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应学生用书P35)知识梳理一、细胞膜的探索历程,问题探究1:除人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外,还有那些材料可以做为提取细胞膜的原料?提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和细胞器的膜)。,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结构模型2组成成分及其分布(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3)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可以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可以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脂。,3结构特点具有一定流动性,其原因是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问题探究2:你认为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提示:温度,在一定范围内
2、,提高温度可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强。,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1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O2、甘油、乙醇、苯等。(2)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2主动运输可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如Na、K等离子的运输。,科目三考试 科目3实际道路考试技巧、视频教程,科目四考试 科目四模拟考试题 C1科目四仿真考试,3胞吞与胞吐(1)胞吞: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从而使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从膜上分离下来进入细胞内部。(2)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
3、在细胞内形成囊泡,然后移到细胞膜处,与之融合,将大分子移出细胞。问题探究3: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吗?提示:不一定。胞吞、胞吐也需要消耗能量。,自主检测一、判断题1人体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解析】除人的红细胞外,人体其它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答案】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解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答案】,3在细胞膜中,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磷脂分子是不能运动的。()【解析】磷脂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答案】4人的红细胞吸收K是消能的,其能量来源为无氧呼吸。()
4、【解析】人体细胞对K离子吸收均为主动运输,红细胞也是如此,由于人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主动运输的能量来自无氧呼吸。【答案】,5与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和染色体。()【解析】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ATP,与染色体、核糖体及线粒体有密切关系,但染色体不是细胞器。【答案】6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主要与细胞膜的主动运输有关。()【解析】细胞膜对物质运输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答案】,二、选择题7(2011厦门模拟)已知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如图所示,则下列物质与其有相同运输方式的是()AH2OBK
5、C甘油 D脂肪酸【答案】B,8(2011泰安模拟)细胞质核糖体合成的DNA聚合酶要进入细胞核内参与DNA的复制,其进入方式是()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C主动运输 DABC都不是【答案】D,9(2010广东高考)如图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C主动运输 D被动运输【答案】C,10人体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而Na的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关于红细胞运输Na的方向及所需条件,正确的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载体蛋白ATP供能ABC D【解析】Na和K不能自由地以被动运输方式通过细胞膜,因此需要载体蛋白和
6、ATP供能,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答案】D,11(2010合肥质检)已知K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哪种物质有与其相同的运输方式()A乙醇B胆固醇C脂肪酸D氨基酸【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K的吸收量随氧气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可判断K的吸收是消耗能量的过程,所以这种离子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而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氨基酸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而其余三种物质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答案】D,12(2010南京模拟)不久前,东京大学教授能濑聪直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转基因方法,把可以使细胞发出荧光的基因导入果蝇的细胞,使果蝇的肌肉细胞发出绿色荧光,而神经细胞发出
7、红色荧光,然后用激光显微镜观察并拍摄神经细胞朝着肌肉细胞方向伸展突起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细胞的()A全能性 B遗传性C膜的选择透过性 D膜的流动性【解析】神经细胞朝着肌肉细胞方向伸展突起是通过膜的流动性实现的。【答案】D,三、非选择题13(2011长沙模拟)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请回答:(1)该结构对细胞的生命至关重要的特性是_。(2)有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B造成膜的损伤,B的完整化学名称是_。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说明B具有_。(3)细胞识别、极性物质的跨膜运动等与图中的_(填字母)有关。(4)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均有此类似结构,但执行的具体功能却有很大区别,其原
8、因是由图中_(填字母)不同所致。,【答案】(1)选择透过性(2)磷脂双分子层(一定的)流动性(3)A(4)A,(对应学生用书P36)考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1.组成成分及其在膜中的分布,2结构特点流动性(1)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2)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高出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3)表现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白细胞吞噬细菌。胞吞与胞吐。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裂过程。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如人鼠细胞
9、融合)。兴奋在细胞间传递。,3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1)表现: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神经细胞对K的吸收和对Na的排出、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小肠的吸收等。,典例1(2011聊城模拟)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图示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有密切的关系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和的流动速度Db过程不需要ATP,a过程未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生理特性,【解析】首先要依据糖蛋白的分布判断为细胞外,为细胞内,并明确成分为蛋白,为磷脂分子。因此尿素作为代谢废物运输方向为,细胞的信息传递与
10、糖蛋白的有关,膜的流动性具体表现为磷脂分子和膜蛋白的流动。故A、B、C正确。a、b过程均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D错误。【答案】D,2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都是对细胞膜的描述,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方面的特性,选择透过性体现了细胞膜功能方面的特性,主动运输能充分说明选择透过性。(2)联系: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才能完成其各项生理功能,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相反,如果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细胞可能已经死亡了,细胞膜有组织的结构就不存在了。,举一反三1(2010姜堰质检)下图是真核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表示物质。下
11、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细胞膜上都不是静止的B细胞识别与有关C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D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所有膜面积的两倍,【解析】该图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图中、依次代表糖蛋白、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蛋白质、磷脂分子及糖蛋白大多数不是静止不动的;糖蛋白参与细胞识别;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细胞膜面积的两倍,因为细胞中除细胞膜外,还有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等生物膜。【答案】D,2(2011合肥)实验室中鉴别细胞死活,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死活。该实验所利用的细
12、胞膜特性或功能是()A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保护细胞内部结构C流动性 D选择透过性【解析】流动性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为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活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但死细胞会丧失选择透过性。【答案】D,3(2011临沂)将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成单个的细胞,再进行同种和异种分别混合培养,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其原因是()A两种海绵细胞表面糖蛋白的成分不同B两种海绵细胞的脂质成分不同C两种海绵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种类都不同D两种海绵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解析】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识别作用,同种生物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基本是相同的,故其可相互识别,进而可促进两细胞
13、融合。本题选择A项。【答案】A,考点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1.跨膜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2.非跨膜运输胞吞与胞吐,典例2(1)(2010山东理综)下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2)如图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与b均要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可能发生Ba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Cb表示细胞分泌的同时会导致膜成分的更新Db与
14、a分别是细胞排泄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解析】(1)本题考查了细胞进行物质运输的方式与特点。分析题目所给曲线图,可知物质a的转运速率与被转运的分子的浓度成正比关系,可判定为自由扩散,物质b在被转运的分子达到一定浓度时,转运速率不再增加,可判定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二者都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方式a不需要蛋白质的参与,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于与细胞膜同属于脂类物质,因而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运输;抑制细胞呼吸会对方式b中的主动运输过程中的转运速率有影响。(2)胞吞和胞吐是膜流动性的具体体现,胞吞是通过膜外表面的糖被识别,消耗能量进入细胞内;细胞分泌是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
15、排到膜外,因此,有部分高尔基体膜的成分转移到细胞膜;细胞排出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直接通过细胞膜,以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行。【答案】(1)C(2)D,2规律归纳(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速率不再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加快时,主要是因为细胞膜上运输该物质的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主动运输还可能受细胞内能量供应的限制。(2)O2浓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多少来影响主动运输速率的。(3)同一种物质进出不同细胞时,运输方式可能不同,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为协助扩散,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则是主动运输。,举一反三1(2011温州)Na、K等离子不能通过纯粹由磷脂分子
16、构成的膜,加入离子通道(蛋白质)后却能高速地顺着浓度梯度跨过人工膜。这种运输方式属于()A主动转运 B扩散C协助扩散 D胞吞胞吐【解析】需要蛋白质参与,且顺着浓度梯度跨过人工膜,为协助扩散。【答案】C,2.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得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B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数量多C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D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的
17、吸收,【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曲线随时间的变化是:细胞内的离子浓度超过细胞外离子浓度,因此对两者的吸收都是主动运输的方式。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曲线表示的浓度高于乙曲线,说明甲离子的吸收速率快,主要原因是载体的数量相对较多。据图可知,当细胞外浓度大于细胞内浓度时,也能吸收两种离子。曲线mn段和ab段两种离子应该是处于平衡的状态,而不是抑制细胞的吸收。【答案】B,3.(2011福州质检)如图所示为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膜的速率随着膜外侧葡萄糖浓度增高而变化的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葡萄糖跨膜速率随葡萄糖浓度增高而表现的变化情况为_。,(2)红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中,除磷脂外,含量最多的是_。推测该
18、分子的存在为葡萄糖的运输提供了特殊途径,使其速率显著_。曲线变化也反映出这种速率还受到特殊分子数量的限制,当葡萄糖浓度_时,由于_,无论膜外侧葡萄糖浓度怎样增高,葡萄糖分子通过膜的速率将_。【解析】一定范围内,随着红细胞膜外侧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大于c),由于运输葡萄糖的载体数量有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速度不再增加而维持稳定。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占50%左右、蛋白质占40%左右,部分蛋白质作为载体蛋白,使葡萄糖的运输速率加快。,【答案】(1)在葡萄糖浓度低于c时,随葡萄糖浓度增高葡萄糖跨膜速率增大,当高于c后趋于稳定(2)蛋白质加
19、快大于c协助葡萄糖通过膜的蛋白质分子都已被利用维持稳定,(对应学生用书P38)易错点:对跨膜运输的概念理解不清典例 下列关于细胞物质运输的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通过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细胞吸水时水分子也能向细胞外运动B蛋白质从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跨两层磷脂分子(一层生物膜)C核膜上有核孔,因此核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各种物质均可出入D细胞壁也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植物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错因分析】(1)对跨膜和非跨膜运输分辨不清。(2)核孔对物质的出入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正确解答】水通过渗透方式进出细胞,渗透是一种经过半透膜的扩散,细胞壁是全透性的。选A。,如图表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a和b表示两种不同的物质及其运输方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表示细胞外,表示细胞内Ba可代表氧气,b可代表氨基酸C不同物种的细胞中的种类均不相同D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和的运动速度,【解析】因为只有细胞膜的外侧具有糖蛋白,所以根据糖蛋白的位置可以判定细胞膜的内外侧。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由细胞外的高浓度扩散到细胞内的低浓度。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不同的细胞中细胞膜的基本骨架都是一样的,即为磷脂双分子层。适当提高温度将会加快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C,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55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