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诗歌.ppt
《魏晋南北朝诗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诗歌.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讲:李金荣,中国古代文学(二),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概 论,一、时限: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隋炀帝开皇元年(公元581)统一全国(或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公元581)。二、社会概括 1.典型的乱世:天灾:瘟疫、旱灾、水灾等。人祸:战乱、分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复杂。2.门阀制度兴盛: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直到唐代,门阀
2、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二、思想概况 1.儒学的松弛。2.老庄思想的盛行,清谈之风的流行,玄学的兴盛 3.佛教、道教的盛行,三、文学概况1.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只有那些具有以情动人、注重语言的形式美的作品,才叫“文”。对文学的文体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曹丕典论论文陆
3、机文赋刘勰文雕萧统文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自觉追求情采、声律、辞藻、比兴、夸饰、练字等。,2.文人集团的形成和文人雅集的传统:“三曹”“七子”、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王谢家族文人集团、齐梁宫廷文人集团等;金谷园集会、兰亭集会等。3.文学创作的繁荣:文体:诗歌、散文(骈文)、辞赋(骈赋)、小说;作家;作品。4.文学批评的繁荣:典论论文、文赋、诗品、文心雕龙5.文学总集的编纂:文选、玉台新咏,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一、概 说,三条线索:1.时代线索:建安;正始;太康;永嘉;东晋;南朝:宋(元嘉)、齐(永明)、梁、陈;北朝。2.体式线索:五言:曹植、阮籍、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七言:
4、曹丕、鲍照、庾信等。四言:曹操、嵇康、陶渊明等。其它:骚体、杂言。3.题材线索:传统题材:“三曹”“七子”之抒慨,阮籍之咏怀,左思之咏史,鲍照之抒愤,庾信之言悲。新辟题材:陶渊明之田园诗、大小谢之山水诗;东晋玄言诗、梁陈宫体诗。,两个重点:作家、作品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丕燕歌行(其一);曹植白马篇、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王粲七哀诗;蔡琰悲愤诗;阮藉咏怀81首;嵇康赠秀才入军18首;左思咏史8首;陶渊明田园诗归园田居、饮酒、移居,咏史咏怀诗咏荆轲、读山海经;鲍照拟行路难18首;谢灵运登池上楼;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庾信拟咏怀27首;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敕勒歌、木兰诗等。,二、
5、作品选读,邺下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蔡琰,曹操短歌行,作者、题解、写作背景:思想内容: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主要抒写渴求贤才辅佐、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宽广胸襟和宏大理想。开篇八句以凄苦的笔调抒发深沉的感慨,主要感社会纷乱,天下不宁,慨人生短促,壮志未酬。由于作者苦人生乃是因为忧天下,故情调悲而不伤。紧接十六句化用诗经成句和运用比喻等,以殷切之词写渴求贤才。时而写未得贤才之忧,时而写已得贤才之喜,诗意回环往复,感情跌宕起伏,使求贤才建功业成为全诗昂扬的基调。最后八句化用典故和运用比喻,表达希望群贤毕至,实现统一天
6、下的愿望。诗壮怀气度,慷慨悲凉,感人至深。,艺术上:通篇运用比喻抒情气志。如“朝露”;“子衿”、“明月”、“乌鹊”;“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等。化用成句、典故妥贴自然。“青青子衿”、“呦呦鹿鸣”、“周公吐哺”等。诗意回环绕复,情感跌宕起伏。语言刚劲质朴,节奏铿锵悦耳。,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实录汉末动乱和人民苦难,表达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诗分两层:前面叙事,最后两句抒情。善用白描、语言质朴、风格苍凉沉郁。观沧海通过对大海“日月之行”壮阔景象的生动描绘,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奋发的豪情。龟龟寿表现的是一种不服老、不信天、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融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感情非真挚
7、。,王粲七哀诗(其一),“七子”:出于曹丕典论论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王粲:“七子之冠冕”(刘勰)。字仲宣。“自伤”(谢灵远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诗序)。善“发愀怆之词”(诗品上)“悲而不壮”(艺概诗概)。题解:这首诗写于作者为避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围攻长安,纵兵杀掠之乱离京逃往荆州途中。全诗通过“白骨蔽平原”的概括描写和饥妇弃子的特写场面描写,描绘了一幅乱离中的流亡图,反映了汉末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渴望统一的情怀。,全诗分三层:开头6句叙事,中间8句描写,最后6句抒情。艺术上:一是叙事、描写与抒情有机结合,结构严谨,首尾呼应。二是写景由远及近,由面到点,意境
8、苍凉。三是选材典型,以少胜多,文约意广。三是抒情真挚,感慨深沉。,刘桢赠从弟(其二),“曹刘”: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指曹植与刘桢,因两人写诗皆以气势气势取胜。刘桢,字公干。性格豪迈,狂放不羁。“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曹丕与吴质书),“陈思以下,桢称独步。”(钟嵘诗品)“壮而不密”(艺概诗概)。通篇用比喻赞美、勉励堂弟坚守节操,同时表现自己的壮怀豪情。,曹丕燕歌行(其一),作者:题解:本诗写一女子于秋夜对远行丈夫的思念。这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完整的七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全诗将深秋的萧瑟景象与思妇的感伤情怀水乳
9、交融,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节奏美妙,音韵和顺,语言清丽,情感凄婉动人,缠绵而深沉,是公认的曹丕诗歌的代表作。,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 野田黄雀行、七哀诗,作者:字子建,封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王。他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受其生平的影响,其诗歌创作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贯穿其一生的那种安邦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成为其诗歌内容的基本精神,但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这种基本精神又有不同的表现。前期诗多写政治抱负,奋发进取,词采飞扬。如白马篇、名都篇等,也有少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诗,如送应氏等。后期多写不幸遭际,充满愤懑。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吁嗟篇;杂
10、诗、七哀诗、美女篇 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建安之杰”(诗品),白马篇是曹植前期诗歌的代表。全诗采用铺叙的写法,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勇于为国献身的青年英雄形象。实为诗人自我的写照。全诗艺术构思完整、层次清楚、铺排描写、词采华茂、气势豪壮。,赠白马王彪是曹植后期诗歌代表作,它借赠别以抒愤,集中抒写了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悲愤。全诗共七章:叙离京春恋、感路途艰辛、斥小人离间、叹凄凉孤苦、悲人生短促、抒仓促别恨、祝日后珍重,反反复复,曲折跌宕地把留恋、哀伤、愤怒甚至恐惧的复杂心情交织其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抒情手法上,它以直抒胸臆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于一炉,使
11、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在结构布局上,二章以下采用章章蝉联方法,续续相生,既层次分明又层层勾连,使全诗成一完美整体。在语言上,它用词准确精炼,词汇丰富。这些都是曹植五言诗在艺术上的新开拓。,野田黄雀行是一首寓言诗,它通过黄雀落网和少年拔剑挑网救雀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官场上的险恶和黑暗,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憎恶和自己身处险境、无力救助朋友的悲愤心情。通篇运用比喻:以“风波”喻环境的险恶,以“利剑”喻权力,以“鹞”喻强暴,以“雀”喻弱小和无辜的生命。七哀诗运用屈原美人似的比兴手法,以男女关系喻君臣关系,明写闺怨,实为讽君,希望能够弥合君主之间的隔阂,恢复同母兄弟之间手足之情。,蔡琰悲愤
12、诗,作者:字文姬,汉末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博学多才,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因家遭祸乱,童年与忧患相伴。岁嫁河东卫仲道,不久夫死,无子回娘家居住。汉末军阀混战中,她被董卓部下所掳,流落到南匈奴,为左贤王妻。在胡地生活了年,生二子。后曹操统一北方,派人将其赎回,并令改嫁同郡董祀。她的作品相传有三篇: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后两首疑为后人伪作。,本诗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长篇五言叙事诗。全诗一百零八句,共计五百四十字。它叙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惨痛经历,真实地再现了汉末动乱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诗人的悲愤具有典型性,具备史诗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
13、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董卓作乱,自己被胡人俘虏,以及所受的虐待和侮辱;第二部分写其胡地凄苦生活,以及被赎归时与子女离别的痛苦;第三部分写其回归故国之后的生活及心境。,正始诗人,正始:魏齐王曹芳(239249)的年号。正始诗歌:从正始元年到西晋建立(265)这二十几年的诗歌。政治时局: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恐怖的时期之一,表现为司马氏集团与曹魏宗室为争权夺利由明争暗斗发展到恐怖的大屠杀。士人心态:“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顾炎武日知录),诗歌创作:主题:忧生惧祸;阐发玄理、寄情山水。表达:比形象征;哲理思辨、山水审美。风格:隐晦曲折。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
14、、王戎、刘伶。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见三国志魏书嵇康传裴松之注引。代表诗人:嵇、阮。,阮籍咏怀诗(其一),作者:字嗣宗,阮瑀之子,曾做过步兵校尉,后世谓之“阮步兵”。“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晋书阮籍传),代表作:五言咏怀诗82首 主题:一是抒写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强烈的忧生惧祸之情。如其一“夜中不能寐”、其十
15、七“独坐空堂上”、其三十三“一日复一夕”。二是讽刺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专制残暴,批判儒家礼法的虚伪。如其十一“湛湛长江水”、其三十一“驾言发魏都”、其六十七“洪生资制度”。三是借饮酒、求仙表现遗世独立、高蹈出尘的情怀。如其三十二“朝阳不再盛”。艺术: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和象征等艺术手法来抒情述志,形成一种隐晦曲折的风格特色。诗品:“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文心雕龙:“阮旨遥深。”文选李善注:“文多隐蔽,百代以下,难以情测。”(清)沈德潜古诗源云:“反复凌乱,兴寄无端。”,咏怀诗其一 写一个清冷的夜晚,诗人忧心如焚,夜不能寐;起坐弹琴,企图求得排遣。然而如水的月光、瑟瑟
16、的冷风,孤鸿翔鸟的哀鸣不但未能排遣作者心中的孤独,反而更加深了作者的忧思和伤心。全诗以景衬情,情又外化为人的行为,故情在景中,也在人物的行动之中。至于诗人因何忧思,缘何伤心,未经挑明,也不必挑明。其实这里所描绘的并非实景,而是借诗的意象,用象征手法,寄托一种孤独感,忧伤情。这首诗可以概括咏怀组诗的总体风格。(清)方东树谓本诗为咏怀82首之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嵇康赠秀才入军其九、十四,作者:字叔夜。曾为中散侍郎,故又谓之嵇中散。父早卒,依母兄长大。“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晋书嵇康传)。娶沛穆王曹林(曹丕、曹植异
17、母兄弟)女(长乐亭主)为妻。后被诬入狱,为司马氏所害。,创作:诗文兼善。散文名作:与山巨源绝交书。现存诗50多首。其五言诗多“峻切”之语,即感情表达直接强烈,锋芒毕露。代表作幽愤诗、答郭诗等;其四言诗一改诗经古朴写实之风,独辟蹊径,善于以隽秀之语言描写人物风神,极具清远之意境,在诗创造了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境界,表现出作者极强的语言表现能力,为四言诗的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代表作赠秀才入军18首,尤其是其九、十四。,赠秀才入军其九想象其兄嵇喜入军时纵马驰骋豪迈倜傥的飒爽英姿。他骑着良马,身披铠甲,左手揽弓,右手搭箭,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最后二句则正面 刻画其兄的神态:他气概非凡,直欲凌厉
18、山河;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诗中没有一句写及诗人的感情,但诗人把其兄人军后的情形想象得那么逼真,关切之情自在不言之中。,赠秀才入军其十四章想象嵇喜行军之暇领略山水乐趣的情景。他将在 长满兰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鲜花盛开的山坡上喂马,在草地上弋鸟,在长河里 钓鱼。一边若有所思地目送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抚弹五弦琴。他的心神游于 天地自然之中,随时随地都对自然之道有所领悟。最后诗人用庄子中“匠石斫垩”的典故来表达白己对嵇喜从军远去的惋惜心情。此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二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它以凝练的语言传写出高士飘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风神,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与造化相侔的哲理境界。,太康诗人,太康:晋武帝
19、司马炎的年号(280289)。太康诗歌:西晋诗歌。太康诗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诗品)等:即张载、张协(或张亢)、张华;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和左思等。其他如傅玄、皇甫谧等。,太康诗风:繁缛。“繁缛”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繁”是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缛是指色彩华丽。具体表现为:在内容上:“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在艺术形式上:追求文字的华美和辞藻的华丽;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描写更加细腻。太康诗风代表:陆机、潘岳,1.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代表作赴洛阳道中作其二,此诗写其从家乡出发,奔赴京师洛阳,
20、沿途所见景物及其所引起的孤独、哀伤以及对于前途未卜的忧虑之情。语言精练、华美,对仗工整,描写细腻,情景交融,对后来山水诗的影响很大。,2.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人。“美姿仪”,“掷果盈车”;“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事贾谥。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灿若舒锦”;“善为哀诔之文”,有悼亡诗三首传世。悼亡诗三首是他为悼念亡妻而作,影响很大,后人因此以悼亡为悼念亡妻之代称。,左思风力:太康时期,不受时代风气熏染,能继承建安传统的诗人,惟有左思一人。字太冲,临淄人,出身寒素,怀才不遇,官至秘书郎。因作三都赋名声大噪。有大志而勇退。,其诗今存十四首,代表作为咏史八首,
21、名为咏史,实为抒怀,主要抒发寒士的不平,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继承者。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太冲咏史,初非单言史事,特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己意而与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以己意默寓。”其咏史诗在艺术上:一是多引史实以借古讽今,典实精切;二是抒情强烈,文情深怨;三是讽刺尖锐,笔力矫健。左思咏史诗在内容和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后人称之为“左思风力”(钟嵘诗品)。另有娇女诗写他的两个小女儿蕙芳和纨素的娇憨姿态和天真形象,非常活泼生动。又有招隐诗一首,对后进山水诗有重大影响。,其他诗人:刘琨(字越石):扶风歌、重赠卢谌等。郭璞(字景纯):游仙诗10首
22、。,陶渊明,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一、时代背景与作家生平,陶渊明逸致图,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青年时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36岁时,为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40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41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四十岁时彻底归隐。之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表现了厌恶写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六十三岁病逝于家。,江西九江陶渊明墓,二、陶
23、渊明的思想个性,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道家思想:使他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任真: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为文为人,皆表现出真率的态度。,三、陶渊明的田园诗,1.作品的保存和流传: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陶诗及其题材分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是其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陶渊明的诗文
24、集,历代刻印过多种,清陶澍注的靖节先生集,今人逯钦立注的陶渊明集是较好的注本。,2.田园诗 指以描写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为东晋诗人陶渊明首创。其田园诗内容丰富,诗风平淡醇美,打破了玄言诗一统的局面,对后代有极大的影响。,归庄图卷,3.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其一,描绘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内容主旨:前八句写归因原因:秉性与世俗不相适应。中间十句写田园风光与乡居乐趣。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艺术:日常生活入诗,构图精巧,写景如画:“暧暧远人村”是横向铺开,“依依墟里烟”是纵向上升,“狗吠”二句是以声衬静。景物白描同主观抒情结合,寓情于景,生动传神。巧取譬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魏晋 南北朝 诗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0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