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第7章脏腑.ppt
《《中医学基础》第7章脏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第7章脏腑.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脏腑12,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对内脏的分类。2、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3、熟悉六腑的主要功能。4、了解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5、熟悉肝、脾各自的生理特点。6、了解五脏各自的体、华、窍。7、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概 述,一、概念二、脏腑学说的形成三、脏腑学说的基本内容四、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五、脏腑学说的特点六、脏腑学说的物质基础,一、概念,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具有一定形态的组织器官。象,机体表现于外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2.脏腑学说P54: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结构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二、脏腑学说的形成(一)古代解剖知识
2、(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三)反复的医疗实践、治疗效应的检验,三、脏腑学说的基本内容(一)脏腑:五脏、六腑、奇恆之腑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二)气、血、阴、阳(物质基础)(三)脏腑之间的关系,四、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五脏:肝、心、脾、肺、肾。2.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最经济的能源食物。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g400g为宜。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关键在于平衡。食物多样化才能摄入更多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的基本
3、保证。粗细搭配有利于合理摄取营养素。,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水分多、能量低。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富含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g500g,最好深色蔬菜约占一半,水果200g400g,并注意增加薯类的摄入。注意合理烹调蔬菜。,1.五脏肝、心、脾、肺、肾,(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器。(2)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满而不实”:王冰注:
4、“精气为满,水谷为实”(3)阴阳属性:五脏以贮藏为主,主静、属阴。,2.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中空有腔的器官。(2)功能特点:受纳、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有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点。“实而不满”:王冰注:六腑受纳、传化水谷,应当是水谷充实,而不是精气盈满状态。(3)阴阳属性:六腑以通降为主,主动、属阳。,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含义:奇,异也;恒,常也。指不同于六腑的腑,它们形态似腑,中空有腔,功能似脏,贮藏精气。(2)形态:中空有腔,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3)功能特点:贮藏精气,有藏而不泻的特点。(4)阴阳属性:贮藏为主,属
5、阴,五、脏腑学说的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五脏与六腑构成阴阳表里相合的统一整体。2)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3)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4)五脏与自然相通相类。2.脏腑是形气的统一体:其功能亦是形和气的统一(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六、脏腑学说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阴、阳(阴阳气血)是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阴指物质的阴,包括精和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之精中,只有肾精有其特殊性,即肾精与肾阴并列。阳指物质的阳,包含在气之内,是指气中活动力特别强而具有温热之性的一种物质,也是构成人体
6、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之一。它与气同样具有推动、温煦、营养、防御、气化等作用,只是其温煦和活动力特别强而已。,第一节 五脏 一、心-生理功能,1)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主持、主导(掌管)血和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生理】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脉搏和缓有力,胸部舒畅。相关因素:-依靠A.心气、心阳的推动、温煦B.心血、心阴的营养、滋润,一、心-生理功能,【病理】心气不足心血亏虚血脉空虚面色苍白无华、舌淡白、脉搏细弱无力。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血脉受阻脉律不齐,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胸部憋闷疼痛,甚则大汗如珠,导致死亡。心阳虚-寒凝血脉-面色苍白,
7、四肢厥冷胸部憋闷疼痛,甚则大汗如珠,导致死亡。,一、心-生理功能,2)主神明(主管精神活动):心具有主持、掌管精神意识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心者,君主之官,”、“生之本”。【生理】心血充足,心神得养-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记忆力强。相关因素:-依靠直接-心血、心阴-滋养心神间接-心气心阳温煦、推动鼓动、振奋,一、心-生理功能,【病理】心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精神不振,思维反应迟钝,失眠、多梦、健忘。邪扰心神,则神无所主,表现心烦不寐,甚至神昏谵语、发狂。,一、心-生理功能,1)在形体上:脉、舌、汗为与心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1)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2)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3)在液
8、为汗 血汗同源。2)在志为喜:喜与心密切相关。3)在自然界:“火”与心相类相通。4)在经络脏腑上:心与小肠相表里。5)在生理功能上:心为阳脏,喜动主明。,一、心-附:心包(心包络、膻中),1.形态位置 心脏外面的包膜。2.生理功能 保护心脏3.生理特点 1)与心密切相关。2)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二、肺-形态位置,形态位置:位高,为五脏六腑之盖-“肺为华盖”肺叶质地稀疏娇嫩,不耐寒热-“肺为娇脏”,二、肺-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主管呼吸)(1)主呼吸之气:肺主持呼吸,主纳自然之清气【生理】吐故纳新,参与气、宗气的生成相关因素:-依靠肺气推动作用的正常,即:A.宣发:使肺气
9、向上、向外发散B.肃降:使肺气向下、向内布散【病理】肺气不宣,肺不肃降咳、喘、哮,二、肺-生理功能,(2)主一身之气:主持、调节一身之气。1)参与气的生成。2)调节全身气机运动升降出入【生理】肺主一身之气正常-气机升降出入正常脏腑机能正常。宗气=自然之清气+水谷精气人体之气=先天之气+自然之清气+水谷精气相关因素-依靠肺司呼吸功能正常,二、肺-生理功能,2)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生理】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相关因素-依靠A.肺的宣发司汗孔的开合,在窍为鼻使汗、水向上、向外发散B.肺的肃降-水液向内、向下布散、排泄【病理】水液停聚-痰、
10、饮、水肿、尿少,二、肺-生理功能,3)肺朝百脉(辅心行血):全身血液通过经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由百脉输布到全身。【生理】通过肺气的宣散疏通,治理和调节血液的循行。相关因素-依靠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肺主气,二、肺-生理功能,4)主宣发、肃降:肺具有向外、向上宣通、发散、向内、向下布散、肃降的功能。【生理】-协调肺主气、主行水的作用(1)宣发:排出体内浊气、和水液 将卫气宣散输布于体表、肌肤 温养、护卫肌肤、抗御外邪;调节皮肤汗孔开合。,二、肺-生理功能,(2)肃降 吸入自然清气 将吸入之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水液及水谷精微物质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向内、向下输布于脏腑及周身,并
11、促进水液排出。清肃呼吸道异物,保持气道通畅相关因素-依靠:肺主气的作用正常【病理】肺气不宣、肺气不降、小便不通、大便秘结,二、肺-生理功能,1)在形体上:皮毛、鼻、涕为与肺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1)在体合皮,肺主皮毛,其华在毛。(2)在窍为鼻,肺开窍于鼻。(3)在液为涕2)在志为忧:忧与肺密切相关。3)在自然界:“金”与肺相类相通。4)在经络脏腑上:肺与大肠相表里。5)在生理功能上:肺为娇脏,肺气以降为顺。,三、脾-生理功能,1)主运化(主管消化吸收):脾具有将饮食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及水液运化转输至全身的功能。【生理】(1)运化水谷:参与胃的腐熟消化水谷,吸收精微。上输精微于心肺,化生
12、气血津液“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运化水液:参与水液的吸收、转输和通调的综合过程。相关因素:脾气推动、脾阳温煦,三、脾-生理功能1)主运化:(1)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病理】脾失健运(1)运化水谷失常 气血生化无源 脏腑组织失养。(2)运化水液失常 水液输布障碍 痰饮、水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三、脾-生理功能,2)主升清:脾气具有向上升腾作用的趋向(1)脾将吸收的水谷精微升腾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周身。(2)升托内脏,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生理】脾能升清-水谷精微上输-化生气血,营养周身。脾气能升-内脏固定。相关因素:脾气推动、脾阳温煦【病理】
13、脾不升清-气血无源,气血两虚 脾气下陷-气机下脱,内脏下垂。,三、脾-生理功能,3)主统血(统摄血液):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防止血液溢出脉外的功能 气的固摄作用【生理】脾气健运-气血充足-气能统血。相关因素:脾气推动、脾阳温煦【病理】脾不统血-出血。,三、脾-生理功能,1)在形体上:肌肉、四肢、口唇、涎为与脾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1)脾在体合肌肉,脾主四肢、肌肉。(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3)脾在液为涎。2)在志为思:思与脾密切相关。3)在自然界:“土”与脾相类相通。4)在经络脏腑上:脾与胃相表里。5)在生理功能上:脾喜燥恶湿,脾气宜升,四、肝-生理功能,1)主疏泄(疏通全身气机):肝
14、气具有疏通、宣泄、升发调达全身气机的作用P56文。【生理】调畅脏腑、经络气机。调畅情志肝气郁结,肝郁化火促进脾胃的运化、升清木乘脾土,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黄疸调畅血脉,促进血液的运行气滞血瘀促进水液代谢水肿,痰饮,水膨疏泄调畅胞宫冲任,调节女子月经、男子排精-月经不调,闭经,不孕,不育相关因素:赖于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四、肝-生理功能,【病理】肝失调达、肝气不疏、肝郁气滞、肝气郁结、肝气上逆、肝克脾土、肝郁血瘀,四、肝-生理功能,2)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生理】A.贮藏血液:肝内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机体某个部分活动的需要。B.调节血量:根据人体动静情况调节外周所需的血量。相关因素:赖于
15、肝主疏泄,和贮藏血的作用正常的正常【病理】肝血不足.肝不藏血、血随气逆、,四、肝-生理功能,1)在形体上:筋(爪)、目、泪为与肝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1)肝在体合筋 肝主筋,其华在爪。(2)肝在窍为目 肝开窍于目。(3)肝在液为泪。2)在志为怒:怒与肝密切相关。3)在自然界:“木”与肝相类相通。4)在经络脏腑上:肝与胆相表里。5)在生理功能上:性刚,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主收藏体阴而用阳,五、肾-生理功能,1.什么是肾所藏的“精”?“精”是一种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物质。2.“精”的来源:禀受于父母 充养于后天-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3.“肾精”的作用:1.促进生长发育。2.促进
16、性器官成熟,维持人体的生殖机能。3.充养脑、髓。4.“天癸”的概念: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的程度而产生的具有促进行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性功能的物质。,女子P62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17、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五、肾-生理功能,1)主藏精(主管生长发育、生殖)肾贮藏人体之精(生理物质),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主司生殖的作用。【生理】1.促进生长发育。2.促进性器官成熟,维持人体的生殖机能。3.充养脑、髓4.滋养濡润机体、脏腑相关因素:先天禀受,后天充养,五、肾-生理功能,1)主藏精(主管生长发育、生殖)【病理】1.肾精不足:小儿发育迟缓,五迟:立、行、齿、发、语。成人性机能减退,早衰,不孕,头晕耳鸣,腰膝酸软。2.邪入精分,精分湿热,精分热毒。,五、肾-生理功能,2)肾主水(主管水液代谢):
18、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肾为水之下源。【生理】是全身水液转输排泄、过滤(气化)的场所。相关因素:肾的气化及肾阳的温化作用【病理】肾虚不能主水:气化失常,水代谢障碍-小便清长,遗尿,尿失禁,尿闭,水肿,五、肾-生理功能,3)肾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归根于肾的作用。(注:肾为元气之根)【生理】肾气充足,摄纳正常,呼吸正常。相关因素:肾气充足【病理】肾气不足,肾不纳气,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元气虚脱,气脱于外。,五、肾-生理功能,4)濡养温煦脏腑:指肾阴能濡养各脏腑之阴,肾阳能温煦各脏腑之阳的作用(肾阴和肾阳又称元阴、真阴和元阳、真阳)【生理】肾中元阴和元阳充足,则各脏腑之阴阳充足正常。相关因素
19、:先天禀受,后天充养【病理】肾阴不足,则全身脏腑阴虚。肾阳不足,则全身脏腑阳虚,五、肾-生理功能,1)在形体上:骨、耳、唾为与肾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1)肾在体合骨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2)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3)肾在液为唾。2)在志为恐:“恐”与肾密切相关。3)在自然界:“水”与肾相类相通。4)在经络脏腑上:肾与膀胱相表里。5)在生理功能上:肾主封藏,为阴阳水火之宅。,五、肾-生理功能【附】命门(一)右肾为命门说,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难经三十九难说:“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二)两肾俱称命门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 基础 脏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