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治进展.ppt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治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治进展.ppt(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Welcome,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治进展,提要,迄今,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和病毒性脑炎(病脑)仍是小儿中枢神经系统(CNS)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它们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密切相关脑脊液(CSF)常规检查仍是诊断CNS感染性疾病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手段,但随现代医学的发展已有很多新技术和实验方法如免疫、酶学检验、PCR等技术应用于快速诊断,有助于病原学诊断,提要,在治疗中抗生素、抗病毒剂等的更新换代,为治疗CNS感染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如化脑的治疗中,以头孢类药物为代表,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脑的治疗应予三药以上联合用药;在病脑的治疗中,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更昔洛韦
2、被认为是治疗疱疹病毒脑炎较有效的药物激素在这些CNS感染性疾病中有不同的应用目的和使用方法,且评价不一,病毒性脑炎研究进展,概述病原学的研究进展发病机理诊断治疗进展,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治进展,病原学发病机理传统的CSF常规检查CSF中某些成分的检查技术应用免疫技术对病原菌的检测CT或MRI检查治疗 液体疗法 抗菌治疗 其他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诊治进展,结核感染的流行病学变迁结脑的诊断问题脑脊液诊断进展 生化诊断 免疫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TBM的治疗,end,概述,急性病毒性脑炎是指由病毒引起的CNS急性感染。因全年散发,又称急性散发性脑炎迄今,已知有100余种病毒可引起脑炎,但常见的为埃可病毒、柯萨
3、奇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EB-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原学的研究进展,近年病病病原学的研究有不少进展:国内报道中,已较普遍可以鉴定的病毒以肠道病毒为最多,如柯萨奇A组2,47,9,10,16,B16;埃可病毒19,1125,27,30等型;此外有些其他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少见的如雪鞋野兔病毒、布尼安病毒等在我国南方地区也有报道;一些病毒在某些地区和季节可造成小流行,病原学的研究进展,据近年国外及国内的报道,在病脑中,尤其重症病脑由疱疹病毒所致者占相当比例其中单纯疮疹病毒脑炎(herpes simplex virous enceph
4、alitis,简称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的急性脑炎,是非流行性脑炎中最常见类型,占所有脑炎的219在美国推测HSE的发病率为l2例/100万人口,病死率为4070,因此值得重视,病原学的研究进展,1999年美国儿科杂志报道了法国医生关于EB病毒致小儿病脑的研究,发现其临床特点为急起发病,进展迅速,由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很快转为意识障碍而需机械通气治疗,一般在3个月后渐恢复。呼吁应加强预防接种,病原学的研究进展,比利时学者报道EB病脑,其开始表现为持续1周的头痛,主要为前额紧张性疼痛,伴晨起呕吐,2d后左前臂和手出现轻微麻痹和一过性的运动失调,但无发热和抽搐出现双侧基底节水肿和颅
5、内高压时,EEG示右侧枕颞区明显不对称性高电压慢波,但无尖峰;而MRI正常;EB病毒血清学检查为IgG1/1100,IgM+;CSF:pro36mg/ml,Glu58mg/ml,WBC448106/(0.78,0.10),病原学的研究进展,虽在EEG上缺乏周期性复合波和明显地神经放射性图像,仍予阿昔洛韦(15mg/kg3d)治疗,治疗效果良好提示对于EB病毒传染应引起注意,必须及时治疗,注意定期检查EEG,以防出现癫痫,病原学的研究进展,台湾学者报道55例感染后脑炎,男31例,女24例,发病年龄为9个月14(平均6.8),其中麻疹病毒6例,风疹病毒3例,腮腺炎病毒11例,水痘病毒3例,EB病毒
6、14例,支原体感染5例,不明病原者11例主要临床症状:发热(58%)、头痛和/或呕吐(36%)、抽搐(38%)、肌无力(5.5%)主要体征:神志改变(71%)、脑膜刺激征(26%)、脑干征(18%)、运动失调(9.1%)、小脑征(2%)。严重者窒息(2例)、昏迷(9例)、四肢瘫(5例)、脑干功能失调(5例)、癫痫持续状态(2例),病原学的研究进展,香港学者报道了11年间急性胃肠相关脑病514例儿童的研究,其中69例(男37例、女32例)有惊厥(13%),其中细菌培养阳性者13例(19%)、轮状病毒阳性者20例,大部分病例在冬季(38例,55%),其他分别在春季20例,秋季7例,夏季4例大部分患
7、儿出现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时间5min,不伴发热。43例(62%)腹泻或抽搐前出现反复性呕吐,53例(77%)抽搐期间出现12d腹泻,5例(7%)在第一个48重复发作,惊厥消失之后出现轻度发热,病原学的研究进展,轮状病毒感染者大多出现反复性、长期性惊厥,大部分有轻度脱水且无电解质和酸碱失衡,12例脑电图(EEG)(17%)出现局灶性尖波,大部分患儿为发作后慢波。轮状病毒感染者显示弥散性高电压性慢波,且持续时间长达12周,甚至几个月,临床预后好,发病机理,除病毒在被感染的局部复制、间接侵犯CNS以及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侵犯CNS外日本学者于1999年在病毒学杂志报道了HSV-动物实验模型中的
8、研究,HSV-感染5d后在嗅球和脑干检测到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iRNA mRNA),而且在小脑、大脑等不同的部位亦可检测到此物质及抗氧化酶血红素-1,发现iRNA的表达与病毒增殖密切相关,提示一氧化氮合酶所致过量的一氧化氮(NO)是脑炎发病中的因素之一,发病机理,日本学者对怀胎12的大田鼠,采用剖腹术给胎盘接种上腮腺炎病毒,通过HE染色和腮腺炎病毒免疫组化方法观察0、2、4、7、13日龄时脑组织的变化,主要为脑室区和室管膜层超微结构0、2日龄时在神经上皮组织细胞、假复层室管膜细胞、侧脑室脉络膜发现腮腺炎病毒病毒抗原4日龄时最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室管膜表面炎性浸润7日龄时出现侧脑室轻度扩大
9、和脑室水肿,发病机理,13日龄时中脑导水管丧失室管膜细胞而导致阻塞,同时大脑皮质出现大量小的萎缩性神经元,而且电镜显示有大量包涵体在室管膜细胞、皮质上皮细胞、脑室区神经上皮细胞,没有发现病毒核壳体,胞浆膜出芽和反折证实腮腺炎病毒性脑炎皮质变薄与下列因素有关:1.神经上皮细胞的病毒感染导致神经元退行性变性 2.导水管狭窄引起脑室扩大,发病机理,而且他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日龄大田鼠腮腺炎病毒导致脑积水的观察,发现在2日龄时脑室周围水肿、室管膜细胞丧失、脑室扩大、腮腺炎病毒抗原在脑组织中的分布、脑积水在室管膜和脉络丛白质毛细血管处的破坏程度均比30日龄时严重表明皮质病毒感染与脑实质血管周围神经胶
10、质的发育不全有关;脑室周围的水肿与室管膜和BBB紧密连接的通透性有关提示BBB的成熟程度与腮腺病毒导致脑积水的敏感性密切相关,发病机理,日本学者通过对有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或无腹泻症状,但出现NS症状(包括良性惊厥、Reyes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脑炎)的患儿脑组织或CSF中病毒基因的检测,发现不论是否有NS病变,其患儿大便都能发现轮状病毒RNA基因,但在CSF中其蛋白产物VP7并不与此一致提示肠道感染的轮状病毒侵入血液进入CNS而引起神经病变,而且发现其他腹泻病毒如肠腺病毒、星状病毒,对于NS和肠道有相同的亲合性和致病性,诊断,临床表现仍是能作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发热、头痛、呕吐、惊厥等可存
11、在于一般病毒性脑炎在HSE,早期的头痛、性格改变等症状在幼儿易被忽视在发热以后,继之重要的是病灶性NS受累表现(出现病灶症状及NS状况普遍恶化,为HSE所具有的典型表现)。症状和体征多以颞叶和额叶症状为突出,诊断,CSF检查CSF常规:WBC,0数百个/mm3,L占优势,Pro含量通常正常至中度HSE患儿的CSF检查在初起病时可正常,在起病后23日异常率可达9097%,故必要时应复查。少数可能维持正常。HSE部分病例CSF蛋白质含量于感染期呈渐进性增高,诊断,免疫技术应用已有报道应用ELISA及荧光免疫法在CSF中检得HSV抗原,特异性较高;此外免疫酶点技术也可能具较高敏感度相当多的研究报道在
12、HSV患者的CSF中产生特异的抗HSV抗体,但抗体增高多在病程第2周25HSV原发感染在疾病一至几周后血清抗体可为阳性,有利于HSE的回顾性诊断,如CSF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则可早期确诊,诊断,PCR华盛顿大学对怀疑HSE病人的CSF进行了PCR检测,认为PCR对HSE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为临床合理应用阿昔络韦提供了科学依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对364140例怀疑HSE的4026份CSF和血清标本用新的ELISA检测单纯疱疹鞘内抗体产物(ELISA ITT),同时对1962份CSF采用PCR检测。33例HSE病人ELISA ITT和PCR阳性,诊断,PCR对33例病人还进行了临床症状、
13、体征及其它实验方法的检测和评估,结果较符合HSE(死亡3例),假阳性主要与标本间的污染有关,改变标本处理方法后再无假阳性出现提示常规用PCR对1型和2型HSE的诊断灵敏、特异,与血清学ITT方法结合诊断率更高,在症状出现至住院数周内均有价值,诊断,脑电图病脑的EEG常有双侧弥漫性慢波异常阵发性单侧性痫性放电常与HSE相关,也可有不规则慢活动,尖波和各种棘波在儿童HSE中EEG表现有异常并有局灶性改变,可能是最早的,有定位意义的实验室检查,诊断,影象学诊断CT扫描:轻症或早期可无异常,重症者影象学改变为非特异性炎症性表现,如脑水肿、低密度改变等HSE患儿可在颞区表现低密度改变,经注造影剂后可有增
14、强,占位效应,或有水肿和出血表现。这些有时也对预后估计有一定意义;MRI更可对颞底区显示高信号区(T2 加权),诊断,脑活检据国外报道,脑活检仍被认为是唯一临床可行的快速诊断方法,并认为脑活检的并发症(如出血等),并不太多(2)由于取材部位和时间的原因,4脑活检可能有假阴性结果,故阴性者不能完全除外HSE脑组织可作病毒分离和电镜检查,找到细胞核内包涵体可助确诊但以脑活检来用作诊断,目前尚未被普遍接受,治疗进展,病脑目前临床上仍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降颅压、降温、止痉、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及支持治疗发展较快的是抗病毒药物的治疗与免疫调节治疗改善脑炎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和合适的治疗有关,而改善
15、群体健康水平、公共卫生条件及广泛使用和研制新疫苗是降低病毒性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治疗进展,一般综合治疗:虽不同病毒造成脑部损害的特征不一样,重点在于控制高热、惊厥、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和呼吸衰竭的发生对高热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对惊厥可用安定、氯硝西泮静注或苯巴比妥肌注止痉;对颅内高压和脑水肿积极降颅压处理重症病脑时,脑水肿是造成颅高压的主要原因,脑水肿合并脑疝或呼吸衰竭是最大的威胁。对有脑疝形成可能者,处理上除应用激素外,脱水剂在脑水肿的处理上占有重要地位,治疗进展,甘露醇是最常用的第一线脱水剂甘油能部分经代谢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有较强的脱水作用,很少引起电解质紊乱和反跳。剂量为0.5
16、1g/kg,临床上多使用10%甘油非渗透性利尿剂如速尿或利尿酸通过利尿,使全身脱水,并有抑制CSF生成作用,剂量为每次0.22mg/kg,应注意与脱水剂交替使用对反复多次用甘露醇和利尿剂脱水治疗的患儿适当兼顾电解质失衡问题。注意病情的特殊变化,输液过程中采取虞氏的七种“边补边脱”的输液方案,抓住主要矛盾,治疗进展,关于激素治疗机体对入侵病毒的免疫应答包括免疫保护和免疫损伤两个方面:病毒处于血行期内,体内的免疫调节反应对病毒产生抗体 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后繁殖并破坏细胞,激发免疫损伤,造成颅内各部位的炎症性改变,引起脑水肿的变化,治疗进展,关于激素治疗激素在病毒感染的使用一直留存争论:一方面,实验证
17、明激素可抑制干扰素和抗体生成,因此认为激素易致病毒感染扩散对机体不利,同时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又不利于机体的防御功能,并可能引起继发的细菌感染,给治疗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国内外学者认为激素减轻脑水肿疗效确切,颅高压时,其降压作用大大增强,其作用机制在于激素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BBB,消除脑水肿,故认为激素对V感染有益无害,治疗进展,关于激素治疗经验证明对重症病脑如激素使用得当,能有利于消除炎症和脑水肿,从而降低脑炎死亡率和减少NS后遗症一般认为,在临床上出现颅压增高、反复惊厥、呼吸衰竭等脑水肿、脑疝征兆危及生命时,使用激素并同时配合有效抗病毒药物使用,随后尽快停用,可能是合理的一
18、般认为DXM效果较好,剂量0.51mg/kg,每日36次。宜早期、短程、静脉途径使用,治疗进展,抗病毒药物治疗近些年来,随着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病毒学的发展,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已经发现或正在研制能识别宿主细胞和特异病毒的药物,作用于病毒在细胞内吸附、穿入和脱壳、病毒基因和蛋白复制、装配和释放的不同阶段,治疗进展,无环鸟苷(ACV,阿昔洛韦):系广谱抗病毒药物,特别对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最强,为Ara-A的160倍,对水痘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ACV实际上是一种前药形式,在体内经胸腺嘧啶核苷激酶作用转变为单碱酸无环鸟苷,进一步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磷酸化成为三磷酸无环鸟苷,因其结构近似三磷酸鸟苷,被
19、病毒复制DNA时错误地接纳,随后导致病毒DNA链的中断,达到抑制病毒繁殖的目的,治疗进展,ACV特异性抗疱疹病毒,是目前公认的最有希望的抗HSV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对机体毒性亦较低。剂量每日2030mg/kg,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l稀释维持1h静脉缓慢滴入,8h 1次,疗程710天,治疗进展,比利时学者采用阿昔洛韦治疗HSE 28例,年龄为9个月16,随访观察212,大部分(71%)症状持续少于2,常见症状有发热(68%)、神志改变(68%)、抽搐(68%)。37%出现局限性抽搐。结果2例(7%)死亡,26例(93%)病情恢复,其中10例(36%)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在平均年龄、症状
20、持续时间、脑电图、预后之间无相互联系。格拉斯哥评分在有后遗症的患儿(7.71.5)明显低于无后遗症者(111.7)提示阿昔洛韦能够明显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有利于病情恢复,改善预后,治疗进展,国内外资料表明HSV脑炎病死率为40%70%,在使用ACV后,病死率降为16%28%。此外,动物试验证实ACV尚有对HSV的预防作用 脱氧无环鸟苷(DCV)为ACV的前体药,在体内转化成ACV作用。治疗剂量的ACV和DCV,对正常细胞无影响,治疗进展,免疫调节治疗由于目前尚无特效高选择性抗病毒药物,因此在抗病毒药物研制同时,也在努力研究免疫调节药物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治疗进展,干扰素(IFN)人体有三种类型
21、的干扰素:-IFN由外周血白细胞产生,-IFN来源于成纤维细胞,-IFN来源于淋巴母细胞IFN为广谱抗病毒制剂。人类IFN均可与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结合,从而诱导细胞内抗病毒酶的产生,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一般认为IFN对病毒的转录、翻译、装配、释放过程均有抑制作用,治疗进展,干扰素(IFN)目前有人白细胞制成的-IFN和基因工程细菌合成的-IFN供应一般认为-IFN治疗病毒感染,-IFN兼有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用于病脑剂量多采用大剂量每日100万U/次,缓慢静滴或肌注,疗程35天,亦可小剂量每日410万U,疗程57天。因IFN不具抗原性,不致癌,临床已较广泛使用,治疗进展,输血及血制品因血及新鲜
22、血浆中含多种抗体,对病毒感染起到辅助作用,用量每次510ml/kg,隔日或3日1次。IVIG比血浆中IgG含量高且纯,效果更好。具有抗病毒和抗细菌广泛的抗体谱,与抗病毒药物在治疗病毒感染中有协同作用,尚具潜在退热作用。用量200400mg/kg/d,疗程5天或大剂量12g/kg/d,1次用药即可,治疗进展,白细胞介素(IL)如IL-为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因子,与患者淋巴细胞在体外共育后,能诱导外周淋巴细胞释放-IFN,使抗V能力和自然杀伤功能增强。国内有人用于临床辅助治疗病毒感染,剂量为每次1万U/日,肌注,或5万U/次,静滴近来国外文献动物实验中有注射IL-12治疗中枢疱疹病毒感染的报告,能促
23、使CMV和HSV感染恢复,治疗进展,虽有不少报告应用免疫制剂治疗小儿病毒感染,但应指出血制品使用中注意的问题:1.作为辅助治疗用于免疫水平低下和免疫抑制状态的重症病例 2.血制品使用的副作用及安全性 3.IVIG价格昂贵,不宜作为常规治疗,防止盲目滥用。,治疗进展,其他治疗近来关注到在炎症时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大量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引起钙失调,故临床有报告使用钙离子阻滞剂如尼莫地平或西比灵用于治疗重症脑炎病例上述药物选择性阻滞缺血炎症区病理状态下离子超载,而不影响正常细胞钙平衡,增加脑组织抗缺氧的能力。有利于重症病脑的康复,取得一定疗效。尼莫地平1.5mg/kg,每日3次;西比灵0.150.2
24、mg/kg,每日1次,均可通过口服或鼻饲,疗程2周,治疗进展,1999年美国学者采用齐多夫定(zidovudine)、拉米夫定(lamivudine)、尼非纳维(nelfinavir),戈昔洛维(gancilovir)对HIV1和巨细胞病毒(CMV)所致的脑炎有较好疗效日本学者报道1-单甲基精氨酸(1NMMA)可抑制抗氧化血红素-1,达到治疗目的,而且疗效较好,不但抽搐、瘫痪等症状明显改善,并且可降低病死率,治疗进展,国际小儿神经学杂志1999年报道德国科隆大学学者尽管采用阿昔洛韦及其他药物疗法,但脑水肿和脑疝所致的病死率仍达30%左右,当他们采用前颞叶切除减压术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认为该手
25、术是治疗幕上疝的有效疗法,可起到双侧减压及减轻病变损害的作用台湾学者对55例感染后脑炎采用对症治疗,其中激素治疗17例(31%)、止惊18例(33%)、甘露醇治疗19例(35%),疗程平均37.6。大部分都临床恢复(70%),其中遗留症有抽搐(7.3%)、运动失调(5.5%)、行为异常(3.6%),治疗进展,南非学者通过对腊斯默森脑炎CSF中细胞因子的检测,发现TNF高达300pg/ml,开始给予激素治疗,1月后TNF恢复正常水平,但由于激素的副作用,改用酞胺哌啶酮(TNF抑制剂)治疗,病情明显好转,TNF一直保持正常提示酞胺哌啶酮能够明显改善瘫痪,有潜在的抗惊厥作用,治疗进展,总之,病脑的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见 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 诊治 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0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