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
《DB11T-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1T-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组二。二三年四月项目名称: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项目统一编号:20221144承担单位: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目录1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11.1 任务来源11.2 起草单位11.3 主要起草人1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22.1 必要性22.2 意义33主要工作过程44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54.1 制定标准的原则54.2 制定标准的依据54.3 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65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的论述75.1 主要条款的说明75.2
2、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的论述76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147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147.1 国外研究进展147.2 国内研究进展158作为推荐性标准或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179强制性标准实施的风险点、风险程度、风险防控措施和预案1810实施标准的措施(政策措施/宣贯培训/试点示范/监督检查/配套资金等)1811其他应说明的事项18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1.1 任务来源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实现 生态质量监测全覆盖”和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推动开展
3、全国生态质量监测评估”的要求,满足建成面向生态管理需求,服务决策,布局 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具备统一技术标准体系的生态监测网络,为生态环 境资源监测、管理决策、公众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提供数据支撑,为北京生态系统 恢复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拟立项编制生态质量监测网 络建设技术规范。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3月22日印发的2022年北京市地方标准 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京市监发(2022) 30号)文件中,生态质量监测 网络建设技术规范作为第20221144号(一类、制定、推荐性)列入计划,由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作为主要起草单位牵头开展,要求2023年11月底
4、前完 成标准报批工作。1.2 起草单位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3 主要起草人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鹿海峰、刘保献、陈韵如、李令军、赵文慧、张蔷、李 琪、秦丽欢、周伟奇、王静。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2.1 必要性生态质量监测是开展生态工作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二 十大报告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 涵之一,再次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生 态质量监测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国家对生态质量 监测的战略构想日益清晰,出台多个文件支持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中共中央国
5、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要实施生物 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调 查、观测、评估。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筑生物多样性保 护网络。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力度。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 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 见提出要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完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技术标准体 系,统筹衔接各类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黄河 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京津冀、近岸海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重点生 物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
6、“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环生态(2022) 15号提出要有序推进生态保 护监管重点区域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监测,以及区域独特 生态系统状况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调查。开展重点区域内已记录的野生哺乳类、 鸟类、两栖类和蝶类等生态环境指示生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变化,以及原生生态 系统群落建群种生物量监测。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环办监测 (2020) 9号提出要优化生态监测一张网,完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2025年前建 立天地一体的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基本覆盖典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重 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区域,突出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7、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环监测(2021) 117号要求构建生态质量监 测体系,建立天地一体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和指标体系,涵盖生态格局、生态功 能、生物多样性、生态胁迫等内容,总体反映区域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及变化。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京政发(2021) 35号规划目标中 提出,要按照“一站多点”的布局模式,建设覆盖森林、湿地、河湖水库、农田等 典型生态系统的地面生态监测网络,到2025年,初步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 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内人为干扰、 生态系统质量状况等常态化监测。研究制定重要生态空间监管技术规范,探索推 进无人机、激光雷达等新技术
8、应用,实现无人机监测、遥感监测、地面监测有效 衔接。北京市积极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因此对加快建设现代化 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 平原三大地理单元的汇接之地,拥有多种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生态 资源的地区,北京市对生态质量的监测仍存在着不足,目前全市未形成完整的监 测网络。监测站点的分布及监测指标非常有限,未形成系统,难以综合反映全市 生态质量状况,无法支撑全市的生态评价工作。监测标准体系不统一,难以为政 府的生态环境考核与监管提供直接有效的数据支撑。因此,有必要也亟需构建统 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完善生态监测网络的建设需求。
9、2.2 意义目前北京市的监测站缺少统一的建设规范,存在监测体系不统一、数据共享 困难等问题。本规范在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现 行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结合北京市地形地貌以及生态系统类型情况,规范 了北京市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架构,明确了地面监测网络和遥感监测网络的 定义和建设要求。开展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的制订工作,能够为生态监测、管理决 策、公众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提供数据支撑,切实发挥“顶梁柱”“生命线”作用,为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结合新形势,建 成面向生态管理需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具备统一技术标准体系
10、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实现由点到面、短期到长期、基础研究到为政策决策和公 众服务的转化,长期持续为政府提供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的动态信息。3主要工作过程截至目前为止,编制组已经开展如下工作:1 .标准申报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了相关技术调研,并收集了相关技术 文档,为规范制订工作做好准备。2020年10月,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向北 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递交了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申报书,申请对本标 准立项。2 .起草工作大纲2020年标准立项后,由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具体组织开展,中国科学 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参与指标体系的设计、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规划等工作。编 制组包括地面定位生
11、态监测、遥感监测、网络设计共计10人组成。工作组成立 后,先后就编制大纲、标准技术等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修改。3 .开展研究和论证编制组以参考国内外先进生态监测网络构建技术为核心,先后查阅和收集了 大量相关文献作为技术支撑。4 .列入制订计划2022年3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北京市地方标 准制制订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作为 制定、一类、推荐性项目列入计划,编号20221114。5 .标准开题和启动阶段受疫情影响,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召开了规范开题会(视 频)。会议邀请行业专家和相关处室参会,会上对规范编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2、2022年3月1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作为主编单位,组织召开了规范 启动会,会议确定了规范编制大纲、工作分工和工作计划。会后根据工作计划安 排,完成了规范初稿第1稿的编制工作。2022年3月14 S,召开了规范编制工作会,会议对规范初稿第1稿进行了 研讨。会后根据意见修改形成了规范初稿第2稿。2022年6月30日,根据规范内容,召开了第二次规范编制工作会,对规范初稿第2稿相应章节进行了研讨。会后根据意见修改形成了规范初稿第3稿。2022年8月18日,根据规范内容,组织召开了内部专家咨询会,对规范初稿第3稿相应章节进行了研讨。会后根据意见修改形成了规范初稿第4稿。2022年10月21日,根据规
13、范内容,召开了第三次规范编制工作会,对规 范初稿第4稿相应章节进行了研讨。会后根据意见修改形成了规范初稿第5稿。2022年11月10日,根据规范内容,召开了第四次规范编制工作会,对规 范初稿第5稿相应章节进行了研讨。会后根据意见修改形成了规范初稿第6稿。2023年1月29日,根据规范内容,召开了第五次规范编制工作会,对规范 初稿第6稿相应章节进行了研讨。会后根据意见修改形成了规范征求意见稿。4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 的关系4.1 制定标准的原则标准的制定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 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适用性、可操作性原则。本标准
14、的内容应具有普遍适用性,方法应具有可操 作性,能为相关生态质量监测的实施提供技术参考。科学性、先进性原则。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和利用国内外相关研 究成果,运用可靠的原理、成熟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保证制定的标准具有 科学性和先进性。技术可行性原则。标准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应具有可行,确保按照该标准开展 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具有可操作性。4.2 制定标准的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经建立和完善,为规范的编写提供了的有力的支 撑。规范编写中主要参考的规范、标准如下: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14950-2009测绘基本术语GB 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
15、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30115-2013卫星遥感影像植被指数产品规范GB/T 32740-2016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南GB/T 33027-2016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T 35377-201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GB/T 39612-2020低空数字航摄与数据处理规范HJ 192-2015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710-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 1166-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 核查HJ 1167-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9-202
16、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76-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LY/T 2990-2018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CJJ/T 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QXfT 466-2018微型固定翼无人机机载气象探测系统技术要求QXfT 614-2021多旋翼无人机机载气象探测系统技术要求DB 11/T 1877-2021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4.3 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目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建立和完善,为规范的编写提供了的有力的支 撑。规范严格遵守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开展起草工作。该标准是 对现行生态系统监测
17、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补充,完善了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 设的技术要求。5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 的论述5.1主要条款的说明本标准的主要条款包括:第3章术语和定义,给出了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及相关建设内容中、英文名称 和定义。第4章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架构,给出了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构 成。第5章监测指标,给出了反映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状况的监测指标体 系。第6章地面监测,给出了地面生态监测站的布设原则、样地、样方和样线的 布设要求。第7章遥感监测,给出了遥感监测的监测原则,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 遥感监测方法及要求。第8章生态监测网络数据管理,给出了数字化管理建设、数
18、据质量控制等内 容。附录A (规范性)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监测指标,给出了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 参考性指标及各指标的含义。5.2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的论述1 .基本建设原则(I)面向管理原则。从实际需求出发,以服务生态环境管理核心,重点布 设典型生态系统监测点,对生物多样性、典型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进行监测。(2)合理布局原则。从北京生态建设整体出发,对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建 设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对站点的布设选址要合理、野外观测设施的建设要得 当。(3)开放共享的原则。加强对生态质量监测网络规划、制度规范、数据管理与信息发布的统一组织与部门协同。2 .建设技术路线按照面向管理、全面覆盖、资
19、源共享的思路,综合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生态 系统类型、生态功能区划、基础设施条件等,分层次分类型开展生态质量监测网 络建设。形成以数据管理平台为核心,在全市森林、草地、湿地、农田、城市等 不同生态系统布设相应生态监测站,同时按照“单站多点模式在生态监测站附近 布设长期固定样地的地面监测网,结合遥感手段,逐步建立功能完善、层次清晰、 布局合理的天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具体如下:天地一体化生态质监测网络地面监测网络遥感监测网络图1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架构3 .术语和定义(1)生态质量 ecological quality参考HJ1172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3.1 对生态质量进
20、行定义,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功能强弱, 稳定程度和受胁迫状况。(2)生态质量监测网络 ecological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按照国办发(2015) 56号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到2020年 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的要求,参考中国生态系统 研究网络,对生态质量监测网络进行了定义,指由地面监测网络和遥感监测网络 两部分构成,通过设置地面固定监测站点和长期固定样地,结合遥感等手段,对 生态质量进行长期、系统监测的网络。(3)地面生态监测站 grou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station
21、参考LY/T2989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技术规范和LY/T2007 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对地面生态监测站进行定义。地面生 态监测站是指对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功能、胁迫进行长期监测,通过自动或 手工等方式获取连续监测数据的固定站点,揭示生态质量的动态变化。(4)固定样地 permanent sample plot参考LY/T 1708-2007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3.4对固定 样地进行定义。固定样地指为开展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定位监测,设置 的具有一定面积、能表征所监测生态系统特征的样地。(5)样方 quadrat参考GB/T32740-2016自
22、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南3.7,对样方 进行定义。样方指在监测样地内,为调查群落特征而设置的取样地块,根据群落 类型、观测对象,设置相应大小的地块面积。(6)样线 transect参考HJ 710.3-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3.2对样线 进行定义。样线指在观测地段内选定的调查路线,记录沿该路线一定空间范围内 出现的目标物种相关信息。(7)航天遥感 Spaceborne remote sensing参考GB/14950-2009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3.4对航天遥感进行定义。以 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火箭等航天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因生态工作中主要使用 卫星遥感,因此在本文件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1T 生态 质量 监测 网络 建设 技术规范 编制 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62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