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讲义第X章第二节.ppt
《美学概论讲义第X章第二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讲义第X章第二节.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绘画:自然的孙儿和上帝的家属。绘画艺术主要通过色彩、光线、明暗的变化来描绘形象、反映生活的诉诸视觉的造型艺术。以其视觉艺术形象去感染人、陶冶人,对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影响,实现它的美育功能。,第二节 绘画艺术第X章,导言,人们对一幅画欣赏,完全通过视觉感官对艺术形象的整体知觉。具备正常的视觉感官,是进行绘画创造和欣赏的先决条件。绘画作为视觉艺术,是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视觉性的形式因素,表现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第二节 绘画艺术第X章,一、培养人们视觉上的审美敏感,绘画的审美价值:1、物质材料的形式美2、绘画语言的暗示美3、艺术构图的情感美,第二节 绘画艺术第X章,一、培养人们视觉上的审美敏
2、感,1、物质材料的形式美(色、光、线、纸、画布等)绘画是空间艺术,它要表现事物的形状、距离、界限。但作为空间艺术,与造型艺术另一形态的雕塑相比,绘画虽然没有雕塑的三度空间实体性,只有二度空间(长度、宽度),是“压缩了三度空间的整体”。以颜色为物质原料,以光作为物质原素,通过深浅明暗的变化,将形象直接诉诸视觉,因而仍保留空间关系。而且绘画里的形体因为比雕塑更近似客观事物的外貌,所以,它常常又能引起欣赏者视觉上的“似真”的感觉。源自光影的明暗对比的绘画艺术的物质感(立体感),它的直观生动性可以以假乱真。邱西克斯葡萄引用鸟啄食即可为一例。,第二节 绘画艺术第X章,一、培养人们视觉上的审美敏感,2、绘
3、画语言的暗示美 绘画语言即线条、色彩的运用及构图的法则,还有人体动作表情作为表现手段也是绘画语言。由于绘画是在二度平面并列展示构图关系,因而它表现动态美是以暗示的方法,以静写动,以描绘最富特征意义的最能启发想象的瞬间,也就是莱辛所说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第二节 绘画艺术第X章,一、培养人们视觉上的审美敏感,3、艺术构图的情感美(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形式因素包含有一定的情感意味)A 对造型起作用的形式线有特定的视觉功能。蒙娜丽莎是三角形构图,意味稳定、恬静、优雅拉奥孔呈倒三角形,不稳定,体现出他的挣扎拾穗优美波形线B 从透视角度看视点维纳斯
4、的诞生正面平视西斯廷圣母仰视,显示人物的崇高,第二节 绘画艺术第X章,一、培养人们视觉上的审美敏感,C 从光线明暗看构图黑色收缩 白色扩张 灰色平稳色彩配置追求整体效果西奥岛的屠杀:一般战争场面都是冷色,但此画却用了暖色调,令人更恐怖,被称为“色彩的屠杀”。D 抓构图的黄金点最后的晚餐耶稣是黄金点E 现代绘画偏重形式的创造,呈现几何学、建筑形态,给人理性、冷静、观念化的感觉。分冷抽象与热抽象。代表作家分别是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第二节 绘画艺术第X章,一、培养人们视觉上的审美敏感,绘画艺术对于视觉的这种毫无条件的依赖性,以及在视觉形式中所凝缩着的审美内容,决定了它在培养人们敏锐的视觉审美能力方
5、面,具有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突出的功能和作用。从美育的角度来看,绘画艺术主要能培养人们对线条、色彩和构图等视觉形式的审美敏感。当形状和色彩组成的样式被看作表现某种内容的形象时,便产生了艺术创造或艺术想像问题,这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天赋,一种丰富的想像力,在一般儿童时期就已经潜藏着的。儿童开始运用色彩和形状去创造形象,他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创造某种方法,以利用已有的媒介去再现他所经验到的对象,他主要靠自己创造性的想像力。,第二节 绘画艺术第X章,一、培养人们视觉上的审美敏感,我们从幼儿园的儿童中挑选出的儿童画中发现,尽管这些孩子们没有成心去炫耀自己的独创力,但他们显示出来的创造性想像力是十分惊人的。例
6、如,他们画人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形象,组成这些画的形象的各种因素是千差万别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都是相当不一致的。在处理身体各部分的排列时,也使用了各种极不相同的办法,不仅分成的各个部分的数目不一样,各个部分的轮廓线所处的位置也不一样。在某些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各部分的细节及细节变化。在表现相同的部分时,有的儿童用了圆形和棱形,有的儿童则运用了条形或椭圆形,还有些儿童使用了并置法和重叠法。,第二节 绘画艺术第X章,一、培养人们视觉上的审美敏感,在整个外形看,有的显稳定又合理,有的则粗心大意而走样;有的图形显得精密,有的则显得粗糙;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胖大,有的苗条。总之,每一幅画像都显示出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学 概论 讲义 第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56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