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方法论.ppt
《部分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方法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分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方法论.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方法论,第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方法论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结构 一、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二节 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技术的发展模式 二、技术的发动力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二、归纳与演绎 三、从抽象到具体 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第四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三、直觉与顿悟思维,在技术本质上的多种观点一个人做锄头,锄头本身、做锄头的过程、还是这个人本身具有的做锄头的本领是技术?如果这个人把做锄头的步骤写下来,这个步骤算不算是技术?还有做锄头的过程中有些说
2、不出的诀窍算不算技术?做锄头用的木材的选取有一套科学理论,这个理论算不算技术?.“方法技能说”“知识应用说”“物质手段说”,第一节技术的本质结构一、技术的本质特征1、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 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 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3、)。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马克思从分析劳动过程人手,指出:“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的器官上,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工物的存在说明“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第三,技术的发展引
4、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在马克思看来,由于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他说:“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从历史上看,正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 技术是如何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在于从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目的。这里理性和目的并不直接使自然界发生任何变化,而是借助技术工具的中介作用,使自然界发生形式变化,同
5、时在自然界中实现自己的目的。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一方面,技术的演化推动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从原始时期混沌的天人合一到近代的天人对立再到将来的自觉的天人合一的演化。另一方面,人类还在运用技术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改变着自身,使人的身体和思维发生着改变。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2、技术的特征,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范畴,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自然性和社会性中立性与价值性自主性和建构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国际性与民族性,自
6、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人的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实践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物质的运动规律,作为手段和方法的技术也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创造出来,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成为现实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才能产生和实现。,技术的中立性(工具性)与价值性 技术的工具性指的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目的的手段的作用。认为技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
7、每一种技术都被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特定的目的;并进而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只是那些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种善的或恶的力量。,其次,技术是一种影响社会价值的实质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以往传统的和现存的制度、体制、文化、人际交往关系和意识形态等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技术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况。人类创造了技术,但同时也为技术所创造。随着技术与科学、工业研究和工业利用结合成一个整体,技术与科学已作为第一位的生产力纳入到经济与政治系统之中。技术已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技术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在现代工业社会,技术与科学已经取代传统的神话和宗教而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形式
8、,一种一切社会活动赖以合法化的基础。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传统文化与价值的崩溃与断裂。技术的发展造成了知识与生活世界的分裂。,技术的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技术的自主性是指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与自主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有自我发育与自我增长的特点。人是技术的创造者,技术的起源和生成,必然与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但技术一旦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甚至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仅仅屈就于人类的目的。技术的社会建构性是指技术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有决定性影响,技术总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的,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个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化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制约过程,也是技术的社会
9、建构过程。,技术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活动中,经验性的技能、诀窍和规则仍然是必要的。同时,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转化为物质手段和实体的过程,包含了各种客体要素,如工具、机器设备等。技术既包含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技术。软件与硬件相互作用和不断更新,使技术不断发展。,技术的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首先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因此技术具有跃迁性。同时,技术又具有累积性。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掉,而是经过一个
10、扬弃的过程,从而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类相互融合的特征。,技术的跃迁,计算机从第一代电子管第二代晶体管第三代集成电路,技术的累积,技术的国际性与民族性(地域性)技术的国际性是指技术的本质目的是为全人类而不仅是为某一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而服务的特性。技术的民族性是指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因受其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技术形式的选择。,二、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1、现代技术的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在现代技术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实验技术是为了科学认识而探索自然客体的元
11、技术手段,包括力学试验技术、物理实验技术、化学实验技术和生物实验技术等。基本技术按照人工自然过程的四种基本形式,技术可划分为四种基本技术: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工技术和生物技术,这四种基本技术只有纳入到生产过程之中,才会作为现实生产力发挥作用,并借劳动过程中的技术进入产业技术。产业技术是由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不同技术组成的更为复杂的系统。社会经济中的每种产业是各种劳动过程的综合,劳动过程中的技术只有加入到产业系统之中变为产业技术才会有经济效益。,2、技术的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技术、实体形态技术和知识形态技术构成。经验形态的技术表现为技艺、技巧和经验;实体形态的技术表现为工具、机器等;知识形态的技术主
12、要侧重于技术知识。按照不同形态的技术在技术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形成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型技术结构、知识型技术结构。这三种技术结构分别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分别代表了人类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技术形态结构的演化,形成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技术基础。技术形态结构的历史发展就是从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向双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和实体型技术结构)再到三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型技术结构和知识型技术结构)逐步演化的过程。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如实验技术、基本技
13、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第二节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论述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恩格斯,“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一开始早就被生产所决定”,“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数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技术体系内部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发展 从各生产部分的分工看,近代技术体系包括:纺织部门、蒸汽机械的制造部门等等,单从棉纺业来看,就有纺纱机、织布机、印花机、漂白机、染色机等,相应地,棉纺业的
14、革命又引起分离棉花纤维和棉籽的轧面机的发明,进而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样,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技术自主论 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埃吕尔和温纳被公认为技术自主论的主要代表。社会建构论 认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比克、平齐等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分 马克思主义 技术 方法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64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