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综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综合).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2、实践有哪些特点?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自主探究:明确学习目标,探究活动1(P42)比较不同的哲学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杜威,辩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1),(2),(3),、实践的含义,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
2、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直接现实性活动,非纯主观思维活动,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手段,性质,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活动 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学生教室里听课 美、英、日、法、德和中
3、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小行星撞击地球,-生产工具、设备,实践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运用,改造,2、实践的特点,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受客观事物及运动规律的制约,客观性,实践有主观能动性(原因与体现),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体的能动性)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社会: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主体的目的性 创造性),实践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和第二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第一、实践具有 客观物质性,第二、实践具有 主观能动性,唯物论,辩证法,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
4、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相对于动物的自发性、无意识的消极适应的本能活动),(相对于纯主观精神活动),意识的目的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1.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A.是绝对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B.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
5、性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D,典型例题,“想一想”:袁隆平的成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农业生产中工具和耕作方法的变化:,刀耕火种,青铜工具,铁制、木制农具,农业机械化,通信工具和手段的变化:,烽火传信和驿站,电话电报,互联网,邮递马车,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2003年勇气号登陆火星,实践是历史性的,实践的特征,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是处在
6、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社会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典型例题例2: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典型例题,典型例题,典型例题,典型例题,A,同步练习,课堂探究二;(教材第44页)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课堂探究,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启
7、示我们只有勇于尝试、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人的正确认识只能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 获取认识的途径:a.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源泉)b.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知识的传播问题,认识的产生问题,3.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8、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实践,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提高,认识的发展,促进,认识的发展,促进,课堂探究三:教材第44页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发展。,课堂探究四;(教材第45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是非能
9、够说清楚。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是事实,看实践的结果。,课堂探究,4.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B,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名言,走近真理,主观认识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客观事物自身能否回答认识是否作了正确的反映?,那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
10、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为什么?,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 成功 认识 实践结果 失败 错误的认识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客观事物自身不能回答认识是否作了正确的反映。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结果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主观认识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课堂探究五;教材第46页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名言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科学家推动的 C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同步练习,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A,C,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名言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7、
12、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A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 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 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 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同步练习,C,选择题 1-5 B D C D C 6-10 B D C D C,课堂训练,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
13、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本课小结,(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认识,基础,反作用(双重作用),方法论要求: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4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