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绪论、第1、2章.ppt
《《中医学基础》绪论、第1、2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绪论、第1、2章.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学基础,第一篇 绪 论2,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发展简况2、了解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外医药交流简况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医学的几个概念 1、什么是医学 2、什么是西医 3、什么是中医,第一节 中医药的起源,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法。,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2.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在脉诊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3.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
2、。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最经济的能源食物。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g400g为宜。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关键在于平衡。食物多样化才能摄入更多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的基本保证。粗细搭配有利于合理摄取营养素。,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水分多、能量低。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富含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身体健康,保
3、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g500g,最好深色蔬菜约占一半,水果200g400g,并注意增加薯类的摄入。注意合理烹调蔬菜。,第三节 中医学发展简况,一、基础医学1.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和症状的论述作出了重要贡献。2.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对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3.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说作出了贡献。4.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二、临床医学,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铸铜人腧穴针
4、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三、中药学,1.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本草经集注,对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2.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收药物844种,图文并茂。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分16纲、60类(目),附方11000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5、贡献。,四、方剂学,1.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载方112首,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方书之祖”。2.晋唐医著肘后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3.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方剂学也有较大发展。4.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到方歌都有很大的发展。代表作有:医方考、新方八阵、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古今名医方论、普济方等。5.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代表作有:方剂大辞典等。,第二章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9,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2、熟悉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3、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 基础 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2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