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人性的复苏.ppt
《“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人性的复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人性的复苏.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讲的知识重点主要有:一、公元前5世纪中叶,智者运动: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 的观点及意义;二、14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薄伽丘、莎士比亚等人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及意义;三、17世纪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精神在西方古代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社会条件与影响等。,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在以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不断发展与弘扬,形成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 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 的价值。人文精神体现了对人自身生存境况及生活意义的热忱关怀。它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注意:人文主义是一定
2、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其背景。,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人性的复苏 基础落实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智者的启蒙(背景、性质、特点、代表人物)(1)背景:公元前5世纪中叶,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随着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及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出现。,(2)性质: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3)特点: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注重实利;否认绝对权威、怀疑神灵、敢于创新。,(4)、为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
3、的尺度”是其观点的中心内容。被视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5)评价: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2.苏格拉底(主张、评价)(1)主张:1、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2、与智者运动一样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 权威,勇于捍卫自身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2)评价,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异同?,归纳总结 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异同?(1)同:都把目光投向人。都强调人的理想,否认绝对权威。思想主张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4、2)异:苏格拉底更注重研究人的道德。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智者学派注重实利、追求功利的主张。,练习1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表 明()A.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B.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 C.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D.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 解析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 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 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结合这一观 点可判断出只有D项符合。,D,练习2 他曾说:“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 迹。
5、”为了追求真理,他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 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他曾自问:什么 是哲学?他自答:“认识你自己!”材料中的“他”是()A.普罗塔戈拉B.苏格拉底 C.西塞罗D.芝诺 解析 注意灵活运用,切忌思维定势,根据材料 有效信息“哲学的殉道者”“认识你自己”可判 断“他”是苏格拉底。,B,二、“文艺复兴”的背景 人性的复苏,(1)背景,政治上: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在欧洲确立了神权统治;经济上:11世纪以后,西欧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城市的兴起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这与禁欲主义相矛盾。思想上:意大利的部分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掀起了“文艺复兴”。,概念
6、辨析 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区别:,以人为中心,现世的享受,自由平等,理性科学,以神为中心,禁欲主义,等级观念,蒙昧主义,(2)性质及矛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从恢复人性开始,矛头指向基督教的禁欲主义。,2.“文艺复兴”的过程及缺限人性的启蒙(1)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 然的人性。(2)前期以薄伽丘的十日谈为代表,讽刺教 会,批判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人类平 等思想。(3)高潮时期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代 表,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 尚与尊严。(4)不足: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广大 人民群众
7、参与程度不够。,分析比较莎士比亚比薄伽丘对人文精神进步性的体现,难点突破莎士比亚比薄伽丘对人文精神体现的进步性:(1)薄伽丘对教会和封建贵族进行讽刺和批判,并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但他讴歌的人性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2)莎士比亚更注重人的理性,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3)从薄伽丘到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体现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3.宗教改革与上帝直接对话(背景、兴起、主张、性质、影响)(1)背景:1、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2、罗马天主教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 3、1517年教皇在德国大量出售“赎罪券”。(2)兴起:
8、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3)主张:1、灵魂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得救;2、人人有权阅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3、自由是上帝最神圣的话,4、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 思想自由。,(5)影响,创立了路德教,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 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 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使西欧人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 来,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准备。,(4)性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练习3“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9、?”九十五条论 纲第86条材料反映的作者的态度是()A.认同教皇聚敛财富 B.天主教徒应该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鼓吹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经济掠夺 解析 从“为何不用教皇自己的钱”可知作者反 对的是教皇的贪婪,故D项最佳。,D,练习4 观察蒙娜丽莎、大卫、西斯廷圣 母三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它们的共同点是()A.凸显了人性美 B.反映女子柔弱可爱 C.强调线条布局 D.形式夸张,色彩明快 解析 紧扣“文艺复兴时期”思考,此时的指导 思想就是人文主义,核心是提倡人性。,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1)相同点:1、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2、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进
10、行的反封建斗争,3、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4、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发展,5、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6、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内容上,前者宣扬人文主义的世界观,肯定人,反对神;后者宣扬“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了适应时代 要求的新教,即仍承认“神”的存在。形式上,前者是借助古典文化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后者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斗争目标上,前者反对封建神学;后者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影响上,前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的产生;后者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并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2)不同点,人文精神的现实价值 人文主义在于倡导接受文明熏陶
11、,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和现实针对性。正确理解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树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人文理念,弘扬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的实践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结合等都是本讲知识命题立意的较好切入点。,尝试命题1 2009年8月11日,日本读卖新闻网 报道中国新疆库尔县不法分子在政府机关、超市、宾馆制造了12次爆炸事件,造成几十人死伤,日 本恶意攻击中国警方的制暴行为严重侵犯人权,违背人文精神。你告诉日本人真正的人文精神应 该是()以人为本 人与人应相互尊重 尊重所有 人的生存权 尊重他人、尊重差别、和谐共处 A.B.C.D.,C,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精神的贡献 人文精神
12、是民族文化的自信,也是一种历史观。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并大大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如崇德尚义:孔子强调“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强调“以德服人”;强调社会责任心和群体利益: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富有进取和爱国主义精神: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当前我们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目的在于教育人们追求崇高理想,发扬民族文化,体现人生价值,从而提高全民族的人文修养,构建和谐社会。上述角度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立意的热点。,尝试命题3 最近网上流行“张殊凡事件”,即一个叫张殊凡的学生妹用“现在的网络很黄很暴力”来评价网
13、络的影响,遭到一些人发动“人肉搜索”,将其住址、简历等全部暴光,恶意进行人身攻击,对其正常的社会生活带来极大压力。有人评价这种现象为网络人文精神的缺失。请回答:(1)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在西方人文主义起源阶段,当时的思想家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2)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上倡导“弘扬传统人文精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任举两例说一说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表现?,(1)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权利和价值。,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斯多亚,(2)如崇尚礼仪: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如富有社会责任心: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富有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3)“张
14、殊凡事件”反映出网民缺失怎样的人文精神?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设想。,缺失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等人文观念。设想:(言之成理即可),视角四 运用教材史料 本讲应侧重关注:图片:苏格拉底、莎士比亚、马丁路德等人的肖像。资料:十日谈中关于人类平等的言论等。尝试命题4 马丁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 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 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 道。”这句话从本质上()A.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 B.找到了基督教的正道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C,考能特训 主题:如何解答文字材料分析型非选择题 文字材料分析型非选择题是提供历史文
15、献摘要、诗词短语、谚语俗语、名言名句、寓言故事、对联口号等文字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是传统题型,最能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此种题型的命题基本原则是:依托或扣住课本内的一两个重点内容或知识要点,力求有“貌离神合”之妙。保证应有的以文字为载体的信息量。,所引用的材料注重历史感和时代感。文词语句的阅读难度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获取材料信息的技巧方法:一般要注意抓住两个环节:读、找。1.读:解题的基础(1)第一遍粗读,浏览,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之间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
16、的核心内容。(2)第二遍精读,审读设问,带着设问再精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要重视以下几点:,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要像在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又称欧化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主干成分,再找定语、补语、状语等其他修饰
17、成分。,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2.找:解题的关键(1)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万物 尺度 人性 复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1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