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考研考点,(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1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2品德发展的实质(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1社会规范的遵从2社会规范的认同3社会规范的内化(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1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2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3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四)品德不良的矫正1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2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3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社会规范学习是指个体接受社会、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立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要求,从而建构主体的内部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二)品德发展的实质品德是在
2、人际交往经验获得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品德的实质是人际交往的经验结构,表现为对人、对事、对己的社会规范的遵从。通过接受社会规范,执行规范行为,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的认识,获得执行规范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一)社会规范的遵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社会规范的遵从一般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些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守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1遵从的类型 从众现象指主体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
3、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现象指主体对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些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2遵从的特点 遵从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的特点。,3遵从的作用 社会规范的遵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遵从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遵从水平的规范行为有很大局限性,但毕竟是接受、内化或遵从行为,个体获得了社会规范的执行方式,确立起遵从态度结构中的执行成分。在良好教育条件下,随着遵从行为的反复实践,主体将不断从行为结果内外反馈信息中,逐渐获得行为必要性的认识与体验,使社会规范内化过程向深入发展,逐步确立起新的
4、遵从态度结构。在遵从阶段,主体的规范行为本身尚未成为其内在需要,仅是满足自身安全需要的条件。随着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的良性循环,这种原来满足安全需要的手段或工具的规范行为本身可转化为一种新需要,形成一种稳固的遵从态度结构,即品德心理结构。可见,在社会规范学习中摒弃遵从,直接进入更高阶是不合理的。,4社会规范遵从学习的条件(1)从众学习的条件。第一,群体特征:由于从众行为本身是主体在一定情境中对群体影响的一种反应,因此会受一系列群体特征、情境特征的影响。第二,个体特征:同一情境、同一群体特征对不同个人的影响是不一致的。个体特征包括国籍、民族、个性差异、性别差异以及个人的责任感等。(2)服从学习的条
5、件。服从是在外力作用下维持自身基本需要的一种工具性行为,外在压力是诱发服从行为的根本诱因。外在压力包括直接的外在压力(奖励与惩罚)和间接的外在压力(情境)。,(二)社会规范的认同 社会规范的认同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1认同类型 社会规范认同包括偶像认同(出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
6、价值认同(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协萼件的认识)。2社会规范认同的特点 社会规范认同的特点包括:认同的自觉性;认同的主动性;认同的稳定性。3社会规范认同的作用 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第一,认同是一种较高的接受水平;第二,认同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第三,认同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4社会规范认同学习的条件 社会规范认同的学习,是指通过学习树立起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心理,包括对规范的必要性的认知,对规范体现者的崇敬以及行为趋同倾向。(1)偶像认同学习的条件。偶像认同是对榜样也即认同对象的模仿,行为趋同,产生行为仿效。第一,受榜样及其特点的影响。第二,受示范的影响。(2)价值认
7、同学习的条件。要实现价值认同,个体必须首先消除原有经验中的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使得认知或情感对规范的一致趋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现义情沟通。,(三)社会规范的内化 社会规范的内化是社会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规范的内化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规范的价值信念是人们对规范的伦理学意义作用(价值)的确实性认识与体验,是系统化、概括化的道德认识与稳定、持久的情感体验的结晶。,1社会规范内化的特点 社会规范内化的特点有:内化行为的高度自觉性、内化行为的高度主动性和内化行为的坚定性。2社会规范内化
8、的作用(1)从规范的接受意义方面来说,规范的内化行为不仅接受了规范本身的意义,同时也接受了规范的价值和价值观。内化达到了最高的接受水平。(2)从遵从的态度机制的确立来看,在内化阶段,主体不仅能依据规范作出合乎规范要求的行为,同时对规范的依据或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情感体验。(3)从规范的内化意义上来看,内化行为的产生,标志着外在于行为主体的规范的社会要求已经转化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这表明,规范的内化过程已经完成了。,3社会规范内化学习的条件 内化学习的关键就是要使学生确立起规范的价值信念,从而使学生对规范的遵从达到内化水平。(1)获得对规范价值的认同。第一,对规范实践后果的认识;第二,对集体主义
9、价值观的掌握;第三,消除妨碍学生正确认识的错误思想。,(2)丰富社会规范的情绪体验。第一,注意丰富主体对情境的感受;第二,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评价,丰富学生对社会规范实践后果及其意义作用的认识;第三,情绪也可以通过“替代”作用而体验到。,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 1道德认知的形成 道德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的过程与社会化的过程。理性化的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此外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皮亚杰用认知发展的
10、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他律期,即接受外部支配的时期,大约5-8岁。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该阶段也称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大约是小学中年级,八九岁以后。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自己的判断还不成熟,该阶段称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皮亚杰认为,五岁以前是“无律期”,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2)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说,它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 规范 学习 品德 发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5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