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之“说”.ppt
《传统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之“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之“说”.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统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之“说”,传统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唱戏要有基本功,说相声也要有基本功,相声的基本功就是 说学逗唱,这四样是相声演员赖以生存的法宝,缺一不可。老话说,说学逗唱,少一样叫缺一门,这样的相声演员就不受欢迎,而且直接威胁到其个人的生活,因为缺一门而少挣挑费。,基本功之一说,说,因为相声是语言类的曲艺形式,因此,说是重头戏,相声的主体就是说,具体来看,相声里的笑话、包袱、灯谜、绕口令等都是说的范围。,“说”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一、说,指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楼、天王
2、庙等。,熬柿子,今天说的,是过去的事,过去做小买卖的事,过去做买卖,讲究投机倒把、买空儿卖空儿。要不怎么有这么一句话呢:“无商不奸”嘛!就是在街面儿上一个做小买卖的,他都想尽办法骗人。久做小买卖的讲究抢先儿,春秋四季,什么东西先下来他先卖什么,到了春天,他卖青菜,什么韭菜啊,蒜苗啊,豌豆啊样一样都刀尺得挺漂亮,摆在蒲包里。这么一吆喝,出来一位老太太买菜来啦。“卖菜的,有韭菜没有?”“有啊您哪。”“怎么卖呀?”“您买多少钱的吧?”瞧!他不告诉人家多少钱一斤,先问人家买多少钱的,这个地方就要骗人啦。老太太一瞅,这韭菜还挺好,打算吃包饺子:“好吧,你给我拿两毛钱的吧。”卖菜的赶紧顺蒲包底下抽出一个纸
3、条。打蒲包里拿出来三根儿韭菜来,用纸条一裹,得,双手捧着,递给老太太啦:“给您哪。”老太太一瞧,三根儿:“哟,这是多少钱呀?”“两毛的。”老太太一愣:“嘶!我说你这是卖人参哪?”“老太太,这韭菜不是咱中国的,这是进口货。你想,连过关带上税,就合十二块钱一斤。也就是您吃得起呀,贵人吃贵物嘛!”老太太听他这么一说呀,也不好意思不要啦,原本打算吃饺子,这么一想:“得了,吃面汤拿它做佐料吧!”两毛钱卖出三根儿韭菜去,您想他得赚多少钱哪!,在商会上做小买卖的,还有一种卖“山里红”的。到天津叫“红果儿”。他不论斤卖,用细麻绳儿串成挂儿,做个圆圈儿形的,连肩膀儿带胳膊上一齐挎着。在胳膊上挎着那几挂儿呀,把大
4、个儿的都搁前边儿,小个儿的都搁后边儿,擦得锃光瓦亮。一吆喝出来是这种声调:“还有两挂儿咧唉唉唉,大山里红啊啊啊。”其实呀,他身上挂着好几挂儿呢!他就吆喝还有两挂儿。是卖“山里红”的全是这么吆喝。过来个买主儿:“怎么卖呀?”“五毛一挂儿。”买主儿一看不值呀:“两毛怎么样?”“哼,不够本儿啊您哪。”其实呀,一毛五他就卖。买主儿走了,他又往下落价儿:“您给四毛吧!”“不要。”“三毛怎么样?”“两毛你要卖,我就拿两挂儿。”“您拿两挂儿去吧!”在这个时候哇,他的戏法儿已经变好啦:大个儿的呀早就跑后边儿去啦,小个儿的哪,也就自动地上前边儿来啦。结果卖出去的还是两挂儿小的。您说这不是骗人吗?,还有那么一种做
5、小买卖的,专研究“杀熟”,就是越和他熟识的人买他的东西,他越多算他的钱。买主儿明知道吃亏,也不好意思说什么。还有一种做小买卖的,不熟假充熟。就拿卖柿子的说吧,在街上摆个摊儿,用这手儿就能多卖钱,我们那儿有家儿街坊王先生,就上过他的当。有一天早晨起来,领个小孩儿,拿着一块钱出来买菜。刚走到柿子摊儿这儿,这个卖柿子的就赶紧过来给王先生请了个安:“好啊您哪!老没见了!您可发福了?噢,您还带着小少爷哪?来来来!拿几个柿子吧!”这就把人的手绢儿抢过来,捡那大个儿的柿子给兜了十个。王老先生一见,说:“唉唉!吃不了这么些个!”“嗐!您拿吃去吧,搁着也坏了。”“多少钱?”“怎么,您还给钱哪,这是哪儿的事!我这
6、是送给小少爷吃的。”“唉,不,你要是不要钱哪,这柿子我也不要。”“吃几个柿子算得了什么,得了,我收您个本儿吧您就给一块钱吧。”王老先生一听,心说:“嗬!这下子叫他克上了。”明知道吃了亏啦,满脸带笑地说;“够本儿吗,伙计?”“嗐!什么够本儿不够本儿的,咱们自个儿吃呗!”王老先生一赌气,拿起来就走。他还说哪:“明儿见,您哪!”王老先生心话儿:明儿个呀,你勒死我也不打你这儿走了!到了家,刚一进门儿,王老太太就问:“吃什么菜呀?”王老先生把柿子包一举:“吃什么?熬柿子!”,天王庙,这老师教了四个学生,在庙里,那位说,怎么在庙里呀?逢那阵私塾都在庙里,住家户不成,一早睡早觉,孩子一念书受不了,这大学长一
7、共四个子儿,你给我来一块,挨着冰的那块,凉凉的,多搁点醋,我们四个人一分,你也省事,我们也省事。卖凉粉儿的说:你瞧,还是大学长嘛,说话多聪明,冲着大学长,我不赚你们小孩子钱,我给六个子儿的。切了一块半,挨着冰的,搁了一碗冰水,搁点酱油,醋,麻酱汤,烂蒜,抓点胡萝卜丝,黄瓜丝。您想,做买卖的就是这个,谁递给他钱,他交给谁碗,大学长递给他钱哪,他递给大学长。老师回来你们小孩子不能喝。包圆儿啦,一点没剩,他全喝啦。咱们老师太难,把咱们凉粉儿都喝啦!这怎么着哪?我们又不能说!怎么着?有主意,咱们在墙上写首诗,让街坊打这一过呀,就知道他以大压小、喝咱们的凉粉儿。谁也不许不写,咱们四个人一人一句。孩子一起
8、哄,写!写!我们那阵念书没有铅笔,就是墨笔,每人带一个笔袋一个布口袋。拿出管笔来,拔出笔帽,往哪写呀?往影壁墙上写。影壁上写什么?小孩子能写什么出奇的诗呀?四言。这大学长写呀:弟兄四人,这二的过来挨着写:共掏四文,三的写呀:买碗凉粉,小的想了半天写了一句:先生独吞。您瞧这四句,是不是挺合辙:弟兄四人共掏四文买碗凉粉先生独吞。,正赶上外村有一个近视眼,打这边路过呀,看看风景,一瞧这个庙:嗬,好大工程,黄琉璃瓦。一瞧这匾写的天王庙。嗬!一瞧这碑,打辽代建造的哇。这边这碑:永乐四年重修。嗬,重修那年到如今就六百来年哪,这是个景致,我得看看。他进来啦。进了头层殿。头层殿是四大天王,当中间过堂两边,对着
9、脸一边俩。这四大天王两丈八的法身哪,头脑呀正顶天花板,大爷琵琶二爷剑,三爷龙头四爷伞,就是封神榜四将嘛,魔家四将啊:魔里青,魔里红,魔里海,魔里寿。大爷举着琵琶,那琵琶就丈来高,手指头有这么粗,手里把着琵琶。这四个叫风、调、雨、顺,这头一个叫调。脸的颜色各式各样,戴着五佛冠,那脑袋比我们家的水缸还大。两丈八高,脚巴丫子啊比这桌子还长,穿着盔甲,那鱼鳞金甲是一层压一层,兽面吞口,扛着琵琶。这位近视眼老先生一瞧,嗬!好大工程,打重修那年到如今六百来年哪,这个金贴的大赤金哪,一点没动啊,哎呀,我是念书的人,我要瞧见这么好的景致,我要不题首诗,可辜负这景致,得题首诗。一撩大褂,打笔袋里拿出管笔来,他没
10、地方写,这大殿往哪写呀?写了看不见哪,转悠半天出来啦,钟鼓二楼也不能写,出了山门啦,一瞧影壁这干净,就写影壁上吧,他一写影壁呀闹了差错啦!怎么哪?头一个是他近视,第二个呀小孩写字写的矮,小孩子不成年啊生的矮,他不就写的矮吗?成人身高就写的高。孩子的那首诗他没瞧见,他就这儿写,这尺寸正合格,他不是越写越往下吗?打上面往下写呀,最末一个字跟底下头一个字就连上啦,要不怎么说巧哪。头一句写什么哪?天王殿神大法身,天王殿的神像两丈八大法身;第二句呀,身穿盔甲似龙鳞,一片一片的;第三句呀,这位老先生没有词啦,他这学问跟我差不多,两句就没词啦,哎呀,写什么哪?第三句哽,大法身好哇,站起来得三丈多,脑袋俩人搂
11、不过来呀,这嘴比我们家锅大,吃馒头这么大馒头到他嘴里成了蹦豆,这一顿得吃多少?噢噢,写吃饭吧,吃饭怎么写哪?顿饭吃米八九斗,对,它一顿饭吃饱了哇得吃八九斗米!第四句写什么哪?一想,他吃的多拉的多啊,写拉屎吧,出恭拉屎二十斤,也对呀,一顿饭吃八九斗米,这拉一次不得二十多斤?,老师睡一觉酒也醒啦,出门遛达遛达兜兜风,穿上小衣裳,拿上一把团扇,站在门这,一瞧影壁黑乎乎一片,什么人写的诗?我看看。下台阶过来就看,一看就要念,一念更难听。怎么啦?它是两首诗,每首四句,一首四言,一首七言,两码事,连了宗啦。他一念哪,照十一言那么念啦,按一首诗念。捋着小胡子,天王殿神大法身 弟兄四人身穿盔甲似龙鳞 共掏四文
12、顿饭吃米八九斗 买碗凉粉出恭拉屎二十斤 先生独吞我独吞它干嘛!,二、批,对事物或古典文学名著进行评论。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歪批三国,甲 为什么叫“三国”?乙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甲 那你说吧。乙“三国”呀 甲 嗯。乙 魏、蜀、吴,就叫“三国”。甲 魏。乙 嗯。甲 蜀。乙 哎。甲 吴。乙 不错。甲 就叫“三国”?乙 是呀。甲 魏,指谁呀?乙 北魏,曹操啊!甲 蜀呢?乙 西蜀,刘备呀!甲 吴?,乙 东吴,孙权。甲 就这么“三国”?乙 哎,“三国”。甲 不对吧?乙 怎么会不对呀?甲 这本书整个儿写的什么朝代?乙 汉朝啊。甲 那么汉献帝不算一国吗?乙 哦,那算一国呀!甲 那就四国了。乙 嗯,
13、多出一国来了。甲 黄祖跟任何人不联络,想独立,算不算一国?乙 算一国呀。甲 孟获想夺取中原,算不算一国?乙 那也算一国呀。甲 六国。乙 好嘛,这就翻一番啦!甲 不对。乙 那么您说怎么叫“三国”?甲 告诉你吧,这个问题很简单。乙 哦?甲 为什么叫“三国”呢?乙 为什么呢?甲 因为带“三”字儿的事情多。,乙 带 甲 得喽,就叫“三国”吧!乙 噢,带“三”字儿的事情多嘛,就叫“三国”?甲 你看目录上带“三”字儿的有多少?乙 哦?甲 头一段“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有吧?乙 有。甲 最末一段儿。乙 末一段是?甲“降孙皓三分归一统。”乙 对呀。甲 有“三”吧?乙 啊,它这儿两头儿带“三”。甲 中间还有很多呢
14、。乙 当中间儿?您说一说。甲 我说不全啊。乙 您可以大概一说。甲“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乙 有啊。甲“陶公祖三让徐州。”乙 有。,甲“公子刘琦三求计。”乙 有。甲“三江口周郎纵火。”乙 有。甲“三江口曹操折兵。”乙 有。甲“袁曹各起马步三军。”乙 有。甲“三顾茅庐。”乙 有。甲“三气周瑜。”乙 有。甲“三擒孟获。”乙 有。哎,这没有!没有。“七擒孟获。”甲 是啊,它是要经过三的。乙 好嘛!他数着来的。甲 一二三四五六七嘛。乙 这话对呀,那不能由打二就蹦到四上去。,批聊斋,刘:蒲松龄为什么写这部聊斋知道吗?郭:他为什么写这聊斋我可不大清楚。嗯?刘:你不是看过好几遍了吗?郭:不是,我 刘:书上有啊
15、郭:书上有?刘:啊 郭:我怎么没注意呢?刘:怎么没注意?(郭:啊)看得马虎!郭:看得粗啊 刘:看你这部聊斋看了多长时间了?郭:我看了三个多月 刘:那儿哪儿行啊?(郭:啊?)一部聊斋,这部聊斋一共是四百三十一回,(郭:啊)四百三十一回你看仨来月就行了?郭:哦哟,不行!刘:我这部聊斋我就费了这么长的时间 郭:诶呀,怨莫的,您看了二年了!刘:两分钟 郭:呃两分钟啊?两分钟您看一部聊斋啊?谁信哪,刘:诶,看得清清楚楚的 郭:还还看得清楚呢?刘:你怎么看的?郭:怎么看?刘:四百三十一段,光着四百三十一个目录,你念二分钟也念不完啊 郭:就说是嘛 刘:你头尾一看你就明白这个作者的意图了 郭: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16、 刘:聊斋的头一段呐,(郭:啊)叫考城隍(郭:是这段)考城隍的头一句是“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郭:哎,是)对吗?(郭:对)头一个字是“予”,(郭:奥,予)予者,我也。(郭:就是我的意思)对了。聊斋的末一段叫花神,(郭:花神)花神的末一句是,(郭:什么呢?)“销万古风流之恨”。(郭:嗯)末一个字是“恨”。(郭:哦这是“恨”)这你还不明白?郭:什么意思?刘:你看,头一段头一个字是“予”,末一段末一个字是“恨”,搁在一块儿是“予恨”,“予恨”就是蒲松龄啊,他恨 郭:他恨谁呢?刘:他,他恨你呀!郭:怎么?刘:你把他的出版费给了曹雪芹了 郭:还提这茬啊!,三、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 相声 演员 四大 基本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8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