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ppt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高峰期,出现4个第一:第一部作家论专篇曹丕典论论文;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文赋;第一部诗歌品评专著钟嵘诗品;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刘勰文心雕龙。,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玄佛合流、儒道兼容的文化格局,为文学批评的独立、自觉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玄学兴盛与三教合流,时代局势促使汉儒学式微。先秦孔子儒学是把上古具有神学色彩的巫祝文化人学化,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董仲舒又以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之说,将人学化的儒学重新演变成神学化的儒学,并促使神秘主义的谶纬迷信学说大兴。其间,以名物训诂为宗旨的古文经学
2、家们继起反击董学及谶学,促使儒学式微。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儒学之统治根基已朽。加之东汉末期桓、灵帝时,宦官专权,党锢之争中许多忠君忧道的正义儒士横遭杀身之祸,人们遂向心老庄,庄学开始占据士人之心,并以此文化局势走向新的魏晋时代。,汉魏之际庄学大兴。汉魏之际,社会动荡,战乱纷纭,人们生死无常,前途与命运都无力自主,士人的心灵痛苦无法用儒学解脱,于是庄学大兴,借庄学之清静无为思想以作灵魂安顿之家园。诚如闻一多云“”(见教材p136)。老庄哲学有2点符合当时人们心灵的需要:a.道家宇宙本体论之“道”给人以思想依托。儒家的忠君、民本、仁政、德行等道德哲学已无力振奋乱世士人之心。以道为本的思索更能让
3、人明确思考及思考者的终极价值。b.老庄的清静无为之政治和修身学说更合当时士人的心灵需要。儒家讲立功树名、修身立德,使许多人行名教之饰,实干追名逐利、尔虞我诈、虚伪做作之事,这为许多正派士人所不齿。而老庄之无欲无争、不名不利、还人性本真等政治、修身之说很快得到士人广泛认同。,以道释儒,儒道兼综。汉魏之际,有两种以道学释儒学的倾向。一是三国时荆州经学派王肃伪作孔子家语,杜撰出孔子拜老子为师之事,并以道释儒,用老子之道说孔子之道,目的是想继续宏扬儒学。另一个是正始年间玄学家王弼,他亦用老庄之道释孔儒之道,以“无”为儒道之极,他变通儒道之目的在宏扬老庄道学。这种学术走向导致的结果则是学人思想中兼容了儒
4、、道二学。,玄学与三教合流。玄学兴起于魏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大家,主要是阐释以道学为主的玄奥之理,故谓之玄学,实为哲学。玄学兴于正始,衰于南朝,其间历“道学复兴”、“儒道兼综”、“三教合流”三期,最后以三教合流形成古代三教归一的复合型文化。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与汉代神仙方术思想融合,很快本土化了。至魏晋时,玄学之老庄道学及玄学化的儒学又与佛学沟通,道学之尚“无”崇“虚”,正与佛学大乘空宗派之“般若空学”相融,且与儒学之人生修养说之精义向“善”沟通,“善哉!”为三学在人性修养上的共同追求,三教走向融合。,2、魏晋玄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魏晋玄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三个文学批评范畴的形成与
5、演变。,(一)才性四本才性论是玄学清谈的话题之一。才性之说始于荀子,他虽才、性并举,但重儒家之德性而轻才情的。魏主曹操标举“唯其才”,才是向儒之德性挑战,重才轻性。又有刘劭(shao,邵音)著人物志,以才性为纲要,建立人格类型学说。曹、刘之才性论的要义是“重才情轻德性”,其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于艺术上则是重审美自由而轻功利实用;于人的价值上则是重心理轻伦理;于人格上则是贵气质性格之“性”和文章诗赋之“才”兼备的艺术人格。,魏晋时期的钟会还有专论才性著作才性四本论,今佚,但据载,其区分才、性关系为两种,一为合同,一为离异。据陈寅恪说,司马氏一党主合同论,曹氏一党主离异论。魏晋是中国思想最自由的时代
6、,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使才性离异论成为了主流,有意无意淡化“性”的政教伦理内涵,推重人的个性气质和自然情性的艺术表现,促进了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冲破儒学伦理规范而自由发展。,(二)形神理论魏晋玄学始于人物清议、品藻、清谈,形神论的产生即与人物品评关系密切。魏晋时期,士人仰慕老庄学说,亦实践于行动中,于是弃儒士之礼法,放浪形骸,落脱不羁。或身居庙堂而向心江湖,或离尘隐居而笑傲林泉,或醉酒当歌而佯狂自适。形成一股重风神气度而轻形迹的名士风尚,人们普遍推重人的神韵风姿。以品藻人物为主的世说新语中即有大量标举人的神韵风姿的术语,并为后人谈艺中借用,习成文学批评术语范畴。,玄学形神论对南朝画家顾恺之产生影响
7、,并以形神之论谈画。世说新语巧艺载,顾氏画人,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曰“四体妍媸(chi嗤音,丑义,与妍相对),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氏论画重神似,主张“以形写神”。玄学之形神论重神轻形,这与佛教之“神不灭”论相表里,共同将重神的思想发扬,并影响后世谈艺均重神似之美。,(三)言意之辨,言意关系问题,如前所述,孔子讲“辞达”、“立言”,庄子讲“言不尽意”、“得意忘言”,易传中提出“立象以尽意”。至玄学大师王弼则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从两个不同角度全面阐释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见教材P148-149)。,首先,他从“作卦”(创造)角度指出:“象生于意,意以象尽”(意为象之涵义,象
8、为意之载体);“言生于象,象以言著”(象为言之对象,言为象之形式)。其次,他从“解卦”(接受)角度指出:“要寻言以观象,得象忘言”;“要寻象以观意,得意忘象”。“言”和“象”均为得意之工具,离开名言和卦象不可得意;但若拘于名言和卦象亦不可得意,所以,不离不即于言与象,圣人之意方可昭现。玄学即以得意而忘象忘言为解读经书之法,并尚玄虚义理之清谈。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在推重“言外之意”、“文外重旨”的虚灵含蓄之美。,3、魏晋玄学对文学批评的巨大影响,宗白华美学散步云:“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
9、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以降,精神的自由解放与文学创作繁荣共同促进了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主要体现为:,创作论。,此间创作论除言意论、形神论外,还有三个主要理论:a.缘情说:由陆机文赋中出,“诗缘情而绮靡(华丽)”,成为继“诗言志”后的又一诗学核心命题“诗缘情”,并开诗歌重抒情之理论先声;b.心物交融论:由陆机到刘勰,都强调心对物、物对心的双向互动作用,主要是刘勰的“神与物游”论将心物交融说推向极至;c.动静相济说:这是对创作时的心理过程的观点,由于受庄、玄、佛学影响,一向重心动的创作心理,此间在陆机、刘勰、宗炳等人那里,都强调动静相济。,鉴赏论。,此间鉴赏论有4个要点:a.出现专门品赏文艺作品
10、的文章和专著。如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庾肩吾书品等,还有刘勰文心雕龙之知音篇专论鉴赏问题;b.论及欣赏者的才性。如刘勰论知音即论及此问题,“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将阅文情,先标六观”等;c.论及欣赏者的品德修养。如曹丕指责“文人相轻”、“崇己抑人”,葛洪批评“贵古贱今”、“贵远贱近”等;d.论及鉴赏方法。如钟嵘的味诗法和意象法。,作家论。,此间作家论有三要点:a.有专论作家问题的专论文章。如曹丕典论论文即专论作家,刘勰文心雕龙之程器才略等;b.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殊才能,并具体分析这些才能。如颜氏家训文章中认为创作要有“才思”、“天才”,文心雕龙有神思、练字等篇即言此;c.强调作家才性之差
11、异。如刘劭、葛洪、钟嵘、刘勰等均论及此问题。,二、曹丕典论论文,曹丕(18726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沛国谯人,建安25年(220年)立魏,史称魏文帝。其典论一书已佚,其典论论文篇为后辑得,其名论“文”,其实是论“文人”(作家),其论文人又受玄学才性论影响,重才轻德,推重创作个性与才能。,曹丕之前亦有文学批评专门文章,但或对一人一作作评,或论一种文体,无全论说众多作家作品文体之专作,典论论文即担此任而谈文章论作家,故开“铨衡群彦(古指有才德之人),品评才性”之先声。曹丕典论论文主要文学批评思想有以下要点:,(一)文气说,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
12、,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段文字就是曹丕的文气说,其主要涵义有几层:,文以气为主。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有三层义,一指自然界物理之气,二指人的生理之气,三指人的精神气貌。“文以气为主”(文气说)。这里的“气”,是指作家的气质、才能、个性、禀赋而言。曹丕认为,文章的风格是由作家的气质秉性决定的。作家的气质秉性不同,所表现的文章风格便不同。曹丕所言“文气”之“气”是指文章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等,属个体生理与心理的个性气质。这种精神之“气”不同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即抹去了道德色彩。,气之清浊有体。曹丕将文气分为两种,即清气和浊气,亦即
13、阳刚之气和阴柔之气。人禀阴阳二气之份量不同,个性气质就不同,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有阳刚与阴柔之不同风格。曹丕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不是人力可以强求的,而是人的天赋禀性,是不可改变的,父兄不可传其弟子。讨论:曹丕的说法有无道理?在认识上有什么局限?,从曹丕对徐干的“齐气”(舒缓之气)略有微词,又说“公干(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与吴质书),说明他更看重文章表现清刚遒举之气。,(二)文体论典论论文曰:“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lei,磊音,悼词)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段文字表达了曹丕的文体观念。,文本同而末异。曹丕之言本末,“本”指文学的共
14、同本质,“末”指文体的特征,文学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但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形式、体格风貌等,故曰“文本同而末异”。这与先秦儒学以德为本、以文为末的观念相去甚远,表现出文的自觉与独立意识。,四科八类之分类。曹丕之前,谈文者未分文体,曹丕将文分四科八类,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前二科四类为无韵之文,后二科四类为有韵之文,且将诗赋这类具有极强文学性文体独立出来,还指出其特征为“欲丽”,实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性文体意识的自觉。,指出了各种文体的特性或风格,奏议宜雅(典雅):奏,向皇帝上书言事的文章。议,议政文,就有不同意见的大政方针向皇帝呈述意见和建议的文章;书论宜理(
15、明晰事理):书,主言记事之文;论,议论说理之文。泛指叙事说理的文章;铭诔尚实(真实、实在):铭,刻于器物上的文字,多记录重大事件、颂扬功德。诔,称述死者生时行迹的文字。铭、诔的写作多隐恶扬善或溢美,所以曹丕要求“尚实”;诗赋欲丽(文辞华丽):诗、赋,指纯文学的作品。曹丕要求诗赋“欲丽”,不象汉人要求诗赋要教化讽喻、符合礼义规范,更重视文学的审美性。,(三)文章论,即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文用论看似儒家文用论,但有区别,儒家讲立德、立言、立功之三立,其立言是为立德立功服务的。曹丕讲文章乃经国大业、不朽盛事,是立足于个体的人格完善和声名不朽,表现出文人士大夫以文垂世的愿望
16、;同时,曹丕推崇的文章中还包括被汉儒轻视的辞赋(主要指汉魏之际的抒情小赋)与诗歌(主要指汉魏之际五言诗),这些作品大都以抒发情性或男女情爱为主,均包含在不朽文章之中,足见曹丕之文学观摆脱了儒家束缚,成为自由的文学观。,(四)作家论,曹丕注意到,文人的个性气质不同,其作品风格体貌亦不同,不同的人擅长不同文体,各体兼备的“通才”极少,因而文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这是正常的。但在批评中,文人却常常“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且“暗于自见,谓己为贤”,于是主张“君子审己以度人”,指出“文人相轻”、“贵远贱近”的弊端。,三、陆机文赋,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上海松江)人。祖父陆逊为吴国丞相,
17、父陆抗为吴大司马,伯父陆绩为汉末经学大师。其诗与潘岳齐名。其文学批评文章文赋有承前启后之理论价值,兼容儒、道文化,并成为刘勰等的主要文艺思想之来源。,(一)论创作心理,陆机的文赋是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创作专论,其论文章文学的中心问题也由此前热门的“才性论”转变到“文心论”上来,“得其用心”一语标志着“文心”引起关注。陆机文赋中以创作心理学思想的中心是,围绕“物意文”对创作心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出论说。,创作发生理论以虚静之心观察万物,以古代典籍颐养情志(“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坟典”),随四时、万物的变化,而生悲喜之情感,树立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从先辈的品德著述中,获取精神力量。,创作构
18、思理论1)心思集中(“收视反听,耽思傍讯”);2)不受时空的限制(“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始终伴随着“情”与“物”(“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4)广泛吸取前人文章的精华(“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5)推陈出新(“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陆机所论构思与想象,重在强调内心虚静、自由开放、情物互进、博采众长、富有创新。,创作灵感理论陆机称灵感为“应感”。他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他认识到灵感的作用,灵感来时文思泉涌(“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灵感去时文思枯竭(“兀若枯木,豁若涸流”)。他说认为灵感不是人力
19、所能左右(“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所戮”),对于灵感的开塞还未弄清楚(“吾未识夫开塞之由”),这就揭示了灵感带有神秘性。但他把灵感也称“天机”,说明他已认识到灵感并非作家自身所能控制,应顺乎自然。,(二)论文体风格,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八体,陆机则进一步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十体,并指出其文体特征与艺术风格。“诗缘情而绮靡”:指出诗歌的特征是因情而发,文辞华丽。这是对曹丕“诗赋欲丽”观点的继承与发挥。比较:陆机的“缘情”说与传统的“诗言志”说。(讨论),“赋体物而浏亮”,“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注重事物形象的描绘。浏亮就是鲜明突出。“缘情”、“体物”说突出了诗赋等文学作品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魏晋 南北朝 文学批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7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