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语法分析问题.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写作目的和宗旨汉语语法分析的依据 两个半 形态和功能 意义内容引言单位:语素,词,短语词,短语,小句,句子分类结构,一、语素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词素和语素的差别 语素的划分可以先于词的划分,词素的划分必须后于词的划分.语素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大小问题、异同问题、以及与汉字对应的问题,大小问题汉语的语素有单音节的,也有双音节的,还有三音节及以上的2语素异同问题 一个语素可以有几个意思,只要这几个意思联得上,仍是一个语素。如果几个意思联不上,就算几个语素。3.与汉字的对应问题汉语中的语素和汉字多是一对一的关系,但也有例外情况。,有时
2、候一个语素可以用于两个词类,意思密切相关。如:一把锁和锁上门,两个锁,功能不同,是两个词,而作为语素,意义密切相关,仍然是一个语素.一般认为基本意义不变仍然是一个语素,这里的“锁”是一个语素、两个词,(作为语素的涵盖的范围是比词大的)如果意义上联系不上,就应该看作几个语素如“公”“花”公平 公侯 公婆 鲜花 花钱 花销,18.语素的分类:能单用的,单用时是词,不单用的时候是构词成分。一般不单用,在特殊条件下单用的,单用的时候是词。不单用,但是活动能力较强,结合面宽,有单向性,只位于别的语素之前,或别的语素之后,或两个语素之间,这就是所谓的词缀。不单用,结合面较窄,但不限于在前或在后,专做构词成
3、分,可以称之为“词根”#,二、词15.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是词。一般说,“词”是“最小的自由活动的语言片断”关于词的定义的主要标准:词义标准语法标准词义、语音结合标准语法、语义结合标准语法、语义、语音结合标准2.词的两头都有划界问题:一头是如何区别单独成词的语素和单独不成词的语素,另一头是如何区分语素的组合体是词还是短语,即词和短语的划界问题,19.判断词和短语的标准:1.这个组合能不能单用,组合成分能不能单用2.这个组合能不能拆开,也就是这个组合的成分能不能变换位置或让别的语素隔开3.这个组合成分能不能扩展4.这个组合的意义是不是等于它的成分的意义的总和5.这个组合包含了多少个语素,也就是它有
4、多长,20.除了所有的成分都不能单用就不可能是短语外,似乎成分的能不能单用跟整体能不能单用,是词还是短语,没有一定的关系。单用+单用短语 工人农民 词 田地 不单用 高射单用+不单用短语 老师同学们 词 高兴 不单用 高速不单用+不单用 词 典型 不单用 微型,词汇词和语法词词汇词:不能单独使用,但可以单独表义,在人们的心目中也认为是一个词,“高射炮”“高射机关枪”中的“高射”,类似的还有如何处理?袖珍,英汉,大型,彩色,同步,超额,按劳等2.语法词:能单独运用,中间不能插入其他的成分,如工人,农民,改正,修改等,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的矛盾:语法上可以认为一个词,而词汇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如大树
5、,袖珍英汉词典,超额完成,说清楚,拿出这些例子形成了词和短语的中间产物,可以称为基本短语或短语词.词汇可以认为是一个词的,语法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如走路,打仗,睡觉,打仗等,25.短语词那些加进去其他成分可以扩展的,是短语,不能加进去其他成分不能扩展的组合是词,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些地位介于词和短语之间。如果把它算在短语里,可叫基本短语;把它算在词里,可以叫做“复合词”。但这样就得给一般所说的复合词如“改正、加强”换个名称,这种短语式的词简单点叫做“短语词”。这样的例子如前面所说的“大树、怪事、清水、胖娃娃、”又如动形组合“看清”“洗干净”,“拿得出”前后仍不能扩展,还只能是短语词,28离合词
6、的问题,从词汇角度看是一个词,从语法的角度看一个短语。也是一种短语词.吕先生认为简称这种组合介于词和短语之间。从意义方面看,简称代表全称,是短语性质,可是从形式方面看,简称不等于全称,更像一个词。实际上简称是一种过渡形式,用得多用得久,就变成可一个词。,22.从词汇的角度看,双语素的组合多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即使两个成分都可以单说,电灯,黄豆;四个语素的组合多半可以看作是两个词,即使其中一个不能单说,如无轨电车,社办工厂;三个语素的组合体多数作为一个词比较好,如人造革,人造丝。这里涉及到区分词和短语的方法:扩展法(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意义鉴定法功能鉴定法(同形替代法)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方法,30
7、.小句说小句是基本单位,几个小句组成一个大句即句子。这样可以沟通单句和复句,说单句是有一个小句组成的句子。说单句是由分句组成的句子就显得别扭。说小句是汉语句子的基本单位较能符合汉语的实际。而分句必须先有句子然后从句子中划分出来的。这里的小句不包括句子中的主谓短语,31.静态单位和动态单位 词、短语包括主谓短语都是语言的静态单位,备用单位;而句子是语言的动态单位,使用单位。更重要的是句子说出来必须有语调,并且不同的语调表示不同的意义,而短语或词是,没有语调的。即使一个句子只含有一个短语或一个词,也是有语调的。语言的静态单位:语素、词、短语、以及短语词,其中语素是基本的单位。语言的动态单位:小句、
8、句子(一个或几个小句),小句是句子的基本单位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个小句一般是一个主谓短语,也常常是一个动词短语(包括只有一个动词),在少数情况下可以是一个名词短语(包括只有一个名词)。,分类结构分类和功能分类 语言单位的分类有“向下看”和“向上看”两个角度.结构分类(向下看)指的是看这个单位是怎样由下级单位组成的;例如词分为单纯词和复合词;功能分类(向上看)是看这个单位在上级单位里担任什么角色,例如动词,一般都能在句子里作谓语。,3.词的分类 实词和虚词 这种分类的弊端使某些词处于两可的境地.可列举的类(又叫封闭的类)和不能列举的类(又叫开放的类)。指代词、方位词、数词、量词、趋向动词、助动
9、词、介词、连词、助词;名词,一般动词,形容词,副词是不能列举的类。但封闭类也不是绝对的,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但不会有太大的数量变化。,也可以把词类概括为体词、谓词、小词,体词包括名词、指代词、数词、量词、方位词;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其余的可以归入小词的范围。非谓形容词 单语素:男、女、正、副、横、竖 双语素:个别、共同、慢性、袖珍、大型、彩色、同步 三语素:多年生、无记名,动词和介词 一般地说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它们一般失去了作谓语的能力。有时候一个介词带上一个名词可以作谓语(有是或者没有是)。这样处理是按照党的政策。成与不成就凭这一招了。我这是冲老梁。冲你,什么都不给。介词和动词的
10、不同还表现在动词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甩开宾语,而介词是不行的。例如 你买不买?,你按照不按照?你凭不凭?兼属介词和动词的词还是有的,如在、比、给等,从目前来看,这种认识也是由分歧的。介词和连词的划界问题凡是连接小句和小句的,不论是并列关系还是主从关系,都是连词;连接词和词的,表示并列关系的是连词,表示主从关系的是介词。(这个主张也不太符合汉语实际),省略和倒装省略的条件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填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填补的话使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填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这样才能说是省略。他买了两本书,我买了一本。倒装最好不要用这种说法,“倒装”和“顺
11、装”把句子成分的位置绝对化了。教室里走出来一个人。,4词类转变主要原则:凡是在形同的条件下,同类的词有可以这样用的,不算词类转变;凡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同类的词不是都能这样用,而是决定于习惯的,是词类转变。语义变化可以作为参考,不作为判断的标准。四种情况(1)一定的情况下,同类的词都能这样用,因而这种用法可以列入这类词的功能之内。如名词,(2)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3)语义有明显的变化,同类的词都不能随意仿效,是词类转变。锁门 一挑柴(4)语义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语法特点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就该认为词类已经转变,颇难确
12、定。这个问题主要发生在“动词名用”上,情况相当复杂。如挨批评 文艺批评,主语和宾语主语宾语问题症结在于位置先后和施受关系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从语义方面看,名次和动词之间,也就是事物和动作之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决不限于施事和受事。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第二,主语和宾语不是互相对待的两种成分。主语是对谓语而言的,宾语是对动词而言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不在一个平面上,自然不能成为对立的东西。可以认为主语只是动词的几个宾语之中提出来的防灾主体位置的一个。例如 写完了一封信 一封信写完了不能用施受关系来分别主语和宾语,可不可以完全依靠位置判断呢?,连动式连动式的定义及范围连动式同其他同形格式
13、的区别并列式 动宾式 紧缩式 复句结构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放羊牧马。停止装车!(谓词性成分作宾语)你去学校就可以找到他。*他身子一扭,转了个方向。连动式中第一个动词的特点,兼语句兼语句的名称及范围与其他各式的区别连动式 主谓做宾式 双宾式 他要驾船出海!我希望他能考上大学。班长告诉我国庆节放假一天。第一个动词的特点,吕叔湘对连动式和兼语式的观点 自从连动式出现在语法著作中以来,一直有人要取消它,也一直没取消得了。凡是从形式上划成别的结构的,就给划出去。留下来的,尽管有的能从意义上分别两部分的主次,还是不妨称为连动式。,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三个平面的含义三个平面的由来研究三个平面的主要论文和专著胡附、文炼(1982)句子分析漫谈文炼(1982)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胡裕树、范晓(1985)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范开泰(1985)语用分析说略施关(1991)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范晓、胡裕树(1992)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邵敬敏(1992)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解模式范晓(1996)三个平面的语法观邵敬敏(1996)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5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