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ppt.ppt
《传染病学总论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总论ppt.ppt(1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朱海东 副教授,传染病学总论Introduction of Lemology,本章目录,前言,传染病的特点 高发:指发病率高,如肝炎 广泛:军事、工程、旅游等的关系 紧密:指与其它学科联系紧密 难缠:要求高、遭歧视、过程痛苦,(一)传染病相关概念: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生物(包括微生物: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性比较强的可以引起传播的称为传染病。,传染病学(lemolog
2、y):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及规律,诊断与治疗,促使康复,控制传播的临床科学。代表科室:感染疾病科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传播的原因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和对策的科学,不属于临床。代表科室:感染办,古老的传染病如: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的控制或消亡。新的传染病不断的出现如: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非典)、禽流感等。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结核病、性病。,新老传染病的演变,(二)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首次鼠疫大流行导致东罗马帝国衰落,大范围、危害巨大的传染病称“大流行”中国称“瘟疫”
3、,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鼠疫流行时的惨景,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传染病,近30年部分新发传染病,建国前建国初传染病概况,鼠疫 1947 1948 东北 死亡 3万人疟疾 40年代 患者 3000 万 病死率 1%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人1200 万麻疹 城市 200 万/年 死亡10 万 1952年报告麻疹为104万例肺结核 城市15岁以下感染率 85%,死亡率 200-300/10万性病 1000 万以上1931年 长江水灾 淹死14.5 万 灾后传染病流行 病死300多万1950、1951年全国分别报告了4.3万和6.1万例天花病人,传染病的一些变化,总的发病率降低总的死亡率降低大多数病的致死
4、强度(病死率)减弱不同传播途径疾病构成改变大规模流行减少 可归功于预防接种、居住环境、饮用水、食品卫生、营养状况、卫生习惯、医疗条件、生产方式等的改变,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1.一些新发传染病已经存在、或者流行 O139霍乱、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军团病、莱姆病、猪链球菌感染、空肠弯曲菌腹泻、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禽流感(H5N1)、多种病毒性脑炎、肾型出血热、新型肝炎、肠道病毒71型感染、隐孢子虫病、广州管贺线虫病、巴贝西虫病等2.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新发传染病3.一些国外罕见的传染病出现扩散趋势,有传入我国的危险 埃博拉出血热、尼巴病
5、毒脑炎、拉萨热、人类克雅氏病、西尼罗河脑炎、汉坦病毒肺症、人猴痘、裂谷热、委内瑞拉脑炎、埃立克体感染、侵袭性链球菌感染、非典型肠炎沙门氏菌腹泻、猫抓病、异尖线虫病等,美联社报道,2000年全球各地区疾病负担,%,75,50,25,非传染性疾病s,伤害,传染性疾病,妇女及围产期死亡,营养不良,非洲,东地中海,欧洲,美洲,东南亚,西太,疾病流行规律,流行病迁移理论(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Theory)中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史分为4个时期:(1)瘟疫和饥荒;(2)传染病大流行的减弱;(3)退行性疾病和人为引起的疾病;(4)衰老、慢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如HIV/AIDS)、古
6、老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如结核)。这4个时期可以顺序出现(如在发达国家),也可以表现出很大的重叠(如在发展中国家)。另有学者将人类疾病谱的迁移归纳为: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慢性疾病社会文化疾病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三)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与任务,1 防控传染病,保障人民健康。2 保护医护人员安全,保证医疗任务的完成。3 更加透彻地理解生物圈中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机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叫做感染。其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传染病在人群中不断传播与连续发生的过程,也就是病原体不断转移更换宿主的过程,叫流行过程。,
7、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1.隐性感染2.病原携带状态3.潜伏性感染4.显性感染5.清除病原体,(一)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亦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nonasymptomatic carrier),(二)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
8、菌者与带虫者根据发生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分为:潜伏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急性携带者 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 慢性携带者 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携带者的共同的特点是: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三)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 潜伏性感染并不
9、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常见的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疟疾)、结核杆菌(结核),(四)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有些传染病(如菌痢)感染后免疫不巩固,容 易再感染发病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五)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
10、);也可以被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免疫(被动免疫passive immunity或主动免疫active immunity)所清除。,感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一般来讲 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后者一旦出现易于识别,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病原体,病原体被清除,感染建立,隐性感染(无症状),亚临床感染(有症状,但轻微,难发现),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不是传染源
11、,重要传染源,痊愈,携带者,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人体,死亡,死亡,机体免疫反应(immunity)非特异性免疫(nonspesifcic 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病原体的致病力(pathogenecity)侵袭力(invasiveness)毒力(virulence)数量(quantity)变异性(variability),病原体,人 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致病力,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合物,可分为内
12、毒素和外毒素。,-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在不同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病原体的致病力,-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数量,invasiveness,virulence,quantity,variability,侵袭力,毒力,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1非特异的免疫力 先天屏障:皮肤、粘膜屏障和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淋巴液中的抗菌物质(补体、溶酶体、溶菌素、干扰素等)。2特异性免疫 包括细胞免疫
13、和体液免疫。人类母体传递的IgG及母乳中的IgA(4月内婴儿不能生成,靠母乳来源)可保护婴儿免受感染、不生疾病。免疫力受遗传、年龄、精神状态、营养等的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机械屏障作用,体液因子,吞噬作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外屏障: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外屏障: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存在于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备解素(properdin),血管活性肽和各种细胞因子(如TNF)等都可起清除病原体作用,吞噬细胞存在于各种组织,其中中性粒细胞最为重要,这些细胞内含大量溶酶体,可杀灭被吞噬的病原体.,感染过程传染病在个体内发
14、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环境因素,人体,病 原 体,感染谱,多数病原体和人体之间是不适应的,因而引起双方之间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的不同,双方斗争的后果各异,产生感染过程的各种不同表现,即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临床传染病只是感染过程各种表现之一.,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代谢改变,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图,易感者,携带者,患者,获得免疫者,死亡,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
15、source of infection),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susceptible people),易感人群,人人群易感性指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传播途径,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必须借助一定物体传播因素水、空气、食物、节肢动物等,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因素飞沫传播:流脑、流感、百日咳尘埃传播:TB、炭疽,经空气传播的流行特征,1.传播广、发病率高,传播易于实现2.季节性明显 冬、春3
16、.儿童多见,抵抗力低4.与居住条件、人口密度和易感者比例等有关,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经饮用水传播的流行特征:1.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2.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差异3.停用/净化水源后,爆发/流行可平息,1.有接触疫水历史2.有季节性和地区性3.处理疫水或加强防护可控制发生,经疫水传播的流行特征:,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肠道、呼吸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流行特征:1.有吃某污染食物历史,不吃不发病2.易形成爆发 3.停止食用,即可平息4.持续时间短,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1.直接
17、接触传播:性病、狂犬病等2.间接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流行特征:1.多散发2.与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差有关3.流行过程缓慢,无季节性4.控制对策:加强管理 严格消毒 注意卫生,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1.机械携带传播:苍蝇、蟑螂2.生物性传播:吸血 蚊子、蚤流行特征:1.地区性、季节性2.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一致3.有职业、年龄分布特点 4.人与人之间不相互传播,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原因:1.器械消毒不严格2.药品、生物制品污染3.血制品污染
18、,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在产前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1.经胎盘传播:风疹、乙肝、腮腺炎、AIDS、巨细胞病毒2.上行性传播: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球菌、白色念珠菌 3.分娩引起的传播:淋球菌、包涵体、疱疹病毒,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变化,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经血与性传染病,易感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而容易感染的人群。儿童、偏远地区的人常无免疫力,对许多病易感(如40年前西藏代表在成都感染麻疹);病原体变异可使非易感染者成为易感者(如流感);随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变成易感者或因重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等造成患者抵抗力下降成为易感
19、者。经过免疫接种或隐性感染后可产生抵抗力而成为不易感者。,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因素媒介昆虫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栖息习性 社会因素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 城市化和人口爆炸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恶化,战乱,难民潮,原油污染,几个名词,1.疫源地:波及范围2.疫点:小范围的疫源地3.疫区:范围大或几个疫源地连成片疫源地的范围取决因素:活动的范围、途径的特点、人群的免疫,消灭疫源地的条件,1.消灭或移走传染源;2.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清除;3.易感接触者经过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新感染。,风俗与宗教,新疆 锡伯族人 察布查尔病 起病突然,以神经
20、系统症状为主,如眼肌及咽肌瘫痪,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制备面酱(米送乎乎)染肉毒杆菌毒素新几内亚东部高地人 女性和小孩中流行Kuru病(小脑变性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食人俗葬仪 病原:一种慢病毒,流行环节,1、病原体:不同的病有不同的病原体。2、传染性:病原体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并致群体传播。3、流行病学特征:在人群中连续传播,表现为流行、大流行、暴发、散发;季节性和地方性。散发维持历年水平;流行达散发的3-10倍。4、感染后免疫:发病后可产生特异免疫,不再患该病。但各病的特性不一,免疫力持续时间长短各异。,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规律性,复发
21、(relapse)与再燃(recrudescence)后遗症(sequela),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自病原体侵入至最初症状出现,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特有症状体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至完全康复,检疫、诊断,复发(relapse)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 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再燃(recrudescence)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
22、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与热型 发热的规律即热型,主要有:稽留热体温40左右,日差1以内;如伤寒极期。,驰张热日温差大于2,最低体温不正常;很多传染病可以以此热型出现。,间歇热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如疟疾。,波浪热渐升达高温后渐退,正常,低热数日后又重渐升。如布氏菌病。,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骤退,间歇无热数日;重复高热,再退,如此反复。如回归热。,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一定的规律性,斑疹,2发疹 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病种不一,疹型、出疹时间、顺序、消退情况均不一样。,丘疹,流脑出血疹,疱疹,脓 疱 疹,荨麻疹,3病原体扩散形式 毒血症(toxemia):指
23、毒素入血 菌血症(bateremia):指病原体入血,但不在血中繁殖 败血症(hematosepsis):指病原体入血,并在血中繁殖 脓毒血症(pyotoxinemia):指脓细胞带病菌随血流播散,多为严重的G+菌败血症情况下发生,并因而发生迁徙性化脓性病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三)临床类型 按疾病的性质分:急性(acute)、亚急性(subacute)、慢性(chronic)按临床表现分:非典型(non-typical)、轻型(mild)、典型(typical)(普通型)、重型(serious)、暴发型(fulminant);意义:A.治疗对策不一;B.流行病学研究;C.预后分析,
24、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者所必需。,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综 合 分 析,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三大要点: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检查传染病的诊断原则强调综合诊断、早期诊断 正确诊断是及时隔离和采取有效治疗的基础,从而防止其扩散。特别是对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首例病例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重新确立处理疫情的三原则,很多突发事件(包括传染病)在早期是原因不明的边调查,边处理控制疫情蔓延,减少死亡探讨病因流行病学病因病原学病因,流行病学资料,有无与传染病病人接触史(潜伏期内)发病地点是否为疫区或到过疫区免疫接种史及既往患传染病史发病季节发病年龄
25、职业有无向下传染病例,临床资料,病史及症状潜伏期长短,起病的缓急,发热特点、中毒症状、特殊症状(菌痢的里急后重、脓血便、脊髓灰质炎的肢体弛缓性瘫痪、肾综合症出血热的“三痛”等)体格检查如猩红热的红斑疹,麻疹的口腔粘膜斑,百日咳的痉挛性咳嗽,白喉的假膜,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肤瘀斑,伤寒的玫瑰疹,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部分细菌性传染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唯伤寒减少,布鲁氏菌病减少或正常。绝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白细胞部数减少且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但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总数多增高。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尿常规: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尿内有蛋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总论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8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