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总结与嬗变.ppt
《清代前期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总结与嬗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前期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总结与嬗变.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清代前期史学 中国封建史学的总结与嬗变,第一节 清代官方史学一、清代官方史学概况1、清代史馆组织的多样化有清一代开设的史馆极多,各种修史项目几乎涵盖了整个史学领域,在组织上有着周密布局。特开之馆,是专为编修特定史书而开设,书成馆闭,不再重开,如明史馆、明纪纲目馆、通鉴辑览馆、三通馆等。,例开之馆,是每到一定时期必应开办的史馆,如实录馆在每一朝皇帝去世后不久即照例开办,玉牒馆每十年开设一次。常设之馆,乃是常设不闭、持续进行修史活动的史馆,如起居注馆、国史馆等。阅时而开之馆,是指根据具体条件议定开设,以纂修接续性、系列性史籍的史馆,如会典馆、功臣馆等。它既不常设,又无定例,这在表面上与特开
2、之馆相似,但其实不同,因为此类史馆所修史书,本身就预示着还将有所接续,而且先后开馆,都以成例、成书相参稽,这又与例开之馆相似。,例开之馆、常设之馆和阅时而开之馆的主要任务,都是纂修本朝历史,体现了清代纂修本朝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从官修当代史的角度看,例开的实录馆、常设的国史馆和方略馆以及阅时而开的会典馆,构成了修史机构的骨干,在清代官方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录馆主要纂修本朝实录,有时还奉命编纂一些其他史书。,国史馆主要纂修纪传体国史,同时也兼办特旨交与的其他修史任务。方略馆主要纂修纪事本末体方略,内容多记载重大军事行动的始末。不过,方略馆也奉旨承担其他修史任务,尤其在乾隆朝,由方略馆承修
3、的史书为数极多。同时,还办理军机处的日常文书往来、档案保存等工作,并越来越成为军机处的办事机构,而非专门的修史机构。,会典馆在清代共开设五次,每次纂修会典,都是在前书的基础上将时限延伸、内容累加,故后修之书内容更加丰富。会典本是分机构、按衙署编辑本朝典章制度的书籍,但书中同时叙次典制实行过程中的实例,因而具有本朝典制史的内容。上述四馆已使清朝官方对本朝史的纂修在内容和体裁上大体齐备,再加上随时举办的特开之馆,官方修史活动更加丰富。,特开之馆的设置有极大的机动性,而且专题集中,规模大小伸缩自如。清朝所修的质量较高的明史、内容丰富的“续三通”、“清三通”,体现官方系统历史思想的通鉴辑览,有满族特色
4、的八旗通志(初集)等,都是由特开史馆纂成。清朝举办的特开史馆在种类、规模上都超过以往各代,这是其官方史学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2、清代史馆职官结构的一般模式修史各馆虽然规模大小不一,常设和非常设性质有别,但大多数史馆在官员的设置上都有总裁、副总裁之职。总裁之下,设提调主持馆内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收掌、供事等在提调指挥下分担各种事务。,纂修人员有总纂、纂修、协修等官。协修与纂修结撰初稿,经总纂细加删改,再由总裁审阅。另外还设有校对、翻译、誊录等。这种组织方式基本上达到了史馆的编纂工作和事务工作各有专责,并且层层督率和审核,以保证修史机制的正常运转。因此,从组织结构上说,清朝史馆制度是相当健全和严
5、密的。,3、清朝官方对修史人才的任用清代史官无专职任用修史人才的措施:其一,以科举考试而广泛收罗。清代科举考试的内容,经学外还有史学。考中进士的人员,多数先在翰林院内任职,大部分都有机会参与修书工作。因此,进士中精于史学的人员,一般都能得到相应的任用。清朝官方修史活动规模较大,需要众多的修史人员,其主要来源是科举考试中收罗到的词臣。,其二,以荐引延请而专门擢用。针对具体史书的编撰,清朝还允许采用举荐和延请的方式聘用修史人员。其三,视真才实学而委以重任。总之,清朝官方在任用修史人才上的多种方法,是其修史活动组织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保证了官修史书得以完成并达到一定水平。,4、清朝官方修史活动的特点
6、皇帝亲自干预的加强。首先,清朝皇帝对官方修史的整个过程都常常施加干预,对重要史书的审定,实行以次陆续进呈,不待全书完稿。即使官方同时纂修多种史书,也要排定次序、“按卯分进”,不放弃对任何一书的审阅。其次,清帝对修史活动的干预深入具体,不仅官修史的宏纲大线和思想准则要仰遵上谕,而且许多细枝末节也常常得到皇帝的指令,具有十分认真的精神。制约与消极影响的同时,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保证满人参与修史。这与清代在其他国家机关中都规定满官名额的作法是一致的,带有一定的民族戒备心理。不过,修史毕竟是一种文化事业,与掌握实权的国家机关不同,因此它还应寓有一种抽象的民族意识,也就是要使满人在官方史学上也体现出主
7、导地位,哪怕只是表面化的体现。较严格的督察处分制度。这是清朝官方修史活动的独到特点。第一,对修史人员定有功课。,第二,对所修史书定有期限,如果逾期不竣,有时要受到一定的处分。不过,清廷对修史所立限期,往往极不现实,于是只好又屡次施恩展限。这样一来,立限就全为空话,造成清廷按限期督察修书进度的制度不能圆满施行,对逾期之书的纂修官也就不能有较严厉的处分。第三,有负责督察的机构。乾隆九年,清高宗发出谕旨,批评各馆修书“怠忽成习”,开始对修书工作定期督察,由名为“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的机构执行,有条不紊地配合了皇帝对官方史学的控制和干预。,第四,对修史的迟延和错误有所惩处,其中对修史错误的处分,远比修
8、史逾期严厉得多。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四库全书馆制定功过处分条例,专为参修人员设立“功过簿”。这是处分修书错误趋于制度化的开始。嘉庆时期又陆续做了一些新的规定,但实际上对修史错误的处罚要比这些规定严厉得多。而对于在圣训等书中将清先帝庙号字画写错者,处罚更为凶狠,这虽说是对修书错误的处分,但却明显的带有一些文字狱色彩。可见清廷对于修书错误的处分,主要还是根据皇帝的意旨,随事而定,制度性规定仅处于次要地位。,5、清代的官方修史格局到雍正朝时,清廷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官方修史格局。这主要表现于本朝当代史的纂修,由起居注、实录、圣训、国史、方略、会典、功臣传等几大系列史书,组成了官修当代史的整体布局,囊括了编年
9、、纪传、纪事本末、典制史、人物传记等各种体裁体例,门类齐全,并且都可以做到接续性或持续性的纂修,成为整个官方史学活动中始终保持的纂修内容,奠定了清代官修史的稳固基础。,再加特开史馆纂修专门史书,使清朝官修史书进可达于丰富鼎盛,退可稳守基本格局而不至于没落。乾隆朝即是中国古代官方史学达于鼎盛的时期,所修正式史书种类之多、卷帙之大,空前绝后,而且注重修史的学术性,即使有明显政治意图的修史项目,也加强其学术因素;而其“续三通”、日下旧闻考等,又是接续和攫取私家修史项目,揽私撰为官修。嘉庆朝后,官修史数量、水平明显减退,但基本修史格局仍一直维持到清末。,6、对清朝官方史学的认识清朝修史机制在许多方面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前期 史学 中国 封建 总结 嬗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54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