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表面活性剂P94.ppt
《【大学课件】表面活性剂P9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件】表面活性剂P94.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http:/,表面活性剂,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性基团是阴离子的表面活性剂叫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们在整个表面活性剂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世界表面活性剂总产量的40%属于这一类。主要有以下类型:,表面活性剂,特性:(1)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存在明显的转折点,即在较低的一段温度范围内溶解度随温度上升非常缓慢,当温度上升到某一定值时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迅速增大,这个温度叫做表面活性剂的克拉夫点(Krafft point)。一般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都有Krafft点。(2)一般情况下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配伍性 差,容易生成沉淀或使溶液变得浑浊,但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与阳离子表面活性 剂复配可
2、极大地提高表面活性。(3)抗硬水性能差,对硬水的敏感性表现出羧酸盐 磷酸盐硫酸盐 磺酸盐的变化顺序。(4)在疏水链和阴离子头基之间引入短的聚氧乙烯链可极大地改善其耐盐性能。,表面活性剂,(5)在疏水链和阴离子头基之间引入短的聚氧丙烯链可改善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 性,但同时也降低了其生物降解性。(6)羧酸盐在酸中易析出自由羧酸,硫酸盐 在酸中可发生自催化作用迅速分解,其 他类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一般条件下是稳定的。(7)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家用洗涤剂、工业洗涤剂、干洗剂和润湿剂的重要成分。,表面活性剂,4.1 羧酸盐表面活性剂代表:硬脂酸钠(十八酸钠)溶液呈碱性,主要用于制皂类洗涤剂,在化妆品中也
3、可用作乳化剂。制备方法:水解法和中和法工业生产流程:皂化、盐析、碱析、整理、调和。,表面活性剂,4.2 磺酸盐表面活性剂4.2.1概述结构上由连接基团苯环、非极性亲油基团和离子性的亲水磺酸盐基团基团构成。黄色油状体,经纯化可以形成六角形或斜方形薄片状结晶,具有微毒性;对水硬度较敏感;不易氧化;起泡力强,去污力高,烷基苯磺酸钠易与各种助剂复配,成本较低,合成工艺成熟,应用领域广泛,是非常出色的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钠对颗粒污垢,蛋白污垢和油性污垢有显着的去污效果,对天然纤维上颗粒污垢的洗涤作用尤佳,去污力随洗涤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对蛋白污垢的作用高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且泡沫丰富。,表面活性剂,缺点
4、:耐硬水较差:去污性能可随水的硬度而降低,因此以其为主活性剂的洗涤剂必须与适量整合 剂配用。脱脂力较强:手洗时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洗后衣服手感较差,宜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柔软剂漂洗。为了获得更好的综合洗涤效果,LAS常与AEO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通常工业上生产的以及人们使用的烷基苯磺酸钠并不是单一的组分,因为:原料的合成工艺不同,使得烷基取代基的链长以及所含支链的情况不同。磺酸基和烷基链相连的位置不同。磺酸基进入苯环的个数不同,例如多磺化。,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钠类表面活性剂主要有两类产品:(1)烷基上带有分支,用ABS表示,这类表面活性剂不易生物降解,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目前很多品
5、种已被禁止使用和生产。(2)直链烷基苯磺酸盐,用LAS表示。我国目前基本上生产和使用的都是直链烷基苯磺酸盐。LAS溶于水后呈中性,对水的硬度较敏感,对酸碱水解的稳定性好,不易氧化。表面活性作用表现为起泡能力强、去污能力高,易与各种助剂复配,兼容性好,且成本较低,合成工艺成熟,因此应用领域广泛。,表面活性剂,4.2.2 合成方法合成路线: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路线有多种,如下图所示。,烷基苯磺酸钠生产工艺路线,表面活性剂,(1)烷基苯的合成 烷基苯的四条原料路线中以煤油路线应用最多。煤油来源方便,成本较低,工艺成熟,产品质量也好。正构烷烃获得方法天然煤油中正构烷烃仅占30左右,将其提取出来的方法有两
6、种:尿素络合法和分子筛提蜡法。尿素络合法:尿素络合法是利用尿素能和直链烷烃及其衍生物形成结晶络合物的特性而将正构烷与支链异构物分离的方法。分子筛提蜡法:应用分子筛吸附和脱附的原理,将煤油馏分中的正构烷烃与其它非正构烷烃分离提纯的方法称为分子筛提蜡。分子筛是一种高效能高选择性的超微孔型吸附剂。它能选择性地吸附小于分子筛空穴直径的物质。,表面活性剂,烷基苯制备方法氯化法:卤代烃为烷基化试剂,此法是将正构烷烃用氯气进行氯化,生成氯代烷。氯代烷在催化剂三氯化铝存在下与苯发生烷基化反应而制得烷基苯。脱氢法:烯烃为烷基化试剂,此法是美国环球油品公司(UOP)开发并于1970年实现工业化的一种生产洗涤剂烷基
7、苯的方法。由于其生产的烷基苯内在质量比氯化法好,又不存在使用氯气和副产盐酸的处理与利用问题,因此在许多国家被推广。反应历程为亲电反应;常用催化剂为B酸(如硫酸)和L酸(如三氯化铝);影响因素有原料配比、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用量等。,加氢精制,分子筛脱腊,烷基脱氢,烷基化,精馏,精制油,正构烷烃,单烯烃,烷烃化物,氢气,煤油,脱腊油,循环烷烃,烷基苯,重烷基化 物,HF 苯,回收苯,脱氢法生产烷基苯流程简图,表面活性剂,(2)磺化磺化试剂有硫酸、发烟硫酸、三氧化硫、氯磺酸、氨基磺酸和亚硫酸盐等。反应原理:磺化剂的影响三氧化硫作磺化剂时,反应几乎是定量进行,反应过程中不生成水,不产生废酸,磺化能力强
8、,反应速率快,产品的质量好。但由于放热集中,因此常将三氧化硫用空气稀释到浓度为3-5%后使用。以硫酸作磺化剂时,磺化反应可逆,且有水生成;在实际生产中常常使用高于理论量的磺化剂。,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温度的影响温度对磺化反应有双重影响。温度低影响反应速率,但可避免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反应的正向进行;提高温度能降低反应物的黏度,提高反应速度,但太高会引起副反应的发生及多磺化物、砜及树脂物的生成。温度也影响磺基进入芳环的位置和异构体的生成比例。在苯环上有供电基时,低温有利于磺酸基进入邻位,高温有利于磺酸基进入对位或有利于磺酸基进入更稳定的间位。一般情况下,用发烟硫酸作磺化剂时,精烷基苯磺化温度
9、宜控制在35-40,粗烷基苯则为45-50。用三氧化硫作磺化时,适宜的反应温度为30-50。,表面活性剂,反应时间烷基苯磺化时间越长,反应越完全。但是烷基苯磺化反应速度比较快,在一般的磺化条件下,用发烟硫酸磺化3-5min,烷基苯的磺化率可达95%以上。延长磺化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不显著,反而会增加副反应,产品颜色变深,中和时不皂物的含量增高。为了使磺化后未反应的烷基苯继续磺化,在实际生产上,往往将磺化物放置一段时间,工业上称之为老化。在老化时间内,不加入任何反应物,仅在缓和的条件下使未反应物继续反应。,表面活性剂,烷基苯三氧化硫磺化工艺过程示意图,表面活性剂,主要反应条件(1)三氧化硫体积分
10、数为5.25.6;(2)三氧化硫与被磺化物摩尔比为(1.0 1.03):1;(3)磺化温度3553;(4)三氧化硫停留时间小于0.2s;(5)磺化收率95;(6)老化、水解收率98。,表面活性剂,(3)分酸原理:利用硫酸比烷基苯磺酸更易溶于水的性质,通过向磺化产物中加入少量水来降低硫酸和烷基苯磺酸的互溶性并借助它们之间的密度差来进行分离。分酸效果的好坏,与磺化产物中硫酸的浓度有关;实践证明,当硫酸含量为76-78%时,烷基苯磺酸和硫酸的互溶度最小。分酸的温度对烷基苯磺酸与硫酸之间的密度差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时,两者的密度差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磺酸相与硫酸相的密度差逐渐增大。但温度太高时,会
11、导致烷基苯磺酸的再磺化,并使烷基磺酸的产品色泽加深。因此,分酸过程较为适宜的温度为40-60。此时,所分出的烷基苯磺酸的中和值为每克产品消耗氢氧化钠160-170mg,而分出的废酸中和值为每克消耗氢氧化钠620-638mg,硫酸的含量为76-78%,分离效果比较理想。,表面活性剂,(4)中和 将烷基苯磺酸转化为烷基苯磺酸钠的过程,可采用间歇法、半连续法或连续法的工艺流程。中和部分含如下两个反应:烷基苯磺酸与碱中和的反应与一般的酸碱中和反应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复杂的胶体化学反应。,表面活性剂,中和产物,工业上俗称单体,它是由烷基苯磺酸钠(称为活性物或有效物)、无机盐(如芒硝、氯化钠等)、不皂化物和
12、大量水组成。单体中除水以外的物质含量称为总固体。为了获得良好的中和效果和性能良好的高质量产品,在中和时应特别注意选择适宜的工艺条件。碱的浓度中和时碱的浓度过高,会由于强电解质的凝结作用而使表面活性剂单体由隐凝结剧变为显凝结,从而形成米粒状沉淀,这种现象叫做“结瘤现象”。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主要方法是选择适当的碱浓度。,表面活性剂,中和温度中和温度对体系的黏度和流动性均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溶液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但超过某一温度后,又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即存在一个最佳值。实践表明中和温度一般应控制在40-50为好。无机盐,表面活性剂,4.2.3 结构与性能的关系(1)溶解性对于直链烷基
13、苯磺酸钠,烷基取代基的碳原子数越少,烷基链越短,疏水性越差,在室温下越容易溶解在水中。反之,碳原子数越多,烷基链越长,疏水性越强,越难溶解。(2)表面张力随着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碳原子数的增加,表面张力值呈下降趋势。这里所指的表面张力是表面活性剂浓度高于CMC时溶液的表面张力。(3)润湿性能随着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碳原子数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润湿力呈下降趋势。,表面活性剂,(4)起泡能力随着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碳原子数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力增加。(5)洗涤能力随着直链烷基中碳原子数增多,表面活性剂的洗净力逐渐提高。,表面活性剂,4.2.4 应用,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4.2.5 其他磺酸
14、盐表面活性剂(1)琥珀酸磺酸盐顺丁烯二酸酐与各种羟基(胺基)化合物反应引入疏水链,然后再与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加成制得。三大特点:结构可变性强;表面活性好(27-35mN/m),对皮肤刺激性低;工艺简单、原料丰富、成本低、无三废。应用:乳化、润湿和渗透。制备工艺:酯化(酰胺化)和磺化两个步骤。,表面活性剂,(2)-烯烃磺酸盐(AOS)由a-烯烃与强磺化剂直接反应得到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优点:生物降解性能好;能在硬水中去污;起泡性好;对皮肤刺激性小;生产工艺流程短;使用的原料简单易得。AOS已开始用于低磷或无磷洗涤剂中。AOS与酶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是制造加酶粉状洗涤剂的良好原料,以其配制的洗衣粉
15、具有优良的性能,易保存,不吸潮,流动性好。,表面活性剂,(3)烷基磺酸盐烷基磺酸盐(SAS)表面活性与烷基苯磺酸钠相接近,它在碱性、中性和弱酸性溶液中较为稳定,在硬水中具有良好的润湿、乳化、分散和去污能力,易于生物降解。其生产方法主要有磺氯化法和磺氧化法。(4)烷基萘磺酸盐(5)木质素磺酸盐,表面活性剂,4.3 硫酸酯盐高级醇及其它含-OH的化合物均可硫酸化生成硫酸脂。含双键的烯烃也可硫酸化生成硫酸脂,经中和后即得到各种硫酸脂盐型表面活性剂。硫酸酯盐表面活性剂的化学通式为ROSO3M,其中M可以是Na、K或乙醇胺等,烃基R中的碳原子数一般为8-18。主要性能:具有良好的发泡能力和洗涤性能,在硬
16、水中稳定,其水溶液呈中性或微酸性,主要用于洗涤剂中。主要品种: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盐 高级脂肪醇醚硫酸酯盐,表面活性剂,4.3.1 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盐(1)概述长链烷基的高级脂肪醇与硫酸、发烟硫酸、氯磺酸及三氧化硫等硫酸化试剂反应便可制得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盐(AS)。当原料高级醇的碳原子数为12-18时,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最佳。十二烷基硫酸钠即为这类表面活性剂的主要代表产品之一。,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又名月桂醇硫酸钠,俗名K12,FAS-12,有液体状和粉状两种形式。液体状产品为无色至淡黄色浆状物,粉状产品为纯白色且有特征气味的粉末;突出的性能是易溶于水,在硬水中的起泡力强,而且泡沫细腻丰富,稳
17、定持久,具有较强的去污能力;主要用作起泡剂、洗涤剂、乳化剂及某些有色金属选矿时的起泡剂和捕集剂等。缺点:亲水基和亲油基由酯键相联接,与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比较,热稳定性较差,在强酸或强碱介质中易于水解。高级醇硫酸酯盐作洗涤剂时会受硬水影响而降低效能,需添加相当量的整合剂。,表面活性剂,(2)制备工艺醇的获得制备高级醇硫酸脂盐的原料一高级醇是表面活性剂工业的一种重要亲油基原料,在多种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中存所应用,包括阴离子、非离子和阳离子等等。其产品应用于各个领域。高级醇的工业生产方法有如下几种。a、脂肪酸、脂肪酸脂还原生产高级醇;b、动植物蜡中提取高级醇;c、利用脂肪酸工业副产的二级不皂化物提取高
18、级醇;d、齐格勒法制备高级醇;e、羰基合成法制高级醇;f、液腊氧化制仲醇。,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制备脂肪醇硫酸酯盐的制法是将脂肪醇经硫酸化后用碱中和。R-OH+H2SO4 R-OSO3H+H2O R-OSO3H+NaOH R-OSO3Na+H2O硫酸化试剂三氧化硫硫酸和发烟硫酸氯磺酸氨基磺酸,表面活性剂,三氧化硫与其他硫酸化试剂相比:化学计算简单,价格低廉,活性高,能定量反应。但硫酸化设备比较复杂,需要有适当的膜式反应器。硫酸和发烟硫酸使用比三氧化硫方便,可作为液体计量送入反应系统,反应比较缓慢,易于控制。缺点:是平衡反应,需要使用过量的酸,反应结束时留下大量废酸需要处理和循环使用。,表面
19、活性剂,氯磺酸 优点:操作方便,可以液体形式使用,无需稀释。与三氧化硫或硫酸相比,制得的产品颜色比较浅。反应完全,反应不可逆,基本上按化学计量进行。缺点:反应放出氯化氢,需要一套氯化氢吸收系统,排出的氯化氢对设备腐蚀严重。氨基磺酸温和的硫酸化试剂。价格较贵,仅在需要特殊质量的制品时才使用。主要用于硫酸化脂肪醇和烷基酚的聚氧乙烯化合物,很少用于其他原料。优点是能保存双键,而且能保存易与试剂起反应的其他活性基团。,表面活性剂,4.3.2 高级脂肪醇醚硫酸酯盐高级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AES)的简称;它是由高级脂肪醇和环氧乙烷加成后再经硫酸化制得;此类表面活性剂中性能较好的如月桂醇聚氧乙烯醇硫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课件 大学 课件 表面活性剂 P9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92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