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框架结构》课件.ppt
《《多层框架结构》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层框架结构》课件.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多层和高层框架结构设计,本章内容框架结构的组成与布置框架结构内力与水平位移的近似 计算方法内力组合框架梁柱设计要点,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概念 高规将10层和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4米的钢筋混凝土房屋,称之为高层建筑。,3.1 概述,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概念 框架结构,3.1 概述,现浇框架,水平结构体系:梁、板,竖向结构体系:柱,横向框架,纵向框架,问题:1、去掉楼板对梁柱内力是否有影响?2、如何考虑楼板的影响?,2 结构布置柱网布置原则:应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应满足建筑平面布置要求;受力合理,施工方便;经济合理。,3.1 概述,承重框架布置及特点:横向框架承重方案 纵向框架承重方案 纵横向框架
2、承重方案,承重框架布置及特点,横向框架承重方案,特点:改善横向抗侧刚度小的缺点;门窗洞口大,利于采光和通风;,纵向框架承重方案,承重框架布置及特点,特点:室内净高大;适应纵向的不均匀沉降;横向抗侧刚度小;,承重框架布置及特点,双向框架承重方案,特点:整体性和受力性好;,(3)截面尺寸的估算:框架梁:,普通梁,宽扁梁,框架柱:,以上仅为估算尺寸,构件尺寸是否满足要求,要看其承载力、裂缝、变形及结构的整体变形等是否满足。,3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不规整,规整,框架荷载图,3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框架位移图,)计算单元的确定,现浇楼盖时荷载的传递方式,横向框架选有代表性的一榀;纵向排架分别计算,)计算简
3、图简化i 梁柱杆件:用单线条代替。ii 梁柱节点:现浇框架(当梁柱受力筋穿过或锚入节点区)刚节点。装配或装配整体式按梁柱实际连接方式简化为铰或半铰节点。,)计算简图简化,iii 柱与基础的连接:现浇柱般设计成固定支座。预制柱杯形基础按实际连接方式确定。,iv 跨度及层高的确定梁的跨度即柱中心间的距离;柱的高度:底层:基顶至二层现浇楼板顶;其它层:本层与上层现浇楼面间的高度。,荷载计算 竖向:竖向恒载、竖向活荷载荷规;水平:风荷载、地震荷载 简化为作用 于框架节点的水平集中力。,三层框架结构,一层柱高4.5米,二三层3.6米,楼面恒荷载:5kN/m2,无填充墙,忽略梁柱的自重。,gk=5x4.5
4、=22.5kN/m,三层框架结构,一层柱高4.5米,二三层3.6米,楼面恒荷载:5kN/m2,无填充墙。忽略梁柱的自重,楼板按单向板,画出所示框架的恒荷载作用下计算简图。,三层框架结构,一层柱高4.5米,二三层3.6米,楼面恒荷载:5kN/m2,活荷载:2kN/m2,无填充墙。忽略梁柱的自重,楼板按单向板,画出所示框架恒荷载作用下计算见图。,风荷载标准值0.5kN/m2.F1k=0.5x4.5x(4.5+3)/2=8.44kNF2k=0.5x4.5x3.6=8.1kN F3k=0.5x4.5x(3.6/2+0.6)=5.4kN,5 竖向活荷载的最不利位置,考虑活荷载最不利位置的方法有四种:逐跨
5、布置法 即将活荷载逐层逐跨单独作用于结构上,分别计算出整个结构的内力,对每根梁和柱的控制截面,不同的内力种类,组合出其最不利值。活荷载布置方式有(跨数*层数)种。特点:准确性较高。但计算工作量大,适合机算。,最不利荷载位置法 对杆件控制截面的最不利内力,根据影响线方法,直接确定出产生此最不利内力的活荷载位置。然后对框架进行内力分析。,如求Mc:先画Mc的影响线。,特点:求梁端和柱端最大弯矩的不利布置不易确定;计算量大。,分层布置法,分层布置法或分跨布置法 近似地将活荷载一层做一次布置或一跨做一次布置。,分跨布置法,特点:计算量小,适于手算。,满布荷载法 活载的内力远小于恒载的内力时,忽略活荷载
6、的不利位置,将活荷载满布计算。用于手算,q/g1。,注意:此法求得的梁的跨中弯矩应乘以1.11.2的系数,支座弯矩不变。,6 框架结构内力及水平位移的近似计算,近似计算方法的来历:手算时代的需要电算时代的用途:初设阶段估算用;电算结果校核用。,现浇楼板对梁抗弯刚度的影响:,近似计算:设按梁的纯矩形截面计算的截面惯性矩为I0,则:,装配整体式楼盖:中框架取 I=1.5 I0 边框架取 I=1.2 I0 装配式楼盖:按实际计算。,I0,现浇楼盖:中框架取 I=2 I0边框架取 I=1.5 I0,I0,(1)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方法,常用的近似计算方法:分层法、迭代法、系数法等,1)分层法,荷载
7、图,弯矩图,位移图,i 基本假定竖向荷载下框架无侧移;忽略每层梁上荷载对其它各层梁内力的影响,将每层柱的上下端支座简化为固定端。,柱端铰结,柱端固定,柱端固定,柱刚度折减10,iii 用分层法计算简图所得内力计算结果的误差分析误差分析误差调整措施:除底层柱外,其它各层柱的线刚度均乘以0.9;除底层柱外,其它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均取1/3。,iv 分层法计算结果的处理:分层计算所得的梁端弯矩即为框架梁的最后弯矩;框架柱端弯矩应由相邻两个开口刚架所得的同位置 柱端弯矩叠加而得。最后框架节点弯矩不平衡时,可对该结点不平衡弯 矩进行一次分配,但不传递。,2)迭代法,逐渐逼近法。,考虑侧移,不考虑侧移,
8、不考虑框架侧移时 计算步骤:(1)绘出结构的计算简图,在每个节点绘制两个方框。(2)计算汇交于每一节点的各杆件的转角分配系数,(3)计算荷载作用下各杆端产生的固端弯矩,写在相应的各杆端部,并求出汇交于每一节点的各杆固端弯矩之和,写在该节点的内框中。,(4)按公式3.6.3计算每一杆件的近端转角弯矩,(5)按公式计算每一杆端的最后弯矩值,(6)根据算得的各杆弯矩,做最后的弯矩图,并求得相应的剪力图和轴力图。,可选择任意节点开始(一般从不平衡弯矩值较大的节点开始),循环若干轮,一直到全部节点上的弯矩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将每次算得的 值记在相应的杆端处。,不考虑侧移的迭代法,-65.4,-89.1,
9、89.1,-60.3,60.3,-53.3,-78.0,-44.9,11.1,7.0,-0.294,-0.206,MikF=1/12pl2=1/12*29.71*62=89.1kNm,MikF=-89.1+23.7=-65.4kNm,ik=-iik/2iik=-0.7/(1.0+0.7)=-0.206,Mik=ik(MiF+Mki)=,-0.206*(-65.4+0)=13.5kN,13.5,19.2,-3.6,-5.1,-3.6,4.8,-0.146*(11.1+13.5)=-3.6kN,-0.185*(-44.9+19.2)=4.8kN,3.4,4.8,-0.103*(7.0+3.4-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层框架结构 多层 框架结构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7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