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防水规范讲座》第三讲.ppt
《《地下工程防水规范讲座》第三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工程防水规范讲座》第三讲.ppt(1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修订讲座,第三讲,第四章 地下工程混凝土 主体结构防水4.1 防水混凝土4.2 水泥砂浆防水层 4.3 卷材防水层4.4 涂料防水层4.5塑料防水板防水层 4.7 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4.8地下工程种植顶板防水,4.1 防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可通过调整配合比,或掺加外加剂、掺合料等措施配制而成,其抗渗等级不得小于P6。防水混凝土是通过调整配合比,掺加外加剂、掺合料等方法配制而成的一种混凝土,其抗渗等级是根据素混凝土试件室内试验测得,而地下工程结构主体中钢筋密布,对混凝土的抗渗性有不利影响,为确保地下工程结构主体的防水效果,故将地下工程结构主体的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定为不小于P6
2、。4.1.2 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试配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0.2MPa。规定试配防水混凝土的抗渗压力应比设计要求高0.2MPa,是因为混凝土抗渗压力是试验室得出的数值,而施工现场条件比试验室差,其影响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因素有些难以控制,因此抗渗等级应提高一个等级(0.2MPa)。,4.1.3 防水混凝土应满足抗渗等级要求,并应根据地下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工作条件,满足抗压、抗冻和抗侵蚀性等耐久性要求。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配制一般是以抗压强度要求作为主要设计依据的,二十一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劣化,混凝土质量不良,导致工程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安全
3、性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对有耐久性要求的工程提出了混凝土以耐久性、可靠性作为主要的设计理念。由于地下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较为复杂、长期被水浸泡或受各种侵蚀介质的侵蚀以及冻融、干湿交替的作用,易使混凝土结构产生劣化,因此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性(耐久性)有时比强度更为重要。各种侵蚀介质对混凝土的破坏与混凝土自身的透水性和吸水性密切相关。,因此防水混凝土的配制首先应以满足抗渗等级要求作为主要设计依据,同时也应根据工程所处环境条件和工作条件需要,相应地满足抗压、抗渗和耐腐蚀性的要求,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的规定,注:1 本表适用于I、II、III类围岩(土层及软弱围岩)。2 山岭隧道防水混凝土
4、的抗渗等级可按现行有关规范执行。,4.1.7 防水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 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 mm;2 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 mm,并不得贯通;3 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的耐久性和工程环境选用,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 mm。与原规范相比,本条没有进行修改,但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确定,进行了认真讨论,将强制性条文取消。我国地下工程正在持续不断地发展,由于地下工程所处环境的复杂多变所引发材料性能的劣化,影响结构安全性与适用性的现象日益突出,提出了工程结构须满足50100年的安全使用年限要求,因此,在修改本规范时,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慎重地进行了审核。,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对提
5、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抗渗性极为重要。据资料介绍,一般氯盐或碳化从混凝土表面扩散到钢筋表面引起钢筋锈蚀的时间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平方成正比。当保护层厚度分别为40mm、30mm、20mm时,钢筋产生移位,或保护层厚度发生负偏差时,5mm的误差就能使钢筋锈蚀的时间分别缩短24%、30%、44%,由此可见保护层越薄其受到的损害越大,因此保护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厚度。此外,国内外有关标准,均对混凝土结构的钢筋保护层作了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BS8110规定,设计寿命为60年的工程C40混凝土要求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美国规范规定,钢筋直径大于16mm时保护层厚度应为50mm。
6、日本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设计施工指南中对使用寿命为30年的楼板、屋面板、非承重墙主筋最小保护层厚度室内30mm、室外40mm;使用年限100年的工程,楼板、屋面板、非承重墙室内;40mm、室外;50mm;梁、柱和承重墙室内50mm、室外60mm;对与水接触的承重梁、柱与挡土墙无年限要求,保护层厚度分别为50mm和70mm。,我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规范GB50010-2002规定,基础中纵向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砼表面距离)不应 40mm。此外还应考虑施工负允差之和(现浇构件取510mm)及箍筋与主筋应具有同样厚度的保护层要求,故最终保护层厚度约为50mm左右。钢筋保护层厚度对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
7、性和抗渗性极为重要,为与国内外有关规范相互协调一致,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本规范规定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是适宜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确定,除在结构上应保证钢筋与混凝土共同作用外在耐久性方面还应有效地保护钢筋,使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不因为受自然因素的客观影响而发处钢筋锈蚀的危害。,4.1.8 用于防水混凝土的水泥,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泥品种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应经过试验确定;2 在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时,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品种;3 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并不得将不同品种或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本条对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使用的水泥品种进行了
8、修改,规定防水混凝土只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泥。,关于防水混凝土水泥品种的选用,原规范规定,在不受侵蚀介质时,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五个品种,而新修订的规范则规定“水泥品种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二种,使用其他水泥时应经过试验确定。”这是因为硅酸盐水泥无任何矿物混合料,普通硅酸盐水泥仅掺有515%少量的矿渣粉。而其他三个品种水泥生产时均掺有大量的矿物混合料取代等量硅酸盐熟料,如,矿渣硅酸盐水泥允许掺有20%70%的粒化高炉矿渣粉,火山灰质硅酸盐掺有20%50%的火山灰质材料;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掺有2040%的粉煤灰。,
9、由于所掺入的矿物掺合料品种、质量、数量的不同,生产出的水泥性能有很大差异。如火山灰硅酸盐水泥虽抗水性好,水化热但干缩较大,抗冻性较差。矿渣硅酸盐水泥水化热低、抗硫酸盐侵蚀能力好,但保水性和抗渗性差、干缩也较大。因此近年来一般工程特别是防水工程,混凝土主要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矿物掺合料进行配制,工程中已很少采用火山灰硅酸盐、矿渣硅酸盐和粉煤灰硅酸盐等水泥,故采用上述三种水泥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配合比,以确保防水混凝土的质量。在受侵蚀性介质或冻融作用时,可以根据侵蚀介质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水泥品种或矿物掺合料。,4.1.9 防水混凝土选用矿物掺合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粉煤灰的品质
10、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的规定,粉煤灰的级别不应低于二级,烧失量不大于5%,用量宜为胶凝材料总量的20%30%,当水胶比小于0.45 时,粉煤灰用量可适当提高;2 硅粉的品质应符合表的要求,用量宜为胶凝材料总量的2%5%;,硅粉品质要求 表,3 粒化高炉矿渣粉的品质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96的规定;4 使用其他品种或复合掺合料时,其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矿物掺合料品种很多,但用于配制防水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主要是粉煤灰、硅粉及粒化高炉矿渣粉。掺合料的品质对防水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大,掺量必须严格控制。粉煤灰可以有效的改善混
11、凝土的抗化学侵蚀性(如氯化物侵蚀、碱骨料反应、硫酸盐侵蚀等),其最佳掺量一般应在20%以上。但掺粉煤灰后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较慢,掺量不宜过多,以2030%为宜。粉煤灰对水胶比非常敏感,在低水胶比(0.400.45)时,粉煤灰的作用才能发挥得较充分。,粉煤灰在混凝土中主要发挥三种作用:形状效应、活性效应和微集料效应。这些效应可使混凝土结构密实性提高,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在硬化混凝土中结合容易被浸析的氢氧化钙以及可溶性碱,堵塞孔隙和毛细孔,提高混凝土抗渗性。但粉煤灰的掺量不同,其抗渗性能有所不同,这说明粉煤灰有一个最佳掺量问题,只有这时,混凝土的抗渗性能较好。掺入硅粉可明显提高混凝土强度及抗化学腐蚀性
12、,但随着硅粉掺量的增加其需水量随之增加,混凝土的收缩也明显加大,当掺量大于8%时强度会降低,因此硅灰掺量不宜过高,以2%5%为宜。,粉煤灰对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4.1.14 防水混凝土中各类材料的总碱量(Na2O当量)不得大于3/m3;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本条在控制总碱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氯离子含量的控制要求。,由于地下工程长期受地下水、地表水的作用,如果水泥和外加剂中含碱量较高,混凝土中的集料是碱活性时,就有引起碱骨料反应的危险,因此在地下工程中应对所用的水泥和外加剂的含碱量有所控制,以避免碱骨料反应的发生。国内外对混凝土中含碱量的规定各不相同,英国规定混凝土每立方米含
13、碱量不超过3Kg,对不重要工程可放宽至4.5 Kg;南非一些国家认为混凝土每立方米含碱量小于1.8 Kg时较安全,1.83.8 Kg时为可疑危害,大于3.8 Kg时为有害;北京市建委规定:对于应用于桥梁、地下铁道、人防、自来水厂大型水池、承压输水管、水坝、深基础、桩基等外露或地下结构以及经常处于潮湿环境的建筑结构工程(包括构筑物)必须选用低碱外加剂,每立方米混凝土掺用外加剂加入的碱量不得超过1 Kg。根据以上资料,本规范规定每立方米防水混凝土中各类材料的总碱量(Na2OH当量)不得大于3 Kg。,氯离子的渗透始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并向结构内部发展.氯离子半径很小,穿透力强,很容易吸附在结构钢筋阳
14、极区的钝化膜上,使钢筋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氢氧化铁失效,从而导致钢筋锈蚀。氯离子的渗透速度取决于以下因素:与混凝土接触的氯化物的浓度 混凝土的渗透性 环境的潮湿度 当有潮气和氧气存在时,沉淀在混凝土内钢筋表面的氯化物就会引起钢筋锈蚀,锈蚀层不断地增加,其产生的张力使混凝土结构开裂和分层。,氯离子含量高会导致混凝土中的钢筋锈蚀,结构产生破坏,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危害之一。为了减少氯盐的危害;在配制防水混凝土时,首先应严格控制混凝土各种原材料(水泥、矿物掺合料、骨料、拌合水和外加剂等)中的氯离子含量,尽量避免和降低从原材料中将氯离子导入混凝土中。当Cl-在混凝土内达到一定浓度时,钢筋才会发生锈蚀,
15、此时的浓度称为临界浓度。许多国家的有关标准对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均有不同限量的规定,具体量值也不完全一致。美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处于海水等氯盐环境下混凝土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0.15%。,日本土木学会编制的规范中规定,对耐久性要求较高的钢筋混凝土,Cl-含量不超过0.3Kg/m3,一般钢筋混凝土CL-含量不超过0.6Kg/m3。若按每m3混凝土采用400Kg胶凝材料计算,0.3Kg/m3氯离子含量约占胶凝材料的0.15%左右,与美国规定大致相同。国内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中限定从原材料带入混凝土的氯离子总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0.1%。引发钢筋锈蚀的氯离子临界浓度变化很大(约在0.102
16、.5%之间),对混凝土的影响与混凝土自身的密实度、配比、保护层厚度,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各国很难准确的提出一个统一的限值。参照国内外有关资料,结合地下工程的特点,本规范提出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用量的0.1%。,4.1.15 防水混凝土施工前应做好降排水工作,不得在有积水的环境中浇筑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施工前及时排除基坑内的积水十分重要,施工过程中还应保证基坑处于无水状态。大气降雨、地面水的流入以及施工用水的积存都将影响新浇灌的防水混凝土拌合物的配比,增大其坍落度,延长拌合物硬化时间,并会改变硬化后混凝土孔隙率的大小、数量与形状,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密实性、抗渗性和抗压强度。,4.1.16
17、 防水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下列规定:1 胶凝材料用量应根据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和强度要求选用,其总用量不宜小于320 kg/m3;当强度要求较高或地下水有腐蚀性时,胶凝材料用量通过试验调整;2 在满足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抗压强度等级和耐久性条件下,水泥用量不应小于260 kg/m3;3 砂率宜为35%40%,泵送时可增至45%;4 灰砂比宜为1:1.51:2.5;5 水胶比不得大于0.50,有侵蚀性介质时水胶比不宜大于0.45;6 普通防水混凝土坍落度不宜大于50mm。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20160mm,坍落度每小时损失值不应大于20mm,坍落度总损失值不应大于40m
18、m;7 掺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混凝土含气量应控制在3%5%;8 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初凝时间宜为68h。,本条有较大修改,在混凝土配制的理念及材料组成上均与原规范有较大不同,引用了当前普遍采用的胶凝材料的概念。混凝土的配制一直是以28天抗压强度作为衡量其质量的主要指标,认为只有极具活性的水泥才能赋予混凝土足够的强度,常常以增加水泥用量或提高水泥强度等级作为获得理想强度的手段,却忽略了由于水泥产生大量的水化热使混凝土开裂,耐久性降低的弊病。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现代混凝土的设计理念也在更新,尽可能的减少水泥用量而掺入一定量的具有活性的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硅灰等矿物掺合料,使混凝土
19、在获得所需抗压强度的同时,能获得良好的耐久性、抗渗性、抗化学侵蚀性、抗裂性等技术性能。,伴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改善混凝土性能的要求,包括防水混凝土在内的混凝土原材料组成也在发生变化。作为胶凝材料的主角水泥固然仍占主导地位,但其他胶凝材料(粉煤灰、矿渣粉、硅粉等)的用量正在大幅提升,约占混凝土全部胶凝材料的25%35%,有的甚至超过40%。水泥以外的其它胶凝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活性,对改善混凝土性能亦起着重要作用。而胶凝材料活性的激发,同样要依赖其与水的结合反应,因此必须有足够的水分才能使混凝土充分水化。基于以上原因,新修订的规范条文中,将原规范防水混凝土配制中以胶凝材料的用量取代传统
20、的水泥用量,并以水胶比(即水与胶凝材料之比)取代传统的水灰比,并提出水胶比不得大于0.的要求。,4.1.22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胶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同品种的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强制性条文)根据目前工程施工的经验,用二次掺加减水剂的方法来确保混凝土坍落度满足施工要求的内容。针对施工中遇到坍落度不满足施工要求时有随意加水的现象,本条做了严禁直接加水的规定。因随意加水将改变原有规定的水灰比,而水灰比的增大将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对混凝土的抗渗性影响极大,将会造成渗漏水的隐患。,4.1.25 施工缝防水可按
21、图选用,采用两种以上防水措施时可按基本形式进行有效组合,缓胀型遇水膨胀止水条(胶)外贴止水带L150 钢板止水带L100预埋式注浆管 外涂防水涂料L=200 橡胶止水带L125 外抹防水砂浆L=200 钢边橡胶止水带L120 1先浇混凝土;1先浇混凝土;1先浇混凝土;2遇水膨胀止水条(胶);2外贴防水层;2中埋止水带;3后浇混凝土 3后浇混凝土 3后浇混凝土 4.1.251施工缝防水基本构造(一)4.1.252施工缝防水基本构造(二)4.1.253施工缝防水基本构造(三),用于施工缝的防水措施有很多种,如外贴止水带、外贴卷材、外涂涂层等,虽造价高,但防水效果好。施工缝上敷设腻子型遇水膨胀止水条
22、或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的做法较为普遍,且随着缓胀问题的解决,此法的效果会更好。中埋式止水带用于施工缝的防水效果一直不错,中埋式止水带从材质上看,有钢板和橡胶两种,从防水角度上这二种材料均可使用。防护工程中,宜采用钢板止水带,以确保工程的防护效果。目前预埋注浆管用于施工缝的防水作法应用较多,防水效果明显,故这次修改将其列入,但采用此种方法时要注意注浆时机,一般在混凝土浇筑28d或在使用过程中施工缝出现漏水时才注浆。,4.1.26 施工缝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平施工缝浇灌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凿毛、清除浮浆和杂物,先铺净浆或涂界面处理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再铺3050mm厚的1:1水泥砂
23、浆,并及时浇筑混凝土;(强制性条文)2 垂直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凿毛并清理干净,并涂刷水泥净浆或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并及时浇灌混凝土;(强制性条文)3 遇水膨胀止水条(胶)与接缝表面密贴;4 选用的遇水膨胀止水条(胶)应具有缓胀性能,7d的净膨胀率不宜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最终膨胀率宜大于220%;5 采用中埋式止水带或预埋式注浆管时,应确保位置准确、固定牢靠。,施工缝的防水质量除了与选用的构造措施是否合理有关外,还与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关系,本条根据各地的实践经验,对原条文进行了修改。水平施工缝增加了表面凿毛的用法,做法是在混凝土终凝后将其表面凿毛(一般来说,
24、夏季在混凝土浇筑后24h,冬季则在3648h,具体视气温、混凝土强度等级而定,气温高、混凝土强度等级高者可短些),清除表面浮浆,边刷边用水冲冼干净,保持湿润,然后涂界面处理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目的是使新老混凝土结合得更好,如不先铺水泥砂浆层或铺的厚度不够,将会出现工程界俗称的“烂根”现象,极易造成施工缝的渗漏水。还应注意铺水泥砂浆层或涂刷界面处理剂后,及时浇筑混凝土,若间隔时间过久,水泥砂浆已凝固或界面处理剂固化后,则起不到密切结合的作用,仍会留下渗漏水的隐患;,遇水膨胀止水材料(胶),国内常用的有腻子型和制品型两种,腻子型遇水膨胀止水条(胶)在完全包裹的状态下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腻
25、子型止水条必须具有一定柔软性,才能与混凝土基面结合紧密,达到理想的止水效果。当遇水膨胀止水材料硬度过大,安装时与混凝土基面很难密帖,浇筑混凝土后止水条与混凝土界面间会留下缝隙。,腻子型止水条最终膨胀率220%时可以满足抗渗等级P12以上地下工程的防水要求。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国外缓膨胀类产品,如比利时的缓膨胀SM胶和日本的P-201膨胀胶的最终膨胀率均为200%左右。腻子型止水条具备缓膨胀性与耐水性的双重特性,止水条遇水后在15h内不能发生解体等现象,以免膨胀组分过早流失,降低其止水效果。,腻子型遇水膨胀止水条技术性能,可注浆钢边橡胶止水带,1.顶板、侧墙可注浆管及吊环应因定模板并外露;2.底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下工程防水规范讲座 地下工程 防水 规范 讲座 第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6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