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词语教学法.ppt
《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词语教学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词语教学法.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词语教学法 朱自强 2015年5月8日,千课万人,很多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都在呼吁,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认为,词语教学做得好,就会为语文课增添“语文味”。我在这里论述的词语教学法不是语义学(不涉及具体的应用)意义上,而是语用学(重视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的生成)意义上的教学方法。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语言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没有不具有形式和内容的语言。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学习是一种系统性学习。识字、解词都应该放在语境中,在阅读中完成,而不能孤立地学习。每个字词的意思,要根据它在文本中不断出现的位置,然后去揣摩猜测它的意思,往往是不学而会的,这是儿童学习字词的一种
2、方式,就是在具体的语境里,通过阅读去学习。”(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是语言教育还是文学教育,2011年4月7日中国教育报。)孤立学习词语:AABB、ABAB、ABCC,在我的理解中,词语教学也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我主张词语应该在语境中学习,而不是在词典中学习。词典中的词语学习,不过是语境中的词语学习的一种参考和补充。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词作为符号,其身躯似乎是死的,是什么让它活起来,是“使用”才让它活起来。因此,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意义即使用”这一观点。他说:“但五这个词的意义是什么?这里根本不涉及这样的问题,而仅仅涉及如何使用五这个词是。”“在大多数尽管不是全部使用意义
3、一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解释意义这个词: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例:“坏蛋!”;拍拍胸脯;最早探讨语境问题的弗斯有一句名言:“每个词在新的语境中都是一个新词。”,使词语超越词典的意义 才是活的词语教学。学生掌握了词语的超越词典的意义,那个词语才真正属于他自己,才真是学会了。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在阅读文本的语境中学习词语。所以,词语教学第一个要重视的就是“语境”。,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一书中讲过两个关于词语教学的例子:“我儿子念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问我什么叫胸脯,我指了指他的胸脯,说这就是胸脯,他不耐烦地说:我知道这是胸脯,我是问什么叫胸脯。我才弄清楚他要我解释胸脯这个词。我说这个词不需
4、要解释,你知道就行了。他说不行,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接过作业本一看,果然,还是一本印成铅字的作业本。无奈,我只好查词典,果然,词典上有这个词的解释,叫胸部,也叫胸脯子。儿子说这也不行,老师说要解释,就是用一句话来说。无奈,我只好编了一句人脖子下面腹部上面的一块肌肉来应付这非要一句话来解释的儿子。无独有偶,一位叫邹静之的先生也有一段和我几乎一模一样的经历:有一天,她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嘛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我说这个词你会用吗?她说会,很快造了句子。我说这就可以了,关键是会用。解释灰溜溜这种词毫无必要,就像解释馒头这个词没有必要一样。女儿不屑,她认为我从没有学好过语文,连小
5、学的问题都答不出来。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每个词是否都有再用语言来解释一遍的必要。如果不是,就该放孩子们出去玩玩。”李海林所介绍的两个事例,是较为典型的离开阅读文本的语境来教词语的做法,这样的学习必然不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看契诃夫的小说凡卡里的一段话:“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撤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在这段语言中,出现了四个“啦”。如果靠查词典,得到的解释是:“啦”是助词,是“了”和“啊”的合音,兼有“了”的作用(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子中
6、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表示出现新的情况)和“啊”的作用。可是,这样的解释对于理解凡卡里的四个“啦”,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帮助。要想真正理解在描写凡卡想象“乡下”时出现的四个“啦”,就必须在它们置身的语境中来感受、体会。在前面的那段话中,“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过节”都透露出凡卡想象“乡下”这个夜晚时的心情。不过,我所说的语境还并不仅仅是前面的这段话的语境,而是整篇小说的语境。在小说中,与爷爷在一起的“乡下”生活和“城里”的学徒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种生活,对于凡卡而言,简直如同一个天堂和一个地狱。在这样一种心境下的“乡下”想象中,语气词“啦”的使用,表现出的是主人公凡卡情绪上的兴致勃勃,感情
7、上对“乡下”景色的喜爱和怀恋,这四个“啦”具有强化凡卡想回到乡下,回到爷爷身边这一愿望的功能。这也正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词语教学第二个要重视的是抓准关键词语。词语教学并不限于“生词”,作为教学重点的就更不仅仅限于“生词”。我甚至认为,生词未必都要一一讲授,因为如果是足够优秀的文本,学生在语境中大多不学而知,这尤其是文学、儿童文学所具有的语言功能。另外,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关键地方”。对于词语教学来说,那就是要抓关键词语,而且要抓准关键词语。不是“关键地方”的词语,就不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我之所
8、以要强调“抓准”,是因为我们常常看到抓不准关键词语的教学。比如,一位老师讲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抓“饱经风霜”这一词语大做文章,就是抓错了关键词语。这篇课文表现的是鲁迅,写车夫为的是写鲁迅,另外,课文写的是鲁迅的几件事,这些事情都与“饱经风霜”没有什么关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饱经风霜”这一词语删去,对于写出鲁迅这个人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这样想来,一个词语在文章中可不可以删去,似乎也是衡量其是否为关键词语的一个指标。当然,对于词语教学来说,不是只要不能删去的词语就一定是关键词语,但是,可以删去的词语就一定不能构成关键词语。我们以美国作家敏纳立克的小熊系列故事中的熊爸爸回家为例,谈谈这个问题。,熊
9、爸爸回家这个故事的关键词就是“也许”。“也许”能成为关键词,原因并不只是在于它的不能删去,而是还在于它是这个故事的“动机”,敏纳立克创作这个故事,简直就是为了给“也许”这个副词作一个注释。对“也许”这个词语的含义,任何适读年龄的儿童,读了熊爸爸回家,都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可以说,熊爸爸回家是词语教学的上佳文本。熊爸爸回家“也许”在告诉我们:关键词语往往是在阅读文本中不断重现的词语。维果茨基也说:“在一本书中或一首诗中不断重现的一个词有时吸收了书或诗中所包含的各种意思,并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著作本身。”,除了重复出现,作品的标题如果是一个词语的话,也往往成为关键词语。维果茨基就指出:“一件文学作
10、品的标题往往表述了作品的内容,而且要比一件绘画或一首音乐的名称在更大程度完成它的意思。像唐吉诃德(DonQuixote)、哈姆雷特(Hamlet)、和安娜卡列尼娜等书目十分清楚地证实了这一点;一部作品的整个意思包含在一个名称中。另一个非凡的例子是戈果里(N.Gogol)的死魂灵(DeadSouls)。原先,这一题目指的是一些死去的农奴,他们的名字还没有从正式的名单上删掉,因此仍旧可以进行买卖,好像他们仍旧活着一样。就是在这一意思上,这几个词贯穿全书而被使用着,作品本身也就是围绕着死者的这种交易而建立起来的。但是,通过这个词与整个作品的密切关系,死魂灵获得了新的意义,一种无限广泛的意思。当我们读
11、到作品的结尾时,死魂灵对我们来说与其说是指死去的农奴,还不如说是指故事中的所有人物,他们虽然肉体上活着,但精神上却已经死了。”维果茨基对死魂灵的分析相当令人信服。如果例举儿童文学作品,诺索夫的幻想家、班台莱耶夫的诺言、阿尔丘霍娃的胆小鬼、葛冰的魔力等作品的题目都可以成为关键词语。,一旦教师抓住了关键词语,如何将词语教学变成有效的阅读教学,就成了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就这一问题,我们介绍两个词语教学的案例,这两个案例都是在教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去年的树,而且都是在关注同一个词语“看”。,师: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一个细节,很不起眼,是鸟儿唱歌前和唱歌后发生的。一个动作,一个字看;意味深长地读看;轻轻地读
12、看。(读“诚恳”就要求“读出诚恳”)师:鸟儿在看什么?(昔日的朋友)师:是的,鸟儿在默默地看,静静地看,她看着眼前的灯火,思绪万千。它想起来了(出示开头)师:当太阳升起 生:(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当月亮挂上树梢 生:(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雪都融化时 生:(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 生:(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
13、儿歌唱。”师:走过冬,走过夏 生:(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她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 生:(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 生:(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 生:(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树再也回不来了,火柴也已经用完了,只有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看着眼前的灯火,鸟儿一定有心里话想对朋友说。请用“树啊,树啊”开头。,在这一段课堂实录中,完全看不出学生通过“看”
14、这一词语从去年的树中读出了什么,也完全看不出从老师所提示的“看”中,老师和学生体会出了小鸟的什么情感。整段教学都是老师在围绕着他自己的创作的华丽词语(加了重点号的那些词语)在大肆渲染,这些词语淹没了、遮蔽了阅读文本的词语。这种生造课文之外的语言并大做文章的做法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误区偏离了对阅读文本的阅读。这位老师用自己的词语营造着他自己的语境,却把原文的语境破坏了。原作只写着“小鸟整天在这棵树上唱歌,树整天聆听小鸟的歌唱。”既没有什么“月亮挂上树梢”,也没有什么“走过冬,走过夏”,更没有什么“夏日小情歌”(情人关系?)、“晚安小夜曲”。这种节外生枝的凭空想象不仅造成对阅读文本的偏离,而且更造
15、成对阅读文本的消解和遮蔽,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是不利的,可是这种离开阅读文本任意“想象”的阅读教学模式又似乎很是流行。在上述教学实录中我们能看到,学生并没有参与到阅读中去,而只是跟着老师那喧宾夺主的“题外话”,将同一句话朗读了九遍!这九遍朗读不过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没有新的生成,因为没有对阅读文本的阐释穿插其间。,在去年的树中,“看”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但是,却有深意存焉。要体会小鸟的“看”背后的深意,必须回到阅读文本的语境中去体会。我们看看蒋军晶老师在教学中是怎么做的。,师:去年的树这篇童话,这么简洁,这么干净,形容词都几乎没有,你再从头到尾好好读一读,看有没有哪个词,哪个字,就像这幅画
16、里的“嘴和鼻子”,就像这幅画里的“和平”一样,是很显眼的,是引起你注意的,是让你停下来想一想的?把这样的词圈出来。(学生圈划,思考,5分钟)师:谁来说说你圈了哪个词,为什么圈这个词,说清楚理由。生:我圈了最后一句中的“看”。(“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师:这个“看”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生:作者可以写“唱完了歌儿,鸟儿就飞走了”,这里强调了看了一会儿,我觉得鸟儿是向树作永远的告别师:这就奇怪了,为什么鸟儿在树根、大门那儿不作永远的告别呢?为什么到煤油灯这儿就作永远的告别了呢?生:煤油灯里的灯火熄灭了,相当于树的生命就没有了。生:一般情况都是这样的,前面还坚信朋友还活着,只要自己努力
17、,朋友是可以永远在一起的。但是,灯火灭了,朋友也就不在了。生:我也觉得是这样,以前心里抱着希望,可是现在,觉得希望马上就破灭了,所以要看一会儿。师:一个“看”字让我们体会到那么多。还有其他的地方吗?生:我也圈了“看”字,不过我圈的是前面那个“看”字。(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师:这两个“看了一会儿”到底有什么区别?生:我觉得有区别。这里的“看了一会儿”是小鸟在判断灯火是不是我的好朋友树。后面的“看了一会儿”是告别。师:他觉得两个“看”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生:我觉得第一个“看了一会儿”不是判断,是鸟儿还存有侥幸的想法。判断可以盯着灯火看就可以,而这儿是睁大眼睛盯着灯
18、火看,他是希望灯火不是自己的朋友。生:我也是这样想的,第一个“看了一会儿”是不相信树变成了灯火,后一个“看了一会儿”表明他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他知道要与树永远分离了。师:一个“看”字,大家有这么多的理解与体会,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老师的想法更倾向于第一个“看”是小鸟在观察,在确认,在判断生:老师(强烈要求发言),我也觉得是这样,第一个“看”,小鸟是在判断,大家看课文,小鸟看了一会儿后,对树唱起了“去年的歌”,这说明小鸟确认了面前的灯火就是她的朋友树,否则她不会唱“去年的歌”,鸟儿唱去年的歌,就是和树共同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日子,过去的美好。(是学生读出来的,而不是像前面是老师直接师:好一个“看”
19、字啊,这是整个童话里边为数不多的细节描写,我们来读一读吧。,我认为,蒋军晶老师和学生们都重视两个“看”是对的(抓住了故事的核心、真髓)。而且老师和同学们对“看”的紧贴阅读文本的感受、分析,让我们真切了解到了小鸟对好朋友树的思念、关切、不舍之情。这才是词语教学、阅读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正确而有效果的词语教学应该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入体会和理解。蒋军晶老师讲的去年的树,是一个成功的词语教学的课例。另外,在这段教学中,蒋军晶老师也让学生进行了朗读,可是这与前面那位老师让学生朗读九遍的朗读却有质的不同。蒋老师先是让学生默读,然后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在师生一番分析、讨论之后,再一起来朗读,这时的朗读就
20、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成了一种方法有了将朗读作为阅读教学方法(加深理解)的性质。,听蒋老师的课上学生讨论两个“看”字,听学生说“后面的看了一会儿是告别”,我不禁产生了将原作译文与教材译文进行比较的想法。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教材译文)小鸟看到一户人家的油灯旁边坐着个小女孩。小鸟问她:“请问,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小女孩告诉小鸟:“火柴烧没了,
21、可是,它点燃的油灯还在燃烧着。”小鸟定定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火苗微微地摇晃着,似乎心里十分高兴。唱完那支歌,小鸟又定定地看了火苗一阵子,然后飞走了。(朱自强译),在教材译文中,是两个“看”,而在我的译文中并没有用同一个“看”字,因为日文原文就是两个词,前一个是“”,后一个是“”。我将“”译成了“注视”,将“”译成了“看”。正如蒋军晶老师所说,“看是小鸟在观察,在确认,在判断”,而“”要比“”更接近这个意思,从语感上来说,汉语的“注视”也比“看”更接近这个意思。两种译文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一会儿”和“一阵子”。教材译文是两个“看了一会儿”,而我的译文是“小鸟定定地
22、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又定定地看了火苗一阵子”。从“又”这一词语,可以看出,前面的“注视着然后”在时间上也是“一阵子”。我把日文原文的“”译成了“一阵子”而不是“一会儿”。我要强调的是“一阵子”要比“一会儿”的时间长一些。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后面的看了一会儿是告别”,而我认为,从“小鸟又定定地看了火苗一阵子”,更能感受到小鸟对好朋友的依恋和不舍之情。这样说来,“看”这个词语与“一阵子”结合起来讨论,会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小鸟的心情。,两种译文还有一个重要区别是教材里没有“火苗微微地摇晃着,似乎心里十分高兴”这句话,而原作是有的。这句话对于解读去年的树的主题非常重要。我们以郭史光宏老师的去年的
23、树的阅读教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郭史光宏老师运用比较法,拿来了我翻译的去年的树的一段文字,将其与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我们先看这两段文字 鸟儿默默地看着灯里的火苗,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火苗听。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火苗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蓝色版本(马来西亚语文课文)小鸟定定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火 苗微微地摇晃着,似乎心里十分高兴。唱完那支歌,小鸟又定定地看了火苗一阵子,然后飞走了。红色版本(朱自强译文),2015年1月,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会长黄先炳博士邀请我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讨会”作主题讲演,在吉隆坡我又见到了郭史光宏老师(副会长)。他告
24、诉了我将我的译文与教材进行比较这个教学设计。当时我还问到他,“一会儿”和“一阵子”哪个时间要长,他说,当然是“一阵子”时间长。我想说的是,郭史光宏老师设计这个比较教学环节是有重要意图的。我们结合他的教学实录看看他的意图何在。师:先看蓝色和红色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个?(学生思考。3分钟)生:我更喜欢红色的版本。师:为什么?生:红色的版本有写“火苗微微地摇晃着,似乎心里十分高兴。”师:哦,你发现了两个版本一个明显的不同。红色的版本写了火苗的反应,蓝色的版本没有。有时,写得比较多的不一定是比较好的。那么,应不应该写火苗的反应呢?生:我觉得应该要写。师:为什么?生:这表示火苗听到了小鸟唱的歌。我比较喜
25、欢。,这段教学过程里就有郭史光宏老师设计将我的译文与课文相比较时,所预期得到的结果。他想听到的就是学生说的“这表示火苗听到了小鸟唱的歌”这句话。我在“教师提问(发问)教学法”一节,曾为课文去年的树设计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其中就有“你从课文的哪些语言表现中,看出小鸟找到了好朋友树?”而最能够看出小鸟找到了好朋友树的,就是学生所关注、重视的“火苗微微地摇晃着,似乎心里十分高兴”这句话。儿童文学要给儿童读者以安慰和希望。小鸟找到了好朋友树,小鸟和树有了内心深处的交流,使去年的树成了“哀而不伤”的感人作品。,词语教学抓关键词应该更关注动词而不是形容词。很多作家都强调过在文学创作中,动词比形容词更重要。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文学 阅读教学 词语 教学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86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