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式传感器培训.ppt
《光电式传感器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电式传感器培训.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光电式传感器,主要内容光电元件(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光敏电阻、光电池)红外光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光栅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首先把被测量的变化转换成光信号的变化,然后通过光电转换元件变换成电信号。光电器件的作用是将光信号转变为电电信号。其工作的物理基础是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在光照射下,物体中的电子吸收了入射光子的能量,发生电学效应的现象 光电效应的分类:外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光生伏特效应。外光电效应:在光作用下电子逸出物体表面的现象。光电效应方程发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最小频率:对应的最大波长(称红限频率):要发生光电效应,入射光频率或波长应该满足:,内光电效应:光作用使光电
2、器件的电阻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光敏电阻。光生伏特效应:光作用使物体产生一定方向电动势的现象。如光电池,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2.1 光电元件,光电元件通常分为半导体光电元件和真空光电元件。半导体光电元件有: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光电池、光敏电阻等;真空光电元件有:光电倍增管等。一、光敏二极管 1、工作原理:利用光子引起的电子跃迁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光生电流与光强成正比。用于光纤通信、红外线遥控器、光电耦合器、光电检测等,光敏二极管在在电路中通常处于反向偏置状态,没有光照射时,反向电阻很大,反向电流很小,这反向电流称为暗电流。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当光照射在PN结上时,光子打在PN结附近
3、,使PN结附近产生电子-空穴对。它们在PN结处的内电场作用下作定向运动,形成光电流。二极管处于导通状态。光的照度越大,光电流越大。,2、光敏二极管的基本特性:光谱特性:光敏二极管在一定照度时,输出的光电流(或用相对灵敏度表示)与入射光波长的关系。,伏安特性:当光照时,反向电流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在不同的照度下,伏安特性曲线几乎平行。光的颜色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这种光源的温度就叫该光源的色温。,色温1526K,光照特性:光电流与照度的关系,线性关系温度特性:暗电流及光电流与温度的关系。温度变化 对光电流影响很小,而对暗电流影响很大频率特性:光敏管输出的光电流(或相对灵敏度)随频率变化的关系。
4、光敏二极管的频率特性是半导体光电器件中最好的一种。响应特性:硅光敏二极管的上升时间不超过5纳秒,适合用于快速响应或高频调制。,3、光敏二极管的应用 光电路灯控制电路:无光照时,光敏二极管反向截止,R1上的压降VA很小,T1和T2截止,继电器J不动作,路灯保持亮;有光照时,光敏二极管反向电阻下降,VA上升T1和T2导通,J动作常闭端打开,路灯保持亮。白天灯灭,晚上灯亮,起到自动控制的作用。,光强测量电路:由稳压管、光敏二极管和电桥组成测量电路。无光照时,VA很大,FET导通,调整RW使电桥平衡,即指针为0。有光照时,VA下降,R2上电流下降,VB减小;光照不同,VA不同,R2上压降不同,光强可以
5、通过电流计读数显示出来。,二、光敏三极管 结构与工作原理:大多数光敏晶体管的基极无引出线,当集电极加上相对于发射极为正的电压而不接基极时,集电结就是反向偏压,当光照射在集电结时,会产生电子空穴对,光生电子被拉到集电极,形成输出电流,且集电极电流为光电流的倍,所以光敏晶体管有放大作用。,光敏三极管的基本特性:类似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的应用 脉冲编码器:Vi是电源,V0是输出电压,A和B是光敏二极管的发射端和光敏三极管的接收端。转轴以转速n转动时,辐条树为N的光栅转盘也转动,输出电信号为频率f=nN的脉冲,光电数字转速传感器:原理如下图,接收光信号的是光敏二极管或三极管。由脉冲编码器原理,n=f
6、/N,用频率计测出f,就可得到转速n。,光电脉冲转换电路如下图 其中BG3和BG4组成射极耦合触发器,有光照BG1时使U0为高电位,反之U0为低电位,光电式烟尘浓度计:光敏三极管6和7输出电压U1和U2由远算器8算出U1和U2的比值,进一步算出浓度。,电子蜡烛:接通电源后,当光敏三极管3DU无光照时可控硅VS触发端G因无触发电流而关断,灯ZD不亮。当点燃火柴并靠近3DU时,其c、e极间电阻迅速降低,VS导通,灯亮。当火柴熄灭后,由于VS有自锁功能,灯一直亮着。若对着气动开关SA1吹气,SA1的动片被吹离触点,切断了灯和VS的电源,灯灭。由于VS有自锁功能,SA1复原接通电源,灯也不会亮,只有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光电 传感器 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8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