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课件完整版(终版).ppt
《出凝血课件完整版(终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凝血课件完整版(终版).ppt(1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出血、血栓、止血检测,江西省儿童医院检验科 柯 江 维,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生理状态下,机体内存在着复杂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凝血血栓,抗凝出血,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血块的过程称为凝血。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血清: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但 增添了一些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 释放的化学物质。,人体止血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和纤溶系统四个主要方面,这四方面之间又相互作用和调控。,作为一个检验医生,首先应弄清正常的凝血与抗凝机制,如何建议医生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如何正确判断检验结果,抗凝机制,正常止血机能,两个方面,四个
2、因素,凝血机制,血管壁,血小板,凝血系统,抗凝及纤溶系统,凝血与抗凝机制的病理生理基础,一、血管壁的作用,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止血 血液粘稠 止血 内皮细胞 PLT黏附聚集 止血 TXA2 5-HT 释放暴露内皮下胶原 激活 内源性凝血 止血 TF释出 外源性凝血 止血,神经反射,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vWF,一、血管壁的作用,血管的止血作用表现为:血管的收缩 血小板的激活 凝血系统的激活 局部血粘度的增高,正常血管壁抗血栓形成能力,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PGI2)扩张血管、抑制plt功能纤溶酶原激活物(PA)激活纤溶酶、清除小凝块 血栓调节蛋白(TM)参与蛋白C系统的抗凝作用肝素或类肝素物
3、质 具有多种抗凝活性,二、血小板的作用,血管受损 vWF 血小板黏附 PLT聚集()Fg PLT释放(5-HT ADP)血管 加速()加速a 使纤维蛋白 收缩 聚集 形成 网收缩,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参与血管内皮的再生和修复过程,增强血管壁的抵抗力,减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血小板止血功能,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血管收缩促进凝血过程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一期止血缺陷特征,一期止血缺陷指血管壁和血小板的缺陷。皮肤、粘膜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创伤后即刻出血,持续时间较长。压迫止血有效,止血后不易复发。
4、输血或输血制品效果差,常用筛选试验如下: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P)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PLT)血块收缩试验(CRT),三、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称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加的、复杂的酶促反应和分子聚合过程。,血液凝固,血管损伤后出血止血过程:1.血管收缩 血管变窄 目的是减少血液流向受损区域2.血小板堆积 血小板快速流向创伤处 粘附在血管壁上 凝血因子促进血小板堆积3.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在血小板堆上形成紧密的纤维蛋白网 通过凝血因子的交互作用形成纤维蛋白,该作用类似“多米诺骨牌”,Structure of Blood Clot,在损伤处形成凝块:内皮细胞
5、释放抗凝物质(肝素,AT 蛋白C).,历史,17世纪中叶-从血细胞和血清中分出“凝块纤 维”,进行形态研究19世纪初-现代凝血概念的起源-“凝块纤维”来源于血浆,命名为 纤维蛋白-发现“凝血酶”,20世纪初-提出凝血理论,是外源凝血途径 的基础-认为Fg、II、TF、Ca2+参与凝血。1964年-“瀑布学说”,少量FXII即能使大 量凝血酶原转为凝血酶-内源凝血途径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后-组织因子途径学说,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均为无活性的酶原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锁性反应的结果。当凝血过程被激活时,其中一个凝血因子按顺 序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使之激活成为具 有活性的酶,形成“瀑布样
6、反应”。凝血过程一旦开始,一定会进行到底;凝血过程有一自行扩大的正反馈作用。,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因子 钙离子 易变因子 不存在 稳定因子 抗血友病因子 Christmas因子 Stuart-Power因子 血浆凝血活酶前加速素 Hegeman因子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PK 激肽释放酶原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经典),以及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VII、IX、X合成依赖于Vitk,称Vitk依赖因子除TF外,都存在于血浆;除FIV(Ca2+)外,均为蛋白质。正常情况下,
7、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1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包括FII、VII、IX和X(PC、PS)共同特点:分子结构中的氨基(N)末端含有-羧基谷氨酸残基(-Gla)-Gla在肝细胞内的生物合成依赖Vit K 的介导具有结合Ca2+的能力,并借助于Ca2+与磷脂膜结合,Ca2+起“搭桥”作用(-羧基谷氨酸Ca2+-磷脂膜),若缺乏Vit K 或上述4个因子N端无-Gla 则无凝血活性,可导致新生儿出血或获得性成人出血性疾病。,1)因子II-凝血酶原,prothrombin 分子量72000,血浆浓度1500nmol/L生理活化途径:,FII,A和B两条肽链构成的凝血酶(FIIa),凝血酶原酶,精2
8、74-苏275肽键断裂,释放出F1+2,中间产物,凝血酶原酶,精323-异亮324肽键断裂,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非常罕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2)因子VII-稳定因子,stable factor,分子量48000,血浆浓度10nmol/L组织损伤时,TF释放到血液中,FVII与其结合,分子构型改变,暴露活性部位,成为VIIa,凝血活性增强约100倍TF-FVIIa-Ca2+可激活FX和IX,使 内源及外源凝血途径相沟通由TF释放到TF-FVIIa-Ca2+形成的过程是体内最重要的凝血途径FVII缺陷常合并严重出血。,3)因子IX-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la
9、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PTC 分子量57000,血浆浓度80nmol/L。可被FXIa或TF-FVIIa-Ca2+复合物激活,FIX,FXIa,精146-丙147肽键断裂,无活性双链-FIX,FXIa,使重链上的精181-缬182肽键断裂,有活性-FIXa,FIX缺乏为血友病B,是一种性联隐性遗传性疾病,4)因子X-stuart-prower因子 分子量55000,血浆浓度160 nmol/L。处于-内源、外源及共同途径的交点,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可被IXa-VIIIa-Ca2+-磷脂、TF-FVIIa-Ca2+激活,有活性的-FXa,FX,重链上的精
10、51-异亮52肽键断裂,从其N端释出一小肽,从其C端释出含17个氨基酸残基的一小肽,有酶活性的-FXa,FX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两性均可受累。,2接触凝血因子,指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接触相激活的凝血因子,包括FXII、XI、PK、HMWK 共同特点: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经,并与激肽、纤溶和补体等系统相联系缺乏并不出现出血现象(除FXI缺乏有轻度出血外),反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倾向或纤溶活性下降,1)因子XII-接触因子,hageman factor,HF为单链糖蛋白,是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FXII的激活不再是体内凝血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纤溶系统的激活作用更大)体外凝血试
11、验仍有沿用各种物质去激活FXII,FXII的激活:,固相激活,与带负电荷的物质接触-体内:胶原、微纤维、基底膜 长链脂肪酸等-体外:玻璃、白陶土、硅藻土等分子构型发生改变活性部位暴露 FXIIa,FXII的激活:,液相(酶类)激活,单链FXII,激肽释放酶纤溶酶凝血酶胰蛋白酶等,在精353-缬354肽键处断裂,-FXIIa(重链和轻链,酶活性中心位于轻链),激肽释放酶,在重链精334处裂解,-FXIIa仍有酶活性,血液中FXI是与HMWK结合成 复合物的形式存在。FXIa激活纤溶的作用大于激活FIX,甚至大于FXIIa对纤溶的作用,FXI,凝血酶 或体外FXIIa,精369-异亮370肽键断裂
12、,FXIa(活性中心位于2条轻链C端的丝氨酸残基),2)因子XI-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PTA,3)激肽释放酶原 prekallilarein,PK与FXI相似,PK在血液中是与 HMWK结合成复合物的形式存在。PK缺陷与FXII一样,病人无任何 出血症状,却常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PK,FXIIa,精371-异亮372肽键断裂,K(酶活性中心位于轻链,重链区有于HMWK结合 的部位),K的作用是激活FXII、FXI,使HMWK 激肽,使PLG(纤溶酶原)PL,4)高分子量激肽原 high molecular wight kinino
13、gen,HMWK 血液中HMWK与PK、FXII结合成复合物的形式存在,起辅因子作用。参与FXII、FXI的激活生成的激肽有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及降低血压的作用HMWK缺陷与其他接触活化因子缺陷病人一样,无出血症状。,3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包括FI、V、VIII、XIII共同特点:对凝血酶甚为敏感,从而 发生酶促反应或被激活,1)因子I-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FIB)为血液凝固的基础物质,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A,A,B,A,B,(340K),纤维蛋白原,Fg为两个单体组成的二聚体蛋白每个单体都有A、B及三条肽链分子的三维空间构形是由6条肽链形成3个球状区域中央区称E
14、区,两侧外周区称D区,Fg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单体(FM)形成,酸性纤维蛋白肽,18-20 残基,-精-甘-裂解部位,球状单位,-,-,单体交互作用部位,“D”区,在IIa作用下,Fg A链上精16-甘17键和B链上精14-甘15键 先后被裂解,释放出FPA、FPB,Fg FM(去A去B的Fg或 血栓前体蛋白,PTP),FM的聚合,FPA、FPB释放后,每个FM分子N端区的自身聚合位点暴露,与另一分子的D区相应位点结合,形成可溶性FM聚合物(SFM),纤维蛋白肽A、B,聚合作用,交联纤维蛋白形成,SFM在FXIIIa和Ca2+作用下,链和链 之间以共价键(CONH)交 联,形成不溶
15、性FM 聚合物,即Fb,纤维蛋白形成过程,Fg,FM,纤维蛋白聚合物,交联纤维蛋白,凝血酶FXIIIa,2)因子V-易变因子,labile factor 在体外,是最不稳定 的凝血因子,是FXa的辅因子,参与II的激活。起始凝血酶、FXaFV FVa FV缺陷有副血友病之称,有轻度出血症状。,3)因子VIII复合物-抗血友病球蛋白,antihemophilic globulin,AHG 由因子VIII促凝活性与vWF形成复合物形式存在(1:99)是FIXa的辅因子,可被IIa激活 FVIIIa FVIII缺乏为血友病A,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4)因子XIII-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
16、stabilizing factor,FSF,由2个a亚单位和2个b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a2b2)活性部位在a亚单位,b亚单位无催化活性,FXIIIa2链,IIaCa2+,N端的精-甘键断裂,无活性的a2b2,Ca2+,有谷氨酰胺酶活性的FXIIIa(a2),4其他凝血因子 1)因子III-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酶 tissue factor,TF 广泛存在于各组织细胞中,特别在脑、胎盘、肺中含量丰富,正常血中不含TF。内皮细胞 内毒素、免疫复合物、单核细胞(含低TF活性)IL-1、TNF等 刺激下 可以合成和表现 TF。FIII(辅因子)与FVII或FVIIa形成复合物。,2)因子IV-钙离子
17、,calcium,Ca2+与其他二价金属离子(Mg2+和Zn2+)共同参与凝血过程Ca+参与:FXI和XIII的活化。FIXa与FVIIIa、(内源)FIII与FVIIa、(外源)FXa与FVa(共同)等复合物的活化。在凝血反应中,Ca+主要促使活化的凝血因子与磷脂表面形成复合物。Ca+对血液凝固起关键作用,无Ca+血液不能凝固。,凝血因子特性 丝氨酸蛋白酶:II、VII、IX、X、酶活性 XI、XII、PK 辅因子:III、V、VIII、HMWK依赖 VitK:II、VII、IX、X 在吸附血浆中没有:VitK依赖因子 在血清中没有:Fg、V、VIII、XIII,储存不稳定:V、VIII 内
18、源:VIII、IX、XI、XII、PK、HMWK参与凝血途径 外源:III、VII 共同:I、II、V、X、XIII IV 3个途径都有参与,附表: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见表3-1,凝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两个途径(内源性、外源性),第一阶段:凝血酶活酶形成第二阶段:凝血酶形成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形成,凝血过程(瀑布学说)凝血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基本步骤: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凝血机制,1凝血过程的瀑布学说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是指由FXII被激活至FIXa-VII
19、Ia-Ca2+-PF3复合物形成过程。外源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是指从TF释放到TF-VII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共同凝血途径(common pathway)是指从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凝血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两条凝血途径并不是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密切联系在机体的整个凝血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在体内已不再是主要的凝血途径,是体内凝血的主要途径,也是发生止血血栓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凝血过程(凝血活酶形成),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接触胶原纤维)(组织因子)Ca2+XIIa XII VIIa VII XI XI a IX IXa
20、VIII Ca2+PF3 X Xa,V,Ca2+,磷脂 VIII Ca PF3 X Xa V Ca 磷脂,TF-FVIIa-Ca2+,凝血过程(凝血酶形成),Xa Va Ca2+磷脂 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形成),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XIII 纤维蛋白单体 XIIIa 以共价键聚合的纤维蛋白网络,缓激肽,起始阶段,复合物,TF,激活,复合物,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扩增阶段,可溶性 Fb,不溶性 交联的Fb,Fg,HMWK,PK/K,IIa Ca2+VIII VIIIa III Plt-PF3 Ca2+IIa Xa V Va Ca2+,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PF3(磷脂)凝血酶原(
21、II)凝血酶(IIa)纤维蛋白原(I)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内源性途径,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HMWK K,XII XIIa,外源性途径,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III),XI XIa,IIa、IXa XIIa、K,IX IXa,VIIa VII,XIIIXIIIa,参加因子:,X Xa,VIII、IX、XI、XII V、X、II、I III、VII,Ca2+、PF3,Ca2+,IIa,HMWK,PK K,明了化:血液凝固的机理,内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Tests of thrombus and haemostasis,共同途径,四、正常抗凝系统,抗凝系统的作用 抗凝系统包括:
22、细胞抗凝系统 体液抗凝系统 体液抗凝系统中的主要抗凝物质:抗凝血酶(AT)肝素 蛋白质 C(PC)体外的主要抗凝物质:降低血钙浓度而妨碍血液凝固,如:草酸盐 柠檬酸盐,四、正常抗凝系统,细胞抗凝机制,单核-巨噬细胞 肝细胞,吞 噬清 除,凝血过程有关 物质和产物,体液抗凝作用,AT-TFPI 肝素a a a a a K a a TF/a肝素辅因子 APC+PS 激活纤溶 a/TM PC,(肝和内皮细胞合成),TFPI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AT-抗凝血酶Pc、PsTM血栓调节蛋白,Ca2+,二期止血缺陷特征,凝血机制和抗凝机制缺陷深部组织和关节、肌肉或内脏出血难止为主。创口延迟性出血难止,持续时间
23、较长。压迫止血效果欠佳输血制品有效,但易复发。,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筛选试验如下: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g)凝血酶时间(TT),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概念: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水解的过程,简称纤溶。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纤溶的基本过程包括: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的降解,见图所示:,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u-PA a K a(+)纤溶酶原 纤溶酶 PL 纤溶酶抑制物(+)水解 X纤维蛋白及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D-D等,t-PA
24、u-PA内皮细胞(肾小球),PLG,血小板聚集,(-),(-),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系统,纤溶活性亢进特征,皮肤大片状瘀斑或伴有内脏出血。创口以渗血为特征,难于止血,尤其损伤部位。血凝块易溶解,对抗纤溶药有效。多为获得性(由组织创伤或手术、挤压造成的)。,纤溶系统,观察纤溶活性变化,常用筛选试验有: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FDPs)D-二聚体测定(DD),凝血因子 纤溶系统 血小板 抗凝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止凝血障碍的实验室检查,检查目的,止凝血障碍疾病的诊断;抗凝治疗监测溶栓治疗效果判断术前检查,标本采集,病人准备:药物影响。抗凝药、抗血小板药、溶栓防栓药,如APC
25、、避孕药。抗凝:抗凝剂:109mmol/L枸橼酸钠1:9 试管:真空抗凝管、塑料试管注意事项:采血顺利、混匀充分;立即送检,2h完成。,血管壁检测(血管壁功能试验与应用),出血时间测定 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T)。主要反映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高度怀疑血管因素异常时才做!参考值BT测定器法 6.92.1min 9min为延长,意 义,BT延长 血小板明显 50109/L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 影响(如阿斯匹林、潘生丁)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DICBT缩短 某些严重高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凝血 课件 完整版 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93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