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复习PPT.ppt
《植物地理学复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地理学复习PPT.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二)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人为分类法:李时珍5部,草、谷、菜、果、木;林奈24纲,据雄蕊的数目和长短、雌蕊中心皮的连合情况等分类。自然分类法:根据最能反映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 进行分类,其发展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分不开。现代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恩格勒(Engler)分类系统。塔赫他间(A.Takhtajan)的系统等。,(四)植物的命名 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林奈创立。,(一)原核生物 单细胞,有壁,由非纤维素多糖和氨 基酸结合物构成,无核,无性生殖。包括细菌和蓝藻。,二、植物界的大类群 原核生物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 苔藓和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1.
2、细菌门 细菌的分类 能量来源:自养型、异养型 需氧与否:厌氧、好氧、兼性厌氧 细菌结构,2.蓝藻门 含叶绿素a、胡萝卜素、藻蓝素等色素,可进行光合作用,125属1200种。,蓝藻细胞结构模式图,(二)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 1.藻类 单细胞或多细胞,有核,后者无真 正的根、茎、叶分化,叶绿体中含叶绿 素a和其他类型的色素,自养,无性生殖 或有性生殖,含绿藻、红藻、褐藻、硅 藻等9门,约2.74万种,主要分布在水 中。,2.真菌门 绝大多数由菌丝体构成,细胞壁主成分为 几丁质,典型的异养生物,繁殖方式多样2850 属约7万多种,3.地衣门 多年生,是自养型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真菌共生体 提供光合产物
3、 吸收养分和水分 根据形态分为叶状、壳状、枝状 先锋植物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很强 约1700种,(三)苔藓和蕨类植物1.苔藓植物门 呈叶状或有茎叶分化,无完善的输导组织,无 根的分化,自养型,多生于潮湿的环境,在苔原、泥炭沼泽或高山可能成优势种。世代交替有性繁殖世代无性繁殖世代 形成配子 形成孢子 分为苔纲、藓纲,约3万种。,2.蕨类植物门 有根、茎、叶分化,维管植物自养型,多生于 阴湿和湿热的环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和数 量较多。世代交替有性繁殖世代无性繁殖世代 形成配子 形成孢子 分类:裸蕨 石松 木贼 真蕨 约14科8000种,(四)种子植 以种子进行繁殖,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 植物,是
4、植物界最繁盛的类群,约有196000 种。1.裸子植物门 木本,单性花,胚珠裸露,种子裸露。分为苏铁、银杏、松杉和买麻藤四纲。约750种,其中松杉纲有8科55属约700种,第二章第二节 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通 常以种的分布区为基础。成因解释:特定古地理条件、特殊遗传进化 基础、现代自然环境。,二、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一)地理成分 指现代地理分布地。(二)发生成分 指起源地(包括话是资料证明)(三)迁移成分 指迁移路线。(四)历史成分 在区系区域内出现的时间。(五)生态成分 指物种对生境的适应性,四、世界植物
5、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植物(区系)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所分成的若干等级。植物分布区边界密集的地方,常是相邻植物区系之间的自然分界线。,等级单位:植物区 较多特有科,特有种属较多。植物地区 特有属和科属组成特点。植物省 特有属比例较低,有一定特有种。植物小区(县)区系种类组成的相似 性。(一)世界植物分区简介塔赫他间全球分区系统:6植物区、8植物亚区、34植物地区、142植物省,丰富的植物种类起源古老,具有演化系统中的各种类群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区域性强,地理分布的区域分
6、异明显又相互渗透特有程度高,中国植物区系成分组成特征,第四章 植物群落的定义,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植物群落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物种 具有一定外貌 具有一定群落结构 形成群落环境 是一个功能集体 一定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 一定的动态特征 群落的边界特征,每个植物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首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和密度
7、,从而决定群落的外部形态。,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元,它本身除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外,还具有一系列结构特点。例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者和被食者的关系等。,一定类型的植物群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形成,且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共存,不是一些种的任意组合。主要表现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1.一个群落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适应;2.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竞争,形成具有一定外貌、种类组成、结构和集合体。一植物群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
8、的部分,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如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之间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如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过渡带,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过渡带等。前者见于环境梯度变化较陡,或者环境梯度突然中断的情形。例如,地势变化较陡的山地的垂直带,陆地环境和水生环境的边界处(池塘、湖泊、岛屿等)。群落交错区(ecotone):不同群落之间的过渡带。,一、生活型组成特征,生活型(life form):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
9、应的结果。同一生活型 的植物表示它们对环境的适应途径和适应方法相同或相似,亲缘 关系很近的植物却可属于不同的生活型,这是生物之间趋同适应 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之下,多为半灌木 或草本植物。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 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 草本植物。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 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演替顶极,单元顶极学说(
10、F.E.Clements,1916)多元顶极学说(A.G.Tansley,1954)顶极格局学说(R.H.Whittaker,1953),在同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个顶极群落,而这个顶极群落的特征完全是由当地的气候决定的,因此又叫气候顶极。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内,所有的演替系列最终都将趋向一个顶极群落(只要给它们足够的时间),而这个区域最终也将被一种单一的植物群落所覆盖。,任何一个区域的顶极群落都是多个的,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控制和决定的,如土壤的湿度、土壤的营养特性、地形和动物活动等。有人则分别将这些群落称为地形顶极、土壤顶极和动物顶极。,单元顶极学说和多元顶极学说实质上的差异是在开对于
11、测定相对稳定的时间标准的差异,即以地质时间还是以生态时间。,自然群落是由许多环境因素决定的,除气候外,还包括土壤、生物、火、风等因素。在逐渐变化的环境梯度中,顶极群落类型也是连续地逐渐地变化的,它们彼此之间是难以彻底划分开。,是多元顶极群落学说的一个变型。,形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 特征种原则 生态外貌原则 相似性排序 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二、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一,形态学原则 以群落形态结构特征为分类依据,主要包括优势生活型,成层现象和季节性变化,但对生态特征重视不够。二、生态学原则 有什么样的生境就应该发展什么类型的群落,而且生境远较植物种类组成稳定,所以使用生境特征或参照能反映环境特征的
12、植物进行分类。三、特征种原则 以植物区系学方法确定群落类型。四、生态外貌原则 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生态特征和群落的形态特征作为分类依据,比较直观地反映各分类单位特征,五、相似性排序 利用群落属性(如种的某一重要性数值,共有种的比重等)排列出彼此相似性程度,或与环境梯度比较,反映其间关系。六、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以植物群落本身特征包括:植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生态地理特征和动态特征作为其分类依据,但又十分注意群落的生态关系。是我国目前植物群落分类常采用的原则。,又叫地植物学图,是以反映植物群落为主要对象的专题地图,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其中狭义仅指植被类型图,尤其是指现状植被类型图;广义不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地理学 复习 PPT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5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