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原理与技术ppt.ppt
《储能原理与技术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能原理与技术ppt.ppt(3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储能原理与技术,西安交通大学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9 西安,主要章节,1、绪论 2、储能技术原理 3、储能材料的基本特性 4、冰蓄冷空调技术及应用 5、电能储存技术及应用 6、热能储存技术及应用 7、气体水合物储能技术及应用 8、化学储能技术及应用 9、其他储能技术及应用,第一章 绪论1 气候变化与能源效率2 储能技术及其应用3 储能技术发展状况与展望 了解储能基本概念和储能技术的应用场合。掌握能量储存主要方法和储能系统的评价指标。了解储能技术发展的历史及前景。,第二章 储能技术原理1 能量转换原理2 热机的原理3 热能储存技术4 化学能储存技术5 电能储存技术6 气体水合物储能技术
2、 掌握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和热机工作原理。了解热能、化学能、电能储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了解气体水合物储能技术特性。,第三章 储能材料的基本特性1 相变焓差与相平衡、相变过程特性2 气体水合物的特性3 水、冰及水合盐的特性4 高分子储能材料的特性5 储能材料的热物性及测定方法6 储能材料的遴选原则及常用材料介绍 要求掌握相变焓差的基本计算原理,了解相图意义及相率概念。掌握相变过程特性。了解气体水合物、水、冰及水合盐的特性。掌握高分子储能材料的特性。了解储能材料的热物性及测定方法,掌握储能材料的遴选原则及常用材料特性。,第四章 冰蓄冷空调技术及应用1 发展蓄冷空调的效益分析2 空调蓄冷方式及
3、其技术3 空调蓄冷系统运行方式4 蓄冷空调系统设计方法5 蓄冷空调发展 要求掌握蓄冷空调系统设计方法,了解蓄冷系统发展方向。掌握蓄冷空调原理及运行方式。,第五章 电能储存技术及应用1 抽水蓄能的应用2 超导储电能技术的应用3 电容器储能技术的应用4 压缩空气储电技术的应用 要求掌握抽水蓄能技术、超导储电技术、电容器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电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发展现状和应用场合。,第六章 热能储存技术及应用1 热的传递方式2 热能储存方式3 蓄热技术的应用4 几种蓄热系统的实现方法5 蓄热系统用于北方供暖 要求了解热能传递的基本方式和相应特点。了解显热储能、潜热储能、化学反应储能的特点。了解
4、蓄热技术的一些应用实例。掌握几种蓄热系统的实现方法。了解蓄热系统在北方供暖中的应用并掌握设计计算方法。,第七章 气体水合物储能技术及应用1 气体水合物性质2 气体水合物蓄冷现状3 气体水合物蓄冷工质选择4 气体水合物相平衡 气体水合物反应动力学 气体水合物蓄冷系统应用 水合物蓄冷中试 要求了解气体水合物性质及蓄冷现状。掌握气体水合物蓄冷工质选择、相平衡、反应动力学原理。了解气体水合物蓄冷系统布置方式。,第八章 化学储能、氢能制备储存技术及应用1 化学能2 化学能与热能的转换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3 燃料电池4 化学能储太阳能5 高分子换能材料6 氢能制备与储存 了解化学能特点及计算方法。掌握化
5、学能与热能转换、化学能与电能转换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了解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及其种类。掌握化学能储太阳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了解高分子换能材料的特点。了解氢能制备与储存的技术发展。,第九章 其他储能技术及应用1 气体水合物储能技术及其应用2 储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储能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4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生产中的应用5 储能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了解气体水合物储能技术原理及其应用特点。了解储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交通运输、新能源生产和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能源定义(1)具有作功能力的资源(2)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人类所需的有用能能源分类(1)一次能源的定义 1)现存于自然界中的原(
6、初)始能源 2)未经任何加工或转换(2)二次能源 1)一次能源经过加工或转换后的能源 2)主要包括:电能、热能、汽油、二甲醚、氢能等 其中,电能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3)终端能源扣除初始能源在加工、转换、输送、存储过程中损失或自用能量之后,直接提供给用户使用的有用能。,一次能源,核裂变能,常规能源,新能源,化石燃料,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水 能,太 阳 能,风 能,地 热 能,海 洋 能,核 能,核聚变能,电 能,汽、热水,二甲醚(CH3OCH3)、乙醇,氢 能,热 能,.,二次能源,最重要应用最广,中国能源发展战略 基本框架 节能效率优先,环境发展协调,内外开发并
7、举;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以能源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 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绪论,1.1 气候变化与能源效率,人类每年释放到地球的二氧化碳有350亿吨,它们直接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中95%以上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因此,节能、改变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就成了人们的重要选择。我国能耗高:单位GDP能耗、高耗能产业结构、以及技术落后。,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海流能、盐差能等,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重要措施。但由于目前它们的利用成本太高,使用规模和范围受到
8、很大限制,广泛使用还需时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不稳定能源需要先进的储存技术,才能稳定输出。,1.1 气候变化与能源效率,1.1 气候变化与能源效率,虽然利用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排放,但应对气候变化的出路是新能源技术上的突破。只有当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价格可以和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有竞争优势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1.2 储能技术及其应用,1.2.1 什么是储能?储能(energy storage),又称蓄能,是指使能量转化为在自然条件下比较稳定的存在形态的过程。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自然的储能,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辐射能
9、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人为的储能,如旋紧机械钟表的发条,把机械功转化为势能储存起来。按照储存状态下能量的形态,可分为机械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或蓄电),风能储存、水能储存等。和热有关能量储存,称为蓄热。无论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能量储存常常是非常重要的:电网峰谷差:夏季40%,需要调节峰谷差;工业余热:,在能源的开发、转换、运输和利用过程中,能量的供应和需求之间,往往存在着数量上、形态上和时间上的差异。为了弥补这些差异,有效地利用能源,常采取储存和释放能量的人为过程或技术手段,称为储能技术。储能技术有如下广泛的用途:防止能量品质的自动恶化。(水、风流动与方向)改善能源转换过程的性能。(自
10、然界一些能源具有良好储存性,但在化石燃料转化为电能时,电网峰谷差、部分负荷运行):需要大容量、高效率的电能储存技术调峰。为了方便经济地使用能量,也要用到储能技术。(蓄电池充电、放电),1.2.2 什么是储能技术?,为了降低污染、保护环境也需要储能技术。(氢能)新能源利用中,也需要发展储能技术。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发电装置,在能量输入、输出之间必须布置蓄能装置,稳定输出。加惯性轮的机械储能、太阳能储热箱等。,1.2.2 什么是储能技术?,1.2.2 什么是储能技术?,储能就是在能量富余的时候,利用特殊装置把能量储存起来,并在能量不足时释放出来,从而调节能量供求在时间和强度上的不匹配。可以设置可
11、储蓄能量的中间环节,类似稳压器。表11储能系统本身并不节约能源,他们的引入主要在于能够提高能源利用体系的效率,促进新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发展,以及对废热的利用。,能源是含高品位能量的物质的总称,如煤、石油及石油类燃料、水力、风力等:一次、二次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做功的能力也不一样。按形态可将能的种类分为:机械(力学)能、热能、化学能、辐射(光)能、电(磁)能、核能等六种主要类型,除辐射能外,均可以储存在一些普通种类的能量形式中。例如机械能能储存在动能或势能中,电能能储存在感应场能或静电场能中,热能储存在潜热或显热中,而化学能和核能实际上就是纯粹的储能形式。,1.2.3 能量储存方法,特点:化
12、学能的优点是便于储存和输送;电能的优点是可适用于各种用途,但储存困难:热能约占最终能源消耗的60%,但它是一种质量最差的能的形态,在储存和输送方面也不太适宜。储存技术选择,性能判断考虑因素:能的输入、输出形态;储能密度;储能时的能量损失程度;储能期限;能的输出和输入的难易程度;安全性;达到一定的输入、输出值所需的时间即响应性;耐久性;经济性。,1.2.3 能量储存方法,按照储存能量的形态储能方法可分为如下4类:机械储能:以动能形式储存能量,如冲压机床所用的飞轮;以势能形式储能,如机械钟表的发条、压缩空气、水电站的蓄水库、汽锤等。蓄热:以物质内能方式储存能量的属于蓄热,以任何方式储存热量的也属于
13、蓄热。一般把物质内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部分称为显热,把相变的热效应称为潜热,把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称为化学反应热,把溶液浓度变化的热效应称为溶解热或稀释热。化学储能:在正向化学反应中吸收能量,把能量储存在化学反应的产品中;在逆向反应中则释放出能量;蓄电池。电磁储能:把能量保存在电场、磁场或交变等电磁场内。,1.2.3 能量储存方法,表12 能量的形态类别及其存储和输送方法,1.2.3 能量储存方法,在对储能过程进行分析时,为了确定研究对象而划出的部分物体或空间范围,称为储能系统。包括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设备、能量的转换和储存设备。储能系统往往涉及多种能量、多种设备、多种物质、多个过程,是随时间变
14、化的复杂能量系统,需要多项指标来描述它的性能。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储能密度、储能功率、蓄能效率以及储能价格、对环境的影响等。按储能周期,分为短期(1周),1.2.4 储能系统的评价指标,1.2.4 储能系统的评价指标,蓄可用能效率:,根据能量转换的强弱,能量分为三类型:,储能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压缩空气、电池、冷冻水或热水、冰甚至飞轮储能等广泛应用于上述一种或多种场合。,在应用形式上又分为:日间调峰、季节调峰、广义储能等。日间调峰:电力、天然气、太阳能;季节调峰:针对季节差异对能量供给和利用造成的不平衡,例如冬夏对供热和供冷的需求不同,储存电力、天然气和太阳能等;广义储能:指在能量富余的时候通
15、过发展高能耗产业,得到产品,然后将产品运输到需要的地方,实现能量的供给平衡。例如在天然气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发展天然气化工,制造甲醇、乙烯、液体燃料等产品出口,进行冶金、水泥、陶瓷等高耗能产品加工并出口。按应用对象:工业+日常生活:储能式饭盒、蓄冷冰箱、蓄热电热水器 新能源:蓄热式太阳能中央热水机组、电锅炉,1.2.5 储能技术的应用,按储能方式分,储能技术的主要应用如下:抽水蓄能。抽水蓄能已经实际用于电力系统调峰的大容量蓄能技术。压气蓄能。压气蓄能可用于发电,是正在蓬勃发展的大容量蓄能技术。超导电感蓄能。一种新型高效的蓄能技术。主要由电感很大的超导蓄能线圈,使线圈保持在临界温度以下的氦制冷器和交
16、直流变流装置构成超导蓄能系统。蓄电池蓄能。是使用便利、应用广泛的蓄能技术。铅蓄电池、钠硫电池氢蓄能。氢是一种蓄能密度很高的蓄能物质,具有多种优良性质,可以作为未来的优质二次能源。制法;气态、液态、化学储存;金属储氢工业余能的储存。工业余能具有分散、多样,往征需要收集、储存起来再加以利用。工业余能以余热为主,余能储存系统也可以蓄热为主。,1.2.5 储能技术的应用,天然冰,冬季由湖泊和河流采取,储存于绝热良好的库房,用于保存食物、冷却饮料等。19世纪化学电池在1896年世界首台电热能储能系统,压缩空气、高温热水驱动的街车20世纪70年代,单井承压含水层季节性蓄能 当前:双井(Ref.Paper:
17、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的应用条件及其关键科学问题),1.3 储能技术发展状况与展望,1.3.1 储能技术发展的历史,承压含水层储热(冷)系统由冷井、热井、井间管道与换热器组成。为避免冷热“短路”的相互影响,交替作为取水井和回灌井的冷井与热井,间距至少为15 mm20 mm。含水层储存的是低品位的冷与热,大多数储热(冷)系统回灌水的温度,冬季为69,夏季为1525。,世界最早投入运行的抽水蓄能电厂为瑞士Schaffhausen电站,设2座常规机组和2座泵机,装机2000kw,从1909年开始迄今仍在运行中。20世纪60、70年代后发展迅速。广州抽水蓄能电厂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近年来,我国电力蓄
18、能技术发展迅速,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应用了电力蓄冷、蓄热技术,累计可转移高峰负荷80万千瓦,按冰冷空调和蓄热电锅炉平均移峰成本约1500元/kW和900元/kW计算,已节省电力投资50多亿元。,1.3.1 储能技术发展的历史,储能技术将在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单个或集成)技术及输送中发挥作用。它的发展,必须和现有的过容电站或应急发电厂相适应。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促成可再生能源在持续供给电力中份额的不断增加,为偏远地区提供廉价、可靠的电力,储能至关重要。,1.3.2 储能技术发展的前景,提高电池的能源密度和寿命,开发新材料和材料改性,改进现有制造工艺和操作条件。针对便携式应
19、用系统,研究的重点是开发锂离子、锂聚合物和镍氢电池。针对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重点研究NiMH、锂离子、锂聚”合物电池,提高能量和动力密度。开发超级电容器,降低成本、改进生产工艺、降低内部电阻是关键。冷、热储能技术的研究目标应该综合不同用途,采取更有效的办法,例如提高或降低温度水平。重点开发新材料,如相变材料。,1.3.4 需要研究的课题,1.4 储能在能源安全中的作用,1.4.1 能源安全的新变化趋势,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能源发,世界各国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其中很大部分可再生新能源用于发电。与此同时,“能源安全”范畴与重心将有所转移从20世纪的以石油安全为主逐步转向21世纪以电力安全
20、为主,这种转变将带来新的挑战。石油市场的供需相对简单,而电力由于不易储存,电力市场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供需平衡挑战。此外,电力市场的供应侧将呈现多种发电技术并存的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不稳定新能源电力(大型水电和生物质发电除外)的引入,使电网的供电安全性受到威胁,防范与避免“绿色大停电”将是电力市场面临的一个新任务。,在现实情况下,新能源电力的发展还将面临其他约束。以丹麦为例,该国拥有大规模的风电装机,同时采用热电联产系统供暖。在夜间,热电联产机组必须保持运转以供热,而联产所发电力已足以满足夜间较低的电力需求,这就使得大量风电无法上网,造成能源浪费。,1.4.2 储能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常规电力
21、系统可简化为如图2 所示,系统包括集中式发电、电力输配、终端用户3个环节,系统运转模式是“即用即发”,即发电端根据用户端负荷的变化来调节发电量,此种运转模式面临着非常苛刻的变负荷要求。,未来的电力系统要包含可再生新能源电力,而新能源电力的大比例接入则会出现前面提到的潜在问题。如图3 所示,在电力系统中采用集成储能模块是解决电力系统变负荷和新能源电力接入产生问题的有效措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电化学储能,2 储能技术原理,储能系统是指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所赋予的能源而采用的极其多种多样的能源分配和供应系统的总称。能的储存和输送技术只有纳入能源系统中才能发挥作
22、用。当今能源已从主要依赖化石燃料缓慢而稳步地向着能源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新能源的开发,将更增加储能技术的重要性。,2.1 能量转换原理,2.1.1 能量的基本转换过程能量有各种形式,人们可以将能量相互转换,变成符合要求和使用方便的形式。在诸多能量中利用价值最高的是电能。为了能最终获取电能,需要研究力学、热力学、化学及核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原理,各种形式的能量与电能间的转换对目前使用的发电技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1.1 能量的基本转换过程,与各种发电方式相对应的能量转换方式,2.1.2 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的一门科学。它用温度、压力、热量等物理量来描述。系统和物体的
23、位置与所处的电磁环境及力学状态无关,做功的能力,即系统与内部储存的热能叫内部能量(简称为内能)U,热力学中使用的温度称为绝对温度T(K),它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摄氏温度t()之间的关系如下:T=273.15+t如果系统A和系统B处于热平衡状态,系统B和C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系统A和C也处于热平衡状态。,2.1.2 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作为绝对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中的表现。它具有多个表现形式:势能和动能之和不变。虽然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总能量保持不变。热和功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相互转换。不消耗能量,连续产生动力的机械是不存在的。,2.1.2 热力学基本定律,数学表达
24、式,dQ=dU+dW,设由外部加到某一系统的热量为dQ,内能的增加量为dU,此时所做的机械功为dW,若用能量守恒定律表示,该式成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能量之间数量的关系,2.1.2 热力学基本定律,虽然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总的能量保持不变。,2.1.2 热力学基本定律,进入系统的质量离开系统的质量系统质量的变化,开口系统稳态流动:,加入系统的能量总和热力系统输出的能量总和=热力系总储存能的增量,1.蒸汽轮机、气轮机(steam turbine、gas turbine),2.1.2 热力学基本定律,1.蒸汽轮机、气轮机(steam turbine、gas turbine),
25、忽略动能差和位能差,方程为:,52,2.压气机,水泵类(compressor,pump),流入,流出,内部贮能增量:0,方程为:,3.换热器(锅炉、加热器等),2.1.3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关于能量变化方向的阐述,给出某种质的限制。条件、方向、深度:正向循环第二定律表明:“功可完全转换成热,而热却不能完全转换成功”。它具有多个表现形式:,热量不可能100%地转换成机械功。(汤姆森Thomson原理)第二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奥斯瓦尔德Ostwald原理)热量只能从高温到低温流动。(克劳休斯Clausius原理)摩擦生热的现象是不可逆的。(弗朗克Planck原理),2.1.3 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理 技术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8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