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的原理与方法.ppt
《环境规划的原理与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规划的原理与方法.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环境规划的原理与方法,环境规划的概念 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类型 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内容 环境规划的基本方法,第一节 环境规划的概念,一、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 环境规划的含义 环境科学大辞典(199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环境规划是指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范围内整治和保护环境,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所做的总的布置和规定。环境规划是对不同地域和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为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环境规划的目的和基本原理,环境规划的目的: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实现预期的环境目标,
2、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的原理:在保证实现环境目标或不超过环境容量的前提下,使所有效益和损失的总和为最大。,环境规划的最优化模型 目标函数(max或min)Z=f(x)约束条件G(x)(或)B非负条件x0式中max(min)最优化,根据具体问题,可取最大(max)或最小(min)值;Z=f(x)目标函数,一般是总投资费用、年费用、总收益、年收益或净收益等;x 决策变量响亮,可以是环境投资、污染物削减量等;G(x)约束转换系数;B 环境资源或环境质量限制向量。目前所进行的环境规划主要以经济损失(环境投资)最小或经济效益最大或满足环境标准为目标。,环境规划的作用,环境规划是协调经
3、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环境规划将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总量结合盐业,直到有效预防的效果。环境规划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的上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进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环境规划是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战略中介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原则、方针、政策、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要把环境保护战略落实,则需要通过环境规划来实现。环境规划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 环境规划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标和各种措施及工程项目,提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要,可指导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
4、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科学管理起决定性的作用。,环境规划的特点,综合性:环境规划涉及的领域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对策措施综合、部门协调复杂。现在,环境规划越来越成为涉及自然、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体,也是多部门的集成产物。环境规划在方法学方面,对环境、经济、社会及科学与工程的多学科相结合要求也很突出,需要发挥多学科技术的综合优势。区域性: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环境规划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环境的行政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因此,行政区域管理层次和地域范围就成为环境规划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动态性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都随时间发生不断变化,因此环境规划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5、信息密集环境规划过程覆盖了不同类型、来自不同部门、存载于不同的介质之上、表现出不同形式的信息,是一项信息高度密集的智能活动。政策性强环境规划从最初总产量、课题总体设计至最后的决策分析、制定实施计划的每一技术环节中都面临从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的问题,而选择的重要依据和准绳是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政策、法规、制度、条例和标准。因此,环境规划离不开我国和地方的环境政策。,二、环境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环境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进行布局
6、和安排一种手段,生态与环境问题是城市规划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环境规划在我国的发展,1975年,联合国欧州经济委员会在鹿特丹召开经济规划的生态对象讨论会我国“六五”规划1982年 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经济规划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华人们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节 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类型,一、环境规划的原则 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原则 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二、环境规划的类型 按规划的主体划分 按规划的层次划分 按规划的要素划分 按时间跨度划分 按
7、环境与经济的制约关系划分,一、环境规划的原则 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保障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是环境规划最重要的原则。环境规划必须将环境、经济和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规划,从环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将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反馈要求与制约,进行综合平衡,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做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按规划的要素划分 污染防治规划区域(或地区)污染防治规划部门污染防治规划环境要素污染防治规划 生态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自然保护
8、规则,按时间跨度划分 长期环境规划 中期环境规划 短期环境规划 按环境与经济的制约关系划分 经济制约型规划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型规划 环境制约型规划,三、中国环境管理的机构体系,1.环境管理行政机构包括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是国家一级环境管理行政机构。该局设办公厅、规划与财务司、行政体制与人事司、科技标准司、污染控制司、自然生态保护司、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司、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环境监察局、国际合作司11个职能机构。各省、市、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的机构设置与总局基本相应,地、市级和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内设机构简化,乡、镇级常为无下设机构的环保办公室。其他的国家机关就各自的业
9、务范围设置相应的环境与资源保护部门,如国家林业局内设森林资源管理司、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植树造林司等。,2.环境管理立法机构我国现行的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简称全国人大环资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属的专门委员会之一,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第三节 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内容,一、环境规划的基本程序 环境规划因对象、目标、任务、内容和范围等不同,编制环境规划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大致一样,主要包括:编制环境规划工作计划、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预测分析、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制定环境规划方案、环境规划方案的审批、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等步骤。,二、环境规划的主要
10、步骤和内容 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 在开展规划工作前,有关人员要根据环境规划目的和要求,对整个规划工作进行组织和安排,提出规划编写提纲,明确任务,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环境、经济和社会现状调查和评价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调查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制定环境规划的前提和依据;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因此,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模、速度、结构、布局应在环境规划中给以概要说明,以阐述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增大和伴生的环境问题,以及人口、技术和社会变化带来的消费需求增长及其环境影响。,环境调查 环境特征调查主要有自然环境特征(地质地貌、气象和水
11、文、土壤、土地利用、生物资源、生态习性等);社会环境特征(人口数量、密度分布,产业结构和布局,产品种类和产量,经济密度,建筑密度,交通公共设施,产值,农田面积,作物品种和种值面积,灌溉设施,渔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如规划区内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生产布局及人口发展规划、居民住宅建设规划、工农业产品产量、原材料品种及使用量、能源结构、水资源利用等)。生态调查主要有环境自净能力、土地开发利用、气象、绿地覆盖率、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建设密度、能耗密度等。首先是选定生态因子,按要求进行生态登记;然后进行生态特征分析,包括自然生态子系统、社会生态子系统和经济生态
12、子系统。,污染源调查包括工业、农业、生活、交通运输、噪声、放射性和电磁辐射等污染源。污染源调查主要需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资料或数据:污染水域排污的排污口分布(要求绘图);各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年排污量及污染负荷量;按行业计算的工业污染源排污系数;各污染源的排污分担率及污染分组率;本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及重点污染源。环境质量调查主要调查区域大气、水及生态等环境质量,大多可从环境保护部门及工厂企业历年的监测资料获得。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分为江河湖泊、地下水、海域、大气环境、土壤等污染现状及分布;另外,还应对城镇污染现状作专项调查,如大气、饮用水水源、固体废弃物、噪声及电磁污染等生态破坏现状调查。当前主要调查
13、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出现的频率及影响范围,土地退化的状况,森林、草原破坏现状,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及海洋生态破坏现状等。,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调查 主要是对环境保护工程措施的削减效果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在制定区域环境规划时,要对城乡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并作概况分析,参照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实地调查,搞清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土地和水资源等的需求。环境管理现状调查主要包括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实施情况、环境监督的实施情况等。,环境质量评价 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的描述,以便查明规划区环境质量的历史和
14、现状,确定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掌握规划区环境质量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规划区的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如下。污染源评价 通过调查、监测和分析研究,找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物的排放方式、途径、特点、排放规律和治理措施等。环境污染现状评价 根据污染源结果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环境自净能力的确定 根据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环境自净的程度。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 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导致的人体效应、经济效应及生态效应。费用效益分析 调查由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带来的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分析治理污染的费用和所得经济效益的关
15、系。,环境预测分析 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 重点是人口预测,包括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及分布等;经济发展预测包括能源消耗预测、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工业部门产值预测及产业结构和布局预测等内容。资源供需预测 主要有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土地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生物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矿产资源供需分析等。污染源预测包括大气污染源预测、废水排放总量及各种污染物总量预测、污染源废渣产生量预测、噪声预测、农业污染源预测等。污染源的预测必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区域产业布局情况、区域人口和城市功能分区等,提出环境污染源排放量和分布变化趋势。,环境质量预测 根据污染源预测结果,在预测主要污染物增长
16、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环境模型,分别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环境质量的时间、空间变化。生态环境预测 包括城市生态环境预测、农业生态环境预测、森林环境预测、草原和沙漠生态环境预测、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预测、古迹和风景区的现状及变化趋势预测。环境污染和生态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预测 就是根据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调查和计量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确定环境规划目标 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的状况或标准,是特定规划期限内需要达到的环境质量水平与环境结构状态。环境目标一般分为总目标、单项目标、环境指标三个
17、层次。总目标是指区域环境质量所要达到的要求或状态。单项目标是依据规划区环境要素和环境特征及不同环境功能所确定的环境目标。环境指标是体现环境目标的指标体系,是目标的具体内容和环境要素特征和数量的表述。,确定环境目标的原则 考虑规划区域的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要求 所确定的环境目标要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要体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要掌握好“度”,使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能够同步协调,能够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目标的确定 环境功能区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不同区域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环境功能区划中应考虑以下原则:环境功能与区域
18、总体规划相匹配,保证区域或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根据地理、气候、生态热点或环境单元的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如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水源区或河流及其岸线、海域及其岸线等。根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如新经济开发区、生态绿地等。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如工业区、居民区、科技开发区、教育文化区、开放经济区等。根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根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特别是一些敏感区域,可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整治区等。,在区域环境规划的综合环境功能区划中,常划分的几类区域:特殊(重点)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重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重要文教区、特
19、殊保护水域或水源地、绿色食品基地等保护区等。一般保护区:主要包括生活居住区、商业区等。污染控制区:现状的环境质量尚好,但需严格控制污染的工业区。重点治理区:受污染较严重或受特殊污染物污染的区域。新建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环境管理水平确定,一般应该从严要求。生态农业区:应满足生态农业的相关要求。,提出环境规划方案 拟定环境规划草案根据国家或地区有关政策和规定,区域环境保护战略和环境目标及区域技术政策、法规、标准,在环境目标及环境预测结果基础上,结合区域或部门的财力、物力和管理能力的实际情况,为实现规划目标拟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优选环境规划草案 在对各种草案进行系统分析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筛选出
20、最佳的环境规划草案。形成环境规划方案 根据环境规划目标和规划任务的要求,对优选出的环境规划草案进行修正、补充和调整,形成最后的环境规划方案。,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 环境规划的申报与审批,是把规划方案变成实施方案的基本途径,也是环境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制度。环境规划方案必须按照一定程序上报有关决策机关,等待审核批准。,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 切实把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发展经济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和保证。强化环境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法律的保证 政策与法律是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政策中,逐步体现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具体规定,将规划结合到经济发展建
21、设中,是推进规划实施的重要保证。多方面筹集环境保护资金 把环境保护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实行环境保护的目标管理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制度的先导和依据,而管理制度又是环境规划的实施措施与手段。强化环境规划的组织实施,进行定期检查和总结 环境管理的手段主要是行政管理、协调管理和监督管理,建立与完善组织机构,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的定量考核,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第四节 环境规划的基本方法,环境规划主要包括环境预测、环境区划、环境规划优化或系统模拟等环节。环境规划工作的关键是合理选用各种规划方法,将其组成一个方法体系,恰当运用环境区划技术、环境预测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以完成规划任务。一、环境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规划 原理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5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