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与二维核磁共振.ppt
《核磁共振与二维核磁共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磁共振与二维核磁共振.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5章 13C核磁共振与二维核磁共振,13C的天然丰度只占1.108%,所以含碳化合物的13C-NMR信号很弱,致使13C-NMR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六十年代后期,脉冲付立叶变换(PFT)谱仪的出现,才使13C-NMR成为可实用的测试手段。,5.1 13C核磁共振基本原理,13C核的实受磁场B满足=B,就发生核磁共振。,是核的13C旋磁比。,C,核磁共振的信号强度NB023I(I+1)/T,N一共振核的数目 一旋磁化 I一自旋量子数 T一绝对温度,共振信号与旋磁比的立方成正比。而C H/4,13C的天然丰度也只有1.1%。所以核的测定灵敏度是很低的,大约是核的1/6000.,为了提高信号强
2、度,常采用下述方法:,(a)提高仪器灵敏度。,(b)提高仪器外加磁场强度和射频场功率。但是射频场过大容易发生饱和。这两条都受到限制。,(c)增大样品浓度,增大样品体积,以增大样品中核的数目。,(d)采用双共振技术,利用NOE效应增强信号强度。,(e)多次扫描累加,这是最常用的有效方法。在多次累加时,信号S正比于扫描次数,而噪音N正比于,所以S/N(信噪比,即信号强度)正比于。若扫描累加100次,S/N增大10倍。,13C的测定灵敏度很低,信号弱,必须累加多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采用脉冲付立叶变换NMR仪。,脉冲付立叶变换NMR仪采用脉冲发射,可以同时使各种不同的核发生跃迁,便它们同时被激发
3、。在接收机中可以得到一张随时间逐步衰减的信号,称为FID一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ree Induced Decay),它是各种核的FID信号的叠加,同时包括了各种核的信息。,所以近代仪器都配有计算机,把FID信号通过付立叶转换变成通常的NMR谱。FID信号f(t)NMR谱f()。,1H和其他I0的核(如2H、19F、31P)与13C之间有偶合作用,13C-NMR谱中碳原子的谱峰也会发生分裂,I=1/2的 1H、19F、31P它们形成的CXn系统是满足一级谱的,也符合n+1规律。对于其他核,符合2nI+1规律。在只考虑 1JCH 偶合时,各个碳在偶合谱中的峰数和相对强度如下表。,表5-1 CHn体
4、系的峰数及强度比,对于其他任意原子构成的CXn系统,计算裂分峰的通式为(2nIx+I)。,当X为1H,19F,时,I=1/2,故(2nIx+l)=n+l。,当X为重氢时,因为ID=l,所以2nIx+l=2n+l。即在CDCl3中,碳为三重峰。在CD3-CO-CD3中,甲基碳原子为23+1=7重峰。峰强度比仍符合二项式展开项系数之比。,在碳谱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峰的个数及其化学位移。,5.2 13C-NMR测定方法,在13C-NMR谱中,因碳与其相连的质子偶合常数很大,1JCH大约在100200Hz,而且2JC-CH和3JC-C-CH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偶合,以致偶合谱的谱线交迭,使图谱复杂化。故常采用
5、一些特殊的测定方法.,核磁双共振及二维核磁共振就是最重要的方法。,核磁双共振又分为若干种不同的方法,如质子宽带去偶、偏共振去偶等等。,在13C-NMR测定中常规的测试就是质子宽带去偶。,双共振又分为同核双共振(如1H-1H)和异核双共振(如13C-13C)。,通常采用符号AX表示,A表示被观察的核,X表示被另一射频照射干扰的核。,因为在天然丰度的化合物中,可以不考虑13C-13C 偶合,故双共振都是异核双共振。因此质子去偶的双共振表示为13C1H。,5.2.1 质子宽带去偶,用一个强的有一定带宽的去偶射频使全部质子去偶,使得1H对13C的偶合全部去掉。CH3、CH2、CH、季C皆是单峰。,其他
6、核如 D、19F、31P对碳的偶合此时一般还存在。峰的重数由核的个数和自旋量子数Ix确定,用2nIx+1计算。,如ID=1,IF=1/2,IP=1/2 基团CD n有2n+1个峰,CDCl3作溶剂的碳谱中总有3个大峰;基团CFn和CPn有n+1个峰,如基团CF3为4重峰.,206.3和29.9为CD3COCD3的CO和CD3。55.2四重峰为CH3O,116.5四重峰为CF3,159.05四重峰为COO。,CF3COOCH3,CF3COOCH3,55.2在偶合谱中为四重峰,在去偶谱为单峰,是CH3O,116.5四重峰为CF3,159.05四重峰为COO。,在分子中没有对称因素和不含氘、F、P等
7、元素时,每个碳原子都出一个峰,互不重叠。,而且由于多重偶合峰合并成单峰提高了信噪比,使信号增强。一般去偶时的NOE效应常便谱线增强12倍。,5.2.2 偏共振去偶,采用一个较弱的干扰照射场,这个射频不会使任一质子去偶,而与各种质子的共振频率偏离,便碳原子上的质子在一定程度上去偶。,偶合常数比原来的JCH小,称为剩余偶合常数JR。但是峰的裂分数目不变,仍保持原来的数目,而裂距减小了。,JR与照射频率偏置程度有关,5.2.3 门控去偶,质子宽带去偶图谱得不到C-H的偶合信息,质子偏共振去偶仅能看到一个键C-H偶合的剩余偶合裂分,看不到远程偶合。,为了得到真正的一键或远程偶合则需要对质子不去偶。但一
8、般偶合谱费时太长,需要累加很多次。为此采用带NOE的不去偶技术,叫门去偶法,也叫交替脉冲法。,接收的FID信号是具有偶合同时有NOE增强的信号。,5.2.5 反转门控去偶法,它的目的是得到宽带去偶谱,但消除NOE,保持碳数与信号强度成比例的方法。可用于碳核的定量。而一般的宽带去偶信号强度与碳原子个数不成比例,不能用于碳核的定量。,5.2.6 极化转移技术,极化转移技术可以克服偏共振实验中共振谱线发生重叠和指配复杂分子的谱时的一些困难,可以准确指配CH、CH2、CH3和季碳,而测量时间比偏共振谱短。,但极化转移技术要求仪器有多脉冲器,射频脉冲有45 o、90o、135o等相位移控制装置。一般八十
9、年代以后的仪器皆可以做此实验。,1)INEPT实验(低灵敏核的极化转移增益实验,Insensitive Nuclei Enhanced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在具有两种核的自旋体系中,可以把高灵敏核(1H)的自旋极化传递到低灵敏核(13C)上去,使低灵敏核(13C)的信号强度增强4倍。由此基础上产生了INEPT脉冲实验.,INEPT实验可用调节脉冲序列中的一个时间的大小来调节CH、CH2、CH3信号的强度,从而有效地识别CH、CH2、CH3。而季碳因为没有极化转移条件,在INEPT实验中无信号。,各种碳的信号强度与的关系为:CH:I=IoSin(2JCH)CH2:
10、I=IoSin(4JCH)CH3:I=0.75IoSin(2JCH)+Sin(6JCH),(2)DEPT实验(无畸变极化转移增益实验,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DEPT实验克服了INEPT实验中某些缺点,如INEPT实验中强度比和相位畸变等问题。,信号强度仅与脉冲倾倒角有关,CH:I=IoSinCH2:I=IoSin2CH3:I=0.75Io(Sin+Sin3),是倾倒角,它与偶合常数J无关。在实验中,只要设置发射脉冲分别为45o、90o、135o,做三次实验,就可以区分各种碳与INEPT实验中一样,季碳的信号不出
11、现。,的13C谱和DEPT谱,,5.3 13C-NMR参数,主要有化学位移、偶合常数J和谱线强度三个参数。最重要的是化学位移。,5.3.1 化学位移及影响因素,13C-NMR谱化学位移的分布范围约为400ppm,因此对分子构型、构象的微小差异也很敏感。一般情况下,对于宽带去偶的常规谱,几乎化合物的每个不同的种类的碳均能分离开。,(1)化学位移的内标物,用四甲基硅(TMS)的信号的C作为零,把出现在TMS低场一侧(左边)的信号的C值规定为正值,在TMS右侧即高场的信号规定为负值。,一般水溶性样品常用二氧六环或DSS作内标,DSS各碳的位移值如下:DSS:NaSO3一CH2一CH2一CH2一SiM
12、e3 C:7.25 21.15 17.7 0,也可以用溶剂作内标。常用的溶剂的C见表5-2。,表5-2 常用的溶剂的C(PPm)(TMS为内标),(2)化学位移与屏蔽,13C-NMR要满足关系式:,C的屏蔽系数是四项因数的加和:,=抗磁+顺磁+介质,核外电子云密度大,抗磁大,在高场共振,小。,但在13C-NMR中顺磁项影响大于 抗磁。其他原子的存在,使所讨论的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受阻,电子云显非球形,产生一个与外加磁场一致的小磁场,叫顺磁。S电子对顺磁无贡献,p,d电子有贡献。,NB邻近核B各向异性,取决于B的性质和几何位置。,介质表示溶剂和介质的影响。,(3)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C受分子间影响较
13、小。而碳处在分子骨架上,所以分子间效应对碳影响较小,但分子内部相互作用显得重要。,(a)杂化状态:,杂化状态是影响C的重要因素,一般说C与该碳上的H 次序基本上平行。,SP3 CH3C=O 在最低场 150220PPm,(b)诱导效应,有电负性取代基、杂原子以及烷基连接的碳,都能使其C信号向低场位移,位移的大小随取代基电负性的增大而增加,这叫诱导效应。,下表列举了一些取代基对正烷烃的诱导效应。可以看出诱导效应对-C影响较大,但对-C和-C影响较小,而且它们的诱导位移随取代基的变化无明显变化。,正烷烃未端氢被电负性取代基取代后的诱导位移C,(c)空间效应,化学位移对分子的几何形状非常敏感,相隔几
14、个键的碳,如果它们空间非常靠近,则互相发生强烈的影响,这种短程的非成键的相互作用叫空间效应。,Grant提出了一个空间效应的简单公式,由空间效应引起的位移增量St不仅决定于质子和质子间的距离HH,而且取决于HH轴和被干扰的C-H键之间的夹角:St=CFHH(HH)COS,HH,FHH表示质子之间的排斥力是HH的函数。C为常数,St的符号取决于,可正可负。,例苯乙酮中若乙酰基邻近有甲基取代,则苯环和羰基的共平面发生扭曲,羰基碳的化学位移与扭曲角有关。,=0=28=50 C=195.7 C=199.0 C=205.5,(d)超共轭效应及其他,当第二周期的杂原子N、O、F处在被观察的碳的位并且为对位
15、交叉时,则观察到杂原子使碳的C不是移向低场而是向高场位移26ppm。这可以用超共轭效应解释,由于超共轭提高了-C的电荷密度。,图5-4 超共轭示意图,具体例子见前。,在苯环的氢被取代基取代后,苯环上碳原子的C变化是有规律的。,若苯氢被拉电子基团-CN、-NO2取代后,则使苯环上电子离域到这些吸电子基团上,减少了邻对位碳的电荷密度,屏蔽减小。,若苯氢被-NH、-OH取代后,则 这些基团的孤对电子将离域到苯环的电子体系上,增加了邻位和对位碳上的电荷密度,屏蔽增加;,128.5 a147.7,b116.1 a112.5,b132.0 c129.8,d119.0 c129.0,d132.8,在不饱和羰
16、基化合物和具有孤对电子的取代基系统中,这些基团便羰基碳正电荷分散,使其共振向高场位移。,-CHO-CO-CH3 COOH CONH2-COCl-COBrc=O 201 204 177 172 170 167,c=O 201.5 192.4 190.7,(e)重原子效应,大多数电负性基团的作用主要是去屏蔽的诱导效应。但对于较重的卤素,除了诱导效应外,还存在一种所谓重原子效应。,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抗磁屏蔽增大,这是因为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增多,便抗磁屏蔽项增加而产生的。,这主要是由于诱导效应引起的去屏蔽作用和重原子效应的屏蔽作用的综合作用结果。对于碘化物,随着n的增大,表现出屏蔽作用。,表5-4
17、卤代甲烷中碳的c值,(f)分子内氢键,邻羟基苯甲醛及邻羟基苯乙酮中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使羰基碳去屏蔽,c增大。,c=O 191.5 196.9 195.7 204.1,(g)介质位移,介质对c有一定的影响,但一般比较小。介质位移主要是:稀释位移,溶剂位移和PH位移。介质PH值对胺、羧酸盐、氨基酸等化合物有影响。,(h)位移试剂:,稀土元素如Eu(II)、Pr(II)、Yb(II)的络合物常用作位移试剂。这些位移试剂加入试样后,由于稀土元素离子的孤对电子与试样中的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C=O等作用,使样品的c产生诱导的、附加的化学位移,可以把谱带拉开。,5.3.2 偶合常
18、数,只考虑13C-1H偶合,不考虑13C-13C偶合。,(1)理论:,核之间的自旋偶合作用是通过成键电子自旋相互作用造成的,与分子取向无关,这是一种标量偶合。实验发现核N与核K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与它们核的自旋量子数I的标量积成正比。,E=JNKINIK,JNK叫偶合常数。偶合常数由分子结构决定,与外磁场大小及外界条件无关。,(a)杂化轨道S成分的多少影响的大小。,(b)电负性基团的取代改变碳核的有效电荷密度,影响大小。,(C)如果氢原子被其他原子(K)取代,影响偶合常数。,(2)1JCH:一般在120320HZ。,(a)与杂化轨道S成份有关,经验证明,,1JCH5(%S)HZ,理论计算有如下关系
19、 1JCH=5.7(%S)-18.4(HZ)S成分增大,1JCH 增大。,乙烷、乙烯、乙炔中杂化轨道 SP3、SP2、SP S成份 25%、33%50%1JCH 125、165、250HZ,,(b)1JCH还与键角有关,与脂环烃环大小有密切关系:,表5一6 环的大小与,(c)1JCH还受取代基的电负性影响。取代基电负性越大,碳核的有效核电荷增加越多,1JCH也增大越多。,CH4 CH3Cl CH3F CH2F2 CHF31JCH 125 150.0 149.1 184.5 239.1,(3)2JCCH,质子与邻位碳原子的偶合2JCCH在-560HZ。,2JCCH一般数值不大。它与杂化及取代基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核磁共振 二维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5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