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开采低渗透油田开发与管理.ppt
《石油开采低渗透油田开发与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开采低渗透油田开发与管理.ppt(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江大学刘德华 教授2003年7月,低渗透油藏专题讲座,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与管理 第一章 低渗透油田概述第二章 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征第三章 低渗透油田渗流特征第四章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特征分析第五章 低渗透油田开发部署与技术政策第六章 低渗透油田油层保护技术第七章 低渗透油藏的开采工艺技术 第八章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方法第九章 低渗透油田的管理 第十章 低渗透油田开发实例分析,内容提要,特低渗透砂岩藏改善注水状况技术第一章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概述 第二章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第三章 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策略第四章 改善注水开发的工艺技术第五章 储层改造技术第六章 低渗透油田开发前景及主要攻关技术
2、,第一章 低渗透油田概述,一、国内外低渗透油田开发概况国内低渗透油田概况 在全国陆上动用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油层(5010-3m2)储量占11左右;在搞明未动用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油层储量占 50以上;而在近几年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油层储量占 60以上。例如:1990年探明低渗透油层地质储量21214 104t,占全年总探明储量的 459;1995年探明低渗透油层地质储量增加到 30796104t,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比例高达72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开发好低渗透油田对我国石油工业今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低渗透油藏的储量分布 截止1994年底,在全国陆相地层中共
3、发现和探明的低渗透油田285个(不包括地矿部的油田),储量约40 104t(见下表),分布于21个油区。油层一般埋深10004000m,储量主要集中在10013200m的深度内,占储量的86.5%,大于3200和小于1000m的油田仅占13.5%。,国内低渗透油田储量数据表,国外低渗透油田概况,国外也有大量的低渗透油田,其开发问题受到各石油公司的重视,不但开发新技术来降低开采成本。高砂比压裂工艺、低压油井的泡沫压裂、水力化学压裂、改变应力的压裂及改善井底附近渗流状况的工艺措施国外低渗透油特点储层物性差、渗透率底原始含水饱和度高(60%),原油物性好油层泥砂交互,非均质严重天然裂缝相对发育油层受
4、岩性控制,水动力联系差油田压裂后才能投产储层保护及其重要(损失产量达50%),国外低渗透油田情况,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状况,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状况,二、低渗透油田的定义,以储层渗透率小于(或等于)50 10-3 m2为判定低渗透率砂岩油藏的标准,渗透率小于10 10-3 m2者定为特低渗透率砂岩油藏,三、低渗透油田开发中面临的问题,1、孔喉细、油层小、比表面积大、渗透率低 低渗透油层以小微孔隙和细一微细喉道为主,平均孔隙直径一般为 2643m,喉道半径中值只有 0.12.0m,比表面积高达 220 m2g。储层孔喉细小和比表面积大,不仅直接形成了渗透率低的结果,而且是低渗透油层一系列开采特征的根本原
5、因。,2、渗流规律不遵循达西定律,具有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储层由于孔喉细小、比表面积和原油边界层厚度大、贾敏效应和表面分子力作用强烈,其渗流规律不遵循达西定律,具有非达西型渗流特征。渗流直线段的延长线不通过坐标原点(达西型渗流通过坐标原点),而与压力梯度轴相交,其交点即为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越低,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如下图),启动压力与渗透率关系曲线,低渗透岩心中液流渗流特征(据何庆来),3、弹性能量小,利用天然能量方式开采其压力和产量下降快,低渗透油田由于储层连通性差、渗流阻力大,一般边、底水都不活跃,弹性能量很小。除少数异常高压油田外,弹性阶段采收率只有12,溶解气驱采收率也不高。在消耗大然
6、能量方式开采条件下,地层压力大幅度下降,油日产量急剧递减,生产管理都非常被动。,4、产油能力和吸水能力低,油井见注水效果缓慢,低渗透油层自然生产能力很低,甚至没有自然产能,一般都要经过压裂改造后才能正式投入生产。即使经过压裂改造,其生产能力也都很低,采油指数一般只有l2t(MPad)低渗透油层注水井不仅吸水能力低,而且启动压力高,注水井附近地层压力上升很快,甚至井口压力和泵压达到平衡而停止吸水。不少油田的注水井因注不进水而被迫关井停注,或转为间歇注水。由于低渗透层渗流阻力大,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注水井周围,油井见注水效果程度差。在250 300 m井距条件下,一般注水半年至一年后油井才能见到注水
7、效果,见效后油井压力、产量相对保持稳定,上升现象很不明显。,5、油井见水后产液(油)指数大幅度下降,由于油水粘度比和岩石润湿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低渗透油井见水后产液(油)指数大幅度下降。当含水达到 50 60时,无因次产液指数最低,只有 04左右,无因次采油指数更低,只有015(如下图)。低渗透油层的这种特性对油井见水后的提液和稳产造成极大的困难。,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含水率(%)低渗透油层无因次采液(油)指数变化曲线据范乃福,6、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田,沿裂缝方向油井水窜、水淹严重,我国带裂缝的砂岩油田其基质岩块绝大多数都是低渗透油层,构成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田。这类油田注水井吸水能力高,沿裂
8、缝方向的油井水窜、水淹现象十分严重。有的油田在注水井投注几天甚至几小时后,相邻的油井即遭到暴性水淹。但裂缝具有双重作用,调整、控制得当,也可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第二章 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征,一、储层特征1、储层特性 我国低渗透率砂岩储层就沉积特征而言,与中高渗透率砂岩储层一样,具有陆相沉积的普遍特征;河流三角洲相砂体仍占主导地位;陆相碎屑岩矿物、结构成熟度较低的特点,只能加剧砂岩储层向低渗透率演化;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由于仍然受控于沉积相而较为严重.2、孔隙结构 以粒间孔为主,原生粒间孔和次生粒间孔溶蚀孔都有发育.微孔相对较多,3、油藏非均质性 宏观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层间、平面、层内非均质性
9、。若储层属深水重力流沉积,主体砂岩为重力流水道岩,储层非均质性则显示一般重力流水道砂体的特征4、裂缝分布规律 低渗透率砂岩储层普遍伴生有构造裂缝,一般来说,砂岩储层愈致密,渗透率愈低,裂缝发育的机率和强度也愈大。也有一些低渗透率砂岩储层,其裂缝并不显著发育(裂缝在流体储集和渗流中不起作用)。一般属两种情况:一是储层埋深大,高温高压下岩石可朔性相对增大,或埋深下空隙流体形成异常高压,裂缝不易发育。二是构造活动非常微弱的地区。,中原文13北油藏裂缝分布规律,中原文13北油藏裂缝分布规律,二、油藏构造特征,低渗透率砂岩油藏成藏圈闭条件以构造控制为主,即以各种成因的背斜构造和断块构造为主。但经常也局部
10、伴有岩性圈闭因素,上倾方向为成岩作用引起的岩性圈闭,按占有石油地质储量统计,我国现已探明低渗透率碎屑岩油藏中,岩性圈闭为主者约占15.5%,构造圈闭占84.5%,其中约一半局部有岩性因素。多层砂泥岩间互的储层,油气成藏总体上受构造圈闭控制。,三、油藏流体物性,1、原油 低渗透率砂岩油藏原油多为含硫低、含蜡量和凝固点高的石蜡基原油,属原生油藏,不见高粘、重质组分高的次生油藏 地面原油密度:最小0.83g/cm3,最大0.89g/cm3,一般0.83-0.86 g/cm3。脱气原油密度(50 时):最低4.8mPa s,最高57 mPa s,一般7-33 mPa s。地层原油粘度:最低0.38mP
11、a s,最高10.4mPa s,一般0.7-8.7 mPa s,2、天然气 除少数低渗透率砂岩油藏具有气顶外,大部分为不具天然气顶的饱和油藏。天然气属于油藏的伴生气,在油藏条件下,多溶解于原油中,具有典型的油藏气特点,即天然气密度大,甲烷含量较低,C2以上组分含量较高。3、油层水性质 低渗透率砂岩油藏油层水性质,取决于所在盆地总的古水文地化条件,因油层水相对不活跃,封闭条件稍好,而矿化度略高。,四、油藏温度压力系统特征,1、压力系统 低渗透率砂岩油藏多数属于正常压力系统,即压力系数(油层原始压力/相同深度静水柱压力)在1.0左右。然而在快速沉积引起欠压实地质背景下,低渗透率层状砂岩油藏,更易于
12、形成异常高压油藏。至于构造活动因素引起异常高压和低压,低渗透率砂岩油藏和中高渗透率砂岩油藏有同样的机遇。2、温度系统 油藏温度场取决于所在盆地地温场及局部因素(如岩浆活动因素等)的影响,低渗透率砂岩油藏从属于总的规律。然而高地温梯度有助于原油粘度降低,则是开发深层低渗透率砂岩油藏的有利因素。,第三章 低渗透率油田渗流特征,一、低渗透率砂岩油藏主要油层物理特征1、小喉道连通的孔隙体积比例大 碎屑岩储层成为低渗透率的根本原因,是岩石结构引起的孔喉尺寸变小。碎屑岩储层渗透率可与毛管压力曲线得出的平均喉道半径建立很好得线性关系。且渗透率愈低,小喉道所占有的孔隙体积愈多。,2、低渗透率油层岩石表面油膜量
13、大,原油是由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含有大量的极性物质。在原油和岩石颗粒表面直接接触的地方,将吸附原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等活性成分,形成一个原油边界层,其厚度与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孔隙孔道半径大小及驱动压力梯度等因素有关。边界层中原油具有较高的粘度和极限剪切应力,必须在非常大驱动压力梯度下才能流动。,3、毛管力的影响显著,毛管力用下式表示 PC1=2(cos 0.5)/r 当珠泡克服上述阻力而运动时,珠泡的弯月面产生形变,又产生第二种毛管力 PC2=2(1/R 1/R)界面张力;润湿接触角;r 毛管半径;R=cos/r;R=cos/r;从上式知,毛管半径越小,毛管力越大。当珠泡流动到孔
14、道窄口时,产生贾敏效应,则珠泡遇阻变形产生第三种毛管力 Pc3=2(1/R1 1/R2),二、低渗透率油层渗流的特殊性,1、渗流规律呈非线性特征;2、低渗透多孔介质的渗透率并非常数;3、低渗透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的横截面积数是可变的;4、低渗透率油层中渗流时出现启动压力梯度。压力梯度较低时,渗流速度的增加呈下凹非线性曲线;当压力梯度较大时,渗流速度呈直线性增加。,三、低渗透率油层油水单相渗流规律,低渗透率油层中,流体的渗流受多种力作用。特别是液固界面的分子作用力显著增强,使流体成分在孔道中的分布变得有序和不均匀;原油中极性物质和重质成分更富集于固体表面;原油粘度随孔道变小而增大,又随压力梯度变化
15、而增减。,1、实验规律,1)当压力梯度较低时,渗流速度的增加呈下凹非线性曲线;2)当压力梯度较大时,渗流速度呈直线性增加;3)该直线段的延伸与压力梯度轴交于某点而不经过坐标原点,称这个交点为启动压力梯度;4)在实验范围内湍流影响不明显;5)渗流特征与渗透率及流体性质有关,渗透率愈低或原油粘度愈大;上凹非线性曲线段延伸愈长,启动压力梯度愈大。,2、渗流方程,流体在低渗透率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vi=K(p/L Gi)/2 fi 当压力梯度较大和渗透率较高时,则 fi=1,Gi=0当压力梯度相当大时,fi1,Gi G,此时渗流过程发展到线性段。,3、启动压力梯度,在原油渗流曲线图中,直线段的延伸与
16、压力梯度轴交于某点而不经过坐标原点,称这个交点为启动压力梯度。某种流体(原油)在一系列不同渗透率岩样的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如下:p0/L=G(K)=A/KnG(K)启动压力梯度,MPa/m;K 渗透率,10-3 m2;A 常数,不同油样有不同的值;n 常数,不同油样有不同的值。,4、启动压力梯度对单井产量的影响,当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单井产量的计算公式为:由上式可看出,当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单井产量将减小,其影响因素为:1)渗透率越低,油井产量降低程度越大;2)在渗流过程中原油的极限剪切应力越大,油井产量降低程度越大;3)井距越大,油井产量降低程度越大;4)生产压差越小,油井产量降低程度越大
17、;,四、低渗透率油层中两相渗流特征,1)当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上升,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下降;2)启动压力梯度越大,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上升或下降的幅度越大;3)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极剧下降,而水相相对渗透率却升不起来。4)在水驱油过程中,第三种毛管力(贾敏效应)是增加阻力的主要因素。,第五章 低渗透油田开发部署与技术政策,一、开发部署对策1、开发层系划分1)同一开发层系中油藏类型、油水分布、压力系统和流体性质等特征应基本相同;2)同一开发层系中油层沉积条件大体相同,油层性质基本一致;3)一套开发层系油层不能太多,井段不能太长;4)一套开发层系油层要有一定厚度
18、、油井生产能力和单井控制储量;5)不同开发层系之间要有比较稳定的泥岩隔层,保证在油田开发中或井下作业后,层系之间不串通。,2、注水方式及注采井网型式,一般采用面积注水方式,且采用较小的注采井距。1)带裂缝的低渗油藏:注水井和采油井排应平行于裂缝走向,使注入水垂直裂缝走向向采油井方向驱油(即线状面积注水)。2)孔隙型低渗油藏:其储油层几乎都经过人工压裂改造并形成人工裂缝,其井网 布署原则与上同。,3、井网密度,1)井网密度必须适应储层连续性,尽可能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和采收率;2)井网密度必须满足一定采油速度的要求;3)井网密度必须保证足够的单井控制储量;4)注采井距必须满足一定的驱替压力梯度;5)
19、井距必须与人工压裂裂缝缝长相匹配。,二、主要开发技术政策,1、严格油层保护措施 对于粘土含量高,孔吼较小的低渗储层,尤为重要。另外,油藏注水开发时存在新生矿物成淀结垢问题。2、实施油藏整体压裂技术实施油藏整体压裂技术,已成为开发低渗油藏一项关键技术。3、优化注采压力系统1)油井生产压差;2)油层压力;3)油井流动压力;4)注水压力;5)注采压力系统评价。,4、建立油藏动态监测系统,1)产量监测;2)压力监测;3)分层流量监测;4)流体性质监测;5)分层水淹程度监测。,第六章 低渗透油田油层保护技术,根据造成低渗透油田油层损害的机理,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1)外来液体与储层岩石矿物不配伍造成的损害
20、;2)外来液体与储层流体不配伍造成的储层损害;3)固相颗粒堵塞引起的储层损害;4)毛细管现象造成的储层损害。,一、我国已成功采用的储层保护技术,1、敏感性测定技术在油田投入开发之前,进行系统评价,研究储层的损害规律。通过室内评价实验,对储层的物性岩石成分、结构以及储层中流体性质进行分析研究,用开发过程中所能接触到的流体进行摸拟实验,检验其损害程度,对储层的敏感性进行系统评价。2、钻井完井中保护油层技术1)优化钻井液完井液保护油层技术;2)平衡压力钻井技术;3)射孔作业中保护油层技术。,3、压裂保护油层工艺技术,压裂是改造油层的重要措施,但压裂不当,也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不仅不能增加产量,还可能
21、造成油层污染,损害油气层。4、注水中保护油层技术1)水质满足基本要求;2)水质满足主要控制指标;3)水质满足辅助性指标。,二、油田防垢技术,1、控制结垢的一般方法1)控制物理条件;2)从水中除去成垢物质;3)避免不相容的水混合;4)加入防垢剂。2、注水地层结垢的防治技术1)注水站投加垢剂;2)近井地层结垢的挤注法处理。,3、地面集输系统的防垢,根据不同的结垢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防垢剂配方及工艺技术。4、油井井下防垢措施原油在采出过程中是一个降压过程,井下管柱尾管的筛孔常因CO2逸出而结垢。应采用如下防垢方法:1)长效固体防垢块;2)油井连续注防垢剂。,第七章 低渗透油藏的开采工艺技术,一、超完
22、善完井工艺技术,第八章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方法,完善注采井网加强精细地质研究和储层评价;开展低渗透油藏缩小井距开发先导试验,通过适当加密井网,建立有效生产压差,改善开发效果;根据区块的具体情况,有条件时可采取细分开发层系或逐层上返等措施。,加强注入水质量管理,注水站要安装精细过滤装置,以除掉过量的悬浮固含物和含油量;要严格控制化学添加剂质量,改善水质条件;注水管线要进行防腐处理,井口加精细过滤装置,定期采取洗井措施。通过以上措施,使站、管线、井口、井底水质一致。特别是投转注井要严格洗井,使进出口水质保持一致。另外,还须从低渗透油藏地质和储层渗流机理方面深入研究水质标准,因地制宜,对不同类型的
23、低渗透油藏采用不同的标准。,完善主导开采工艺技术,压裂改造对不同类型低渗透油藏,采用不同的井网及压裂策略(不同导流能力及缝长)。完善注采井网,优化水力裂缝参数,开发流固耦合整体改造方案的优化技术;为了提高压裂液的性能,努力降低稠化剂的浓度,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导流能力稳定的支撑剂,延长压裂有效期。,高压分层注水工艺针对高压深井分层注水存在的问题,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优化管柱结构,在分层注水管柱上增加锚定和补偿装置,改善封隔器的受力状况,延长管柱工作寿命;研制耐高压(大于35)、高温(大于150)的深井封隔器,对封隔件的材料、几何形状和坐封力等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研制耐高温、高压的井下流量计;
24、研制测试投捞下井新工艺及配套工具;力争分层注水有效期达到2以上。,优化开采方式,研究和生产表明,采用水动力学方法,如周期注水、改变液流方向和间注间采等,可明显改善低渗透油藏、特别是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2混相驱和烃类气体混相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采收率可以提高10%左右。应积极开展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的研究和现场试验。,发展水平井技术,国内已在低渗透油藏钻了10余口水平井。钻井效果表明: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渗透率相对较高(2010-35010-32)的水平井效果较好。,第九章 低渗透油田的管理,第十章 低渗透油田开发实例分析,安塞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实践,油田基本情况,地质特征安塞油
25、田地处延安,海拔11001500。油田主要产层为上三迭系延长组,是以内陆淡水湖泊河拄三角洲为主的沉积体系区域构造为平缓西倾单斜,其上分布一些固沉积差异压实而形成的低缓鼻状隆起,主要沉积类型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砂岩厚度大于20m,以细砂为主,正韵律组合三角洲前绿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以细砂岩为主,由46个砂体迭置而成,单旋口2550m,岩厚2025m,正韵律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朵状砂体:由细砂岩和粉一细砂岩组成常见丙套以反旋回为主的砂岩,上旋口为河口坝沉积,厚13m左右下旋口为远端坝沉积,不含油或含油根尝,储层岩性,细粒硬砂质长石砂岩,长石含量48.6%、石英20.1、岩屑8.6,分选校好,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油 开采 渗透 油田 开发 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5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