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乎世界之潮流”同课异构ppt分析.ppt
《“顺乎世界之潮流”同课异构ppt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顺乎世界之潮流”同课异构ppt分析.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本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线索是:一个主题、一个方向、三个阶段。“一个主题”就是“中国向何处去?”即: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个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就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器物,通过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制度,通过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一“顺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材料
2、一:,材料二:,“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嘉庆帝的敕谕,你能说出18世纪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什么吗?,在这个潮流面前清朝统治者持什么“态度”?这一“态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近代世界的潮流是什么?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政治上:由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过渡经济上:由封建小农经济向机器大生产过渡思想上:由封建文化向近代文化过渡,一、“睁眼看世界”(学西方先进技术),(一)背景:,(1)国内: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2)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它们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
3、对外扩张。,(二)代表人物及主张,1、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编译华事夷言,供抗英斗争参考。,四洲志,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仿制西方战舰;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主要活动:,开近代中国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2、评价:,2、魏源,(1)代表作:海国图志,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材料反映出作者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含义
4、是什么?,材料: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议战,根据材料,概括魏源“师夷”的内容,并结合教材思考其意义。,海国图志,意义: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当时中国士
5、大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在国内:少有人问津骂声扑面而来大逆不道的书主张付之一炬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荣光,在日本:如获至宝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被大量翻印,印刷了15版“呜呼!予与魏,可谓海外同志矣!”,孤寂,海国图志,20年后的中国:曾国藩面对北京条约“阅之不觉呜咽”,奕目睹圆明园的大火“痛哭无以自容”时,他们力排众议,小心翼翼的将“师夷”的主张付诸实施。,接纳新知,尊重新事物,(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含义:,“中学”: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西学”:是指资产阶级文化。,“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
6、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2)目的:,维护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3)实践:,洋务运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4)评价: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在于没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层面。,中日甲午战争,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二、维新变法(学习制度),(一)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的传入。,王韬、郑观应,2、代表即主张:,“乃知其治乱之源,富
7、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试观泰西各国,类皆君民一心,无论政治大小,悉经议院妥酌,然后举行。中国则不然,民之所欲,上未必知之而与之也;民之所恶,上未必察之而勿之施也”王韬,为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二)维新思想的成熟,1、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2、代表:,(二)维新思想的成熟,3、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
8、立。,4、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1)发动公车上书;(2)出版孔子改制考;(3)变法期间,期望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康有为,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主张由光绪亲政,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反对用暴力革命。辛亥革命后,成为保皇党领袖,反对共和制。他的理想和政治主张主要在他撰写的大同书中得到体现。,公车上书,是指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北京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
9、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非孔子之经”,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顺乎 世界 潮流 课异构 ppt 分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