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误差理论及其应用.ppt
《测量误差理论及其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误差理论及其应用.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测量误差理论及其应用,测量学课件,2.1 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2.2 精度指标及应用2.3 误差传播律及应用2.4 权与定权的常用方法2.5 协因数传播律及应用2.6 由真误差计算中误差的实际应用,本章学习的目的要求:掌握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掌握衡量精度的指标;掌握常用定权方法;掌握误差传播律及协因数传播律。,重点、难点: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衡量精度的指标以及精度和准确度的联系与区别;误差传播律以及协因数传播律的应用;定权方法。,2.1 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几个概念:真值:任一观测量,客观上总是存在一个能代表其真正大小的数值,这一数值就称为该观测值真值,用 表示。真误差:真值与观测值之差
2、(偶然误差),即:真误差()=观测值()-真值(),测量平差研究对象是偶然误差,为此,有必要对偶然误差的性质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真值一般情况下是难以求得的,但有些特殊情形下,是可以知道的,如: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2)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等于零;3)往返测量一段距离,其差数的真值等于零。,当观测值只含有偶然误差时,其数学期望就等于真值(),即:真误差()=观测值()-数学期望()残差(改正数):改正数(V)=观测值()-平差值(),大量实践证明:大量偶然误差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三角形闭合差例子,在相同观测条件下,独立观测了358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三角形内角和的真误差i由
3、下式计算:以误差区间d=0.2秒将真误差i按其绝对值进行排列。统计出误差落入各个区间的个数,计算出其频率,表1-2-1偶然误差分布表,误差区间0.000.200.200.400.400.600.600.800.801.001.001.201.201.401.401.601.60以上,为负值个数 频率 0.126 0.112 0.092 0.064 0.047 0.036 0.017 0.0110 0 181 0.505,为正值个数 频率46 0.12841 0.11533 0.09221 0.05916 0.04513 0.0365 0.0142 0.0060 0177 0.495,误差绝对值
4、个数 频率91 0.25481 0.22666 0.18444 0.12333 0.09226 0.07211 0.0316 0.0170 0358 1.000,表1-2-1偶然误差分布表,从表中看出:,绝对值最大不超过某一限值(1.6秒);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个数多;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个数大致相等。,大量的测量实践证明,在其它测量结果中,也都显示出上述同样的统计规律。,误差分布规律,除了采用误差分布表表达,还可用直方图来表达。,一定的观测条件对应着一种确定的误差分布。,当误差个数无限增大时,将误差区间缩小,直方图则变成一条光滑的曲线:,该图同样可以说明观测误差特性,称
5、为“误差分布曲线”。,可以证明,若仅含有偶然误差,其分布为正态分布,其分布函数为:标准差,在测量上称为中误差。当不同时,曲线位置不变,但分布曲线的形状将发生变化。,用概率的术语概括偶然误差的特性如下:,1、一定观测条件下,误差绝对值有一定限值(有限性);2、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概率大(渐降性);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概率相同(对称性);4、偶然误差的数学期望为零(抵偿性);,以上分析可知:1)观测误差呈现偶然性;2)偶然误差具有统计规律;(均值为零的正态随机分变量),测量平差任务之一:评定测量成果精度。,当观测值中仅含有偶然误差时,由统计学知:,若观测误差中系统误差,即
6、,2.2 精度指标,观测条件与观测精度1、观测条件:指测量过程中的观测者、仪器、外界条件的综合。一定的观测条件,对应着一个确定的误差分布;,可见:分布曲线陡峭的说明误差分布密集,或者离散度小,观测精度高些,也就是观测条件好;另一条说明误差分布较为离散或者说它的离散度大,也即观测条件差。,2、观测精度:是指一组偶然误差分布的密集与离散的程度,是观测值与其期望值接近的程度,表征观测结果偶然误差大小的程度。,密 集,离 散,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组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或同精度观测。,精度与准确度、精确度,精度:就是指在一定观测条件下,一组观测值密集或离散的程度,即反应的是:L与E(L)接近程度
7、。表征观测结果的偶然误差大小程度。精度是以观测值自身的平均值为标准的。,成绩:9.0,9.5,9.2,8.5,8.6,8.2,8.8,8.6,成绩:0.2,0.7,0.4,-0.3,-0.2,-0.6,0,-0.2,准确度:是指观测值的数学期望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表征观测结果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若观测值数学期望与其真值得偏差越大,则准确度越低。,精确度:是精度与准确度的合成。是指观测结果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反映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以及粗差联合影响大小程度。若观测值数学期望与其真值得偏差越大,则准确度越低。精确度衡量指标是均方误差:,精度低准确度低精确度低。,可见:精度高,不一定准确度也高!,图(
8、a)表示精度、精确度均高,而准确度低;图(b)表示精度高,精确度低,而准确度低;图(c)表示精度、精确度均低,因而准确度低;图(d)表示精度、精确度均低,但准确度较高。,当系统误差相对于偶然误差小到可以忽略时,精度=精确度!,1、方差,由数理统计学可知,随机变量X的方差定义为:,观测值L和观测误差均为随机变量,因此其方差为,当观测值只含偶然误差时,任一观测值的方差与观测误差的方差是相同的。,2.2.2 衡量精度的指标,可见:中误差不是代表个别误差大小,而是代表误差分布的离散度大小;中误差越小,说明绝对值较小的误差越多!,由数学期望定义,方差(或中误差)又可表示为:,和,实际工作中,由于观测个数
9、有限的,故可求得方差或中误差的估值:,真误差,用残差计算观测值的中误差:,P8,例:某距离等精度丈量6次,结果如下,试求该距离的最或是值及观测值中误差。L1=546.535m L2=546.548m L3=546.520mL4=546.546m L5=546.550m L6=546.537m解:该距离的最或是值,定义: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一组独立的偶然误差绝对值的数学期望,称为平均误差,并以表示,即,平均误差和中误差的理论关系式,可见,不同大小的平均误差,对应着不同的中误差,也就对应着不同的误差分布。即说明也可应用平均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2、平均误差,3、或然误差,定义:在一组等精度测量
10、中,若某一偶然误差具有这样的特性:绝对值比它大的误差个数与绝对值比它小的误差个数相同,这个误差即称为或然误差。也就是说全部误差按绝对值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误差就是或然误差。观测误差落入正、负或然误差之间的概率恰好等于1/2,即,误差的概率分布曲线:,或然误差,3、或然误差,或然误差与中误差的关系:,实际或然误差得到方法:1)将相同条件下得到一组误差,排列,取中间或中间两个的平均数;2)先求中误差,然后用上述公式求得。,例:设有一列等精度观测真误差,按绝对值递增顺序排列于下表。试计算其中误差、平均误差以及或然误差。,解:,不难看出:,因此,我国和世界各国通常都是采用中误差作为精度指标。,中误
11、差、平均误差以及或然误差都可以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但当n不大时,中误差比平均误差能更灵敏地反映大的真误差的影响;或然误差又可由中误差求得;,计算时,精度指标通常取2-3个有效数字,数值后面要写上对应单位!,4、极限误差,观测成果中不能含有粗差,那么如何来判断误差中的粗差呢?引入极限误差,也即最大误差。由偶然误差的特性可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偶然误差不会超过一个界值,这个界值就是极限误差。,确定极限误差依据:概率理论和大量实践统计证明,大量同精度观测的一组误差中误差落在各区间的概率为,则定义为:通常将三倍(或两倍)的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即,5、相对误差,定义: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即,相对误差是一个
12、无名数,为方便计,通常将分子化为1,即 1/T 的形式。相对误差是用来衡量长度精度的一种指标。相对误差又分为相对中误差,相对真误差,相对极限误差。,例:用钢卷尺丈量200m和40m两段距离,量距的中误差都是2cm,问两者的精度是否相同?解:根据相对中误差定义,得前者的相对中误差为:0.02200 110000后者相对中误差则为:0.0240l2000故前者的量距精度高于后者。,思考:1)对于相同中误差但角值大小不等的情况,其精度又怎样?2)导线测量中规范规定的相对闭合差不超过1/2000,指的是何种误差?,绝对误差,为了工作方便,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指标-权。,相对指标,1、协方差阵 设有n个观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测量误差 理论 及其 应用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5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