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免疫课程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 ppt课件.ppt
《北医免疫课程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医免疫课程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 ppt课件.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Cytokine and Cytokine Receptor,王 露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概述,概念:研究历史:来源:正常细胞、癌细胞、基因工程,1957年发现第一个细胞因子-干扰素,细胞因子以其独特的生物学活性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一直受到生命领域的高度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已经发现200余种细胞因子,第一阶段:1957-1970,发现活性,结构不清第二阶段:1970-1985,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第三阶段:1985-2000,发现细胞因子系统,生物药开始研发;第四阶段:2003-,发现更多,更深入,以细胞因子及受体为药物靶点取得产业化重大成果。,细胞因子研究历史,
2、淋巴因子,IFN,IL-2,IL命名IFN克隆成功,LI-1,IL3/4/16命名,细胞因子,19571968197219741975197619791981/2198519861988,TNF,sIL-2R,IL-8,IFNa2a/b上市,199219941995199619972000200220032004200520072012,趋化因子,IL-15/TPO,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CISIL-17,CXCR4/CCR5-HIV,IL-18,IL-19,IL-20/21/22,IL-23/24/25/26/27,IL-28/29/,IL-30/31,IL-32-IL38,细胞因子最新事
3、件,本世纪初,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禽流感、甲流等突发传染病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上述疾病的相关病毒使部分感染者病重及死亡的关键机理涉及被称为细胞因子风暴的免疫过程,即:感染引起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大量产生,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多器官衰竭。,按照结构特征和命名分类,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3、干扰素(Interferon,IFN)4、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5、趋化因子(Chemokine,CK)6、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4、),按照功能分类,促炎CK:IL1,TNF,IL6,IL12,IL17,IL18,IL 23,IL27,IL32,IL33,MIF抗炎CK:IL4,IL10,IL13,TGF,IL21,IL25,IL35,IL37,IL1R固有免疫CK:TNF,IFN/,IL1,IL6,IL10,IL12,IL15,IL18,IL23,IL27适应免疫CK:IFN,IL2,IL4,IL5,IL10,IL12,IL13,IL17,TGF抗病毒:IFN/,IFN 促T生长:IL2,IL4,IL7,IL9,IL12,IL15,IL21促B生长:IL2,IL4,IL5,IL6,IL7,IL10,IL13,IL14,I
5、L21 造血因子:IL3,IL7,IL9,IL11,GM-CSF,M-CSF,G-CSF,SCF生长因子:VEGF,FGF,TGF/,EGF,PDGF,SSF,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讨论会上命名的,将由白细胞产生的又在白细胞之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正式命名的有IL-1-IL-38。Interleukin 来自inter-leukin,意指白细胞之间信使分子,中文译为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的分类,IL-1 家族:IL-1/、IL-1R、18、33IL-2 家族:IL-2、4、7、9、15、21(共用受体链)IL-6
6、家族IL-6、11、27、30、31(共用gp130受体链)IL-10 家族IL-10、19、20、22、24、26、28A/B、29(结构相似)IL-12 家族 IL-12、23、27、35、37(均为异源二聚体结构)IL-17家族:IL-17A、B、C、D、E和F集落刺激因子 IL-3、1、5、6、11IL-8(趋化因子)其它IL:IL-13、14、16、32、34,IL-21976发现,1979年命名,1983年从ConA刺激的Jurkat白血病T细胞中克隆成功1979年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IL-2含有133aa,分子量为15.5kDaN端有糖
7、基化修饰三个半胱氨酸:58、105、125位IL-2主要产生细胞:主要由活化CD4+Th1分泌,CD8+T和NK也能产生T细胞肿瘤细胞系:如人Jurkat和小鼠EL-4T淋巴细胞杂交瘤等IL-2受体:CD25();CDl22();CDl32(c),IL-2别名BF(blastogenic factor);EDF(eosinophil differentiation factor);KHF(killer cell helper factor);LMF(lymphocyte mitogenic factor);LCM factor(lymphocyte-conditioned medium fac
8、tor)LPF(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factor);MAF-C I(macrophage-activating factor for cytotoxicity I);PFC-EA(plaque forming cell enhancing factor);SCIF(secondary cytotoxic T-cell inducing factor);TCGF(T-cell growth factor);TCPA(T colony-promoting activity);TDF(thymocyte differentiation factor);TMF(thymo
9、cyte mitogenic factor);TMF(T-cell maturation factor);TMF(T-cell mitogenic factor);TRF-3(T-cell replacing factor-3);TSF(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Costimulator;,IL-2主要生物学活性,IL-2对T细胞的作用,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根据刺激不同造血细胞系或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
10、有不同的命名。,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983年命名,1986年克隆成功.人G-CSF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人类有两种不同的G-CSF DNA,分别编码含207和204个蛋白,有5个半胱氨酸36=42,64=74,17游离。来源多种细胞可产生内毒素、TNF-、IL-1、IFN-活化单核/巨噬细胞可产生,刺激成纤维、内皮细胞也可产生,某些肿瘤细胞可产生,生物学活性: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谱系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对人粒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等有趋化作用。临床应用:粒细胞减少症 肿瘤化疗引起血细胞减少症 贫血和骨髓发育异常综合症,3.干扰素(Interferon,I
11、FN),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功能的细胞因子。1957年从病毒感染细胞培养中分离到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因它可以干扰其它病毒的复制而被命名为干扰素。,干扰素的命名,根据来源及对酸的耐受程度,将干扰素分成I 和 II型;I型(IFN-,IFN-)耐酸,pH2活性稳定,其中白细胞产生的称白细胞干扰素,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称成纤维干扰素;II型(IFN-)不耐酸,是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刺激PBMC产生又叫免疫干扰素;后又将其称为IFN-,IFN-,IFN-;IFN-是异质性的,包括14个亚型,编码基因成串排列在9p23,产物高度同源。,干扰素的产生和作用,I型干扰素抑制IL-1的产生,10 12 g干扰素能在培
12、养组织中保护一百万个细胞免受一千万个病毒颗粒的感染,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1975年发现的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该因子对多种肿瘤细胞系具有细胞毒作用,而且在多种动物模型中可引起肿瘤坏死,将其命名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1984TNF的cDNA克隆成功,后来相继克隆了该家族的多个成员,构成了TNF超家族细胞因子。,TNF超家族特征,绝大多数成员为II型膜蛋白;在特异性金属蛋白酶作用下,形成可溶形式活性形式多为同源三聚体;TNF超家族包括TNF,,TRAIL,FASL等;此外,尚有一批与TNF
13、序列同源,但缺乏诱导凋亡活性的TNF家族成员。TNF-:巨噬细胞产生;TNF-:又称为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TNF-和TNF-共用受体,功能相似。,TNF-炎性因子:引起发热、诱导急性期蛋白合成、介导内毒素性休克、诱导细胞凋亡,粘附,5.趋化因子(Chemokine,CK),趋化运动是指细胞向高浓度刺激物方向的定向运动。,1999年国际命名委员会根据CK的结构特征命名依据N端前两个半胱氨酸(Cys)的相对位置不同分为:,趋化因子的分类,CK及CKR生物学功能:,抗凋亡,促进凋亡,CK及CKR与T细胞:,6.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具
14、有促进不同类型细胞生长效应的细胞因子,如TGF-、FGF、EGF、VEGF、NGF、PDGF等。,VEGF-AisoformsVEGF121,VEGF165,VEGF189,VEGF206,VEGF145,VEGF183VEGF-B;VEGF-C;VEGF-D。VEGFR1、VEGFR2、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发挥生物学功能是通过与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并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因此,了解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深入研究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从细胞因子结合受体开始,到某些基因转录的启动,要经历复杂的细胞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作用过程
15、称为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1.造血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I类),结构特征:是细胞因子受体中最大的一个家族,多数成员属于多亚单位受体,其中一种或两种亚单位多肽负责结合细胞因子膜外区序列结构相似于EpoR,即膜外N端含4个高度保守Cys,近膜侧含1个Trp-Ser-Xaa-Trp-Ser(WSXWS)的基序,D200,2.IFN受体家族(II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结构特征:两条肽链组成,胞外区Fn3样结构域由2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也称D200,并含有4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包括IFN和IL-10受体,3.TNFR超家族,主要包括:TNF、Fas、CD40、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等结构特征:这类受体富含半胱
16、氨酸,在与细胞因子结合后三聚体化。胞外区有3-5个由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重复亚单位;每个重复亚单位含有4-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形成“配体结合区域。TNFR I(P55,CD120a):胞内同源序列即“死亡结构域”TNFR II(P75,CD120b)不含死亡结构域,4.趋化因子受体(GPCRs,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属于7次跨膜受体超家族,胞内环状结构与Gi/Go蛋白偶联,CKR分类1、根据结合配体的不同,分为CXCR,CCR,XCR,CX3CR;2、根据特异性不同,分为特异性受体、共享性受体、杂合性受体(DARC:Duffy血型抗原,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医免疫课程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 ppt课件 免疫 课程 细胞因子 受体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