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标准 二级建造师辅助学习.ppt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标准 二级建造师辅助学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标准 二级建造师辅助学习.ppt(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与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同时废止。暂无强制性条文,目 录,总则术语、符号、代号基层材料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沥青表面处治与封层沥青贯入式路面冷拌沥青混合料路面透层、粘层其他沥青铺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附录,相 关 研 究 专 题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及配合比设计方法的修订沥青路面透水测定方法及指标要求超重载交通沥青路面材料试验标准(GTM对比)SUPERPAVE设计方法的引进与开发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抗滑标准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评价指标等另外许多省、市、自治区也开设了相关的
2、研究专题。,本次修订全面总结了我国10余年来高速公路的建设经验,充分参考了国外的经验和最新成果,吸收了国内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本规范是在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合并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及公路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技术指南的相关内容,并充分吸收了各专题的研究成果,汇总、修订而成的。,新规范在许多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例如:(1)在“八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道路沥青标准和沥青路面的气候分区;提出了按照当地气候条件及交通情况(公路等级)选择沥青标号的方法。(2)强调了几个与早期病害有关的措施,如防治层间污染、保证合理施工工期等。(3)在材料部分全面修订了道
3、路石油沥青、乳化沥青技术要求,局部修订了集料技术要求。(4)针对改性沥青和SMA方面的一些特殊要求进行了补充完善。,(5)明确了三层矿料级配范围的意义,提出了规范矿料级配范围和调整矿料级配范围的原则。(6)完善了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调整了马歇尔试验配合比没计方法及设计指标、标准,修订了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的方法,统一了空隙率等体积指标的计算方法。(7)修订并补充了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检验方法和技术要求,增加了渗水性检验指标。(8)调整了不同粒径混合料的适宜压实层厚度,不同层位的沥青混合料种类、规格;明确施工期间需要对设计结构、使用材料进行审查和监督,予以确认。,(9)在施工工艺部分,主要修订
4、了对拌和厂的要求,提出了过程控制、总量检验的方法,增加了提高路面平整度的措施,强调了摊铺宽度限制和加强轮胎压路机压实等内容,同时强调了在冬季施工及雨季施工需要注意的问题。(10)修改了透层、粘层、封层的内容,将封层部分移入表面处治一章中,并增补了有关稀浆封层、微表处等新型结构的内容。(11)提出了对钢桥面铺装的基本要求。(12)修订了施工质量检验指标、频度、方法,增补了密水性(渗水系数)要求,强调压实度检验主要是工艺控制。,1 总 则,沥青路面施工必须符合国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规定。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或5(其他等级公路),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沥青面层宜连
5、续施工沥青路面试验检测的实验室应通过认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各省、市、自治区或工程建设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技术指南,但技术要求不宜低于本规范的规定。,2 术语、符号、代号,中英文对照,3 基层,基层型式多种多样柔性半刚性刚性混合式半刚性基层与沥青层宜在同一年内施工,以减少路面开裂旧沥青路面的整平应按高程控制铺筑,分层整平的一层最大厚度不宜超过100mm。,4 材料,4.1 一般规定,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确定料源应尽可能就地取材。集料粒径规格以方孔筛为准。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集料不得混杂堆放。
6、,4.2 道路石油沥青,沥青分A、B、C级经建设单位同意,沥青的PI值、60动力粘度、10延度可作为选择性指标发生变化的技术指标软化点蜡含量闪点溶解度质量变化残留延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高等级道路石油沥青企业标准,沥青在储罐中的贮存温度不宜低于130,并不得高于170。桶装沥青应直立堆放,加盖毡布。,4.3 乳化沥青,增加非离子蒸发残留物15延度,4.4 液体石油沥青,基质沥青针入度宜大于100,4.5 煤沥青,有剧毒,不推荐用,4.6 改性沥青,可单独或复合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及其他改性材料制作其中PI值可作为选择性指标当使用表列以外的聚合物及复合改性沥青时,可通过试验研究制订相应的
7、技术要求。发生变化的技术指标针入度PI质量变化,关于改性沥青性能的评价指标,针对三类改性沥青的不同特点,选择代表性的试验指标作为重点评价指标。SBS改性沥青的高温、低温性能都好,且有良好的弹性恢复性能,所以采用软化点、5低温延度、回弹率作为主要指标。离析是一个量化的控制指标。SBR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较好,所以以5低温延度作为主要指标。另外粘韧性试验对评价SBR改性沥青特别有价值。EVA及PE改性沥青的特点是高温性能改善明显,以软化点作为主要指标。离析是一个量化的控制指标。由于PE不溶于三氯乙烯,对溶解度不要求。,4.7 改性乳化沥青,4.8 粗集料,当单一规格集料的质量指标达不到表中要求,而按
8、照集料配合比计算的质量指标符合要求时,工程上允许使用。对受热易变质的集料,宜采用经拌和机烘干后的集料进行检验。,关于粗集料的磨光值等抗滑性能的要求是按照“高速公路抗滑性能指标的研究”的课题成果提出的。由于冲击值与磨光值有较好的相关性,通常可以不要求。,粗集料棱角性,0%破碎面 100%有 2个或更多破碎面,坚固性,洛杉矶磨耗试验,4.9 细集料,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增加的指标亚甲蓝值棱角性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的用量通常不宜超过集料总量的20%,SMA和OGFC混合料不宜使用天然砂。机制砂宜采用专用的制砂机制造,并选用优质石料生产。,细集料棱角性,天然砂:一般 42,粘土含量
9、(砂当量试验),4.10 填料,拌和机的粉尘可作为矿粉的一部分回收使用。但每盘用量不得超过填料总量的25%,掺有粉尘填料的塑性指数不得大于4%。矿粉质量要求增加塑性指数。粉煤灰作为填料使用时,用量不得超过填料总量的50%,粉煤灰的烧失量应小于12%,与矿粉混合后的塑性指数应小于4%,其余质量要求与矿粉相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沥青面层不宜采用粉煤灰做填料。,4.11 纤维稳定剂,吸油率指标有变化筛分析指标已删除,5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关于公称最大粒径和最大粒径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应与压实层厚度相匹配。密级配2.53倍,嵌挤型22.5倍,5.1 一般规定,最大公称尺寸:
10、筛余大于10的筛孔的上一级筛孔尺寸。最大尺寸:大于公称最大尺寸的筛孔尺寸。,25mm 100.019mm 97.613.2mm 89.59.5mm 77.74.75mm 44.32.36mm 31.91.18mm 22.20.6mm 14.50.3mm 7.90.15mm 4.10.075mm 3.5,粘温曲线确定拌和与压实温度,施工温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较普通沥青混合料提高1020SMA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应视纤维品种和数量、矿粉用量的不同,在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基础上作适当提高。,5.2 施工准备,.1,.2,.3,.5,1,10,5,100,110,120,130,140,1
11、50,160,170,180,190,200,Temperature,C,Viscosity,Pa s,压实范围,拌和范围,普通沥青粘温曲线,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应符合工程设计规定的级配范围。密级配命名和粗、细级配区分:关键筛孔本规范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当采用其他方法设计时,应按本规范规定进行马歇尔试验及各项配合比设计检验,并报告不同设计方法的试验结果。,5.3 配合比设计,综合考虑公路等级、气候分区、交通量水平和所处层位的影响由设计空隙率和公称最大粒径确定矿料间隙率VMA技术要求,进行验证由公路等级、气候分区和交通量水平确定沥青饱和度VFA技术要求
12、,5.3 配合比设计,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对集料坚硬不易击碎,通行重载交通的路段,可将击实次数增加为双面75次关于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关键性筛孔:规范前后矛盾,5.3 配合比设计,沥青稳定碎石SMA混合料,OGFC混合料,车辙试验不得采用二次加热的混合料,检验试块密度对公称最大粒径大于等于26.5mm的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可适当增加试件的厚度,但不宜作为评定合格与否的依据。,5.3 配合比设计,使用性能检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同时满足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取抗剥落措施,调整最佳沥青用量后再次试验(不宜)低温小梁弯曲试验破坏应变要求偏高渗水系数钢渣膨胀量针对改性目的进行的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13、检验,5.3 配合比设计,使用性能检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在调查以往同类材料的配合比设计经验和使用效果的基础上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与目标配合比设计的结果的差值不宜大于0.2%,5.3 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拌和机按生产配合比结果进行试拌、铺筑试验段,并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同时从路上钻取芯样观察空隙率的大小,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标准配合比的矿料合成级配中,至少应包括0.075mm、2.36mm、4.75mm及公称最大粒径筛孔的通过率接近优选的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的中值,并避免在0.30.6mm处出现“驼峰”。对确定的标准
14、配合比,宜再次进行车辙试验和水稳定性检验。确定施工级配允许波动范围。,5.3 配合比设计,拌和厂与工地现场距离应充分考虑交通堵塞的可能,确保混合料的温度下降不超过要求,且不致因颠簸造成混合料离析。间歇式拌和机应符合下列要求:总拌和能力满足施工进度要求。拌和机除尘设备完好,能达到环保要求冷料仓的数量满足配合比需要,通常不宜少于56个。具有添加纤维、消石灰等外掺剂的设备。,5.4 混合料的拌制,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施工用的间歇式拌和机必须配备计算机设备,拌和过程中逐盘采集并打印各个传感器测定的材料用量和沥青混合料拌和量、拌和温度等各种参数。进行总量检验间歇式拌和机的振动筛规格应与矿料规格相匹配,最大
15、筛孔宜略大于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其余筛的设置应考虑混合料的级配稳定,并尽量使热料仓大体均衡,不同级配混合料必须配置不同的筛孔组合。,5.4 混合料的拌制,车箱板上涂隔离剂或防粘剂,5.5 混合料的运输,5.6 混合料的摊铺,摊铺机铺筑宽度不宜超过6m(双车道)7.5m(3车道以上)摊铺机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3060mm(笔误?)左右宽度的搭接,并躲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的搭接位置宜错开200mm以上,5.6 混合料的摊铺,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执行,不得低于表的要求。螺旋布料器料位高度不少于2/3,以减少摊铺过程中离析
16、。,5.7 沥青路面的压实及成型,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mm,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压实层厚度不宜大于120mm,但当采用大功率压路机且经试验证明能达到压实度时允许增大到150mm。,5.8 接缝,5.9 开放交通及其他,6 沥青表面处治与封层,7 沥青贯入式路面,8 冷拌沥青混合料路面,9 透层、粘层,9.1 透层,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下封层时,透层油不宜省略。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9.2 粘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喷洒粘层油:双层式或三层式热
17、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之间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或旧沥青路面层上加铺沥青层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10 其他沥青铺装工程,10.1 一般规定10.2 行人及非机动车道路10.3 重型车停车场、公共汽车站,喷洒沥青或改性沥青类桥面防水粘结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整个铺筑过程直至铺设石屑保护层前严禁包括行人在内的一切交通不洒粘层油,直接分23层喷洒或人工涂刷热沥青、热融或溶剂稀释的改性沥青、改性乳化沥青的防水粘结层,必须均匀一致,且达到要求的厚度喷洒防水层粘结后应立即撒布一层洁净的尺寸为35mm的石屑作保护层,并用68t轻型压路机以较慢的速度碾压。
18、,10.4 水泥混凝土桥面的沥青铺装层,选择适宜的沥青混合料类型,10.5 钢桥面铺装,10.6 公路隧道沥青路面10.7 路缘石与拦水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路面应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实行动态质量管理本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交工验收的依据所有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原始记录、试验检测及计算数据、汇总表格,必须如实记录和保存。对已经采取措施进行返工和补救的项目,可在原记录和数据上注明,但不得销毁。,11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11.1 一般规定,11.3.1 当同一施工单位在材料、机械设备及施工方法与其他工程完全相同时,也可利用其他工程的结果,不再铺筑新的试验路段。,11.2 施
19、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11.3 铺筑试验路段,11.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几张表每一层次规定得更细增加渗水系数要求,11.5 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11.4.7 3 为减少钻孔数量,有关施工、监理、监督各方宜合作进行钻孔检测,以避免重复钻孔。,11.6 工程施工总结及质量保证期管理,施工过程中压实度的检测,注重过程控制、适度钻孔抽查1.碾压过程中宜采用核子密度仪等无破损检测设备进行压实度的动态过程控制,测点应随机选择,一组不少于13点,取平均值,并与标定值或试验段测定值比较评定。测定温度应与试验段测定时一致,检测的准确性需经钻孔试件标定。,施工过程中压实度的检测,2.压实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标准 二级建造师辅助学习 公路 沥青路面 施工 技术标准 二级 建造 辅助 学习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91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