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压烧结》课件.ppt
《《热压烧结》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压烧结》课件.ppt(1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热压烧结,站长素材,2,热压烧结的发展,热压烧结的原理,热压烧结工艺,热压烧结应用实例,1,2,3,4,目 录,3,7.1热压烧结的发展,1826年索波列夫斯基首次利用常温压力烧结的方法得到了白金。而热压技术已经有70年的历史,热压是粉末冶金发展和应用较早的一种热成形技术。1912年,德国发表了用热压将钨粉和碳化钨粉制造致密件的专利。19261927年,德国将热压技术用于制造硬质合金。从1930年起,热压更快地发展起来,主要应用于大型硬质合金制品、难熔化合物和现代陶瓷等方面。,4,热压烧结优点:许多陶瓷粉体(或素坯)在烧结过程中,由于烧结温度的提高和烧结时间的延长,而导致晶粒长大。与陶
2、瓷无压烧结相比,热压烧结能降低烧结和缩短烧结时间,可获得细晶粒的陶瓷材料。,5,7.2热压烧结的原理,7.2.1 热压烧结的概念 7.2.2 热压烧结的原理 热压烧结的适用范围,6,热压烧结的概念,烧结是陶瓷生坯在高温下的致密化过程和现象的总称。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延长,固体颗粒相互键联,晶粒长大,空隙(气孔)和晶界渐趋减少,通过物质的传递,其总体积收缩,密度增加,最后成为坚硬的只有某种显微结构的多晶烧结体,这种现象称为烧结。烧结是减少成型体中气孔,增强颗粒之间结合,提高机械强度的工艺过程。,7,固相烧结是指松散的粉末或经压制具有一定形状的粉末压坯被置于不超过其熔点的设定温度中在一定的气氛保
3、护下,保温一段时间的操作过程。所设定的温度为烧结温度,所用的气氛称为烧结气氛,所用的保温时间称为烧结时间。,8,不加压烧结,加压烧结,烧结过程可以分为两大类:,9,热压是指在对置于限定形状的石墨模具中的松散粉末或对粉末压坯加热的同时对其施加单轴压力的烧结过程。,热压的优点:热压时,由于粉料处于热塑性状态,形变阻力小,易于塑性流动和致密化,因此,所需的成型压力仅为冷压法的1/10,可以成型大尺寸的A12O3、BeO、BN和TiB2等产品。由于同时加温、加压,有助于粉末颗粒的接触和扩散、流动等传质过程,降低烧结温度和缩短烧结时间,因而抑制了晶粒的长大。,10,热压法容易获得接近理论密度、气孔率接近
4、于零的烧结体,容易得到细晶粒的组织,容易实现晶体的取向效应和控制台有高蒸气压成分纳系统的组成变化,因而容易得到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电学性能的产品。能生产形状较复杂、尺寸较精确的产品。,热压的优点:,热压法的缺点是生产率低、成本高。,11,热压烧结的原理,固体粉末烧结的过程和特点固体粉末烧结的本征热力学驱动力固相烧结动力学热压过程的基本规律,12,固体粉末烧结的过程和特点,在热力学上,所谓烧结是指系统总能量减少的过程。,坯体烧结后在宏观上的变化是:体积收缩,致密度提高,强度增加,因此烧结程度可以用坯体收缩率、气孔率或体积密度与理论密度之比等来表征。,13,一般烧结过程,总伴随着气孔率的降低,颗粒总
5、表面积减少,表面自由能减少及与其相联系的晶粒长大等变化,可根据其变化特点来划分烧结阶段。,14,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开始产生颗粒间的键合和重排过程,这时粒子因重排而相互靠拢,大空隙逐渐消失,气孔的总体积迅速减少,但颗粒间仍以点接触为主,总表面积并没减小。,粉料在外部压力作用下,形成一定形状的、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多孔坯体。烧结前成型体中颗粒间接触有的波此以点接触,有的则相互分开,保留着较多的空隙,如图7.1(a)。,图7.1 不同烧结阶段晶粒排列过程示意图,15,开始有明显的传质过程。颗粒间由点接触逐渐扩大为面接触,粒界面积增加,固-气表面积相应减少,但气孔仍然是联通的,此阶段晶界移
6、动比较容易。在表面能减少的推动力下,相对密度迅速增大,粉粒重排、晶界滑移引起的局部碎裂或塑性流动传质,物质通过不同的扩散途径向颗粒间的颈部和气孔部位填空,使颈部渐渐长大,并逐步减少气孔所占的体积,细小的颗粒之间开始逐渐形成晶界,并不断扩大晶界的面积,使坯体变得致密化,如图7.1(b)(c)。,16,随着传质的继续,粒界进一步发育扩大,气孔则逐渐缩小和变形,最终转变成孤立的闭气孔。与此同时颗粒粒界开始移动,粒子长大,气孔逐渐迁移到粒界上消失,但深入晶粒内部的气孔则排除比较难。烧结体致密度提高,坯体可以达到理论密度的95%左右。,17,固体粉末烧结的本征热力学驱动力,致密的晶体如果以细分的大量颗粒
7、形态存在,这个颗粒系统就必然处于一个高能状态因为它本征地具有发达的颗粒表面,与同质量的未细分晶体相比具有过剩的表面能。烧结的主要目的是把颗粒系统烧结成为一个致密的晶体,是向低能状态过渡。因此烧结前,颗粒系统具有的过剩的表面能越高这个过渡过程就越容易,它的烧结活性就越大。,18,(1)本征过剩表面能驱动力,可以用下述简单方法估计本征过剩表面能驱动力数量级。假定烧结前粉末系统的表面能为Ep烧结成一个致密的立方体后的表面能为Ed,忽略形成晶界能量的消耗,则本征驱动力为:,19,代入晶体材料的摩尔质量Wm(g/mol),固-气表面能sv(J/m2),粉末比表面Sp(cm2/g),致密固体密度d(g/c
8、m3),则有:,由于,,则可近似为,20,表7-1 典型粉末的本征驱动力E及计算参考数值,粉末粒度越粗,比表面越小,本征表面能驱动力就越小;而粒度越细,比表面越大,本征表面能驱动力就越大。这也是实际烧结中细粉比粗粉易于烧结的原因,21,在不同种粉末之间比较颗粒系统的烧结活性时,不要忘记单个颗粒的烧结活性即粉末晶体的自扩散性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烧结活性,有一个判据是值得注意的。,Burke指出,要想在适当的烧结时间内获得烧结体的充分致密化,粉末颗粒系统应当满足下式关系:,式中 Dv体积扩散系数,cm2/s;2a粉末粒度,m。,22,例如,Dv的数量级为10-12cm2/s,则粉末粒度要在lm
9、左右。如果Dv太低,则某些共价键材枓(如Si的Dv为10-14cm2/s)若要充分地烧结致密化就要求使用粒度0.5m左右的粉末。一般金属粉末的Dv比陶瓷粉末的Dv大,因而金属粉末的粒度可以粗些而陶瓷则须细粉末才能获得好的烧结结果,这与烧结经验是完全吻合的。,23,(2)本征Laplace应力,除了松散烧结(也称重力烧结)之外,粉末总是在被压制成某种形状的压坯后再进行烧结的;这样的颗粒系统就有另外两个本征的特点:颗粒之间的接触相颗粒之间存在着“空隙”或称孔洞;系统表面的减少。自由能的降低主要是通过孔洞的收缩来实现的。,24,烧结开始时,孔洞的形状并不是球形,面是由尖角形圆滑菱形近球形莲浙向球形过
10、渡,如图7-2所示。此时,孔洞的收缩必然伴随着颗粒捶触区的扩展。这个接触区最先被称作金属颗粒之间的“桥”旋即被Kuczynski,定义为颈(neck)。,图7.2 不加压固相烧结空洞形状变化示意,25,颗粒之间接触的直接结果是颈部出现了曲率半径;Laplace和Young以弯曲液体表面为例,给出了表面的曲率半径、表面张力和表面所受的应力差值。,式中R1与R2表面上相互垂直的两个曲线的曲率半径,称为主曲率半径。,26,对于一个球形孔洞,R1=R2,则变为Gibbs的解释。对于不加压团相烧结的颗粒系统,由颗粒接触形成的曲率半径对Laplace应力有重要影响.颗粒接触形成的颈如图8.3所示。,图7.
11、3 两球形颗粒接触颈部主曲率半径示意,27,图7.3中,x表示接触面积的半径,表示颈部的曲率半径,即式中的R1与R2,则颗粒接触的本征Laplace应力为:,式中负号表示从孔洞内计算,正号表示x在颗粒内计算半径值。,28,同时可注意到,颈部凹表面拉伸应力的存在,相当于有压应力作用在两球接触面的中心线上使两球靠近。人们常常对颈部的拉伸应力为负号感到难以理解,因为安连续力学定义,拉伸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可以这样解释:为负指的是对颈部而言,实际上它指向孔洞中心,对颈部为拉伸应力,对孔洞则为压应力,的存在使遍及压坯的孔洞都受一个指向各孔洞中心的压应力,这样理解为负与连续力学的定义就并不矛盾了。,2
12、9,(3)化学位梯度驱动力,对于单相系统,粉末接触区的本征拉普拉斯应力在弯曲的颈表面与平表面之间产生一个化学位差:,=,式中原子体积。,这个化学位差可以转换成化学位梯度。而化学位梯度即为烧结驱动力。,30,用化学位梯度来定义烧结过程的热力学驱动力具有普遍意义。对于多相系统,犹豫化学组元的加入引起自由能变化,及由于外部施加应力引起的自由能变化,都可以用化学位的差来计算,式中ii化学组元的化学位;应力;未加入i组元时的化学位;Vm摩尔体积。,31,32,固相烧结动力学,烧结过程除了要有推动力外,还必须有颗粒的键合和物质的传递过程,这样才能使气孔逐渐得到填充,使坯体由疏松变得致密。固相烧结的主要传质
13、方式有蒸发-凝聚、扩散传质粘滞流动与塑性流动、溶解和沉淀。,实际上烧结过程中物质传递现象颇为复杂,不可能用一种机理来说明一切烧结现象,多数学者认为,在烧结过程中可能有几种传质机理在起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某种机理占主导作用,条件改变起主导作用的机理有可能随之改变。,33,(1)颗粒的黏附作用,把两根新拉制的玻璃显微相互叠放在一起,然后沿纤维长度方向轻轻的相互对拉,即可发现其运动是粘滞的,两个玻璃纤维会互相黏附一段时间,直到玻璃纤维弯曲时才被拉开,这说明玻璃纤维在接触处产生黏附作用。,许多其他实验也同样证明,只要两固体表面是新鲜或清洁的,而且其中一个是足够细或薄的,黏附现象总会发生。倘若用两根粗
14、的玻璃棒做实验,则上述的黏附现象难于被觉察。这是因为一般固体表面即使肉眼看来是足够光洁的,但从分子尺度看仍是很粗糙的,彼此间接触面积很小,因而粘附力比起两者的质量就显得很小之故。,34,由此可见,黏附是固体表面的普遍性质,它起因于固体表面力。当两个表面靠近到表面力场作用范围时既发生键合黏附。黏附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物体表面能和接触面积,故粉状物料间的黏附作用特别显著。让两个表面均润湿一层水膜的球形粒子彼此接触,水膜将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变形,使两个颗粒迅速拉紧靠拢聚合。,35,在这个过程中水膜的总表面积减少了s,系统总表面积降低了s,在两个颗粒间形成了一个曲率半径为的透镜状接触区(通常称颈部)。
15、对于没有水膜的固体粒子,因固体的刚性使它不能像水膜那样迅速而明显的变形,然而相似的作用仍然发生。,因为当黏附力足以使固体粒子在接触点处产生微小塑性变形时,这种变形会导致接触面积的增大,而扩大了接触面,会使黏附力进一步增加。因此,黏附作用是烧结的初级阶段,导致粉体颗粒间产生键合、靠拢和重排,并开始形成接触区的一个原因。,36,(2)物质的传递过程,(a)蒸发和凝聚 在一弯曲表面,如球状颗粒的任一部分(球冠)、两颗粒间的颈部、陶瓷生坯中的气孔等,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产生一个曲面压力p,设球状颗粒的曲率半径为r,表面张力为,则得:,从上式可以看出,曲率半径愈小,则p愈大。当r接近于无穷时即表面为平面
16、时,p=0;对于凸曲面,p为正,表示该曲面上的蒸气压高于平面;对于凹曲面,p为负表示蒸气压小于平面。,37,具有弯曲表面的颗粒,与平面相比,有多余的表面自由能Z:,式中V摩尔体积,由该式可知:凸曲面颗粒的Z为正;平面的Z=0;凹曲面的Z为负;说明凸曲面的表面自由能最大;凹曲面的表面自由能最小。,38,在高温下具有较高蒸气压的陶瓷系统,在烧结过程中由于颗粒之间表面曲率的差异,造成各部分蒸气压不同,物质从蒸气压铰高的凸曲面蒸发,通过气相传递在蒸气压较低的凹曲面处(两颗粒间的预部)凝聚,如图7.4所示。这样就使颗粒间的接触面积增加,颗粒和气孔的形状改变,导致坯体逐步致密化。,图7.4 物质传递的蒸发
17、和凝聚机理示意图(a)两球间距不变;(b)两球互相接近,39,(b)蒸发和凝聚,在高温下挥发性小的陶瓷原料,其物质主要通过表面扩散和体积扩散进行传递,烧结是通过扩散来实现的。扩散传质是质点(或空位)借助于浓度梯度推动而迁移传质过程。,实际晶体中往往有许多缺陷,当缺陷出现浓度梯度时,它就会由浓度大的地方向浓度小的地方作定向扩散。若缺陷是填隙离子则离子的扩散方向和缺陷的扩散方向一致;若缺陷是空位,则离子的扩散万向与缺陷的扩散方向相反。晶体中的空位越多,离子迁移就越容易。离子的扩散和空位的扩散都是物质的传递过程,研究扩散引起的烧结般可用空位扩散的概念来描述。,40,对于不受应力作用的晶体,其空位浓度
18、Co取决于温度T和形成空位所需的能量Gf,即:,倘若质点(原子或离子)的直径为,并近似地令空位体积为3,则在颈部区域每形成一个空位时,毛细孔引力所做的功W=3/.故在颈部表面形成一个空位所需的能量应为Gf-3/,相应的空位浓度为:,41,颈部表面的过剩空位浓度为:,则:,3/kt,42,在这个空位浓度差推动下,空位从颈部表面不断地向颗粒的其他部位扩散,而固体质点则颈部逆向扩散。这时,颈部表面起着空位源作用,由此迁移出去的空位最终必在颗粒的其他部位消失,这个消失空位的场所也可称为阱,它实际上就是提供形成颈部的原子或离子的物质源。在一定温度下空位浓度差是与表面张力成比例的,因此由扩散机制进行的烧结
19、过程,其推动力也是表面张力。,43,由于空位扩散既可以沿颗粒表面或界面进行,液可以通过颗粒内部进行,并在颗粒表面或颗粒间界面上消失。为了区别,通常分别称为表面扩散、界面扩散和体积扩散。有时晶体内部缺陷处也可以出现空位,这时则可以通过质点向缺陷处扩散而该空位迁移界面上消失,此称为从缺陷开始的扩散。,44,影响扩散传质的因素比较多,如材料组成、材料的颗粒度,温度、气氛、显微结构、晶格缺陷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度和组成,在陶瓷材料中阴离子和阳离子两者的扩散系数都必须考虑在内,一般由扩散较慢的离子控制整个烧结速率。加入添加物,增加空位数目,也会因扩散速率变化而影响烧结速率。,45,(c)粘滞流动与塑性流
20、动,液相烧结的基本原理与固相烧结有类似之处,推动力仍然是表面能。不同的是烧结过程与液相量、液相性质、固相在液相中的溶解度、润湿行为有密切关系。因此,液相烧结动力学研究比固相烧结更为复杂。,粘性流动:,在液相含量很高时,液相具有牛顿型液体的流动性质,这种粉末的烧结比较容易通过粘性流动达到平衡。除有液相存在的烧结出现粘性流动外,佛伦科尔认为,在高温下晶体颗粒也具有流动性质,它与非晶体在高温下的粘性流动机理是相同的。,46,在高温下物质的粘性流动可以分两个阶段:,stage 1,物质在高温下形成粘性液体,相邻颗粒中心互相逼近,增加接触面积接着发生颗粒问的粘合作用和形成些封闭气孔;,stage 2,封
21、闭气孔的粘性压紧,即小气孔在玻璃相包围压力作用下由于粘性流动而密实化。,47,决定烧结致密化速率主要有三个参数:,Diagram 2,Diagram 2,颗粒起始粒径,表面张力,粘度,原料的起始粒度与液相粘度这两项主要参数是互相配合的,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的。,48,为了使液相和固相颗粒结合更好,液相粘度不能太高,若太高,可用加入添加剂降低粘度及改善固-液相之间的润湿能力。但粘度也不能太低,以免颗粒直径较大时,重力过大而产生重力流动变形。也就是说。颗粒应限制在某一适当范围内,使表面张力的作用大亍重力的作用,所以在液相烧结中,必须采用细颗粒原料且原料粒度必须合理分布。,49,塑性流
22、动,:在高温下坯体中液相含量降低,而固相含量增加,这时烧结传质不能看成是牛顿型流体,而是属于塑性流动的流体,过程的推动力仍然是表面能。为了尽可能小的颗粒、粘度及较大的表面能。,在固-液两相系统中,液相量占多数且液相粘度较低时,烧结传质以粘流性流动为主,而当固相量占多数或粘度较高时则以塑性流动为主。实际上,烧结时除有不同固相、液相外,还有气孔存在,因此比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50,塑性流动传质过程在纯固相烧钻中同样也存在,可以认为晶体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流动是由于晶体晶面的滑移,即晶格间产生位错,而这种滑移只有超过某一应力值才开始。,51,(d)溶解和沉淀,在烧结时固、液两相之间发生如下传质过
23、程:固相分散于液相中,并通过液相的毛细管作用在颈部重新排列,成为更紧密的堆积物;细小颗粒(其溶解度较高)以及一般颗粒的表面凸起部分溶解进入液相,并通过液相移到粗颗粒表面(这里溶解度较低)而沉淀下来。,52,这种传质过程发生与具有下列条件的物质体系中:有足量的液相生成;液相能润湿固相;固相在液相中有适当的溶解度。其间存在这样的关系:,53,由上式可见,溶解度随颗粒半径减少而增大,故小颗粒将优先地溶解,并通过液相不断向周围扩散,使液相中该位置的浓度随之增加,当达到较大颗粒的饱和浓度时,就会在其表面沉淀析出这就使粒界不断推移,大小颗粒间空隙不断被充填从而导致烧结和致密化。这种通过液相传质的机理称溶解
24、-沉淀机理。,54,溶解-沉淀传质过程的推动力是细颗粒间液相对毛细管压力。而传质过程是以下列方式进行的:第一,随着烧结温度提高,出现足够量液相。固相颗粒分散在液相中,在液相毛细管的作用下颗粒相对侈动,发生重新排列,得到一个更紧密的堆积,结果提高了坯体的密度。这一阶段的收缩量与总收缩的比取决于液相的数量。当液相数最大于35(体积)时,这一阶段是完成坯体收缩的主要阶段,其收缩率相当于总收缩率的60%左右。,55,第二,薄膜的液膜分开的颗粒之间搭桥,在接触部位有高的局部应力导致塑性变形和蠕变。这样促进颗粒进一步重排;第三,通过液相的重结晶过程,这一阶段特点是细小颗粒的和固体颗粒表面凸起部分的溶解,通
25、过液相转移并在粗颗粒表面上析出。在颗粒生长和形状改变的同时,使坯体进一步致密化。颗粒之间有液相存在时颗粒互相压紧,颗粒间在压力作用下又提高了固体物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56,热压过程的基本规律,由微观的原子(或空位)迁移机制研究宏观的蠕变行为,原子(或空位)迁移的所有途径几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理论处理。除Nabarro-Herring的体积扩散,Coble的晶界扩散,Weertman的位错攀移外,Ashby研究了空位通过晶格沿晶界刃的扩散蠕变,Nabarro还研究了位错作为空位源或阱的扩散蠕变及空位沿位错芯的管扩散蠕变,Langdon则研究了近晶界区的以晶界滑移的位错机制的扩散蠕变。,57,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热压烧结 热压 烧结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7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