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48课ppt(仅供参考).ppt
《《前行》48课ppt(仅供参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行》48课ppt(仅供参考).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 圆 满 前 行 引 导 文,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 生西法师 辅导,顶礼本师释迦摩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自大圣境五台山文殊加持入心间祈祷晋美彭措足证悟意传求加持,为度化一切众生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而学习,号叫地狱火焚叫,沸铁液中受熬苦,寿量人间四百年,乃为兜率天一日,兜率天之四千年,号叫地狱之一日,自寿四千年受苦,等同人间之年数,八千二百九十四,万数四千俱胝年。燃铁室中大哀嚎,为火焚烧阎罗打,寿量人间八百年,即是化乐天一日,化乐天之八千年,同此地狱之一日,自寿八千年受苦,即是人间俱胝数,六亿六千与三百,五十五万二千年。,大圆满心性休息颂,全知无垢光尊者造 索达吉仁
2、波切译,第三品 轮回痛苦,前行第48节课,共修安排,复述:师兄串讲:师兄回答:第1题 师兄 第2题 师兄 第3题 师兄 第4题 师兄 第5题 师兄,第47节课 科判,复述第47节课,第47节课 科判及内容,饿鬼之苦,前,行,引,导,文,大,圆,满,隐住饿鬼,空游饿鬼,丁二(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受苦状况,大悲心,自杀过患,施食法,第47课内容,复述第47节课,第47节课 原文,复述第47节课,己二、空游饿鬼:空游饿鬼包括妖精、王鬼、死魔、厉鬼、鬼女、独角鬼等等。这些饿鬼始终都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以及恍恍惚惚的错觉状态中,经常居心不良,怀有歹意,精勤于害他的恶业,他们死后的下场多数都是立即坠
3、入地狱等恶趣的深渊。尤其难忍的是,这些饿鬼不管生前是因病身亡、利刃所毙,还是悬梁自尽等途径横死的,每隔七天,它们都要感受一次以那种方式死亡的痛苦。它们希望把这种痛苦转移给别人,所以无论到哪里都是损人不利己。本来满心欢喜地来到昔日的亲朋好友面前,结果却使他们重病缠身或者精神疯狂等遭受不幸。,第47节课 原文,复述第47节课,瑜伽士们做诅烧抛仪轨时,这些饿鬼被镇压在地下黑咕隆咚的地方长达数劫,或者被烧在作火施的烈焰中,有时候咒师们抛撒驱邪芥子或石子,使这些饿鬼的头颅裂成百瓣、肢体断成千截而粉身碎骨。他们时刻都摆脱不了痛苦,也同样要感受一般饿鬼所感受的冬季太阳寒冷、夏季月亮酷热等反常现象的苦恼。有些
4、饿鬼则以鸟、狗等令人讨厌的形象遭受各种意想不到的痛苦。因此,我们应当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肠观想,但愿自己能代受那些饿鬼的痛苦,圆满具足加行、正行、后行来修持。,第48节课 科判,前 行 广 释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第48节课 科判及内容,旁生之苦,前,行,引,导,文,大,圆,满,海居旁生,散居旁生,丁二(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受苦状况,大悲心,转生原因,忏悔,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看不见的动物:龙,野生动物,家养动物,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戊三(旁生之苦),第48节课 原文,戊三(旁生之苦)分二:一、海居旁生;二、散居旁生。己一、海居旁生
5、:在一望无际的大海当中,鱼、鲸、螺、龟、虾等就像酒糟一样密密麻麻。其中长蛇、鲸鱼等大动物的身量可以围绕须弥山数周,小的水生动物则如微尘或针尖一般。这些海居旁生也是弱肉强食,大的吞食小的,小的径直刺入大的身体蚀食它们,每一个庞大动物身上都有成群的小含生筑窝居住并以其为食。有的生在暗无天日的岛屿上,连自己屈伸肢体也无法看见,格外痛苦。作为旁生几乎都是呆头呆脑、愚昧无知而根本不懂得取舍的道理,终日处在无边无际的痛苦之中。,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戊三(旁生之苦),第48节课 原文,二、散居旁生:散居旁生尽管身在人间天境,但也都在感受着愚昧和被役使的痛苦。比
6、如,龙王常常遭受大鹏鸟的威胁及降临热沙雨的危害,而且愚痴呆笨、心狠手辣、毒气冲天等等,非常可怜。尤其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人间的旁生中,无有主人饲养的野兽等时时刻刻都处于万分恐惧的心态中,即使吃一口食物也不得安稳,经常面临互相啖食、遭猎人捕杀、被猛兽吞食等险情。“鹞鹰捉鸟雀,鸟雀吃小虫”已充分地表明这些旁生本身无时无刻不在造互相残杀的恶业。而且,猎人们精通伤害残杀这些众生的技巧,如设陷阱、撒网罟、射火箭等,瞬间便可以使它们丧命。有些旁生因为自己身上所长的角、毛、皮等而遭杀,例如,人们为了珍珠而采集海贝;为了象牙、象骨猎杀大象;为了兽皮而捕杀老虎、豹子、水獭以及狐狸等;为了麝香而捕杀獐子;为了获
7、取血肉杀害野牛、野马等等。这些动物自己的身体反而成了送命的因,真是痛苦至极。,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戊三(旁生之苦),第48节课 原文,作为主人所饲养的动物:由于愚痴呆笨的缘故,就连屠夫手拿刀剑来到面前时,也只是眼睁睁地看着,根本不知道逃避。此外,这些动物没有一个不感受如被人挤奶、驮运货物、遭人阉割、穿透鼻孔、辛勤耕地等众多役使的痛苦。牛马等牲口背上即使已经伤痕累累却仍然要驮运货物、被人乘骑而艰难行路。当它们实在走不动时,狠心的主人就用鞭子抽打或用石头猛击这些牲口,从来也不曾想过身为动物同样有辛苦疲惫、病患疼痛。成群的牛羊,从身强力壮到老气横秋,只
8、要还没有到派不上用场或气绝身亡之前,就无有休止地被主人使用,一旦衰老得不成样子的时候,或者被主人一刀结果性命,或者被卖给别人,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被宰的厄运,自然死亡的几乎一个也没有。作为旁生,所受的痛苦实在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戊三(旁生之苦),第48节课 原文,每当我们目睹遭受这样痛苦的众生时,应该深深地思索、设身处地观想,如果这般剧烈的苦痛落到自己身上,那将如何忍受得了我们每个人不但要对生于总的旁生界有情生起强烈悲心,尤其对于自己饲养的动物,更要多一分仁慈,多一分爱心,尽力保护它们。事实上,乃至虫蝇及细微含生以上的所有动
9、物都同样有苦乐的感受,而且这些旁生无一例外都当过自己的父母,对它们生起慈悲心是理所当然的事。对于上述的道理,我们要以圆满具足加行、正行、后行来实修。,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戊三(旁生之苦),第48节课 原文,由此可见,不管是投生在三恶趣中的任何一处,都必然要受苦受难,而且这种苦难的数量也是多不可数,程度也是无比剧烈,时间也是极其漫长。更悲惨的是,三恶趣的有情由于愚昧无知、无有正法光明致使所作所为仍旧逃不出恶趣的因。一经生到恶趣后,就很难再有出头之日,也可以说要想再度解脱实在是难之又难。,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
10、痛苦,戊三(旁生之苦),第48节课 原文,我们自相续中在今生或他世一定积存了许许多多转生恶趣的罪业,所以现在就务必要诚心诚意努力忏悔以往所造的恶业,立誓今后绝不再犯。并且对生在恶趣中的有情生起强烈的悲悯心,一边发愿“将自己三世所积的一切善根回向给沦落恶趣的这些众生,但愿它们能早日脱离恶趣”,一边思量发心:我如今幸运地遇到了大乘正法,有了行持成办自他二利正道的机缘,一定要刻苦求法、精进修行,将来好接引恶趣的所有众生到清净刹土,愿上师三宝加持我获得这样的能力。并且祈祷上师本尊、念诵、发愿最后将善根回向众生。对于上述道理,我们要以回向等三殊胜摄持来实地修持。如果有人想:生在三恶趣中的的确确是痛苦的本
11、性,可是善趣该是安乐幸福的吧?实际上,善趣也同样无有快乐可言。,课前开示,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佛经中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闻法之功德,1、“由闻知诸法”:通过听闻佛法,能知道取舍法与非法,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知识。在这个世间上,即便是一个普通的真理,也要学习很长时间,那更为甚深的佛教教义,不听闻就更不能了知了。2、“由闻遮诸恶”:听闻佛教的许多经论后,就会明白如何取舍,进而遮止自己的不善业。3、“由闻断无义”:通过听闻佛法,可断除诸多无义散乱。散乱有外、内两种,外散乱指整天跟人说闲话,做些无聊琐事;内散乱则是内心
12、经常掉举、昏沉,在无意义的状态中耗尽时光。依靠听闻,便可以遣除这些。4、“由闻得涅槃”:通过闻法,了知暂时、究竟的利害关系之后,可对治烦恼而现前无我智慧,获得诸佛菩萨的圣果。,课前开示,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听闻是相当重要的。现在有些人常说:“只要修行就可以,不需要闻法。”这种说法也许对极个别人有利,但就大多数人而言,由于自己的根基使然,必须要按次第来修行。退一步说,就算你是利根者,闻法也不会有任何障碍。真正能障碍你的,是世间种种非法行为,而听闻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的教言,只会让你的信心、悲心、智慧日益增上,绝不可能将你的功德一扫而光。因此,大家平时
13、要养成好习惯,多看一些佛经、教言,每天以听闻来“充电”,这样不断积累闻思所生的智慧,对自己会有非常大的利益。以上简单强调了一下听闻的功德,希望大家始终不要放弃,务必要认真地对待!,闻法之功德,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戊三(旁生之苦)分二:一、海居旁生;二、散居旁生。,戊三(旁生之苦),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关于旁生,大智度论、阿含经、正法念处经中有许多分类,并对此有详细描述。按照前行的分类,旁生有海居、散居两种。佛说十二游经中则说:“鱼有六千四百种,鸟有四千五百种,兽有二千四百种。”,旁生的分类,戊三(旁
14、生之苦),旁生的主要烦恼,一般来讲,旁生的愚痴相当严重,诚如大毗婆沙论所言:“增上愚痴身语意恶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续,故名傍生趣。”,生起旁生与人是一样的观念,通过这次学习,每个人都要知道:旁生和人是一样的。必须要生起这种观念!假如说动物大脑反应慢就该被杀,那么人中也有特别迟钝的,读书时每个班里成绩好的连三分之一都没有,按照这种论调,那另外三分之二的孩子都该被杀掉了,但这肯定是不合理的。所以,对于有些观点,你们应当再三思维、观察、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了解旁生的痛苦。若能如此,以后看到这些众生时,悲心会禁不住油然而生,这就是修学大乘佛法的目标。,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
15、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戊三(旁生之苦),己一、海居旁生:在一望无际的大海当中,鱼、鲸、螺、龟、虾等就像酒糟一样密密麻麻。其中长蛇、鲸鱼等大动物的身量可以围绕须弥山数周,小的水生动物则如微尘或针尖一般。这些海居旁生也是弱肉强食,大的吞食小的,小的径直刺入大的身体蚀食它们,每一个庞大动物身上都有成群的小含生筑窝居住并以其为食。有的生在暗无天日的岛屿上,连自己屈伸肢体也无法看见,格外痛苦。作为旁生几乎都是呆头呆脑、愚昧无知而根本不懂得取舍的道理,终日处在无边无际的痛苦之中。,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数量繁多,戊三(旁生之苦),一望无际的大海 像酒糟一样密密麻
16、麻,海居旁生,形态各异,大的身量可以围绕须弥山数周,小的则如微尘或针尖一般,受苦情形,弱肉强食:大的吞食小的,小的径直刺入大 的身体蚀食它们,每一个庞大动 物的身上,都有成群小含生筑窝 并以其为食。愚昧无知:呆头呆脑,根本不懂得取舍的道 理,终日处在无边无际的痛苦之 中。,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戊三(旁生之苦),二、散居旁生:散居旁生尽管身在人间天境,但也都在感受着愚昧和被役使的痛苦。比如,龙王常常遭受大鹏鸟的威胁及降临热沙雨的危害,而且愚痴呆笨、心狠手辣、毒气冲天等等,非常可怜。尤其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人间的旁生中,无有主人饲养的野兽等时时刻刻
17、都处于万分恐惧的心态中,即使吃一口食物也不得安稳,经常面临互相啖食、遭猎人捕杀、被猛兽吞食等险情。“鹞鹰捉鸟雀,鸟雀吃小虫”已充分地表明这些旁生本身无时无刻不在造互相残杀的恶业。而且,猎人们精通伤害残杀这些众生的技巧,如设陷阱、撒网罟、射火箭等,瞬间便可以使它们丧命。有些旁生因为自己身上所长的角、毛、皮等而遭杀,例如,人们为了珍珠而采集海贝;为了象牙、象骨猎杀大象;为了兽皮而捕杀老虎、豹子、水獭以及狐狸等;为了麝香而捕杀獐子;为了获取血肉杀害野牛、野马等等。这些动物自己的身体反而成了送命的因,真是痛苦至极。,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错误的认知,龙的存
18、在,戊三(旁生之苦),现在许多人认为,龙只是神话中的动物,或者它就是恐龙,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包括藏地、汉地的知识分子和学者,也说因为没有看见过,所以龙完全是杜撰出来的。,龙的痛苦(见前页原文),教证,佛经中并没有说,所有人都能见到龙。即使在释迦牟尼佛时代,龙类众生到佛前闻法,大多数眷属也看不见,只是个别有神通或具特殊业感的众生才能看到。长阿含经、佛说海龙王经等经中,都讲了龙的分类及其痛苦。汉地的古籍,如山海经、史记、淮南子等中,也分别描述了龙的存在。,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例证,龙的存在,戊三(旁生之苦),2004年,有个人乘飞机从拉萨返回内地时
19、,在西藏上空的云海中,意外抓拍到了两条龙。后来人们将其称为“西藏龙”。2007年成都清江花园物管保安部红外线监控室的镜头中,也清楚地摄到一条飞龙。2007年6月11日,贵州90年代出土的一具龙化石,经专家精心剥离,龙首上惊奇地出现一对“龙角”,与古代神话中的龙非常酷似,于是被称为“新中国龙”。当今这个时代,人们从不同角度也能证实龙的存在,因此,大家知道以后,应该了解龙所遭受的痛苦。,前行广释第48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戊三(旁生之苦),尤其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人间的旁生中,无有主人饲养的野兽等时时刻刻都处于万分恐惧的心态中,即使吃一口食物也不得安稳,经常面临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前行 48 ppt 仅供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5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