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解读模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解读模板.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解读,泰安市中心医院张福森,低血容量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临床常见威胁生命的综合征之一,也是外科最常见的一类休克。在现代抢救条件下,低血容量休克直接致死已较少见,其主要死因是组织低灌注以及大出血、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引起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低血容量休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低血容量休克各方面(包括定义、病理生理、早期诊断、监测、治疗及复苏终点的判断)的共识性意见,根据相关证据提出推荐意见,规范低血容量休克的诊治。,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见表1),推荐意见1:应重视临床低血容量休克及其危害(E级)。,低血容量休克
2、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率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改善组织细胞氧供,重建氧供需平衡并恢复细胞正常功能。因此,低血容量休克的临床复苏必须在有效、及时地评估指导下进行,这对调整治疗方案和减少死亡具有重要意义。,推荐意见2:传统的诊断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C级),传统的诊断主要依据为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下降(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1mmHg0.133kPa)或脉压差减少(100min、中心静脉压(CVP)5mmHg或肺动脉楔压(PAWP)8mmHg等指标。然而,近年来,人们已经
3、充分认识到传统诊断标准的局限性。,推荐意见3: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应该重视血乳酸与碱缺失检测(E级)。,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有更重要参考价值。有研究证实血乳酸和碱缺失在低血容量休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人们也指出了在休克复苏中每搏量(SV)、心排量(CO)、氧输送(DO2)、氧消耗(VO2)、胃黏膜CO2张力(PgC0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指标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但尚须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推荐意见4:应当警惕低血容量休克病程中生命体征正常状态下的组织细胞缺氧(E级)。,组织细胞缺氧是休克的本质。休克时微循环严重障碍,组织低灌
4、注和细胞缺氧,糖的有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增强,三磷酸腺苷(ATP)生成显著减少,乳酸生成显著增多并组织蓄积,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进而造成组织细胞和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直至发生MODS。,推荐意见5:低血容量休克早期复苏过程中,要在MODS发生之前尽早改善氧输送(C级),低血容量休克时,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因而DO2降低。对失血性休克而言,DO2下降程度不仅取决于心输出量,同时受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影响。由于组织器官的氧摄取增加表现为氧摄取率(O2ER)和动静脉氧分压差的增加,当DO2维持在一定阈值之上,组织器官的VO2能基本保持不变。D02下降到一定阈值时,即使氧摄取
5、明显增加,也不能满足组织氧耗。Kern等回顾了众多RCT的研究发现,在出现器官功能损害前,尽早复苏可以降低死亡率,对其中病情更为严重的病人可能更有效。,推荐意见6:低血容量休克的病人需要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动态观察其变化(E级)。,推荐意见7:对于持续低血压病人,应采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E级)。,低血容量休克的监测,一般临床监测血压脉率脉压差尿量皮温色泽精神状态,血液动力学监测 动脉压CVP和PAWPCO和SV 氧代谢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脉搏氧饱和度(SPO2)DO2、SvO2的监测动脉血乳酸监测Phi和PgCO2的监测,血液动力学监测,动脉压,一般来讲,有创动脉血压(IBP)较无创动脉血压(N
6、IBP)高5-20 mmHg。低血容量休克时,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NIBP测压误差较大,IBP测压比较可靠,可用于连续监测血压及其变化。,CVP和PAWP,用于监测前负荷容量状态和指导补液,有助于了解机体对液体复苏的反应性,及时调整治疗,并有助于指导对已知或怀疑存在心力衰竭休克患者的液体治疗,防止输液过多导致肺水肿。,CVP和PAWP,肺动脉楔压(PAWP)反映左心房平均压,正常值为812 mmHg,大于18 mmHg提示肺淤血及左心功能不全。中心静脉压(CVP)是胸腔内大静脉压力,反映右心前负荷及右心功能,正常值为612 cmH2O。影响CVP的因素很多,如气胸、胸腔积液及正压通气等均可使C
7、VP升高。在低血容量休克合并右心衰竭时,CVP升高往往掩盖了低血容量,使低血压难以纠正。而左心衰竭时,轻微过量补液时CVP增加不明显,PAWP则明显增加。,CO和SV,休克时,心排出量(CO)和每搏输出量(SV)不同程度降低。连续监测CO和SV有助于动态判断容量复苏的临床效果和心功能状态。,由于CVP和PAWP有局限性,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以每搏量变化率、脉压变化率、血管外肺水、胸腔内总血容量指导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可能比传统方法更可靠和有效。但笔者认为,在复苏评估中应该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单一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的循环功能。,推荐意见8:对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应监测血乳酸以及碱缺失水平
8、与持续时间(C级),氧代谢监测,休克氧代谢障碍概念的提出是近年来对休克认识的重大进展。氧代谢监测的发展改变了休克的评估方式,同时使休克的治疗从以往狭义的调整血流动力学指标转向调控氧代谢状态。,传统临床监测指标往往对组织灌注及氧合状态的改变反应不敏感。此外,治疗干预后的心率及血压等临床指标的变化也可在组织灌注和氧合未改善前趋于稳定。因此,应同时监测和评估一些全身灌注指标氧供(DO2)、氧耗(VO2)、血乳酸、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或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等以及局部组织灌注指标如胃黏膜内pH值(pHi)和胃黏膜内CO2分压(PgCO2)等。,脉搏氧饱和度(SPO2),主要反映氧合
9、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灌注状态。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常存在低血压、四肢远端灌注不足、氧输送能力下降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误差较大。,DO2和SVO2,可作为评估低血容量休克早期复苏效果的良好指标,动态监测有较大意义。大量研究证实,SVO2是指导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的良好指标。并且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终点要维持SVO270%。但DO2和SVO2对低血容量休克液体复苏的指导价值尚缺乏有力的循证证据。,动脉血乳酸,动脉血乳酸浓度是反映组织缺氧高度敏感的指标之一,动脉血乳酸增高常先于其他休克征象。动脉血乳酸持续动态监测对早期诊断休克,判定组织缺氧情况,指导液体复苏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10、血乳酸正常值为1-2 mmol/L。以乳酸清除率正常化作为复苏终点比传统的血压、尿量、心脏指数及DO2更有优势。有研究显示,血乳酸水平与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持续高水平的血乳酸(4 mmol/L)预示患者预后不佳,血乳酸清除率比单纯血乳酸值能更好地反映患者预后。,pHi和PgCO2,能够反映肠道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和病理损害,同时能够反映全身组织的氧合状态,对评价胃肠道黏膜内代谢情况,评估复苏效果有一定价值。,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推荐意见9:积极纠正低血容量休克的病因是治疗的基本措施(D级)。推荐意见10: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失血的休克病人,应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D级)。推
11、荐意见11:应迅速利用包括超声和CT手段在内的各种必要方法,检查与评估出血部位不明确、存在活动性失血的病人(D级)。,液体复苏,晶体溶液(如生理盐水和等张平衡盐溶液)优点缺点 胶体溶液(如白蛋白和羟乙基淀粉)优点缺点,近期完成的全球首个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比较了羟乙基淀粉(HES 130/0.4)和白蛋白对腹部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安全性方面,HES 130/0.4与白蛋白疗效一致,在药物经济学方面,HES 130/0.4优于白蛋白。5%葡萄糖溶液会很快分布到细胞内间隙,因此不推荐用于液体复苏治疗。作为天然胶体,白蛋白构成正常血浆中维持容量与胶体渗透压的主
12、要成分,因此在容量复苏过程中常被选择用于液体复苏。但白蛋白价格昂贵,并有传播血源性疾病的潜在风险,推荐意见13: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晶体液与胶体液用于低血容量休克液体复苏的疗效与安全性方面有明显差异(C级)。,推荐意见12:应用人工胶体进行复苏时,应注意不同人工胶体的安全性问题(C级)。,推荐意见14:为保证液体复苏速度,必须尽快建立有效静脉通路(E级),静脉通路的重要性:低血容量休克时进行液体复苏刻不容缓,输液的速度应快到足以迅速补充丢失液体,以改善组织灌注。因此,在紧急容量复苏时必须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中心静脉导管以及肺动脉导管的放置和使用应在不影响容量复苏的前提下进行。,推荐意见
13、15:对于血红蛋白70gL的失血性休克病人,应考虑输血治疗(C级),为保证组织氧供,血红蛋白降至70 g/L时应考虑输血。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老年人以及有心肌梗死风险者,血红蛋白保持在较高水平更为合理。,推荐意见16:大量失血时应注意凝血因子的补充(C级)。,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主要适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的病人。血小板计数50109L,或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可考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凝血因子的不足,新鲜冰冻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与其它凝血因子。大量失血时输注红细胞的同时应注意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 内含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适用于特定凝血因
14、子缺乏所引起的疾病、肝移植围术期以及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等出血。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异常的病人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血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纠正凝血异常。,推荐意见17:在积极进行容量复苏状况下,对于存在持续性低血压的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可选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E级)。,多巴胺 1-3g(kgmin)时主要作用于脑、肾、和肠系膜血管,使血管扩张,增加尿量;2-l0g(kgmin)时主要作用于B-受体,通过增强心肌收缩能力而增加心输出量,同时也增加心肌氧耗;10g(kgmin)时以血管-受体兴奋为主,收缩血管。多巴酚丁胺 多巴酚丁胺作为1、2受体激动剂可使心肌收缩力
15、增强,同时产生血管扩张和减少后负荷。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新福林 仅用于难治性休克,其主要效应是增加外周阻力来提高血压,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收缩冠状动脉,可能加重心肌缺血。,推荐意见18: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强调积极病因处理与容量复苏;不主张常规使用碳酸氢钠(D级)。,快速发生的代谢性酸中毒可能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心律失常和死亡。临床上使用碳酸氢钠能短暂改善休克时的酸中毒,但不主张常规使用。研究表明,代谢性酸中毒的处理应着眼于病因处理、容量复苏等干预治疗,在组织灌注恢复过程中酸中毒状态可逐步纠正,过度的血液碱化使氧解离曲线左移,不利于组织供氧。因此,在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中,碳酸氢盐的治疗只用于紧急情况
16、或pH720。,推荐意见19:严重低血容量休克伴低体温的病人应及时复温,维持体温正常(D级)。,回顾性研究显示,低体温往往伴随更多的血液丢失和更高的病死率。低体温(35)可影响血小板的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影响纤维蛋白的形成。低体温增加创伤病人严重出血的危险性,是出血和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是,入院时GCS评分47分的低血容量休克合并颅脑损伤病人能从控制性降温中获益,应在外伤后尽早开始实施,并予以维持。,推荐意见20:传统临床指标对于指导低血容量休克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是,不能作为复苏的终点目标(D级)。,对于低血容量休克的复苏治疗,以往人们经常把神志改善、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和尿
17、量增加作为复苏目标。然而,在机体应激反应和药物作用下,这些指标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休克时组织灌注的有效改善。有报道高达5085的低血容量休克病人达到上述指标后,仍然存在组织低灌注,而这种状态的持续存在最终可能导致病死率增高;因此,在临床复苏过程中,这些传统指标的正常化不能作为复苏的终点。,推荐意见21:动脉血乳酸恢复正常的时间和血乳酸清除率与低血容量休克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复苏效果的评估应参考这两项指标(C级)。,血乳酸的水平、持续时间与低血容量休克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持续高水平的血乳酸(4mmolL)预示病人的预后不佳。血乳酸清除率比单纯的血乳酸值能更好地反映病人的预后。以乳酸清除率正常化作为
18、复苏终点优于MAP和尿量,也优于以D02、V02和CI。以达到血乳酸浓度正常(2mmolL)为标准,复苏的第一个24h血乳酸浓度恢复正常(2mmolL)极为关键,在此时间内血乳酸降至正常的病人,在病因消除的情况下,病人的存活率明显增加。,推荐意见22:碱缺失的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复苏时应动态监测(B级),多项研究表明,碱缺失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其中包括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发现:碱缺失的值越低,MODS发生率、病死率和凝血障碍的发生率越高,住院时间越长。,指南中特别列出的“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是低血容量休克的一种特殊状态和类型。对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收缩压
19、维持在8090 mmHg,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并尽快止血。出血控制后再进行积极容量复苏。,推荐意见23:对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病人,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并尽快止血;出血控制后再进行积极容量复苏(D级)。,推荐意见24: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病人、老年病人及高血压病人应避免控制性复苏(E级)。,对于合并颅脑损伤的严重失血性休克病人,宜早期输液以维持血压,必要时合用血管活性药物,将收缩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以保证脑灌注压,而不宜延迟复苏。允许性低血压在老年病人应谨慎使用,在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也应视为禁忌。,复苏终点与预后评估指标,传统临床指标对于指导治疗有积极临床意义,但不能作为复苏的终点指标。动脉血乳酸恢复正常的时间和血乳酸清除率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具有判断组织灌注和氧合状态的独特作用,与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评估复苏效果应参考这两项指标。碱缺失水平与低血容量休克预后密切相关,复苏时应动态监测。,目前低血容量休克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及时评估休克状态及其复苏效果,依然是指南中最重要的部分,对判断预后,调整治疗方案以及改善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谢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8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