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docx
《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自2001年秋成为国家级新课改实验区,经过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我县在新课改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搞好新课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今年三月,我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实践研究的通知,要求全县学校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策略研究”进行课题研究。一个学期来,全县学校校长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通过组织理论学习、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研究课题,通过对典型课例和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前,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在教学领域
2、正在着力推进从教学观念到教学内容结构、从教学方法模式到考试评价制度的全方位改革创新。由于教学方式是一种概括化了的理论或理念构架和教学行为模式,是沟通理论或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突出的中介性、操作性、导向性等基本特性。因而,随着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受上述几方面制约的教学方式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其它几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整体效益。我们都知道,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其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做。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式学习,机械式学习、记忆式学习、重复式
3、学习、非个性化学习,传统教学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科为中心,脱离了生活实际。这样的一种教学形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以及主体的自由发展,从而影响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核心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受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预期效果是由教师的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可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所以一切的变化
4、与发展都要从教师的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变开始。一、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要有新的理念。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理解为“讲”、“练”、“考”。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的重要教学理念,这一观点是基于情景认知和情景学习,它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和促进知识向真实情景中转化。新理念要求教师把教育的关注点从教学转向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上来,有利于学生学习中的知识构建。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有灵性的人,教师不是去“塑造”灵魂,而是去“唤醒”、“激发”灵魂,如果把学生比作一眼泉,教师就是挖泉人,只是让泉水涌
5、涌流出。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成为促进者不可能一次性整体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2、教师应成为研究者、反思者。教书者应成为教育文化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具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对此
6、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总之,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研究从而改进,在反思中、研究中不断进步。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新课程必须与教学过程整合,这要靠教师的开发创造来实现。4、教师应是社区型和开放型的教师。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正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由专业型、学校型拓展为社区型。二、教师要变革传统教学方式首先,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创新,是新一轮课改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建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以全面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
7、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推动了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而教学创新,特别是人才模式的创新又是整个基础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培育创新人才的基本策略和途径。为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颖、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
8、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新一轮课改对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的要求是很具体、很高的。其次,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时代,世界的竞争日益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现为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知识在数量上的迅速膨胀、知识老化周期的缩短、知识在结构上的综合化以及知识在传播方式上的数字化等特征的出现,都对现行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现代课堂教学要担负起新的使命,确立起新的理念,加快培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9、,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人才。这就必须变革传统落后而又普遍盛行的“注入型”教学方式,把知识技能的传承过程同时变成引导学生感悟知识形成过程、教会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要求的:“按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第三,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创新,是根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新途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
10、神的双重力量”。这就是说,好的教育能够充分施展培育创新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养,而不当的教育则可能构成对创新的打击与窒息。为什么教育具有培育创新精神和压抑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呢?这是因为,它在传递知识之时可能制造框框,在训练思维之时可能赶跑灵感,在注重全体之时可能忽视个性,在讲究规范之时可能压抑自由双重力量常常相伴而生。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就要最大限度地强化教育的正面力量,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扼制它的负面作用。如果我们冷静地审视中小学教学现实,进行“双重”力量的对比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创新”被严重忽视,教学当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大量
11、存在,整个传统教学方式大角度地向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倾斜,呈现出“教师主宰,大量注入;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轻过程;重纵向深入,轻横向发散;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受;只信强制不信自觉,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等几个明显特征,在片面的高度强化传承功能的同时,构成了对创新的阻滞和压抑,存在着“重负低效、主体缺失、知能脱节、发展畸形”等诸多弊端。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振奋培育创新的正面力量、谋求“创新”功能的最大发挥,必须着力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以根除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切实推动教学的整体创新。第四,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1、有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准确、全面、具体,不仅有知识
12、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要统领教学各个环节,贯穿教学活动始终。2、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课堂气氛既是紧张和严肃的,又是和谐和愉悦的;课堂内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和体验。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活动,形成学生独立学习、同学问合作学习和师生间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积极、主动、有
13、效地参与教学活动。4、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努力改变学生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5、有充分的思维训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
14、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6、方法最优化,手段现代化;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并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三、教师要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赘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鄢
15、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o在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
16、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何教师学来学去学不像?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据此,今年三月份,我们通过在梅关中学调研后,向全县学校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
17、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的研究目标是:第一,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反思,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第二、改变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第三、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实施新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明确新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18、的核心理念。所谓教学:一般意义上,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教师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本课题所讨论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中引起、维持或者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所谓有效教学:是指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与行为,本课题所讨论的“有效教学”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范畴。所谓“有效”侧重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的发展与进步。所谓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指向
19、性,它是由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直接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服务的。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教学策略也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方法的方法。教学策略的外延比教学方法宽泛,层次比教学方法高,教学策略是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总之,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它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它包含三层基本意思:一是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二是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三是教学策略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
20、功能。“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是一个大课题,相关的教学理论也是不胜枚举。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理清研究的思路,寻求一个具有统率意义又简洁明了的核心理念。综观有效教学的各种论述,我们把关键字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八个字上。“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即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学”不是静态的学生,而是发展的学生,是差异的学生。我们要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教的起点,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教的方向。有了起点和方向,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实践“以学定教”,务必非常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发
21、现往往有教师抱怨自己多么优秀的教学设计,但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理性地反思这一现象,往往能得到许多启示:一是要有合理的教学期望。教学期望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过高或过低的教学期望都是不符学情的,往往导致全局的失败。首先,教学期望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其次,教学期望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再次,教学期望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把握住教学的基点和训练的梯度。二是要精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内容分散,教学过程便不能深入。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从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
22、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并做出适当的信息处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教学。三是要优化教学结构。安排教学结构包括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优化教学结构,应综合考虑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理念;二是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三是体现课时特点和课时目标。其中学生是最活跃和核心的因素。优化教学结构,着重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顺序和学习方法,体现教学设计的策略。四是要兼顾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两者的联结点在于学生。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设计,它兼顾到预设的计划性和生成的可变性。如果说教案是教师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理念 课堂教学 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44705.html