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材料 科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ppt
《教师培训材料 科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培训材料 科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一、课程设计背景,(一)课程结构综合化 小学中高年级设置品德与社会课程,此项举措的意义就是: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小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二)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在现行小学课程设置中,思想品德、社会、自然、生活与劳动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复,课程的综合,可以改变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状况,并提高相关教育的效果。(三)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对相关课程进行了综合,使得道德教育以学生的生活为载体,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载体”突出“贴近”、“鲜活”。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2、。,二、课程性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的基础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类型是综合课程,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将本课程的性质作一个过程性的、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表述:就是让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社会生活”儿童要学习在一定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中生活。“过”“过”的涵义不仅是适应,而且包括超越,不仅是生存(活下来),还包括发展创造。“生活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过程”(杜威语),“有道德”儿童所要学习的不是任何一种价值取向的社会生活,而是有道德的,是以道德为其
3、价值导向的。,道德产生于、内在于(社会)生活。人们是为了(社会)生活而构建、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决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另一方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决离不开道德和道德的学习。道德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三、基本理念,(一)生活性 1、课程以儿童的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遵循生活的逻辑 课程标准中“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句话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二是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2、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框架和设计思路都体现了课程以儿童的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理念
4、 品德与社会是按照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来建构的: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从生活出发,就是从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出发。,儿童社会生活,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社 会 环 境社 会 活 动社 会 关 系,学生生活范畴,自我家庭社区(家乡)祖国世界,“同心圆扩大”框架,儿童发展,同心圆扩大框架的特点: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3、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就要求课程内容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具体有:真实的生活、普通的生活、日常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正在进行的生活)、首属群
5、体中的生活(在儿童主要生活圈中的生活)*道德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需要道德*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在生活中学会生活(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本课程的生活性概括起来:基于学生生活,关于学生生活,为了学生生活。,(二)综合性 这种综合是一种内在的有机整合。这种综合产生的是一种“化合物”,一种“合金”,而不是拼盘。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的综合,主题学习的综合,课程目标的综合各方面。,(三)活动性 新课程倡导主体活动性教学。品德课程的实施应该充分地重视学生的活动,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转变。*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为主体参与性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培训 材料 科教 小学 品德 社会 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49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