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身结构设计》课件.ppt
《《井身结构设计》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身结构设计》课件.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主要任务:确定套管的下入层次、下入深度、套管尺寸及钻头尺寸、水泥浆返深。客观依据:地层岩性特征、地层压力、地层破裂压力。主观条件:钻井工艺技术水平等。主要原则:1能有效地保护储集层;2避免产生井漏、井塌、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和事故。为安全、优质、高速和经济钻井创造条件;3当实际地层压力超过预测值发生溢流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处理溢流的能力。,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第二节 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方法第三节 井眼坍塌应力预测方法第四节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一、基本概念1.静液柱压力2.压力梯度 3.有效密度 4.压实理论 5.均
2、衡理论 6.上覆地层压力P0 7.地层压力(地层孔隙压力)PP 8.骨架应力,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1、静液柱压力 Ph 由液柱自身重量产生的压力.式中:Ph静液柱压力,MPa;液体密度,g/cm3;H液柱垂直高度,m。,Ph,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2、压力梯度:单位高度(或深度)的压力变化率。式中:G压力梯度,MPa/m;P压力,MPa;H高度(或深度),m。,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石油工程中压力梯度也采用当量密度来表示:显然压力梯度与当量密度的关系为:,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3.有效密度 如果总
3、的压力等效于一个液柱压力,则等效液柱压力的密度即为总的压力的有效密度。,Ph,总的压力,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如:抽吸压力、激动压力等。,4压实理论 正常沉积条件下,泥页岩的孔隙度随井深增加而减小。关系如下:式中:0地表孔隙度;井深H时的孔隙度;0岩石骨架密度;Cp压实校正系数,Cp1。若当随着井深增加,岩石孔隙度增大,则说明该段地层压力异常。压实理论为地层压力预测技术基础之一。,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5均衡理论 泥页岩在压实与排泄过程平衡时,相邻沙泥岩层间的地层压力近似相等。压实理论和均衡理论是支持地层压力预测技术不可缺少的理论
4、基础。,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6.上覆岩层压力 PO 地层某处的上覆岩层压力是指该处以上地层岩石基质和孔隙中流体的总重量(重力)所产生的压力,即,Po,P0:上覆岩层压力,MPa;H:地层垂直深度,m;:岩石孔隙度,%0:岩石骨架密度,g/cm3;p:孔隙中流体密度,g/cm3。,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计算方法:分层段和取平均体积密度密度:2.3g/cm3 压力梯度:0.0236MPa/m,7.地层压力 PP地层压力是指岩石孔隙中流体的压力,亦称地层孔隙压力,用PP表示。若地层水为淡水,则正常地层压力梯度(Gp)为0.0981MP
5、a/m,若地层水为盐水,则正常地层压力梯度随含盐量的不同而变化,一般为0.0105MPa/m。石油钻井中遇到的地层水多数为盐水。,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8.骨架应力 骨架应力是由岩石颗粒之间相互接触来支撑的那部分上覆岩层压力(亦称有效上覆岩层压力或颗粒压力)。,当骨架应力降低时,孔隙压力就增大。孔隙压力等于上覆岩层压力时,骨架应力等于零。,Po,Pp,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二、异常压力正常地层压力一般为盐水液柱压力PW。不在正常地层压力范围内的压力称为异常地层压力。当 PPPw,称为异常高压 当 PPPw,称为异常低压,H,P,P
6、w,Po,异常高压,异常低压,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1.异常低压原因生产多年的衰竭油气田;大量生产而没有注水补的油气产层;同一水动力系统的地层露头低于井口;地下水位很低(中东某些地区的地下水位在几百米以下)。,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2异常高压产生原因 异常高压的地层压力系统实质上是存在“封闭的”地层,阻止或至少是大大限制着流体连通,这样上覆岩层的压力部分地由孔隙中的地层流体支持,故造成异常高压,甚至于高出上覆岩石压力40(靠岩石内应力支撑压力桥)。其成因可归类为:(1)沉积物的快速沉积,压实不均匀;(2)渗透作用;(3)构造作用;
7、(4)水增热作用(5)油田注水,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压实效应:,P,H,P,PO,海面/地面,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地层保持正常的压实平衡,取决于:(1)沉积速率(2)孔隙空间减少速率(3)地层渗透率(4)排出孔隙流体的能力,水热作用:岩层孔隙中的流体受热膨胀,一旦出现隔绝的环境,地层孔隙中流体的压力就会急剧增加。渗透作用:水或者溶液被适当的薄膜(泥岩层)隔开时,水从淡溶液到浓溶液的自然流动,导致高浓度溶液一侧水增多,如果排水作用受到阻碍,形成高压。,高浓度,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流体运移:,第一
8、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钻速法随钻监测测井法钻后评价地球物理方法钻前预测 目前应用某一种方法是很难准确评价一个地区或区块的地层压力,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dc指数法、声波时差法、地震法。,三、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1、dc指数法 在正常地层压力情况下,如岩性和钻井条件不变,机械钻速随井深的增加而下降。当钻入压力过渡带之后,由于压差减小,岩石孔隙度增大,机械钻速反而加快。dc指数则正是利用这种差异预报异常高压。宾汉在不考虑水力因素的影响下建立了钻速方程;根据室内及油田钻井试验,再进行合理的假设,采用统一
9、的单位可得d指数(钻压)表达式:,k=1,e=1,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岩石可钻系数钻井条件与岩性不变;转速指数指数机械钻速与转速成正比。,标准钻速议程,正常压力情况下,机械钻速随井深增加而减小,d指数随井深增加而增加。当进入压力过渡带和异常高压带地层,实际d指数较正常值偏小。,d指数,H,异常高压,正常压力,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d指数与机械钻速V成反比。,分析:,分子小于1,其绝对值与V成反比。,由于当钻入压力过渡带时,一般情况要提高钻井液密度,因而引起钻井液密度变化,进而影响d指数的正常变化规律,为了消除钻井液密度变化影响,
10、Rehm和Meclendon在1971年提出了修正的d指数法,即dc指数法。,式中:dc:修正的d指数;mN:正常地层压力当量密度,g/cm3;mR:实际钻井液密度,g/cm3。,第一章 井身结构设计,第一节 地层压力理论及预测技术,dc指数检测地层压力步骤(1)按一定深度取点,一般1.53m取一点,如果钻速高可510m,重点井段1m取一点。同时记录每对应点的钻速、钻压、转速、钻井液密度。(2)计算d和dc指数(3)在半对数坐标上作出dc指数和相应井深所确定的点(纵坐标为井深H、对数坐标为dc指数)(4)作正常压力趋势线,如右图。(5)计算地层压力PP,正常趋势线,过度带顶部,第一章 井身结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井身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3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