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七章-封建社会后期服装.ppt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七章-封建社会后期服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七章-封建社会后期服装.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封建社会后期服装,寓意与腐熟,元,明,清,公 元 前 公 元 年,1276,1840,蔑视汉族文化,保护本族文化。科技进一步发展,防止提花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服装新材料、新制作出现,文字狱,八股文;儒学思想衰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服饰制度遭破坏,出现个性追求,继承并发扬汉文化,官服改变,妇女服饰满汉并存,旗袍汉化,西洋服饰渐入,新时代科学文化的出现,剽悍勇猛,灵动而放纵,随意挥洒主观情感,多元文化并存与交融,文化趋向复古倒退,各种新款服饰风靡一时,人的主体意识加强,封建社会衰亡期,古典文化成熟,西方文化融入,满汉文化融合,公元1276-公元1368年,公元1644-公元1840年,公
2、元1368-公元1644年,第一节 衣料与图案的新变化,一、棉花普及三阶段宋末元初由东南和西北向长江中下游迅速传播,广泛种植棉花,后经元代女纺织人物黄道婆对棉织技术的改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棉花成本,使得好质地的棉衣料成为元朝服装制作的主力。黄道婆的贡献:推广黎族人民先进的植棉技术和改进棉纺织工具,明代棉质品质好、产量大、品种多,被誉为“天下第一”。松江布流入宫廷,精品一匹价值一百两银子,大有取代丝绸之势。,清代棉织品更加繁荣,不但内销,并且出口南京紫花布外销欧洲,成为英国绅士们的首选裤料,明清代的药斑布,一种蓝印花布。用天然蓝色染织在白布上染出花纹,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图案性极强。图案
3、类型:人物、花卉、鸟兽用途:制作衣服、被面、门帘、桌布、帐子、包袱等。影响:装饰风格浓厚,深受民众喜爱,所以流行全国,成为中国棉织品独特的标志。,棉织品普及的原因及意义,原因:一、物美价廉二、适用面广三、材料新颖意义:棉花及棉织品的普及,是中国服装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的变化,从此,棉取代的丝、麻,占据了服装材料的主导地位。,二、丝织品的发展,元明清丝织品的发展中,最突出的是金锦。,金锦,在丝线中加入黄金质的丝线,把金箔贴在线上成为圆形金线织出的花纹,用金线盘织在花纹周围或渗织在花纹中,图案中一部分花纹全用金线织,元代金锦,发展为一种称作“纳石失锦”的上等加金织物,产量大。并且国家专门为其设立了
4、纳石失局,负责“纳石失锦”的生产管理。用途:不仅作为贵族礼服,还当作帝王对臣属的赏赐品以及高级将领军中的营帐。,明代金锦,用金线。银线两种夹于丝线中织锦,称为“二色金库锦”,金锦流行的原因,表现了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统治阶级的奢靡追求和一定时期经济繁盛而演成的。贵族之间的竞相豪奢、文化心理中欣赏金银器物的华贵倾向、社会流行金碧辉煌的审美风气。,锦缎,图案:涉及传统的神仙人物、动物禽鸟、织物花卉、日用器皿、几何图形和吉祥文字。配色丰富明快。组织紧凑而活泼。,云锦,形制:清代江宁生产的一种华贵高级的丝织品,花纹多为云纹与串枝莲。其花朵用小梭挖花织成,花形较大,色彩丰富绚烂,对
5、比明快,展开时一股富贵豪华之气。风格:继承了明代庄重大方的风格,装饰性强,反映出清代锦的技术水平。,三、衣料纹样与吉祥图案,衣料纹样VS装饰图案衣料纹样:为整匹衣料上印染的连续纹样装饰图案:为服装着身后再特定部位加以装饰而专门刺绣缀补而成。,衣料纹样历史发展,明代最大的缂丝织物具有人物生活气息的纹样,吉祥纹样类别,1、象征性图案以花卉果蔬图案来象征某种美好的希望,取其生态、形状、色彩、功能的特点,指向某种特定的意义。,2、比拟性图案人和动物的某些特征直接表现在纹样图案中,来比拟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热爱、追求和向往。,3、谐音性图案取花草动物飞禽器皿的名字中的谐音意义来传达祝福和希望。,4、文字性图
6、案把汉字中的吉祥字直接绘制于其他图案中,明确表达一种祝愿。,第二节 辽、金、元服饰,一 辽国服饰1、官服制度:一国而服制南北院官服不同北官:契丹本族服饰,皇后服国服南官:汉族服饰,皇帝及北官三品以上服汉服公服:紫皂幅巾,紫窄袍束玉带或红袍常服:盘领(高圆领)左衽绿衣窄袖袍,2、辽代巾帽与发式只皇帝和一定级别官吏可戴冠一般契丹人:男子皆髡顶,留一撮长发留于左右两耳前上/后上侧,或将两侧垂发与前额短发连成一线,或虽不连前额发而于耳侧前后皆留一撮长发垂肩。女子梳高髻、双髻、螺髻、圆顶小帽,3、辽代服装特征长袍为主,男女同制,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纽襻,袍带系前胸,下垂至膝,脚穿长统皮靴。,契丹族服
7、饰,二 金代女真族服饰,仿辽分南北官制 注重服饰礼仪制度冬皮毛、夏丝绵官服款式:窄袖、盘领、缝腋胸部肩袖饰金绣妇女大多沿袭辽制,独创女服,形制:左衽、宽大裙式异于汉族,用布帛裹铁条为圈,扩大裙摆,外罩单裙。这一裙式为女真族独创,与西方的裙撑有异曲同工之妙。,三 西夏,西夏王穿汉服,王后穿回鹘装女装:交领,领口襄宽花边;右衽,窄袖 左右开衩的衣锦袍,袍内穿百褶裙裙两侧和前方垂绶头戴尖圆形金冠脚穿 翘尖履 男装:头戴毡帽 身穿圆领长袍 腰有腰袱,腰带前有垂绅及地,穿皂靴,四、元代服饰,1、元代的冠服制度官服名为质孙服,汉译为一色服形制:上衣连下裳,上衣紧窄,下裳较短。原为戎衣,后为宫廷衣,元代官服
8、,元朝官服,基本依照汉族服装,“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就是我们常说的乌纱帽。也是一色服的形制。,2、元代的一般服装,男子长袍为主:圆领大摆,腰部缝以辩线,制成宽围腰,或钉成排纽扣,下摆折成细裥 帽笠不饰金玉 靴不制花样 民间服饰向灰褐色系发展,元辫线袄,元代统治者穿的袍子,一般是交领、窄袖、腰间打成细褶,用红紫线将细褶横向缝纳固定的样式,使人们在穿着时腰间紧束,便于骑射,这就是元代的“辫线袄”。此款服装在明代被称为“曳撒”,是出外骑乘时常穿的服装。比肩:半袖的裘皮衣服,比马褂略长。,上图为戴宽笠,脑后垂辨环,穿窄袖长袍、比肩、靴的贵族男子及戴顾姑冠,穿红色窄袖、宽袍的贵族妇女,元团衫,元代
9、的蒙古贵族女子袍式宽大,袖身很肥,但袖口收窄,衣长拖地,走路时常需两个女婢扶拽。这种宽肥的袍式,被称为“团衫”或“大衣”。其采用的面料多为织金锦、丝绒或毛织品等。,而流行使用红、黄、绿、茶、胭脂红、鸡冠紫、泥金等色彩。,顾姑冠,蒙古族女子,时兴戴一种很有特色的“顾姑冠”。这种冠是用桦树皮或竹子、铁丝之类的材料作为骨架,从头顶向上高约70100厘米,其顶端扩大成平顶帽形;外面以红绢、金锦或毛毡包裱。,第三节 明代的官服制度,1、明代的文化背景重振自宋以来的封建社会,提出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推广种植桑棉 明代丝织工艺科技空前发展精细加工技艺,一 官服类别,明代官服的制定前后花了约30年,从
10、皇帝冠服到皇后、皇子、文武官员,逐渐完善,也不断修定。皇帝官服一般承袭汉唐旧制,在形制、色彩、饰物等上大同小异。冕服自皇太子、亲王、郡王用之,其他公侯以下品官都不用至于皮弁(bin)服、武弁服、通天冠等则在限制人的基础上扩大了皇帝的着服范围。这种扩大了皮弁服的使用范围的做法,既是冕服制从简的表现,也是一种便于统治群臣的措施。,弁(bin):古代一种尊贵的冠,为男子穿礼服时所戴。吉 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舄(x):重木底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鲁王皮弁图 此为亲王皮弁,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九缝,每缝缀五彩玉珠九颗。,明朝文武官服特色,是封建社会官服的典型,几千年汉族官服中的各种文
11、化符号都在明代官服中积淀成熟而外化。它在承袭周汉唐宋的传统官服制基础上,突出地表现了明代对服饰符号的象征功能的充分挖掘,使明代政治、伦理观念在服饰上展现无遗。,朝服以袍衫为代表,戴梁冠,着云头履。朝廷的服制对佩绶、笏(h)板也做了规定(如表1-1所示)。袍服俱为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赤白二色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1.朝服,左图为通天冠,云头履,方心曲领赤色朝服。,明朝朱色之风,明自认为以火德王天下,色仿周汉而尚赤,是以有赤袍为朝服之制。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朱即赤色,即以赤色为国家政权的标志。这种以色彩象征某种政治和思想的观念,远承周秦,近取唐宋而由明代再次表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服装发展史 中西 服装 发展史 第七 封建社会 后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