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ppt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ppt(1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颍上县疾病预防中心王政,主要内容,传染病概述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传染病概述,一、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二、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可以按病原体分类,把传染病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衣原体、支原体传染病等;也可以按传播途径分类,把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血传
2、播传染病等。,传染病概述,由于部分传染病可对人类造成重度伤害,或是可能引发大流行,许多国家因此借用政府的公权力,利用医疗卫生体系严密监控这类疾病的发生及后续发展,避免疫情扩大,这些传染病特称为法定传染病。,传染病概述,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39种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类。,传染病概述,(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
3、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虽被纳入乙类,但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概述,(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4、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传染病概述,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传染病概述,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与其它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一)、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了解病原体对确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确定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最根本的依据。,传染病概述,(二)、传染性传染性是指感染容易传播给新宿主的程度。所有的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这是传
5、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例如耳源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临床上都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但前者无传染性,无须隔离,后者则有传染性,必须隔离。,传染病概述,(三)、流行病学特性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表现出各种各样特征。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传染病概述,(1)、散发:是指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病例以散在的形式发生,各个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2)、暴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病例。这些病人大多来自同一传染来源或同一传播途径,多数病人发生于该病的最
6、长潜伏期内(3)、流行:当某个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地超过该病常年的发病率水平或为散发发病率的若干倍时称为流行。(4)、大流行:如果某病在定时间内迅速传播,发病率大大超过该地区般的流行水平,波及范围又相当广泛,如波及全国甚至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传染病概述,2、季节性: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在每年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升高称为季节性。季节性升高的原因主要与气温的高低及昆虫媒介密度有关。3、地方性:有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环境、气温条件、生活习惯等原因,常局限于一定地区范围内发生,称为地方性传染病。4、周期性:有些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由于人群免疫水平的下降,易感人口的积累,往往若干年出现一
7、次较大的流行,此为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传染病概述,(四)、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部分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而其它许多传染病其病后免疫状态均不能持续终生,当免疫力下降或消失时,可第二次得病。,传染病概述,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流行过程,即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即流行过程三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联
8、系,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就会终止。,传染病概述,(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发育、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具体地说,就是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染病概述,1、病人作为传染源:传染病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病原体,而且病人的某些症状有利于病原体排出,如麻疹、百日咳及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咳嗽;痢疾、霍乱及一些肠道传染病的腹泻等症状使易感者增加了受感染的机会。有些无病原携带者的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水痘等,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对于传染病的不同病程如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而言,各期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以及排出的量和频度等因素
9、。,传染病概述,(1)、潜伏期: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时间、病原体的数量、定位部位及其达到定位器官的途径等因素有关。传染病潜伏期的意义:1)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2)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3)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如麻疹只有在潜伏期最初5天内施行被动免疫才有效;4)可根据潜伏期评价已采取预防措施的效果,如实施某项预防措施以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后病例下降,可认为可能与该项预防措施有关;,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潜伏期 的意义:5)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短潜伏期传染病
10、来势猛,常呈暴发型,如流行性感冒;而长潜伏期传染病的流行持续较长;6)根据潜伏期评价疫源地的消灭。只有在传染源被消灭,采取了终末消毒措施,并经一个最长潜伏期后不再有新发病例,才能宣布消灭疫源地。,传染病概述,(2)、临床症状期:出现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某些疾病的病人在临床症状出现的前驱期或稍后,已开始排出病原体,并可传染他人。许多疾病对他人的危害性往往随病程的发展而加重,重症病人所排出的病原体量较多,轻型患者排出量较少,例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百日咳等。此外,有些疾病在临床症状期开始不久,病原体的排出即告停止,如麻疹、水痘;也有的逐渐减少,如百日咳。,传染病概述,临床症状期病人的传染源作
11、用不仅取决于所排出的病原体的数量,也有赖于病人的行为特点,因为这些特点可以限制或促进疾病的传播。如重症病人在隔离条件下,其向外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如果隔离条件不好则有可能导致传播。轻型或非典型病人往往不加隔离,可以自由活动,故流行病学意义相对较大。,传染病概述,个别轻型病人由于从事膳食工作或托幼机构工作,而导致疾病在该单位暴发或流行,屡见不鲜。有些呈慢性临床过程的病人,由于持续排出病原体,因而对周围健康人群威胁拖长,例如结核病病人。(3)、恢复期:在此期,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免疫力开始出现,体内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起传染源作用,如天花、麻疹。但有些传染病如白喉、伤寒、痢疾、病毒性乙
12、型肝炎等,在恢复期仍可排出病原体。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很长,甚至可以终身作为传染源,如部分伤寒病例可成为慢性带菌者。所以,不同类型疾病的恢复期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意义。,传染病概述,(4)、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其长短因病而异,即使同种疾病,它的传染期也未必完全相同。传染期可通过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定。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传染期短的病,所引起的续发病例往往成簇出现,每簇病例之间有一定间隔,间隔期限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长的病,续发病例会陆续出现、拖的时间很长。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最重要依据。,传染病概述,2、无症状病
13、原携带者:指未曾患过传染病,但却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整个传染过程无明显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者称为无症状病原携带者。这种携带者只能由实验室检验方法证实。例如,白喉、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霍乱、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概述,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不仅取决于携带者类型、排出病原体数量和持续时间,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病原携带者的职业、生活行为、社会活动范围,以及环境卫生状况、生活条件及卫生防疫措施等。,传染病概述,3、受感染的动物:人类的某些传染病是由动物传播所致。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中的动物间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给人,所致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森林脑炎等。也有些疾病是在
14、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并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称为人畜共患病,如血吸虫病、狂犬病等。,传染病概述,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的动物接触的机会和密切程度,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密度,以及环境中是否有适宜该疾病传播的条件等。,传染病概述,(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1、经空气传播:其传播方式包括经飞沫、飞沫核和尘埃。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冬春季高发;少年儿童多见;在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传染病概述,2、经水或食物传播
15、:经水或食物传播的传染病包括许多肠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也可通过食物传播。经饮水传播的疾病常呈暴发流行。其流行特征为: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传染病概述,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有: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传染病概述,3.经接触传播:(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如性病,狂犬病等。(2)、间接
16、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此传播中起重要作用。许多肠道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及某些人畜共患病均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概述,4、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其传播方式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如伤寒、痢疾等可以在苍蝇、蟑螂等体表和体内存活数天。节肢动物通过接触、反吐和粪便排出病原体,污染食物或餐具,感染接触者。,传染病概述,吸血节肢动物通过叮咬血液中带有病原体的感染者,再感染易感者。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发育、繁殖,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阶段后,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17、地区性分布特点;明显的职业性;一定的季节性;青壮年发病较多。,传染病概述,5、经土壤传播:有些传染病可通过被污染的土壤传播。一些能形成芽孢的病原体(如炭疽、破伤风)等污染土壤后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十年之久。有些寄生虫卵从宿主排出后,需在土壤中发育一段时间,才具有感染新易感者的能力。,传染病概述,经土壤传播的传染病往往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个体与土壤接触的机会和个人卫生条件有关。如赤脚下地劳动与钩虫病,皮肤破损与破伤风等。,传染病概述,6、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如医疗器械消毒不严,药品或生物制剂被污染,病人在输血时感
18、染艾滋病、丙型肝炎等。,传染病概述,(三)、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与之相对应的是群体免疫力,即人群对于传染病的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可以从群体中有免疫力的人口占全人口的比例来反映。,传染病概述,群体免疫的获得受到病原体特征和人工免疫方案及其覆盖程度的影响。那些传播易于实现的疾病通常要求较高的群体免疫水平来阻断其流行。,传染病概述,1、导致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1)、新生儿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4)、免疫人口死亡。,传染病概述,2、导致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计划免疫
19、;传染病流行。,传染病概述,五、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和原则传染病的诊断应综合考虑: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传染病概述,流行病学资料通常要询问患者居住地有无该病发生和流行,有无到过该病疫区、有无接触该病的患者或病畜、年龄职业、个人及周围环境的卫生状况、既往传染病病史、预防接种史,是否处于发病季节。,传染病概述,临床表现包括起病方式、热型、热程、伴随症状、皮疹形态、出疹时间、部位及顺序、有无黄疸、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尤其注意某些传染病的特殊表现。,传染病概述,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病原体的检出和分离培养可直接确定诊断,免疫学检查亦可提供重要的依据。,传染病概述,
20、六、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传染病报告和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传染病概述,(一)、针对传染源的措施1、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就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行管理。只有尽快管理传染源,才能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传染病概述,2、病原携带者: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在饮食、托幼和服务行业工作的病原携带者须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艾滋病、梅毒、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疟疾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传染病概述,3、接触者: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
21、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1)、留验:即隔离观察,即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传染病概述,3、接触者: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2)、医学观察: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等医学观察。,传染病概述,3、接触者: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3)、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如麻疹可对接触者施行预防接种。此外还可采用药物预防,如服用青霉素预防猩红热,服用乙胺嘧
22、啶或氯喹预防疟疾等。,传染病概述,4、动物传染源: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应予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传染病概述,(二)、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除和杀灭病原体。肠道传染病通过粪便等污染环境,因此应加强被污染物品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痰和呼出的空气污染环境,通风和空气消毒至关重要;艾滋病可通过注射器和性活动传播,因此应大力推荐使用安全套,杜绝吸毒和共用注射器;而杀虫是防止虫媒传染病传播的有效措施。,传染病概述,消毒是用
23、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1)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如乳制品消毒、饮水消毒等。(2)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疫源地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传染病概述,随时消毒是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是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传染病概述,只有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如霍乱、鼠疫、伤寒、病毒性肝炎、结核、炭疽、白喉等。对外界抵抗力较弱的疾病如
24、水痘、流感、麻疹等一般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传染病概述,(三)、针对易感者的措施1、免疫预防:传染病的免疫预防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其中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此外,当传染病流行时,被动免疫可以为易感者提供及时的保护抗体,如注射胎盘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等。,传染病概述,高危人群应急接种可以通过提高群体免疫力来及时制止传染病大面积流行,如麻疹疫苗在感染麻疹三天后或潜伏期早期接种均可控制发病。,传染病概述,2、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也可以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但药物预防作用时间短、效果不巩固,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其应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传染病概
25、述,3、个人防护:接触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置和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有可能暴露于传染病生物传播媒介的个人需穿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腿、鞋套等。疟疾流行区可使用个人防护蚊帐。性生活建议使用安全套。,传染病概述,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卫生部于2006年制定印发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中与医疗机构相关的职责和任务如下:一、传染病信息报告(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突发 公共卫生 事件 报告 处理 服务 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81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