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第一章总论.ppt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第一章总论.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概述,河北医大西山校区 传染教研组,美联社报道,一、传染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昆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性的疾病和非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等)或寄生虫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导致流行。具有传染性,造成流行。传染病学包括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二、传染病的历史,1、建国前:鼠疫、天花、霍乱、疟疾、血 吸虫病等。2、建国后:天花消灭、脊髓灰质炎接近消 灭,许多传染病随着疫苗的应 用发病率明显下降。3、目前:病毒
2、性肝炎、感染性腹泻、肾综 合征出血热、结核病、狂犬病等 仍广泛存在;新发传染病不断出 现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 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 足口病,三、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均研究传染病,都以消灭传染病为目标,但角度不同。传染病学是以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早期诊断方法以及有效的治疗措施,它属于临床医学范畴。流行病学则是以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原因,分布规律以及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属于预防医学范畴。二者需要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2011年11月(2
3、011年11月1日零时至11月30日24时),全国(不含台港澳,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627414例,死亡1562人。其中,无甲类传染病发病、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22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22449例,死亡1524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同期,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304965例,死亡38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6。,第一节 感
4、染与免疫,一、感染(传染)的概念,概念:传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斗争的过程,一般也可称为感染。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所处环境,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大多数传染病: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4潜伏性感染5显性感染,病原体被清除(elimination of pathogens),入侵病原体,受到人体各种防御机能的作用,被消灭、被排出体外而清除。不出现疾病状态,不引起传染病。,(二)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体在人体继续生
5、长、繁殖,并可能向体外排出。无临床症状。可以成为传染源。并非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者的意义在不同传染病大不一样。携带病原体3个月,称为慢性携带者。,(三)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 infection)入侵病原体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没有(或仅有很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病原体可被清除并留下特异性的(主动)免疫能力,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四)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入侵人体后被局限,长期潜伏,等待时机(免疫功能)而致
6、显性感染。特点:机体不足以清除病原体;不足以引起隐性感染;不向外播散病原体(有别于病原携带状态)亦可与病原携带并存。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潜伏性感染,(五)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临床感染 clinical infection,传染病发作)病原体入侵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免疫,并引起机体病理生理与病理组织改变,出现特定临床综合病征。结局:痊愈;病原携带;慢性化;死亡。,病原体 传染源 病变 临床表现 免疫病原携带状态 有 是 无 无 无隐性感染 有 是 有 无 有潜伏性感染 有 否 无 无 无显性感染 有 是 有 有 有,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能力的
7、主要因素:(1)侵袭力(invasiveness)定义:入侵人体并在组织内扩散的能力。菌毛、定植因子、粘附作用等。(2)毒力(Virulence)毒素(内毒素、外毒素)、毒力因子 病原体的致病力 反映引起疾病轻重程度的能力。,不同病原体毒力强度不一,毒素性质 不同,产毒量不等。细菌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外毒素: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产生。蛋白质成分,对热较不稳定;有亲组织性,选择作用某些 组织器官,引起特定病变;反应较专一,不同的外毒素 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毒性强,但可被同系属抗体中和。,内毒素:细菌外层细胞壁的组分;极大部分在细菌死亡时释出;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对热相对较稳定,毒性相
8、对较弱;不同来源的内毒素病理生理反应相近似.酶: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分泌各种酶的毒力作用。,(3)数量(quantity)感染或发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病原体。不同的疾病致病所需菌量不一。一般病原体数量越大,感染可能性越大,潜伏期较短,病情较重。,(4)变异性(variability)环境因素可使病原体遗传因子改变,发生变异。(致病力的变化;抗原性变化;耐药性变化)利用人工条件,以各种因素激发病原体变异:定向变异,为人类利益服务。,(5)入侵门户与特异定位 病原体入侵人体需有特定途径(侵入门户)体内生长繁殖亦有一定部位(特异性定位),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non-spe
9、cific immunity)屏障作用: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干扰素 TNF、IL等,(2)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属于获得性免疫;免疫作用有针对性;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属于主动免疫。包括: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一)入侵部位:(二)机体内定位:(三)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机制,(一)直接损伤(二)毒素作用(三)免疫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代谢改变,第四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10、,流行过程的概念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也称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一)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二)传播途径,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到进入新宿主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八种。,(1)经空气传播 方式有飞沫、飞沫核和
11、尘埃。特点有:传播最容易实现,传播广泛,感染率及发病率高。多见于冬春季节。与人口密度和居住条件有关。多呈现周期性增高。主要靠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来预防。,(2)经水传播 许多传染病和一些人畜共患病以及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经水传播通常有两种方式:1)经饮水传播 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除哺乳婴儿以外发病没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停用污染的水,同时采取净化水源措施,爆发或流行即可迅速平息。2)经疫水接触传播 病人有接触疫水史,病原体主要是经过皮肤粘膜进入体内。经疫水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第一章 总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8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