症(3)、尿毒症性凝血异常,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主要为获得性 1.肝素用量过多 2.香豆素类药物过多及敌鼠钠中毒 3.抗F、抗体形成 4.蛇咬伤、水蛭蚊伤 5.溶栓药物过量,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先天性或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vWD)获得性:DIC,出血性疾病的诊断病史,(一)、
12、出血的类型皮肤淤点、淤斑 PC50109/L黏膜淤点、淤斑皮下大片片状出血肌肉血肿关节出血消化道、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 PC20109/L创伤及手术后出血,出血的特点与疾病鉴别诊断,以皮肤及粘膜的瘀点、瘀斑为主,多提示血小板性或血管性出血,如瘀斑隆起,多提示为血管性。如以深部组织(肌肉关节腔)出血为主,则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此外,前二者往往于外伤后可即刻出血,持续时间短;后者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血小板及血管性疾病与凝血性疾病出血的特点 初期止血障碍性疾病 凝血异常致出血性疾病 临床特点 出血诱因 自发较多或外伤 外伤,较多自发 出血部位 皮肤粘膜,内脏较少 内脏和肌肉 深部血肿 少见 典型 皮
13、下出血 典型,小,多发 常见,较大,单个出现 关节血肿 罕见 多见 性别 女性较多 男性多见 病因 先天性:血管性血友病,血友病A;血友病B 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 其他凝血因子缺陷 获得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IC;肝病;VitK缺乏 脾亢 凝血因子抑制物,抗凝治疗 家族史 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性连锁遗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病史,(二)出血诱因 有药物接触史,多提示血小板性;如轻伤后出血不止,多为凝血因子障碍。(三)家族史 因遗传性出血疾病常有一定遗传方式,应询问祖父母,父母及兄弟姐妹以及外祖父母、舅父有无类似病史及出血史。,出凝血疾病过筛试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测定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血
14、块退缩试验凝血时间(试管法)(C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初期止血缺陷的临床特点与实验诊断 毛细血管-血小板型止血缺陷。主要是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脆性增加或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所致的出血。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而肌肉、关节、内脏出血少见;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即刻发生渗血难止,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对压迫止血有效,且血止后不易复发;本型出血有遗传性,也有获得性。,血小板计数 出血时间测定,减少 正常,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增大 轻度增大/正常,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减少 增多伴成熟障碍,先天性无巨核 ITP细胞性再障 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出血 性疾病 讲义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93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