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教学反思.docx
《解方程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方程教学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解方程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解方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解方程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之或者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便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鲜知识,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数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经历将现实、具体的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
2、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应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一、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课开始,老师出示天平并在两边各放一个50克的祛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吗?学生写出50=50;老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20克祛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学生写出50+205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学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分量的祛码;“你有什么发现吗?,“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索问题,寻觅结论提供了真正的情境,辅以启示性、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获得知识。二、让学生在发现中操作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
3、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生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匡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匡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解方程教学反思2这次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份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北师大版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不为O的数),等式仍然成文这个规律,这样才干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
4、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原来教学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特殊强调“等式”与由等式引伸出来的规律,从而也就影响了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所以大部份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加、减法各部份间的关系来计算,惟独极个别的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在这次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
5、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不为O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份的学生都能灵便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验证猜想时,应从一个一个具体的等式抽象到未知的等式,学生容易接受,而我是直接用抽象的等式验证的,学生不太容易接受。还有在解方程时,算理讲得不太清晰,学生在解方程时,有部分学困生学起来有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吃透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才干上出优质课。解方程
6、教学反思3解方程这部份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开课时,通过复习哪些是方程,巩固方程的含义,为后面教学作铺垫。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推想过程,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题的想法,然后着重讲解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之中加入口答检验,根据课本上的“注意”强调说明虽然不要求每题都写出检验,但都要口算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出示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了概念。自学完概念后,应让学生对两概念讲讲自己的理解,自己勾画出重点字,然后才是教师对概念重点的强调,这样更能区分两概念不同的含义,对难点的突
7、破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将易混易错的地方,清晰理解后,明确两概念的区别,这点在课上忽略了。在后面的反馈练习时,因前面例题的格式讲的还不够明确,所以练习时有点反复,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已彻底掌握。巩固练习的层次很好,由易到难,对学生的学习有突破,学生完成的正确率也很高。这节课整体来说我比较满意,对于细节上的处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使教学更加严谨,也会更注意教材的研读,争取上一节完美的好课。解方程教学反思4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个关键的知识,在实际中,拥有方程的解法之后,很多人不会算式解题,但是能用方程解题,足以见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无法超越的能力。而如今五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解方
8、程,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让学生吃透这方程,突破这重难点。在教这单元之前,我向来困惑解方程要采用初中的“移项”解题,还是运用书本的“等式性质”解题,还有老教材中提到的运用关系式各部份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面对困惑,向老教师请教,学生该吸收那种方法呢?困惑,学生该如何下手,运用“移项”解题,学生对于这个概念兴许不会系统清晰,但是“等式性质”解题时,在碰到a-x=b和x=b此类的方程,学生能如何下手,“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老教材的方式改变,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吗?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者乘除运算之间的关
9、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者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坚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从这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并无错误,而且能让学生清晰准确地掌握实际解题,面对题目不会盲目,而采用等式基本性质给学生带来的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对学生会更艰难,如a-x=b
10、和ax=b此类的方程。了解这一信息,我决定采用新老教材一起使用,先从教材中的运用等式基本性质教学孩子会解简单的方程,以便初中学习可以衔接,而初中的“移项”也会顺利的接收,但是面对现在五年级的思维和解题的方便性,我再教学老教材的“四则运算关系解放程,至少这样能让现在的学生会解各种题型的方程。在我看来,这样的教学书本的知识不丢,方法又可以多种变通。通过这块知识的整理,我感觉到教材需要教师好好的研究,才干用最合适的方式去教导学生,数学时常存在一种一题多解情况,老师就是引导学生走最好最合适的路。解方程教学反思5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之或者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L二
11、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足,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的知识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打下较扎实的基础。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中去发现等式的性质老师先出示天平,并在天平两边各放一个20克的祛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生写出20=20;教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10克祛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生写出2
12、0102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干让天平两边相等?”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分量的祛码;然后挨次出现后续的三幅天平图,学生观察,教师板书,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吗?“通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应逐步提示,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得出等式的性质。最后,让学生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索问题,寻觅结论提供了真正的情境,富有启示性、引领性,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掌握了知识。二、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习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匡助学生应用
13、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课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练习,但巡视中发现学生没有根本理解,我就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并详细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包括检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匡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然后让学再次通过修正,试一试,巩固解方程的知识。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三、遗憾的是,由于星期一集体活动的冲突,导致今天的上课时间30分钟都不到,因此学生的交流显得不充分,教师的重点讲解显得不到位解方程教学反思6五年级上册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向来困扰着老师们,因为类似a-x=b的方程,则比较麻烦,因此许多老师就避开等式的性质
14、,转而用四则运算各部份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这样以来势必会削弱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我教学中是这样做的:第一节课时教学学习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书写上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格式书写如:x+100=250解:X-100+100-100=250-100X=150强调我们解方程的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即把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100,等式摆布两边仍然相等,通过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程度。第二课时教学时,引入类似ax=b的方程,例如105X=75这样的方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方程我们如何解呢?有的学生想到了运用减法各部份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即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也有一部份同学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15、先将方程的摆布两边同时加之X,即10.5x+x=7.5+x:方程变成为了x+7.5=10.5,再把方程摆布两边同时减去7.5,求出X的值;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在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左边加一个数又减一这个数,可以相互抵消,因此在书写时,可以省稍不写,如:15+x=85,15+x-15=85-15,左边可以将加15和减15省稍不写,学生很快学会了这种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把我们所学习的加减法方程的样式及解法可以归纳如下:xa=bx=ba(根据:把方程的摆布两边同时减去a,等式仍然成立;或者是想: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x-a=bx=b+a(根据:把方程的摆布两边同时加a,等式仍然成立;或者想
16、:被减数=减数十差)a-x=bx=a-b(根据:把方程的摆布两边同时加X,再把方程摆布两边同时减去b等式仍然成立;或者想:减数=被减数-差)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教学,我班学生对于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或者是运用加减法各部份间的关系解方程,都能运用自如,并能在后面学习了乘除法的方程后能够自觉进行整理,概括方程的样式和解方程的根据,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解方程教学反思7有昨天加减法方程作铺垫,今天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毫不费力。学生彻底能够通过迁移自主探索出解法。但令我头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会解形如ax=b及ax=b方程。本以为按新课标教材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不用掌握,但在学期初教材分析会
17、上教研员明确指明:这两类方程教师必须作为例题向学生补充讲解,且属于学生必会、考试必考内容。原因如下:1、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中往往会浮现以上两种类型方程,教师难以回避。2、如果教师故意回避,会使学生产生等式的基本性质只合用于部份方程的错误理解。基于上述原因,我今天在教学完例2后为学生补充了相应内容,但教学效果较差。虽然许多学生能根据加减乘除各部份之间的关系推导出X的值,但当要求他们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时,尝试成功。通过指导,全班也惟独50%摆布的学生基本掌握解答的方法。分析此次教学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安排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学生刚接触解方程没多久,还须一段时间巩固教材中最基本的常见方程类
18、型,而今天补充的两种类型虽然与例题一样,都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但在解答第一步时再也不是思量“怎样才干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的问题了。学困生听完拓展练习后,作业中浮现明显混淆的现象。如5X=1.5本应根据等式的性质直接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5求解的,可却有学生先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变成为了力.5+X=5”,这可真是越变越复杂。值得思量的是,如果必须两教ax=b及ax=b两类方程,你们觉得是按加减乘除法各部份之间的关系教好呢,还是按等式的性质教学好呢?解方程教学反思8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
19、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量,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浮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解答例1这种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匡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1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不少的铺垫。二、放手让学生思量、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量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程 教学 反思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4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