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史-外国篇》.ppt
《《中外设计史-外国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设计史-外国篇》.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外设计史,主讲:xxxx,The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of design,中外设计史是艺术设计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使学生了解设计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影响;掌握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设计思潮、风格、流派形成的原因及特色;理解各民族设计作品的差异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设计原理、技巧、程序与具体运作具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并能运用设计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进行设计策划和操作。,什么是设计?设计是“使人造物产生变化的活动”,就是人类有意识的、有艺术创造力所体现的造物活动。,课程简介,外国篇,一、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二、新艺术运动三、
2、装饰艺术运动四、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高峰包豪斯五、现代主义运动六、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发展七、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课程纲要:,绪论设计史试图总结某一特定时期的设计发展规律,包括各种风格特征、各种派别、各种人物、各种事件。学习设计史有何意义?,不同的风格和理念,多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容易创生新的概念、潮流和趋势。,一、现代设计史的起始时间 二、设计与经济的关系 三、设计与科学、艺术的关系 四、现代设计艺术的形态范畴与划分,第一节 现代设计史的起始时间,历史学角度:世界现代史的开端1848年欧洲革命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说,政治、经济、科技飞速发展,20世纪初 上海月份牌
3、,1851年 伦敦 万国工业博览会1863年 巴黎“被否决的沙龙”1889年 巴黎 埃菲尔铁塔,工业设计,美术创作,建筑设计,视觉传达,欧洲,中国,一、工业革命的特点,1.工业技术的进步(1)能源的变化:包括燃料和动力,如煤、电力、石油、蒸汽机和内燃机。(2)材料的变化:采用新的原材料,如钢铁、玻璃等。(3)生产的变化:发明众多新机器。(4)分工的变化:劳动分工细化、专门化。(5)运输的变化:蒸汽机车、轮船、汽车、(6)技术应用的变化:由军事领域转向民用领域。,小结:工业化、批量化、新技术广泛应用,2.工业的发展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工业化生产带来的问题:生产事故经常发生、有害健康的工作环境、重复
4、沉重的劳动带来对身心的负面影响、机械生产对创作的限制、社会治安的失控,工业化生产的贡献:为现代设计的产生提供契机,适应新时代、新环境的设计意识应运而生;新的生产工具、材料、能源为现代设计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二、艺术风格流派转变的影响,原因:社会革命的浪潮,使艺术风格发生转变,至现代派美术的诞生。影响:19世纪70年代,印象主义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回避敏感的社会问题,关注日常生活的美以继续艺术的探索。特征:反对学院派的教条,采取不调和的反对态度。代表人物:凡高,第二节 设计与经济的关系,设计为明天的生产而准备的造型计划 从经济角度认识设计,从设计角度为经济服务。,设计与生产、技术、消费、市场
5、,一、设计与生产,设计是产品生产准备工作的重要部分设计什么、为什么设计、怎样设计工业革命之前:工匠设计师工程师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分工,设计从生产环节独立出来设计为企业的生产而设计,以生产为设计的价值体现现代设计初期:面向大众化的设计比较茫然,无法准确把握设计的形式和风格,创意思维受限;机械技术的粗糙使产品不能优于手工业品,引发设计界的争论,争论的结果产生了现代设计。,二、设计与技术,技术从设计(发明)而来,为设计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设计的边缘性:设计规划(预算)、设计实施都需要技术的支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知识产权 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合理性原则,先进农业,落后农业,机械化生产,飞机施
6、肥、自动控制排灌,手工劳作,靠天吃饭,三、设计与消费、市场,工业革命加速了商品生产的快速发展,商品生产以消费为基础和导向。消费决定市场和最终设计。,稳定的消费设计、空缺的消费设计、未来的消费设计,第三节 设计与艺术和科学的关系,一、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的目的: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功能为主导,使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同时得到满足。,优秀的设计是实用和艺术的结合体。,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 科学是艺术的载体,艺术离不开科学。艺术的科学性:材料的利用、造型的多样、装饰的表现,第四节 现代设计艺术的形态范畴,现代设计艺术的分类按设计材料分:陶瓷、皮革、金
7、银、玻璃等按制作工艺分:染织、雕刻、刺绣等按主体内容分:生活类、用品类、起居类等按设计目的分:产品、视传、环境,艺术与手工艺运动the Arts&Crafts Movement,时间:大约从1859年至1910年,得名与1888年成立的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起因:19世纪下半叶针对装饰艺术、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等,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所带来设计水平下降而开始的设计改良运动人物理论奠基人:威廉莫里斯创始人:约翰拉斯金风格: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特点:1.强调手工艺,反对机械化批量生产 2.反对维多利亚及其他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3.提倡哥特式风格 4.讲究朴实诚恳 5.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
8、装饰和东方艺术特点原则:设计大众化,团队协作意义:创新了新的设计风格,工业产品外型粗糙简陋,没有美妙的设计出现了产品的两种倾向 手工艺人们仍然以手工业为生 生产为少数权贵使用的用品 上层人用精美手工艺品于是社会上的产品明显地两极分化:平民用粗劣工业品,19世纪初期,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都先后完成,蒸汽机、铁路、轮船、工厂、产品投放市场,但设计滞后。艺术家尚未介入工业产品,工厂主只追求生产流程、产品质量、销路和利润。,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兴起的背景:(起因、根源),艺术家不少人非但看不起工业产品、且仇视机械生产这一手段。然而,社会发展必然导致工业产品在消费中的统治地位,因工业产品可批量生产,价格低廉,
9、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而此时(19世纪早期)的手工制品也因艺术与技术的分离而走上一条繁琐而俗气、华而不实的装饰道路,复古风大盛。当时摆在设计家面前有两个重要的问题:1.过分装饰、矫饰做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的蔓延2.令不少知识分子感到震惊、甚至抗拒工业化的来临为躲避工业化带来的混乱,企望通过设计来逃避现实,退隐到他们理想化了的中世纪哥特时期去,现代设计的滥觞时期一、现代设计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历史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从英国扩大到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化 手工业生产 标准化、批量化、机械化 功能、装饰的随意标准传统设计无法满足新形势 新材料的出现使设计者不能从传统手
10、工业品的设计制作中得到借鉴。,设计地位的独立 设计从制造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4.设计消费的大众化、全球化 产品设计的适应性要求提高先进的生产方式对设计提出新要求 设计者对新技术的适应困难,观念无法转变。,小结:设计围绕机器生产、围绕商品经济规律而运动,新的设计观造就了现代设计。,二、工业革命初期设计发展的新动向,社会制度、政权的交替引发新旧势力的斗争,对建筑的影响尤为突出。新动向:矫饰、繁琐的装饰 简约的设计,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代表:法国路易十四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1718世纪)为主。其特点是外形自由,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
11、插的曲面。,新动向:反映资产阶级思想的简约设计重拾古希腊建筑风格,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神庙建筑是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德国 布兰登堡城门建于1788-1791,是模仿雅典城门而建成,宏伟堂皇。,英国 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是1694年时为筹措英王威廉三世对法战争经费而设立,现今建筑仅剩外墙部份为18世纪索恩的设计,其他均为1925至1939年的新建筑。,图斯坎(托斯卡纳)风格意大利建筑的代表,圣约翰教堂该教堂始建于年,建筑工程时断时续,至今还在进行之中。,哥特式风格,三、现代设计意识的萌芽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18801910),1.威廉莫里斯及其
12、追随者(1)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背景矛盾:机械制品的丑陋、低劣为装饰而装饰。(2)工艺美术运动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艺品的设计传统。(3)工艺美术运动发起者 威廉莫里斯,“水晶宫”是由英国建筑师约瑟夫帕克斯顿(Sir Josph Paxton,1801年1865年)设计的展览馆钢材+玻璃 晶莹剔透 采光极好,故称“水晶宫”,也有人说它像巨大的“温室”1851年,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博览会在伦敦开幕,震惊了整个世界,伦敦水晶宫全景,伦敦水晶宫内景,展品大部分为工业产品,外形相当粗陋,于是用装饰加以伪装弥补哥特式纹样刻到蒸气机体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设计史-外国篇 中外 设计 外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