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ppt
《公共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ppt(1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经济决策,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第二节 投票机制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三、其他一些新的偏好显示方法第三节 官僚理论一、政府失灵理论二、政府规模理论三、寻租理论第四节 公共经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一、公共经济决策的含义二、公共经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1,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所谓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其特点:把政治过程看作某种特
2、殊的经济活动,其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货币,而选举制度是市场制度。,2,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意义:该理论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第一次将政府这一政治实体纳入经济分析的对象范围之内,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开创了政治的经济研究新视角,具有相当程度的划时代意义。,3,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易性质经济学研究重点的转变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企业的生产过程,认为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的提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制度只是外生变量。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制度而不是技术,所分析的单位是交易而不是生产。这种观点,为经济学带来了全
3、新的研究视角,使传统经济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4,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重点的变化得到了公共选择学派的承认和吸纳。该学派认为:经济学中基本命题不再是“选择”而是交换,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每个人追求的都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自我利益是通过一系列自愿交换得以满足的。当通过交换已无法取得更大利益时,人与人之间就取得了一致性和稳定性,交换的最佳状况就实现了。,5,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公共选择理论的最大突破:从交易的角度看,政治学和经济学并没有什么不同。在理性的经济人本性的驱使下,人们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行为的区别仅仅在于,追逐个人利益时所选择的方法不同。,6,一、公共选择
4、理论的研究方法,3.政治规则完善论在所奉行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为了保证个人的利益追求不受他人的阻碍同时也不妨碍他人对利益的追求,政治过程中理性经济人的交易能够得到顺利进行,一个社会必须制定合理的政治行为规则。,7,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该规则必须保证个人参加政治交换所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之间具有等值性,即个人对于通过纳税所获得的政治环境已经满意;二是在该政治规则的作用下,良好的社会秩序能够得到保障,即经济方面的繁荣和政治方面的稳定与平等;三是规则必须具体化,不能过于笼统。,8,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经济人”的假定布坎南认
5、为:政治家和官僚的行动,与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其他人的行动,并没有本质上不同。秩序和法律的产生并不是人们愿意从道德的角度去遵循这些规范,而是因为人们从交往中认识到,只有合作和秩序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个人的行为天生要使效用最大化,一直到受抑制为止;只要有适当的法律和制度构架,个人追逐他们自己利益的行动可以无意识地产生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结果。,9,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的进一步分析把经济人假定扩展到政治领域,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创举。认为,在政治市场上,有三种经济人。作为投票者的经济人、作为政治家的经济人、作为选民代表的经济人。,10,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作为投票者的
6、经济人投票人的个人决策,是在给定的选举规则和程序下,依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从多种候选方案和候选人中,选出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满足预期的对象来。投票经济人的选择行为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标第二,候选方案第三,选举规则和程序第四,约束选举人(投票人)的条件,11,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直接影响到个人选择行为的另外三个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一,信息不完备问题。第二,公共分担和搭便车问题。第三,选择结果的强制性。,12,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作为政治家的经济人政治家是指经选举产生的从政者,如议员、总统等。政治家的行为是利己主义的,但也不排除利他主义因素的存在。受利己主义的驱使
7、,政治家的目的是为了当选或连任,为此他们要争取尽可能多的选票。为争取选票,他们必须和大多数选民在立场上保持一致,制定或实行一个反映大多数人愿望的政策。,13,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从追求的目标看,政治家分为三类:第一,纯粹的政治家仅仅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制定政策。他们完全类同于企业家。政治家争取选票如同企业家争取利润。第二,有理想的政治家他们追求一种政治信念,受一定道德观左右,他们是为了制订与实行政策、实现某种理想而去参与政治、赢得选举,因而在他们的政治纲领中,公共物品的内容是政治家认为公众应该得到的。第三,为了追求权力、地位和名望、金钱。,14,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更多的政治家介于
8、三者之间,他们主要目的是争取选票力争当选,同时也关心公众利益,同情穷者,注重声望,聚敛财富。,15,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从所处的层次看,分为两层:第一,处于国家权力顶层的政治家。第二,处于权力中层和基层的官员,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同时受到上级和下级的制约和监督。我们不能否认也不能制止政治家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建立一种制度,使政治家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也能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16,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作为选民代表的经济人在实行间接民主制的国家,选民的意愿一般是通过选民代表来表达的。但现实中,选民代表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其利益
9、并不总是和选民的利益相一致的。为了使其能够对选民负责,就必须建立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便对其经济人的本性进行有效的限制。,17,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选民及其代表之间的利益约束关系分为三种情况:代表的权利和责任完全分离。现有的制度规范对代表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代表和选民的利益密切相关。,18,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传统的经济理论,所坚持的研究方法是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即认为,个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个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决定着生产、交换、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与之相比,传统的政治理论则以集体为研究单位,个人只不过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行动的目的和选择行为也都受着集
10、体的制约。公共选择理论所分析的是个人的偏好、决策、选择行为在一个特定组织或制度结构中,是怎样产生某种复杂的政治结果的。布坎南认为,与市场过程中的私人活动一样,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选择者、行动者和最终结果的承担者。,19,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私人选择私人选择指个人在市场上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选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程。公共选择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投票)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如何分配。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在民主政治体制下,通过投票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从而把个人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它是
11、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20,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21,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的区别,22,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23,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选择的场所不同私人选择是在市场过程中进行的,是消费者依自己的偏好和收入情况,按市场程序,用货币选票决定自己所需的私人物品量的一个资源配置过程。公共选择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过程,消费者即选民往往是依一定的政治程序来决定公共产品的数量,进而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的配置。,24,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遵从的原则不同在以自由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私人选择基本上遵从自愿交换原则。而在政治市场上的公
12、共选择则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具有一定强制性。这样,投票人假如不幸成为少数派,那么其所接受的公共产品,所支付的税收,就并不一定是他们所乐意接受的。,25,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私人选择中,各类商品的消费和支出,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人选择与结果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选择中,由于集体选择的特殊性质,公共产品的产量,公共产品的消费与投票人纳税所弥补的生产费用之间并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人选择与结果也没有直接的联系。,26,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市场竞争性质的不同在经济市场中,需求方是居民或消费者,供给方是厂商。由于竞争机制的作用,会促使厂商不断地扩大生产,改善管理,
13、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最终实现其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公共选择领域,竞争也是难免的,但由于市场性质和制度规则的不同,竞争性质的区别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民主选举的国家里,民主选举会促使政府尽力为选民服务,对于每一届政府来说,其行为具有短期性和垄断性。,27,第二节 投票机制,民主政治体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第一,直接民主制即民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剥夺,不可被代表,只能由人民直接行使。在这种制度下,公共产品的需求量由所有投票人直接投票决定。第二,间接民主制(代议制)即通过选举,委托专门的代表来行使管理国家事物的权利。在这种制度下,公共产品的需求量由选民选出的代表来代行决定。,28,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
14、选择,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全体一致规则(一致同意投票规则)定义: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致同意投票规则,指的是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最后通过实施的一种表决方式。假设参与某次投票的选民总人数是W,每人限投一票,总的票数是W,如果有N个否决票(N大于或等于1),那么,这项方案不能成为决策结果。,29,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理由:因为每一项有关公共产品提供量的议案的实施,不仅会给投票人带来利益,而且还会带来一定的成本。所以,每个人都会权衡此议案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利与弊,从而决定赞同还是反对。那么显然,只有一致同意,才能照顾到每一个投票
15、人的利益,从而不使因任何一个人的受益而给其他人带来损失。,30,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全体一致规则的优点此方案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即该方案的任何改动,都会在使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损害到至少某一个其他参与者的利益。所有参与者的权利都能平等地得到保障。由于每个参与者都拥有否决权,因而任何成员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也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其他人利益之上。因而每一个参与者的权利是绝对平等的,每个成员的利益都不会因集体行动而受损,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31,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可以有效地避免搭便车的现象。在一致同意规则下,由于每个参与者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与此相关的其
16、他成员的行为,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集体方案能否通过,如果一项集体决策会使某些成员不付任何代价地从中获益,那么这种决策将因损害了其他成员的利益而遭到否决。,32,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全体一致规则的明显缺陷:此制度十分复杂费时。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价值判断或效用函数上的差异,达成一致就要经过磋商与谈判。在市场中,谈判通常只在两个人之间进行,达成契约的成本较低;在公共选择中,在当事人数目众多时,一致同意要花很大的交易成本才能实现。最后一个投票者的否决权给了他过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有可能会导致讨价还价、敲诈和拖延,甚至达不成协议。该规则假定投票人都是诚实的,而忽视了投票人的偏好显示难题。,33,一
17、、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多数规则多数规则分为两种:一是过半数规则,二是比例多数规则。过半数规则,又称简单多数规则,指的是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当超过一半的投票者赞成时就可以通过的制度规则。比例多数规则,指的是一项集体行动方案,要有更大的比例,比如三分之二、四分之三、五分之四等投票者赞成时,才可以通过的规则。,34,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几种情况只有一个议案,通过简单多数规则就能决定取舍。只有两种备选方案时,简单多数原则也非常有效。存在多个备选方案时,采用的程序一般是两两表决:即每一次只提交两个议案进行投票,过半数的议案参与下一轮角逐,直到其中有一个被最终通过。但这只是一种理论假定,有时可能
18、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35,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优点:节省集体决策的成本。缺点:会导致“多数人的强制”现象和忽视投票权的行为。因为,只要多数人同意,某议案就会被通过。那么,此议案就是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少数派的利益就被忽略掉了。结果,有可能使少数派受到损失,使他们参加选举的机会成本大于其在选举中所获得的收益。进一步地助长了选民不重视选举权的行为。假如许多人都不在意投票权问题,就会出现利益集团“收买选票”,并最终操纵选举结果的情况。,36,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最优过半数规则(同意的计算)当人们对某一项议案进行决策时,成本包括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决策成本包括解释待通过的议案、讨价还
19、价、修改议案、协商、议案表决等花费的资源和时间成本。这种成本随着通过议案所需人数的增加而递增(图中C1)。外部成本是指集体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对那些没有参与决策的人产生的不利影响或效用损失。这种成本随着决策所需人数的增加而递减(图中C2)。,37,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决策规则必须兼顾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一个好的决策规则就是上述两种成本之和(图中D)最小的规则。这也是在“全体一致”规则和“简单多数”规则之间的一个“最优过半数”(图中K点)规则。,38,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循环投票现象投票悖论循环投票现象,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称为“周期多数现象”或“投票悖论现象”:
20、表示在运用简单多数制进行集体选择时,将会出现投票的结果随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导致这些方案在不同的投票选择中都有机会当选。即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这种现象在18世纪80年代首先被法国的政治理论家孔多塞认识到,此后,道奇森又重新分析了这一问题,但现在这一问题的代表性结论则是阿罗不可能性定理。,39,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假定有三个投票人甲、乙、丙,三个备选方案A、B、C,三个人对这三个方案的偏好次序如下:甲:A、B、C 乙:C、A、B 丙:B、C、A在A、B两方案之间投票表决时,甲、乙两人都认为A胜过B,A方案获胜;在B、C两方案之间表决时,甲、丙两人都认为B胜过C,方案获胜,人们很
21、容易照此结果推断出方案也应胜过,成为最后的选择。然而如果我们在、两方案之间再进行一次表决,乙、丙两人都认为胜过,反而获胜。,40,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我们发现,在只进行两两表决的情况下,将投票次序加以改变,三个方案都有获胜的可能。如果由通过主观、独断的方式选定的投票次序来决定投票的最后结果,显然不符合民主制度的要求,因此在多数票决策制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投票悖论或循环投票困境(Paradox if Cyclical Voting)。如果人们能能够预先知道投票结果,则可能有人会使用某种投票策略,不按自己的真实偏好投票。比如,在以上所述投票过程中,C方案将获胜,这
22、是甲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他可能在第一个回合投B方案的票,让B方案最后获胜,以取得次优结果。按照效率准则,人们都应该显示自己的真实偏好,因此,这种现象也是这种投票制度的一个重大缺陷。,41,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在认识到循环投票困境现象以后,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消除这一困难的其他的民主制度,然而美国经济学家阿罗(Kenneth J.Arrow)通过研究证明,满足一切民主制度的要求又不会出现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这就是阿罗不可能定理。具体地说,阿罗提出的完善的社会抉择原则和手段应满足的条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合理性。(2)独立性。(3)帕累托原则。(4)自由
23、选择。(5)非独裁性。,42,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阿罗不可能定理对民主社会合理性能力提出了质疑,揭示了民主政治内在的弊端。它强调无论在哪种规制下,政府决策不可能完全满足民众提出的各种要求。,43,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循环周期现象的消除。为了摆脱投票悖论,使多数投票规则在多个备选方案中仍然适用,公共选择理论学派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找到了解决的办法。,44,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理论假设1单峰偏好理论如果每个参与投票人的偏好排列都呈单峰状态,循环周期现象就不会出现。所谓偏好单峰状态,指的是个体对多个选择方案的偏好排序顺序如同一座只有一个顶峰的高山。或者说,是指某一成员最偏好
24、某一议案,并且离开该议案向其他议案变化时,偏好程度都会始终持续下降。,45,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我们用不同的效用值表示选民的偏好程度,在三个备选方案,1,2,3中,显示的单峰偏好可以是:,46,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47,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多峰偏好:这类偏好的曲线上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峰值。双峰偏好,是指某一议案所享偏好程度较高,但在按顺序排列的议案中沿某一方向离开该议案向其他议案变动时,偏好程度开始下降后来上升。,48,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双峰,49,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在存在多峰偏好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循环结果。改变这种投票悖论,需将多峰偏好改为单峰
25、偏好。,50,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理论假设2中间投票人定理(中位选民定理)中间投票人:所谓中间投票人,指的是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曼昆经济学原理:偏好正好在分布的中间的选民。(可以是1人,也可以是至少2人以上),51,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参与投票的总人数为单数,且所有成员偏好都是单峰值的,则简单多数规则就可以产生唯一的集体选择方案。而且,该方案所达到的决策结果与中间投票人偏好一致。中间投票人定理表明:每个人都必须消费和中间投票人的需求相同的公共产品,尽管有一些人希望多消费一些,而另一些人希望少消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经济学 第四 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89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